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结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227442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90.97KB
测量结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测量结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结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2.1井下导线测量13
5.2.2井下高程测量13
5.3贯通测量方法14
5.3.1水平角观测14
5.3.2导线边长测量14
5.3.3水准测量14
5.3.4中线腰线标定15
5.3.5控制导线的延长15
5.4贯通误差预计15
5.5贯通测量中采取的主要措施17
第6章结论19
结束语20
参考文献21
附件21
附件1矿区煤层综合柱状图21
附件2贯通工程设计图21
附件3贯通误差预计图21
第1章矿井基本情况
1.1概况
白皎煤矿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巡场镇,隶属于川煤集团芙蓉公司,为国有企业。
白皎井田为缓倾斜近距离煤层开采。
该矿始建于1965年,由重庆煤矿设计院进行矿井设计,1970年简易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120万吨,现年实际生产能力为75~80万吨。
矿井采用平硐加暗斜井开拓,盘区前进式布置,工作面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
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中央对角式通风,900毫米轨距、12吨蓄电池电机车运输,矿车容量为3吨。
白皎煤矿现有四个生产盘区,一个开拓准备区。
矿内实行矿、队二级管理,下辖四个采煤队,11个掘进队,生产、安全业务科室四个,全矿有职工2000人,其中采煤工360人,掘进工500人。
1.2位置和交通
矿区位于四川省珙县巡场镇东南方向,属珙县附城乡及周村乡管辖,与县城仅隔着洛普河(长宁河上游),直距约5公里。
井田东西长约7.74公里,南北宽约4.82公里,面积26.35平方公里。
矿区中心点坐标:
东经104°
41′38″;
北纬28°
23′32″。
区内交通便利,井田北东南三面均有公路相通。
北侧有宜(宾)珙(县)公路,距矿区约6公里。
由珙县城经巡场可至宜宾或古宋和沪州;
东、南侧有珙(县)洛(表)公路经底硐可至兴文周家,古宋和云南省威信县;
宜(宾)珙(县)铁路通过井田北侧,经自贡、内江可达成都、重庆,交通十分方便。
(图1-1矿井交通位置图)
图1-1矿井交通位置图
1.3自然地理
矿区地形西高东低,西面麻团顶为井田最高点,标高1135.50m,东北面洛普河边,为井田最低点,标高340.00m。
地形相对高差达700余米,属深切割高中山地区。
主要地形多呈单面山,并组成近东西向与构造线一致的长垣式岭脊,北坡陡、南坡缓。
井田西段北坡一侧多悬岩绝壁,常见滑坡及崩塌堆积物。
山前(北坡)阳新灰岩(P1y)广泛出露,岩溶发育,并形成较开阔的顺向沟谷。
山后(南坡)飞仙关组(T1f)地层沟谷纵横,有的切割很深,不易通行。
除梅乌沟为顺向谷外,其余多为沿单面斜坡分布的横向谷。
嘉陵江组(T1j)石灰岩与山前阳新灰岩一样也形成较开阔的顺向沟谷。
大气降水多通过沟谷排泻出区外,注入洛普河。
珙县境内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据珙县气象站1956年至1985年资料,年降雨量平均1143.6mm,最大1515.9mm,最小799.5mm,雨量多集中在5~8月,常以大雨或暴雨降落,9~12月份为霪雨季节,多雨雾很少晴天。
空气相对湿度高。
年最高气温可达40℃,最低0℃以下,气温变化较大。
由于地形相差悬殊,山地与谷地的气温差异显著。
1.4矿井及小窑
井田周围分布有众多有小煤矿,以开采浅部煤层为主(+600米标高以上),主要分布情况见表1.2。
因历史问题,矿区浅部煤层存在较多老窑,部份老窑占用了白皎井田的资源储量,并遗留有一定安全隐患。
目前大多数老窑已关闭,本次仅能根据以往资料进行标明。
表1.1白皎煤矿周边小煤矿分布情况表
序号
名称
靠近矿井位置
备注
1
巡场镇大水沟煤矿
白皎生产区1712工作面东北侧
2
巡场镇四、八煤矿
白皎生产区1592、1712工作面北侧
3
巡场镇梅子田煤矿
白皎生产区1362、1342工作面北侧
4
巡场镇兴太煤矿
白皎生产区11盘区三条上山煤柱
5
巡场镇绿豆塝煤矿
白皎生产区1412、1422工作面北侧
6
巡场镇大河沟煤矿
白皎生产区1482工作面北侧
7
巡场镇德窝村七社煤矿
白皎生产区1622、1812工作面北侧
8
巡场镇龙潭沟煤矿
白皎生产区1812工作面北侧
9
巡场镇中坝村煤矿
白皎生产区1812工作面北西侧
10
巡场镇天星桥煤矿
白皎生产区1812工作面西北侧
1.5以往地质工作
原四川省地质局二0二地质队于1957年~1963年对白皎井田+300米标高(上井田)进行数次地质勘探工作。
按一类二型布置勘探工程,相继施工探煤钻孔26个,以750米线距圈定A级储量;
1500米线距圈定B级储量;
3000米线距圈定C级储量。
1963年12月提交了《四川省珙县白皎上井田地质勘探最终储量报告》。
四川省矿产储量委员会1964年12月29日以第83号决议书审批,批准储量为:
表内A+B级4684.7万吨,C级3359.3万吨,A+B+C级8044.0万吨,D级482.0万吨。
表外C级29.0万吨。
该队又于1965年对白皎井田+300~-50米标高(下井田)的储量进行控制勘探,施工钻孔3个,进尺2068米,并于1966年3月提交了《四川省芙蓉山矿区白皎井田深部补充勘探资料》,省储委1967年4月27日以第118号决议书审批,批准下井田储量为:
表内C级5665.7万吨,D级1749.5万吨。
综合上述,全井田批准原始能利用储量(A+B+C+D级)15941.2万吨,其中工业储量(A+B+C级)13709.7万吨,远景储量(D级)2231.5万吨。
后因井界变动(芙蓉井田和珙县一号井田划入部分范围,原白皎井田为Ⅰ~Ⅸ号勘探线,现白皎井田为0~Ⅹ号勘探线),原始地质储量增加至18835.5万吨,其中工业储量15963.8万吨,远景储量2871.7万吨。
地质储量增加2894.3万吨,远景储量增加640.2万吨。
为了提高井田深部地质研究程度,增加高级储量比例,满足矿井延深及生产需要,芙蓉矿务局地勘队于1986年至1994年10月在井田范围300—-50米内共完成补充勘探钻孔20个,对+300~-50米标高的储量情况进行了重新计算,求获得资源储量7414.9万吨,其中B3煤层资源储量为2727.11万吨,C1煤层资源储量为4121.53万吨,B4煤层获得地质储量为566.26万吨。
此次300—-50米补勘计算结果与原报告相比较,储量减少了2659.4万吨。
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在Ⅴ号勘探线至Ⅻ号勘探线间出现一薄化区域,ZKB3-4、ZKB6-4出现一断失点,从而造成B3煤层储量减少较多。
矿山近四十年生产实践证明,原勘探程度较低,主要是对地质构造和煤层的控制不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井田内构造情况未查明,与生产探明的断层数量相差极大。
(2)对煤层厚度变化控制程度不够,特别是对B4煤层的厚度变化、与B3煤层的分合界线,可采范围控制程度的不确。
(3)对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程度低,特别是对瓦斯含量投入的工作太少。
(4)部份施工钻孔质量较低,导致不能利用和报废(主要是在断层分布密集区内),影响对矿体的圈定。
(5)虽1986起进行了补充地质勘查工作,按二类二型网度完成补充勘探钻孔20个,但工程量主要集中在Ⅳ-Ⅶ勘探线之间,范围较小。
第2章煤层
2.1含煤地层特征
井田内含煤地层(P2x)厚度148.37~117.07m,平均128.36m。
煤层赋存于含煤层的中上部,含煤6~12层,一般7~9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四层即C1、B4、B3和B2。
含煤总厚8.49~3.73m,平均5.95m,含煤系数6.61~2.9%,平均4.64%;
可采煤总厚6.30~2.12m,平均4.39m,可采含煤系数4.90~1.65%,平均4.39%。
2.2可采煤层
(1)C1煤层:
位于P2x2的顶部,俗称“臭炭”,(又名K3,二层煤,三型炭),矿山主采煤层。
在井田内西部的ZK601及深部边缘的CK6号钻孔、珙县井田的10-2号孔煤厚小于最低可采厚度0.70m之外,其余煤厚皆可采,故C1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
C1煤层厚度4.20~0.25m之间,煤厚变化总的趋势是中部较厚,向两翼逐渐变薄,其中白皎井田内平均煤厚1.40m,珙泉井田平均煤厚1.29。
从煤层标高看是浅部厚、向深部延深有变薄趋势。
经见矿工程点统计,煤厚变化系数为42%,稳定指数58,可采点比93%,属稳定型煤层。
因煤厚变化及不可采分布的状况不同,按水平标高计算,+200m标高以上两个水平为稳定型,其以下的两个水平为较稳定型。
C1煤层基本不含夹层,煤层直接顶为炭质泥岩,部分为灰色薄至中厚砂质泥岩或泥岩,老顶为灰色薄层状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或细粒砂岩;
底板为粘土岩、炭质或砂质泥岩、粉砂岩或细粒砂岩。
(2)B4煤层:
位于C1煤层之下,俗称“高炭”(又名3层煤、K2、二型炭),局部可采煤层。
煤层厚度1.45~0m,平均0.77m,煤层在井田中部缺失。
煤厚0—2.20米之间,平均厚0.92米。
B4煤层灰份22.65~37.00%,平均28.52%;
硫份:
1.68~7.30%,平均3.82%。
矿物杂质含量比C1煤层低,为24%,在顶部含量高可达29%,中部低18~23%。
黄铁矿含量可达2.2%,主要集中分布在煤层顶部,可达5.8~8.8%,是B4煤层的自身特征之一,中下部比顶部低得多0.2~1.5%、黄铁矿呈星散、线理状或结核状产出。
据见煤工程点统计,B4煤厚变化系数32%,稳定指数68,可采点比77、属较稳定煤层。
由于该煤层出现的不可采点较多,并且分布的水平标高不同,按水平标高计算,煤层稳定性有变化,在+420m标高以上,平均煤厚0.79m,稳定指数78,可采比点88%,为稳定型;
在+420m标高以下三个水平,煤厚稳定性较差,尤其是+200~0m标高,平均煤厚0.68m,稳定指数54,可采点比65%,为不稳定型,其它二个水平为较稳定型,该煤层结构简单。
B4煤层顶板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底板为浅灰色粘土岩。
(3)B3煤层:
矿山主采煤层,位于B4煤层之下,平均间距2.05m,俗称“矮炭”(又名四煤层、K1、一型炭),为大部份可采煤层。
白皎井田煤层厚度变化4.36~0.64m,平均2.04m;
珙泉井田煤层厚度1.78—0.34之间。
平均0.80。
煤层自西向东变薄。
煤层深部延深总体趋势是浅部厚,中深部薄,深部又变厚。
B3煤层灰份24.06~43.23%,平均33.30%;
0.21~0.96%,平均0.85%。
矿物杂质含量24~28%,顶底含量高达30~43%,中部较低22~24%。
黄铁矿含量比C1和B4煤均低,在1%以下;
顶部含量稍高可达1.9%、中部含量微。
B3煤层结构较简单,多数工程点为单一结构,有少数钻孔在下部含1~2层矸石,厚度为0.02~0.15m,向两侧易尖灭,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深灰色粘土岩。
B3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或细粒砂岩,底板为浅灰色、灰白色团块状粘土岩。
(4)B2煤层:
位于B3煤层之下,(又名5煤层、反背煤)。
煤层较薄,井田内大部不可采,仅在珙泉生产区西翼浅部与B3煤层合层时才予开采。
表2.1主要煤层层位、厚度、顶底板岩性
煤层
代号
厚度/m
倾角
度
间距/m
煤层特征
顶板岩性
底板
岩性
二号
C1(K3)
0.64~4.2
1.37
白皎
7~17
珙泉
17~23
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夹石多为粘土岩、泥岩。
砂质泥岩、泥质灰岩及细砂岩
粘土岩
0~11.8
3.5
三号
B4(K2)
0~1.50
0.82
煤层结构简单,井田中部不可采,为区内不稳定煤层。
砂质泥岩
或粉砂岩
0~9.2
2.5
四号
B3(K1)
0.64~4.36
2.04
煤层结构复杂,具2~3层夹矸,夹矸厚0.05~1.10m,多为粘土岩、炭质泥岩。
往深部厚度变大,属稳定煤层。
细砂岩及砂质泥岩
综上所述,井田内C1煤层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B3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
B4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稳定性较差。
第3章井田地质
3.1地层
井田内地层从老至新,依次出露的有:
下二迭统茅口组、上二迭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宣威组(P2x)、下三迭飞仙关组(T1f)、嘉陵江组(T1j),总厚约1197米。
煤系地层为宣威组,平均厚度131.3米。
其中宣威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作了段的划分。
地层接触关系,除茅口组与峨眉山玄武岩组、峨眉山玄武岩组与宣威组呈假整合接触外,其余地层均呈整合接触关系。
(附件1 矿区煤层综合柱状图)
(1)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
位于井田北部两合岩—塘坝一带,为井田内出露的最老地层。
以浅海相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夹深灰色薄层状至中厚层状生物碎屑泥质灰岩。
顶部为灰、黄绿色泥岩夹粘土岩与上覆峨嵋山玄武岩组分界,呈假整合接触。
(2)二叠系上统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
主要为深灰色、灰绿色块状玄武岩,具气孔状、杏仁状构造。
杏仁成份为绿泥石、石英、方解石等。
岩石质怪性脆、贝壳状断口、柱;
底部为浅灰色粘土岩与泥岩,状节理发育。
顶部为灰色粘土岩,k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厚43—77米,由西向东逐渐娈薄。
(3)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2x)
为整套含煤沉积,属于过渡相沉积。
P2x1(包括P2x2下部)主要为近海湖泊相沉积,局部夹河床相和沼泽相;
P2x2中、上部(B1煤层以上至B4煤层顶板,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的含煤部位)为滨岸泥坪沉积;
P2x3为滨岸泥坪~滨海相沉积,局部出现可采煤层,但煤层稳定性较差。
宣威组地层岩性段,划分为三段:
①第一、二段(P2x1-2):
该段的主要特点是上部含有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三层,即B4、B3和B2,中下部不含可采煤层。
下部:
峨眉山玄武岩顶界至K6砂岩底界,相当于原划分的第一段(P2x1)。
厚65.48~33.82m,平均50.78m。
岩性以灰色粘土岩为主,次为泥岩、砂质泥岩和细砂岩,含薄层碳质泥岩1~5层,靠近底部有一层菱铁矿。
粘土岩含有星点状或团块状菱铁矿,含有植物化石;
细砂岩有2~3层,厚度不稳定,向两侧易尖灭,不易对比。
中部:
K6砂岩底界至B1煤层底界,厚度33.21~20.09m,平均24.79m。
岩性主要是浅灰色、灰色粘土岩,次为灰色泥岩,有1~3层细砂岩和粉砂岩,夹1~3层炭质泥岩,K6砂岩位于底部。
K6砂岩:
厚7.02~0.74m,岩性为灰绿、暗绿色薄—中厚层状、细—中粒岩屑砂岩,含绿泥石矿物,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具水平层理,下部具波状或楔形斜层理,底部见少量冲刷砾石。
此层砂岩,虽其厚度、层位不稳定,常以其颜色、层理及底冲刷砾石为特征,来确定层位。
上部:
B1煤层底界至B4煤层顶界,厚度为20.87~10.59m,平均13.68m。
岩性以灰色、深灰色粘土岩和煤层为主,次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少数钻孔见细砂岩和粉砂岩。
为含煤的主要部位,含煤4~6层,其中可采煤层一层即B4煤层,局部可采煤层二层即B3和B2,含煤平均总厚3.93m,可采煤层平均总厚3.09m。
②第三段(P2x3)
该段厚度42~32m,平均37m,岩性以深灰色、暗绿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次为深灰色、黑灰色泥岩、细砂岩和粉砂岩,一般夹3~6层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呈薄层状产出,其中最下的一层为K7标志层。
该段一般含煤3~5层,其中位于最下的C1煤层是可采煤层。
该段含煤平均厚2m,可采煤厚平均1.34m。
由于C1煤层基本全区可采,故也为勘探对象。
(4)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①第一段(T1f1)
底部为灰色薄层~中厚层状泥质灰岩(B4),含腕足类瓣鳃类化石,与下伏煤层(C2)呈假整合接触;
下部为灰绿色砂质泥岩及粉砂岩;
中部为中厚层粉砂岩;
上部为厚层状灰绿色细砂岩、砂质泥岩;
顶部为鲕状石灰岩。
厚度70~90m,一般80m。
②第二段(T1f2)
下部为暗紫、灰绿色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夹粉砂岩条带;
上部为紫色厚层状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
顶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状粉砂岩。
厚度30~90m,一般45m。
③第三段(T1f3)
底部为紫色厚度层状细砂岩;
下部是紫色薄层状粉砂岩夹数层生物碎屑灰岩;
上部为灰紫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
顶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状砂质泥岩。
厚度130~200m,一般170m。
④第四段(T1f4)
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状粉砂岩;
下部为暗紫色细砂岩及砂质泥岩;
中部为紫色、灰绿色薄层状砂岩;
上部了灰紫色中厚层状砂质泥岩夹泥质灰岩;
顶部为紫红色厚层状粉砂岩及泥岩。
厚度67~100m,一般85m。
⑤第五段(T1f5)
底部为灰紫色厚层状细砂岩,具冲刷面;
下部为紫色薄层状粉砂岩夹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中部为紫色薄层状细砂岩、砂质泥岩;
上部为灰紫色薄~中厚层状砂质泥岩;
顶部为紫色薄层状钙质泥岩。
厚度130~190m,一般150m。
(5)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
①第一段(T1j1)
为一套灰色厚层状泥岩与泥质灰岩互层,夹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及鲕状灰岩。
顶部为黄绿色泥岩、砂岩与嘉陵江组第二段为界。
见水平及斜交虫管,富含海相动物化石,与下伏飞仙关组呈假整合接触。
厚度一般为150m。
②第二段(T1j2)
为一套灰色、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岩组成,间夹薄层状褐黄色泥岩,井田内出露不全,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其次为泥岩及白云质灰岩。
该层厚大于50m。
③第三段(T1j3)
顶部为黄绿色泥岩、砂岩。
④第四段(T1j4)
以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次为泥岩、白云质灰岩为主。
3.2地质构造
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部位为四川台向斜南缘,川湘台向斜之北,川滇台向斜之东南。
区内主体构造是珙长复式背斜,其周围分布众多次一级的褶皱和断层,基本上是一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倾向一般200~230°
,倾角7~26°
,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从勘探至生产期间,在储量计算范围内,共揭露大小断层780条,总长度89073m。
按其展步特征和组合规律可分为东西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及北东向构造带。
图3-1矿区构造纲要图(1:
20万)
区内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总厚度近6000米。
第4章矿井水文地质
4.1矿井水文地质
矿井由于地表水系的切割,致南部成狭谷区,相对高差500m以上,属中等切割;
中部和北部为轻度切割,整个地区属中低山区。
区域内山岳多层地貌景观表现明显,主要河谷为侵蚀—溶蚀谷地,可见三级阶面显著倾斜的阶地,并具有洪积阶地特征。
矿井地表水系可划分为两个小流域,即东部长宁河流域与中—西部南广河流域,此二水系由南向北横切全区。
长宁河在区内流经珙县一、二号井田外缘及巡场井田东缘,系统区内较大常年河。
南广河主河道不在矿井范围内,在区内仅有三条支流,均属山间小溪,呈树枝状分布,系季节性溪沟。
4.2主要含、隔水层特征
茅口组(P1m)为深灰、灰色灰岩,岩溶发育,为强含水层。
但当无大的导水断裂时,对矿井充水无影响。
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为深灰、灰绿色玄武岩,具气孔、杏仁状构造,在浅部裂隙、节理发育;
在深度大于20m以后水容度小,持水性差,深部致密坚硬,为良好的隔水层。
宣威组(P2x)下部由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组成,属隔水层;
中上部以砂岩、砂质泥岩及煤层夹数层泥质灰岩组成,属极弱含水层,且受降雨补给。
飞仙关组(T1f)以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其中厚层砂岩、砂质泥岩及薄层灰岩为主要含水层,厚度127m,且由于风化带透水造成下部含水,致使该层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在井田深部由于裂隙减少,含水层厚度变薄,为61m左右,其含水性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
嘉陵江组(Tlj)在井田内出露面积较大,以厚层灰岩为主,夹泥质灰岩及泥岩,岩溶发育,井田范围内系补给区。
但由于距开采煤层较远,从目前开采资料看,嘉陵江组岩溶水对矿井充水无影响。
从上可知,除主要含水层--飞仙关组在大气降水时对矿井充水有影响外,其余地层对矿井充水无影响。
4.3其它水文地质因素
小窑水:
井田内老窑及生产小窑较多,开采极为混乱,其积水可对临近的采掘工作面构成突水威胁,另外还可通过导水裂隙充入矿井。
地表水:
井田范围内无大的地表河流,仅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沟及农用的小型水库。
各溪沟平时流量极微,洪水时流量较大但延续时间短。
经多年开采证明,位于采空区上方的水库、溪沟等多已疏干至半疏干。
陷落柱:
在矿井基建及生产过程中,白皎生产区的东二盘区下车场及137区段发现有4个岩溶陷落柱,珙泉生产区发现有7个岩溶陷落柱。
从总体来看,陷落柱受区域构造控制,呈条带状发育,条带方向为南东—北西向,其发育部位在断层、构造比较发育的复合、交叉部位,且垮落高度比较大,一般在200m左右,最低发育标高为+160m,对矿井采掘部署有一定影响。
暗河:
从珙泉生产区东北角长宁河边的鱼孔泉流量变化情况分析,在暴雨过后5~8小时,流量逐渐增大,以后又慢慢恢复到暴雨前流量,具有明显的“气象性”特征。
同时可推测此泉补给范围大,通道比较畅通,径流条件较好,无疑存在一条地下暗河。
第5章N21102上山贯通设计
5.1井巷贯通工程概况
该贯通工程,属一井小型重要贯通工程。
设计全长118.5m,倾角
。
贯通导线全长934m,机巷和风巷总长697.2m,N21102上山和探煤上山长度均为118.5m。
为了加快掘进速度,采用上下两头相向贯通方式,预计贯通点在距机巷开切眼50m处。
根据施工安排,由掘进一、二、三、四队采用综掘施工。
贯通允许偏差中线偏差±
0.3米,腰线偏差±
0.2米。
(附件2 贯通工程设计图)
5.2贯通测量方案的选择
该贯通工程,属一井贯通工程,所以只需进下井下导线测量和高程测量。
5.2.1井下导线测量
贯通导线全长934余米,设计采用30″级采区控制导线,从导线点“上6、“上7”起分两条线路测至N21102上山与N21102风巷和N21102机巷交点。
并进行往返观测,在掘进过程中,然后每隔30~50m向前延测一次,进行检查测量并根据施测结果及时调整巷道方向,使其与设计方位一致。
整个贯通导线独立两次施测到预计贯通相遇点K。
起算坐标:
以N2162探煤上山导线点“上7”的坐标为起算坐标。
起算方位角:
以“上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测量 结业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