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法语色彩的对比从汉法主要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两国文化的差异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229762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4.51KB
汉语法语色彩的对比从汉法主要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两国文化的差异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
《汉语法语色彩的对比从汉法主要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两国文化的差异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法语色彩的对比从汉法主要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两国文化的差异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矿物或宝石类:
如汉语中的银色,古铜色,宝石蓝,法语中的bronzé
(古铜色的),argenté
(银色的,银光闪闪的),cuivré
(铜色的,赤褐色的)vertmalachite(孔雀绿)等。
(4)食物和饮料类:
如:
汉语中的茶色,酱色,米色,奶白色等,法语中的café
(咖啡色的),laiteux(乳白色的),crè
me(奶油色的),chocolat(巧克力色的)
(5)其他事物:
汉语中的土色,湖绿色,天蓝色,烟色,将军红,学生蓝等;
法语中的terreux(土色的),carmin(胭脂红色的),couleurchair(肉色的),tabac(烟草色的),rouille(铁锈色的),bleupé
trole(石油蓝),bleuroi(王室蓝,瓷蓝)等。
另外,为了使颜色词汇更加生动,更具有意境,汉语和法语中会用其他词来修饰颜色词汇,如:
汉语用娇,嫩,翠,酣,暗,明,深,浅等词来修饰主要颜色词汇,如:
娇红,嫩黄,翠绿,酣红,暗黄,深蓝等,或者加重复缀词,如红彤彤,白花花,黑黝黝,黄澄澄,红扑扑等,以求更加形象和准确地表达自然界的颜色。
法语中也一样,用é
clatant(鲜艳的,发亮的)brillant(亮的),pâ
le(浅淡的),foncé
(深的),clair(淡的),sombre(暗的)等词来修饰主要颜色词,如:
rougeé
clatant(艳红)bleuclair/brillant(浅/明黄)。
另外法语中在颜色词后添加后缀-â
tre表示接近于某种颜色,如:
blanchâ
tre(微白的,近白色的,白兮兮的),verdâ
tre(带绿色的,稍绿色的),noirâ
tre(稍黑的,带黑的)等。
少数情况添加后缀-oyant,如:
verdoyant(绿油油的),rougeoyant(浅红的,带红色的)。
在汉语中还有某些偏口语化和方言化的颜色表达方式,它们更有生活气息,如:
黑不溜秋,红不拉几,紫不楞登,黑咕隆咚等。
总之,两种语言在颜色词汇的来源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是汉法两个民族祖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颜色词汇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符号系统,下面将对七种主要颜色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文化涵义做一下比较。
二汉语和法语中七种主要颜色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
1)红色(lerouge)
红色无疑是中国人最钟爱的一种传统颜色,中国人的认知和文化结构表现出明显的红色情节,这首先体现在中国人自古就把红色和喜庆事务联系起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红色具有喜庆、兴旺、昌盛、繁荣、吉祥、好运、胜利、温暖等多种美好的寓意。
重要节日,中国人会把大红灯笼高高挂,以示庆祝。
特别是春节,红色更是营造喜庆和热闹气氛的主角,除了随处可见的大红灯笼,墙上会贴红底黑(金)字的对联和“福”字,祭祖敬神的供桌上燃放的蜡烛是红烛,摆放的是红色的筷子。
比较讲究的人家过年分发的红包也用红色纸包着。
在一些重要仪式上,红色则象征着吉利、昌盛、好运,如开业的时候剪裁会用大红花,请柬,喜帖要写在红纸上。
而在某些按照传统模式举办的婚礼上,新娘要穿红色的衣服,婚房里贴着红色的“囍”字,燃红烛,铺红色桌布,连鞭炮也是用红色的纸加工的,此时红色不仅代表喜庆,还表达了人们祈求好运及幸福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另外红色还象征着成功,古代状元及第要披红挂彩,劳模先进分子在表彰大会上会佩戴红花等等,我上小学时,年级考试第一名也会得到一朵大红花。
在民间,红色还是幸运色,特别是本命年,很多人佩戴红色的手链,穿红色的袜子,内衣,系红色的腰带,此时红色象征着好运和平安。
当然也有某些特例,比如:
中国人忌讳用红颜色的笔写人的名字,认为这样对生者不吉利;
还有民间传出中,穿着红颜色衣服死去的人,会变成厉鬼;
当然在葬礼上,红色及一些鲜艳的颜色也是被禁止的,它们被认为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红色的美好象征意义在汉语词汇中也有体现,如:
形容某个人气色好用“红光满面”“面色红润”,喜庆事是“红事”,成名是“走红”,受宠之人则是“红人”,媒人称作“红娘”,美丽的女子称作“红颜”,女人的装束叫“红妆”,生意兴隆是“红火”,股份制企业年终分给股东的利润叫“红利”,从红色所表现的积极健康的语义场可见中国人在审美方面上的喜好。
中国人对红色的这种喜爱由来已久,早在一万八千年前,祖先山顶洞人就喜欢用红色装饰自己的住处。
及至周代宫殿建筑上已普遍用红色,阶地涂丹漆,叫做“赤樨”。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多用朱漆来涂色,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诗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朱颜就指建筑物表面的红色。
这种审美上的特殊喜好,追根溯源是因为远古先人对太阳、火和血的崇拜,太阳带来光明,火能带来热量,驱赶寒冷和野兽,而“歃血为盟”在古代社会是一种宣誓的象征。
红色的褒义语义场逐渐延伸,在汉语文化结构里成为各种美好寓意的集合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红色在近代逐渐具有政治意义,代表着革命和政治觉悟。
如红旗,红领巾,红军,红色革命,红色中国,红色政权,又红又专等。
这些政治词汇在汉语中属于褒义范畴。
按照拉鲁斯法汉双解词典上,红色在法语中指血液和虞美人花的颜色(Delacouleurdusang,ducoquelicot,etc)。
在法国,重要节日场合会铺红地毯表示对隆重地欢迎尊贵的客人;
圣诞节,人们会带红色的圣诞帽来庆祝节日,圣诞老人穿的衣物也是红色的;
在基督教中,红色表示对基督的热忱和坚定的信仰,而法国的三色国旗上的红色代表着一种博爱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红色信号也随处可见,代表着危险,警告和停止,谨慎。
和汉语一样,法语中红色也具有政治意义。
“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时候,‘红色’第一次与革命联系到了一起,红色被赋予新的含义‘革命’。
”③如法语中的journalrouge(红色刊物),pouvoirrouge(红色政权),desidé
esrouges(红色思想)等。
但是与中国不同,在法国,红色在意义上偏激进,偏左派,如:
Uneré
gionrouge指左派占优势的区域,dé
puté
rouge指思想激进的左派议员。
总之,法兰西民族并没有像汉民族这样赋予红色丰富的寓意,把红色上升为一种“国色”的崇高地位。
在法国,虽然红色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也具有某些政治上的特殊含义,但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它就是一种普通的颜色,装点了世界,丰富了人们生活。
2)白色(leblanc)
与红色相反,中国人把丧事称作“白事”。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白色象征着庄严和哀悼。
与西方丧礼上黑色的送葬队伍不同,中国式的葬礼上除了肃穆的黑色,还有白色,特别是在有些按照传统仪式举行的葬礼中,要设白色的灵堂;
家属,尤其是直系亲属要穿白色的孝服,头上扎白色带子,鞋子也要用白布包裹。
另外在中国古代,没有学问的人称作“白丁”。
而现在也有一些和白有关的贬义的衍生词,如:
小白脸是年轻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男人的蔑称;
还有白痴,白眼,白字等。
同样,和红色所象征的革命意义相对应,白色在汉语中象征着反革命,如:
白区,白色政权,白旗等。
而在法语语境下,白色并没有哀悼之意,法国人更不会把它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相反,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白色的婚纱,纯洁而高贵。
法国的很多建筑也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这符合法国人的传统的审美观念,他们认为白色是单纯,圣洁,美德和美好的象征。
在这一点上,法语和汉语有相似之处,汉语中白色也有干净,纯洁之意,如:
白璧无瑕,清白,洁白等。
另外,两种语言中的“白”有着共同的贬义意义,表示没有结果或效果,如:
汉语中的白搭,白费劲,白干等;
法语中的opé
rationblanche(不赔不赚的交易),nuitblanche(不眠之夜)mariageblanc(形式上的婚姻)等。
在政治层面上,法语中lesBlancs则指的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保皇派,属于腐朽落后的政治势力,和汉语中的含义比较相似。
同时Blanc还指“白种人”,和“黑种人”“黄种人”等有色人种相比,很多持种族主义观念欧洲人认为白种人属于优越的种族,在社会等级中居上层的地位。
3)黑色(lenoir)
黑色是黑夜的颜色,给人以压抑的感觉。
在法语中,黑色代表着死亡,不幸和灾难。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堂中,黑代表死亡和墓地,所以在西方的葬礼上,人们有穿黑衣的习俗。
在汉语的文化结构中,黑色的基调也是庄严肃穆得,在现代的追悼会上,吊唁死者的人也着黑色衣装。
在中国古代,黑色是平民的颜色,他们的衣着大多为黑色,是地位卑贱的象征。
而在京剧里,黑色又代表着正义,如铁面无私的包公就是黑脸。
在法语和汉语中,黑色本身又让人联想到道德的败坏,见不得人的秘密勾当,甚至是邪恶和犯罪,如:
汉语中有黑心,黑市,黑工,黑幕,黑货,黑帮,黑社会等词汇。
法语也中有â
menoir(丑恶的灵魂),denoirsdesseins(邪恶的意图),travailnoir(黑工),marché
noir(黑市)等。
另外,法语中的Noir表示黑种人,与上文中提到的Blanc(白种人)相对,在西方种族主义者眼中,黑种人属于劣势种族,在社会的等级中处于下层。
4)蓝色(lebleu)
很多中国人喜欢蓝色,因为蓝色是代表天空的纯净,大海的广袤和深邃。
蓝色有时也代表浪漫,比如新的玫瑰品种“蓝色妖姬”,就被年轻人当作情人节表达爱意的礼物。
在法语中,蓝色代表贵族,如avoirdusangbleu(有贵族血统)。
同时蓝色表示“皮肤发青”,如avoirlesmainsbleuesdefroid(手冻得发青),由此可以联想到悲伤,不幸,如:
peurbleue(极度恐惧),colè
rebleue(狂怒),resterbleu(因大吃一惊而愣住)等。
5)绿色(levert)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
在中国的文化中,绿色象征着豪杰侠义,中国古典小说中有诸多绿林好汉的形象。
同时绿色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又具有贬义色彩,例如汉代卑贱者须带绿头巾,唐代责令罪人头裹绿头巾以示羞辱,元明两代令娼妓以及乐人家的男子戴绿头巾以别贵贱。
④而直至今天,中国人仍然用“戴绿帽子”来戏谑妻子出轨而受辱的丈夫。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在现代汉语中,绿色还象征着环保,例如政府一直在提倡使用的绿色能源和走绿色发展道路。
在法语中,绿色有多重涵义,除了颜色的本意,还指农业的,乡野的laré
volutionverte(农业革命,绿色革命),l'
orvert(农林资源),l'
europeverte(欧洲农业共同市场)。
其次绿色还是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的象征,尤指老人,如:
Unevertevieillesse(老当益壮),viellardencorevert(经历仍很充沛的老人)。
另外因为在交通信号系统中绿色信号表示通行,在汉法两种语言中都有给别人开绿灯这种俗语,法语是donnerlefeuvertà
qn,表示越权违规给别人提供便利。
6)黄色(lejaune)
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尊贵的颜色,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大约从隋唐时期开始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因此天子的衣袍叫“黄袍”,皇帝的仪仗叫“黄钺”,天子即位叫“黄袍加身”。
黄色除了在封建社会中代表一种社会等级,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我们是“黄帝”的后裔,是“炎黄子孙”,我们的母亲河是黄河,好日子我们称作“黄道吉日”,黄色象征着成熟和丰收。
众所周知,黄色在汉语中也具有贬义意义,如:
黄色小说,黄色电影,黄色段子这些词语中“黄色”指的是淫秽色情。
而我们说“某事要黄了”,指的是要失败了。
在基督教中,因为叛徒犹大穿着黄色的衣服,因此在中世纪时被视为最低级的颜色,意味着背叛。
⑤在法语中,黄色并不表示色情,它象征着妻子对丈夫的背叛,如:
民间用porterdujaune表示妻子出轨。
黄色在法国人的认知语义场范畴内多为贬义,如leteintjaune(脸色蜡黄,多指肝病),l'
é
toilejaune(黄星,指二战期间纳粹强迫犹太人佩戴的侮辱性的标志),lepasseportjaune(旧时法国官方发给获释苦役犯的身份证明)。
7)紫色(lepourpre)
在汉法两种语言中,紫色都是一种高贵的象征。
唐朝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穿紫色的朝服。
“腰金衣紫”在古代中国代表着尊贵的身份。
而在法国,紫红色是红衣主教教袍的颜色。
另外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紫色代表着祥瑞,如“紫气东来”中的“紫气”指的就是“祥瑞之气”。
三汉法两种语言中颜色词汇的共同特点
①民族性
所谓语言的民族性,指的就是语言所反映出的民族自身的特性。
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特点,汉法两个民族受到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在颜色词汇的表达和文化含义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思想、审美观点和习俗,充分表现出语言的民族性特征。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不同,例如:
壮族服饰的颜色主要有蓝、黑和棕三种颜色;
侗族人大多喜欢的服饰颜色是青、紫、白、蓝色;
而苗族的服饰以五色,即红蓝黄白黑为主。
②历史性
语言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是动态的而非静止不前的。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语言也发生着变化。
有些词汇的文化涵义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发生改变。
中国古代的黄色是帝王之色,紫色是重要官宦之色,普通百姓无权穿黄色和紫色的衣服。
但现代社会中,这两种颜色已经失去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和等级色彩,成为众多颜色中普通的一份子,任何人都可以用。
而以前新人结婚穿白色的裙子会被认为不吉祥,但现在青年人结婚大部分都穿白色的婚纱,已经完全西方化。
相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西方人开始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特别是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结婚时反而会穿中国传统的红色衣装举行婚礼。
这说明语言具有历史性,其文化内涵是变化发展的;
汉法中的颜色词汇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也具有历史性。
③文学语言中对颜色词汇运用的主观性
颜色词汇在文学语言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是作家描写自然环境,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
但作家在选择具体的颜色词汇上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例如:
艾吕雅描写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橘子(LaTerreestbleuecommeunorange)。
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
布列东的作品中也把风描写成蓝色的,表达一种不确定性。
而在中国作家的作品中,也有诸多这种例子,如艾青的诗歌《绿》:
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用绿色表示希望,放眼望去,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希望之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这种纯主观的运用本质上体现的是作者的一种创造性,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是一种创新。
汉法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汇受各自不同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反映出两个民族不同的风俗和审美情趣。
从两种语言的词汇中可以看出其中折射出的不同的文化内涵,我们在语言的学习及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①(美)霍凯特:
《现代语言学教程》,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7页
②蒲志鸿:
《透过汉、法成语中的色彩词看中法文化差异》,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第137页
③郭春燕:
《俄汉颜色词汇的文化伴随作用》,松辽学刊,1997年第2期,第87页
④曹成龙:
《汉语颜色词研究》第39页,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⑤蒲志鸿:
《透过汉、法成语中的色彩词看中法文化差异》,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第139页
议论文精彩语段赏读四十例
1.灵魂储藏在人的心中,闪动在人的眼里,流露在人的嘴上。
眼睛足以传情。
它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你的学识、品性、情操、趣味和审美观。
也许你貌不惊人,眼小如豆,但它却可以流露出华美的气质;
也许你美目流盼,但却可能有一个蜷曲衰败的灵魂在其中沉睡。
如果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语言就是灵魂的镜子,它完美清晰地反映出你知识的深浅,趣味的雅俗,思想的清浊,动机的纯杂,你一动嘴便在勾画你自己。
(《品味语言》)
运用比喻,显得有趣味,有文采,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其实完美本身是一个美好的字眼。
完美是八月十五一轮圆满的明月,完美是白璧无瑕的一支出水芙蓉,它激发人们内心最强烈的欲望,它深深地撩拨着人们的心弦。
然而,这月是水中月,这花是镜中花,多少人受了“完美”的诱惑,踏上一条没有终点的道路,最终失足于心灵的沼泽。
(《走出完美的误区》)
为了说明“追求完美”的不切实际,作者连续设喻,层层深入,道理说得形象而又富于启迪。
3.“壁上观式的议论,虽也不乏针砭,但因没有切肤之痛,不是发生内心,故而徒有其表,或者是为自己粉饰一个‘公正’的门面,或者成为千篇一律的口头禅,既不能振聋发聩,又不能收到实际效果。
”(《勿作壁上观》)
这一段话运用了恰当的关联词语,运用了“不乏针砭”、“切肤之痛”、“徒有其表”、“千篇一律”等成语,对“壁上观式的议论”的表现、目的、成因、作用作了恰如其分的分析,强化了批评色彩,文字简练,句式匀称,文采斐然。
4.“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培根《谈读书》)
这组排比一开始就将读书的作用和盘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长者告诉你一条成功的要诀,循循善诱,快言快语,让你在一种书香四溢的氛围中感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读书之好。
5.“只要黑人还是警察骇人听闻的恐怖手段和野蛮行为的牺牲品,我们就不会满足的;
只要我们因旅途劳顿疲惫不堪,想在路旁的游客旅馆歇息或在市内旅馆投宿却不被允许,我们就不会满足的;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还是限于从一个较小的黑人区到一个稍大的黑人区,我们就不会满足的;
只要我们的孩子还是被标写着‘只限白人’的牌匾剥夺人格和自尊,我们就不会满足的;
只要密西西比的黑人不能参加选举,而纽约的黑人的选票无实际意义,我们就不会满足的。
”(马丁?
路德金《美国给黑人一张不兑现的期票》)
运用假设排比列举了种种“不会满足”的条件,十分坚决而又明确地表达了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自由的信念和斗志,它似宣言、似战斗的号角鼓舞着黑人为争取平等自由而勇敢地奋斗。
6.“回顾历史,忧大于喜。
20世纪可谓成就巨大,但也损失惨重:
历史上战乱不休,但哪个世纪的战乱杀人比得上20世纪?
人类历史上暴君迭出,但哪一个人搞种族灭绝比得过希特勒?
人类历史上武器无数,但哪一种武器比得上20世纪能在瞬间夺走十几万人的生命的原子弹?
”(《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决赛》)
短短几句话,连用三个反问句组成排比,言之凿凿,咄咄逼人,让对方难以招架,令听众为之折服。
7.“自信是什么?
自信就是诸葛亮在空城之上面对百万之众时镇定自若的笑容,自信就是毛泽东运筹帏幄指挥三大战役时坚定的目光,自信就是朱总理当选后答记者问时激昂的语调,自信就是女足姑娘们在球门前果断的一脚……”(《谈自信心》)
作者紧扣自信,纵论古今,着意铺排,酣畅淋漓,既有丰富的容量,又有鲜明的节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者读到这里,定会思维翻滚,随之生发出自信的勇气。
8.“万物各有不足,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诸葛亮一生惟恭惟敬,可是不免有街亭失守之过;
唐太宗贞观之治流传千古,可是不免有‘文字狱’之错;
成吉思汗,逐俄御寇,功绩显赫,可是不免有杀城戮民之罪;
一代伟人毛泽东,缔造新中国,功比天高,可十年浩劫留下一块瑕疵人人可见。
”(四川考生《黄鹂?
百灵?
完人》)
作者运用排比句,列举了古今伟人之过,文字简练,气势宏大,在段落中充当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人各有不足”的论点。
9.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
“不管我们踩着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
”也许你有富裕的家境,也许你有身在仕途的父母,也许你有父母已为你铺就的人生坦途,这些用金钱、地位和宠爱做成的“高跷”会使你在人生之路上昂然阔步且四平八稳,可一旦“高跷”倒了,你便会重重地摔倒在地,除了落得个鼻青脸肿外一无所有——没有用自己的双手摘来的浆果,没有用自己的头脑设计的未来,更没有用自己的双脚走出的人生之路。
(《说自立》)
运用排比的方式,把名言的内容具体化,语段的内容变得充实丰满,节奏比较自然流畅,语气相当充沛雄辩。
10.杨树横着种、倒着种、折断后再种都能活,可是十个人种树却抵不住一个人毁,岂不怪哉?
怪么?
不怪,因为‘毁树容易种树难’。
生活中也有许多事包含着与此相近的道理。
(福建考生《读〈毁树容易种树难〉》)
这个开头先用了一个反问句,肯定“十个人种树却抵不住一个人毁”这个现象是奇怪的。
但是后面却又设计了一个设问句,对这个设问句的回答是“不怪”,两个问句对同一个现象却有一正一反的回答,这样,文章波澜陡起,吸引人们去探究答案。
11.曾经常常在想,文字的天地无涯无际,究竟该怎样用她去抒怀?
就好像是一支无法得知墨水多少的钢笔,你会怎样使用它去工作呢?
信手拈来随意涂鸦,还是竭尽所有,用心去完成一幅杰作?
是珍惜使用,还是毫不吝惜地挥霍?
进而言之,如果是人生呢?
在面临人生中无数的转折点时,我们又将如何运用手中的笔为这转折写出下文呢?
(北京考生《转折》)
作者层层设问,竟引得人思绪起伏,不得不与作者一起思考作答。
文章内容因此设问而层层深入,文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语法语色彩的对比从汉法主要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两国文化的差异 毕业论文 汉语 法语 色彩 对比 主要 颜色 词汇 文化 内涵 两国 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