叶朗《红楼梦》的意蕴文档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230028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7.14KB
叶朗《红楼梦》的意蕴文档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叶朗《红楼梦》的意蕴文档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朗《红楼梦》的意蕴文档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那么,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像《红楼梦》它的意蕴极其的丰富,极其的丰美,就是我们古人讲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对它们的解释,一种解释、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样一些作品,对它的解释就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
所以,西方人有一句话叫说不完的莎士比亚,那么我们中国人也可以说说不完的《红楼梦》,意思就是对《红楼梦》的解释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
《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我为什么要讲这么一段话作为开头呢?
就是为我今天的讲演做一个论证,就是有那么多的人,刚才主持人也讲了,那么多人研究《红楼梦》,大家知道自从《红楼梦》一出来,就有研究《红楼梦》的人,《红楼梦》刚出来的时候不像我们今天是印刷本,叫手抄本,就是你有一本《红楼梦》,当时叫《石头记》,我借过来找人帮我抄下来,我就有一部了,叫过录本。
当时流传这种手抄本的时候,上面就有一个署名叫脂砚斋的人,在上面写评点。
那么这个脂砚斋是个什么人呢?
红学家有讨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也知道,《红楼梦》里头几乎任何一个问题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讨论很多、争论很多,那么脂砚斋是什么人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就不去详细说他。
但是有一点,红学家差不多多数人都是同意的,就是脂砚斋,第一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族的一个人,而且他的辈分可能比曹雪芹稍微大一点,比如说是他的叔叔这样的;
第二,他对曹雪芹的生平,对他的创作,对他的思想非常熟悉;
第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也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为据他自己说,比如说秦可卿这一段故事,他说我命令曹雪芹把它删掉,曹雪芹真把它删掉了,就把秦可卿的故事从前面退到后面去了,就虚写了,不是实写,是虚写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脂砚斋他也可以说参与了部分的《红楼梦》的写作,这是脂砚斋。
那么,脂砚斋可以说是第一个红学家,那么在脂砚斋之后有很多红学家,很多大学者都写了评论。
研究《红楼梦》的文章,比如像我们的蔡元培先生,比如像胡适,胡适之先生,还有俞平伯,更早的还有王国维,他们都写过评论《红楼梦》的文章。
五十年代,特别改革开放以后,研究《红楼梦》的人就更多,出版了很多书籍,还有两个专门的刊物,研究《红楼梦》的刊物。
那么,我的意思就是说,尽管已经有这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写了那么多的《红楼梦》的书,对《红楼梦》说了那么多的话,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继续说下去,因为《红楼梦》是说不完的。
对一部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对它的解释有一种无限地继续下去的可能性。
那么我认为,尽管有这么多的人研究《红楼梦》,但是对《红楼梦》的意蕴的某些方面好像,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似乎并没有说得很清楚,还有一些重要的层面,好像被大家忽略了,至少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那么,我今天借这个机会就谈谈我的看法。
因为我不属于红学家,所以不一定对,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大家看《红楼梦》都知道,《红楼梦》里头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其真实、极其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广阔的空间。
那么,这样的小说过去是没有的,过去我们的小说主要是几种,一种是神魔小说,比如像《西游记》;
一种是英雄传奇,比如像《水浒传》;
一种是历史演义,像《三国演义》。
后来出了一个《金瓶梅》,这个是小说史上一个很大的转折,《金瓶梅》是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生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面貌。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继承了《金瓶梅》的这条路线,但是又大大的发展,有一个大的飞跃,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登峰造极的这么一个地步,那么这个层面,过去我们国内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讲得比较多,比如过去有一些提法,说《红楼梦》是四大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说《红楼梦》是封建末世的形象的历史,《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等等,这样一些提法,我想都是就这个层面来说的。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它有这个层面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么,《红楼梦》意蕴还有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这个是大家都承认的,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究竟在哪里,这个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家庭,就是贾府,或者四大家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它们衰亡的悲剧,或者由盛到衰的悲剧,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的悲剧。
那么在哪里呢?
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是在于作家曹雪芹,他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这么一个悲剧,简单来讲就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先要说一说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什么。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明代的一位大文学家、大戏剧家汤显祖那儿继承下来的。
汤显祖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情字,情感的那个情字。
那么这个情字的概念,从古以来大家都用,但是汤显祖这个情的概念,跟过去人讲的情有不同的内容,它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新的东西。
这个新的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追求人性的解放。
汤显祖自己说,我这个情,一方面跟理相对立,一方面跟法相对立。
他所谓的理就是封建社会的那些传统的伦理观念,他所谓法就是封建社会那种社会的秩序、社会的习惯。
那么,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就是人性,生而有之的,它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就是不应该用封建社会那种伦理观念、那种社会秩序、社会习惯来限制它、来扼杀它。
那么,汤显祖他把人类社会分成两种,一种叫做有情之天下,一种叫做有法之天下,他要追求有情之天下,有情之天下就是春天,所以追求春天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他的散文、他的诗歌、他的小说、他的戏剧的一个主旋律,追求春天。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曹雪芹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开头就说,我这本书,我这本《红楼梦》大致谈情。
情是他的核心。
曹雪芹要寻找有情之天下,要寻找美的人生,要寻找春天。
但是现实社会同样也没有春天,他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春天,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
这个是什么?
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小说一开头写过的那个太虚幻境。
那么大家知道太虚幻境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里头只有女孩子,没有男的,大观园同样的也是个女儿国,大观园里头除了贾宝玉,都是女的,都是女孩子,是一个有情之天下。
大家读《红楼梦》都会有这个感受。
比如第六十二回,写史湘云喝醉了酒,她要睡觉,就在一块石头上睡觉了,她怎么睡的呢?
拿一个手巾包了一包芍药花的花当枕头,躺在那儿,她的身上、头发上都落满了花,芍药花的花瓣,她的扇子掉在地上也埋在花堆里头,还有一群蜜蜂、蝴蝶围着她飞来飞去,她还说了梦话,那个梦话也是很美的一种酒令,泉香而酒冽,是一个很美的词,是一个春天的世界。
再比如六十三回,写怡红院群芳开夜宴,怡红院是贾宝玉住的地方,什么叫群芳开夜宴呢?
就是大观园那些女孩子聚集在怡红院给贾宝玉祝寿,她们等到外面巡逻的、巡夜的都走了,安静下来,把大门一关,就开始聚在一起喝酒、行酒令、唱小曲,最后都喝醉了,横七竖八的睡了一地。
第二天早上醒过来了,大家一看,你睡在这儿,我睡在那儿,躺了一地,都感到很不好意思,袭人就说了昨儿个都好上了,晴雯,她说晴雯那个丫鬟,晴雯连臊都忘了,就是不害臊,忘了臊了,我记得她还唱了一个,四儿,另外一个小丫头四儿就说了,姐姐,她叫袭人叫姐姐,姐姐你忘了,你不是也唱了一个吗,在座的谁没有唱过?
,大家听了以后脸都红了,都在那儿笑个不住。
这是个春天的世界,是个有情之天下,它这个不符合当时,不符合有法之天下的规定,是一个美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总而言之是对少女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和赞美。
这个小说写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他就说,这个地方、这个去处有趣,这个地方有趣,我能够在这儿过一生,纵然失去了家也愿意,我在这儿过一辈子,就是失去了家也愿意。
这句话很重要,大家要注意,他说我失去了家也愿意,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现在这个家并不是他的归宿,他认为并不是他的归宿,并不是他的精神家园,太虚幻境才是。
现在搬进了大观园,实现了他的理想,小说就写贾宝玉心满意足,再无别向可求,可生贪求之心,没有别的要求了。
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有情之天下,它是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就是所谓有法之天下包围着,不断地受到打击和摧残。
大观园这个春天的世界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调零的景象。
林黛玉两句诗大家都知道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两句诗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的有情人和有情之天下在当时的时代的遭遇和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
大家记得晴雯,她就是因为长得好一点、长得美一点,最后被迫害至死,首先是贾宝玉被他父亲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接着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地走向毁灭。
最开始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琪撞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一直到林黛玉去世,林黛玉死得很奇特,她是泪尽而逝,就是眼泪哭干了以后去世了。
那么,这是一个交响曲,一层一层地往前推进,这个交响曲可以说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那么,林黛玉有句诗叫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歌可以看作是这个悲剧的一个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被吃掉了。
脂砚斋说,他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情字,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连在一起,这是很深刻的。
这就是《红楼梦》悲剧性的层面,第二个层面。
下面我讲《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我这里强调是对整个人生。
大家知道文学作品都要写人生,但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是写人生里头某一个事件、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人物,我这里讲是对整个人生,那么这种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就带有哲理性,一种哲理性的感悟、一种感叹。
那么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我们称之为人生感,或者叫历史感。
那么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一个哲理性的层面,或者是一个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我一开头说的,不被人注意的,或者说被人所忽略的层面,很多红学家都不讲这个层面,但是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层面,所以我想着重讲一讲。
那么,《红楼梦》这种人生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或者说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大家知道,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人的这种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生命存在,它的意义何在呢?
这是自古以来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孔子站在江边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种人生感。
庄子也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白马跳过一个空隙,一下子跳过去,非常短暂。
这些哲学家都在思考,这种有限人生,它的意义在哪里?
跟这个相联系是人的命运。
读《红楼梦》,我们都会感受到小说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一种最深层的一种伤感,就像一声叹息,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忧郁的情调,我想正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使《红楼梦》这部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诗意,《红楼梦》的诗意非常浓,这个诗意从哪里来的?
就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
这种人生感集中体现在《红楼梦》的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身上,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两个对生命、对命运最敏感,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们常常惆怅、落泪,但是他们的惆怅、落泪不仅仅是感叹他们两个人爱情生活的不幸,不仅如此,而是出于对生命、对人生、对存在一种带有形而上意味的体验,这点非常重要。
比如我们看贾宝玉,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这个人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什么背景呢?
他起初是女娲补天被遗弃的、剩下的(石头),女娲补天别的石头都用上了,就剩下这一块扔掉了,被抛掉了这么一块石头。
这个什么意思?
这意味着贾宝玉这个存在是一个被抛弃的结果。
被谁抛弃了?
被天抛弃了。
天是什么?
天是无限、天是永恒。
被天抛弃就意味着脱离了无限和永恒,而掉进了一个有限的人生,一个短暂的人生,脱离了无限和永恒,掉进了一个短暂的、有限的人生,这就是小说开始讲的幻形入世,这个是小说的作者,在小说一开始给予贾宝玉的一个形而上的起点。
大家知道,在现实世界里头,贾宝玉在某种意义上是贵族家庭的一个中心,他得到贾母王夫人的宠爱,很多人都关注他,生怕他碰到一点。
但是,在贾宝玉这个人深层的意识里头,他的思想意识里头,他感到这个世界是他存在的一种暂时的形态。
所以,小说经常写他闷闷的,或者突如其来感到厌倦、感到不自在。
这种情绪揭示出现在的这种存在,对他来讲是一种负担,所以他的情,脂砚斋说他是一个绝代的情痴、情种,但他的情总带着一种忧郁的调子,带着对未来的一种恐惧和忧虑,就是到时候怎么样怎么样,带着何处是归程这样一种忐忑不安。
比如说他有这么一些话,这个话很多,我随便念几段贾宝玉的话。
只求你们看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的,等我化成了一股青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任凭你们爱到哪里去到哪里去就完了。
再比如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这些话很多,我不念了,这些话都是关于未来,关于死亡的一些话语,那么要知道,贾宝玉是不到二十岁,这么一个少年可以说是,他对死亡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跟他入世时候的那种大喜,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
贾宝玉一方面对死亡有强烈的恐惧,因为死亡意味着他跟他喜爱的这些姐妹们要分离了,意味着有情世界的毁灭。
同时呢,他对死亡又有一种渴望,因为他似乎感到死亡可以使他摆脱那种短暂的、有限的、痛苦的人生,回到无限和永恒。
所以,他为自己设计了富有诗意的死亡,他所喜爱的女孩子的眼泪流成一个大河,然后把他的尸首漂起来,漂到一个鸦雀都不到的地方,随风化了,这就是他向往的归宿,所谓死的得时。
从此,他再不托生为人,为什么?
为什么再不托生为人?
因为人是有形迹、有知识的,是一个短暂的存在。
按照他设计的这种死亡,化成了一股青烟,随风吹散了,不就得到永恒了吗?
所以,恐惧和渴望,爱情和死亡,在贾宝玉的心头互相碰撞,发出一种很大的、巨大的声响,这个被抛到人间的石头,这块石头,这个孤独的情种,他时时刻刻都摆脱不了对人生和命运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和体验。
所以,他内心充满了忧伤,就是在最热闹的场合,他的心头也会突然起来一阵悲凉。
比如第二十八回,是贾宝玉、薛蟠他们在冯紫英家里头喝酒、玩乐,那是个乱哄哄的一个场面,就在这个热闹的、乱哄哄的场面里头,贾宝玉唱的红豆曲,依然充满了惆怅、充满了忧伤,大家都记得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沙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充满了忧伤。
那么,《红楼梦》的另外一位主人公林黛玉同样富有生命的忧患感,她时时刻刻在寻找故乡,而找不到这么一种悲伤,她有这么一种悲伤,所以她总是在繁华中感受悲凉、感受凄凉。
对于林黛玉来讲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昭示着生命的真谛,同时也概括了她对人生的体验。
所以,她的多愁善感是一种人生感,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生活中的美不是使她感到欢乐和陶醉,而是使她伤感,使她五内俱焚、泣不成声。
那么最集中的表现她的人生感的当然是她的葬花词,我认为葬花词这首词的主题就是美、生命、春天都是脆弱的、短暂的、容易消逝的,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那么这个就是《红楼梦》的人生感,这就是《红楼梦》的意蕴的第三个层面,这也是《红楼梦》的一个最高的层面。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有这个层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过去我们不注意,那么这点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因为过去的小说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像《红楼梦》,像曹雪芹这么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
实际上呢,每个时代我们都在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回答。
我们这个时代的回答当然跟曹雪芹不一样,但不管每个时代的回答怎么不同,曹雪芹能够这么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那就是很了不起的、非常有深度的。
那么,《红楼梦》的这三个层面是层层,一层一层往前递进的。
首先《红楼梦》的人物情节构成了一个历史的、生动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画面,这是第一层;
作者的审美理想突破了这个现实,这是第二层;
再进一步,从根本上追问和体验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这是第三层。
那么,《红楼梦》的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都是跟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第三个层面也是跟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但是它又超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它写出了不同时代的人所共有的体验和感受,我想这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带有永恒性的东西。
文学作品,一些伟大的文学作品里头是有永恒的东西。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意蕴的一种很粗糙的解释。
我在开头讲过,《红楼梦》是说不完的,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也正因为这样,所以《红楼梦》永远是一部活的作品。
我今天就讲完了,讲到这儿,谢谢。
主持人:
谢谢叶教授给我们带来这么诗情画意的演讲,接下来呢看一看网友对您的提问,第一位网友呢,您刚才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这是我们都承认的,但是这个网友他有异议,这位网友叫世纪葵花,他说,我觉得网络就是有这样一个好处,那就是能让我们说一些实话,比如我从来不敢当着人,说《红楼梦》是一本读起来让我感觉到嚼蜡的长篇小说。
感到什么?
嚼蜡,吃蜡烛的感觉。
这跟您的结论截然相反。
他说,但是现在我却敢当着您,著名的美学家直抒己见,实在是痛快,这真是网络的神奇效应。
他平常是不敢说的。
叶先生,能不能为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实际上会有那么多人偷偷和我一样,您看,他还认为很多人都跟他一样,认为《红楼梦》是嚼蜡,而你们红学家却津津有味,千万不要说我不懂《红楼梦》,我会背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坪,还会背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我,是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而且学问不差。
这个问题是很好的问题,我想他说,他味同嚼蜡,我这个发音有点问题。
我相信,实际上我刚才一开始就讲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同于读一本理论著作,也不同于看标语口号,标语口号不会有差异,那么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它是会有差异。
《红楼梦》刚才讲了,因为《红楼梦》它包含的文化意蕴确实很深厚,我想他感到读起来没有味道,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承认《红楼梦》还是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很丰富的内涵。
那么,我想这可能是两个原因,这个分析不一定对,一个就是说他可能对《红楼梦》展示的文化世界比较隔膜、比较生疏;
另外,我想因为现代人的趣味,很多趣味跟里头那些人的趣味差得也太远,一看林黛玉老是哭,这个有人就很讨厌,哭哭啼啼的,没有事儿你哭什么?
那么我小时候,我刚才讲我小时候看了以后,我觉得贾宝玉也是,很好的生活你不好好过,你整天生气、不高兴,这个我觉得也很难理解。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验,就是同一部作品,你在不同的时候去读它,你也会感受不一样,比如我小时候读《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个非常好的书,诗歌,可我一读呢,觉得像大白话似的,里头还有什么努力加餐饭,努力多吃几口饭,我说这个也是诗?
经典著作?
我很难理解,等到岁数大了以后,人生经历多了以后,再读这个,觉得里头很有味道。
努力加餐饭?
它不是这一句,整个的,就是一种很深厚的人生感,王国维提出隔和不隔,隔了一层的隔,文学作品要不隔,那么,像这种诗,像《古诗十九首》,当时我觉得写情如此,方为不隔,它需要一个人生经验。
现在还有一些艺术,马克思讲还有音乐的耳朵,会欣赏形式美的眼睛,比如梵高的画,很多人看了觉得没有什么意思,觉得这个乱七八糟的,他那个线条都是扭曲的,那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的背景,你才能够欣赏它。
贝多芬的交响乐,有些人听了也没有意思,我没有贬低他的意思,我是说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积累不同,审美趣味不同,甚至还有民族的差异不同,都会影响你接受一个作品。
我想,他这个我完全能够理解。
观众:
您好,我们知道美国有一部小说叫《飘》,里面女主人公斯佳丽,她的家族在南北战争里面也遭到败落,家破人亡,可是她能够振作起来,最后重建了自己的家园,而且还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可是《红楼梦》里面的女孩子,家族败落以后,他们也只能听天由命,最后各个都下场悲惨,就连王熙凤这么厉害的人物,最后也是病死狱中,然后一个草席裹尸拖出去。
那我就想,斯佳丽和这些《红楼梦》里面的女孩子,她们人生命运的不同,原因何在?
是否有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差异在里面?
谢谢。
我想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就是你刚才讲对了,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不同,或者回到我刚才讲的,是讲命运的不同,这个命运是谁决定的,就是整个时代决定的,她在那个时代,她从小受的教育,她的文化的影响等等,她可以走这条路。
那么,《红楼梦》这些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当时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她不可能走这条路,这是时代的不同,所以,我刚才讲,很多东西自己不能决定的,你生活在什么地方,自己不能决定的,这个就是刚才讲的命运的问题。
好,谢谢,时间所限,最后一个问题。
叶教授您好,我在十年前看过您有一本关文学古典作品鉴赏的叫《中国小说美学》,就是我受它的影响非常大。
我今天的问题是这样的,因为曹雪芹在他这部作品中,把女孩作为这种美学的理想来写,来追求,我想问一下他为什么会选择把女孩作为美学理想的代表来写,想问一下这个,这是第一个问题。
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楼梦 叶朗 意蕴 文档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