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227169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53.28KB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Word文件下载.docx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创新养成习惯主动
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
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具有重要意义。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小就打好基础,因此对学生进行早期的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更加准确的说,主动性的培养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他们主动复习、主动思考、主动解决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它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
那么,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主动精神呢?
我认为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方法.
一、如何让学生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
由老师帮助学生建立每个人的详细的复习计划,这个复习计划可以由学生自己建立,老师帮助最后把关.复习计划是由学生自己创建,这样复习计划比较能够针对学生自己实际,老师最后的把关使这个复习计划更加的科学.有了这个复习计划,老师只需适时监督和提醒学生进行复习.久而久之,让学生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同时,这样每天课后的复习以及较长时间后的系统复习使学生能够建立更加牢固、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如何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其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主动思考,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
就其意义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习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回顾了老知识,一举两得.例如在讲解轴对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更多轴对称的实例。
在这种形象化的情景教学中,本来非常抽象的一个概念,使学生一点都不觉得枯,。
这就是生活事例法。
三、由让学生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适应、学会了主动复习、主动思考时,他们会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引导他们自己主动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气质来因材施法.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归纳、思考、总结,或由师生列举问题类似的实际背景资料.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法则.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这样设计:
先用多媒体展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的画面引入新课。
接着让学生画图思考,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总结得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在教学中通过“数学知识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本质,虚拟丰富的情景,来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
运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探究复杂的几何问题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如图:
在菱形ABCD和菱形BEFG中,点A、B、E在同一条直线上,P是线段DF的中点,连接PG、PC。
若∠ABC=∠BEF=60°
,探究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PG/PC的值。
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我先请一名同学说出自己的思路即:
延长GP交DC于点H,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就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然后我顺势提问,请大家参考他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上面问题中线段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PG/PC的值。
(2)将图(a)中的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菱形BEFG的对角线BF恰好与菱形ABCD的边AB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b))你在(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
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拿本想写过程了,看着他们急不可耐的样子,我又提出了(3)若图(a)中∠ABC=∠BEF=2α(0°
〈α〈90°
),将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任意角度,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直接写出PG/PC的值。
(用含α的式子表示)。
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被激发了出来,很快的,同学们就有了答案。
这道题我先通过大家的讨论,以一个同学的思路引出,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从特殊到一般,就是要让学生从运动变化中探究不变的数学本质,寻求变化的规律,题设层层递进,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经历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考察了他们分析问题、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学生的自主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使学得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刻。
四、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我们要给予学生经常性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受重视的满足,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例如讲直角三角形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片段并给出字幕问题“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
不接近敌人阵地就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
……”,要想能,就得学习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
教师运用生活中鲜活的实例,这短短几句话,就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点燃了对数学爱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善于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以有效的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愉快。
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扎实,还使学生体验到勤于动脑的益处,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动手操作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善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由营造创新的宽松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才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问,使他们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一味地依附于别人的看法,让学生感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关心、热爱、相信、尊重、激励每一个学生,在课内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与教师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索质.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帮助学生探索、演练、掌握这一基本的创新方法.现代教育家认为,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情境。
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解,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宽松的课堂情境,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教师要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
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
教学中,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挖掘新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素养,注重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创设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能看到但必须跳一下才能够着,得到了又有新目标出现”的情境中,让学生数学学习空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如生活中,有人喜欢把传送的便条折成形状如图,折叠过程是这样的:
问题由此而出,若由信纸折成的长方形纸条(图Ⅰ)长为26cm,宽为xcm,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保证能折成图Ⅳ的形状(即纸条两端均超出点P),试求x的取值范围;
(2)若不折成图Ⅳ的形状,而且为了美观,希望纸条两端超出点P的长度相等,即最终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试求在开始折叠时起点M与点A的距离(用x表示)。
学生手中就有现成的长方形纸,他们边折叠边讨论、推理,很快得出(1)由折纸过程得:
0〈5x〈26,所以0〈x〈26/5。
(2)因为图Ⅳ为对称图形,所以AM=26-5x/2+x=13-3/2x,即点M与点A的距离为13-3/2xcm.
这道题以学生熟悉的矩形为背景,用折叠的手段,让学生从简单操作中的数量关系产生“疑”的问题情境,使情境中的问题贴近学生探索性质的最近发生区,进而转化为研究问题的本质和对象,使折纸转化为探索问题的平台,将操作过程以图示方式呈现出来,把对相关的知识如矩形和轴对称的性质融于观察、猜想、推理、计算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和理解,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计算量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为本节课核心目标的达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单位:
口东镇黑狼口中学
姓名:
卢志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 充满 生命 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