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18226528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79
- 大小:88.25KB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
分数乘法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分数乘法。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这一环节包括:
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分数乘法》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本章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学习分数乘整数,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第二个层次学习分数乘分数。
第三个层次学习混合运算,分数乘整数又是后两者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数学思考目标:
学生通过体验,能够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所提高。
(3)解决问题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现状,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进而总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由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模式,学会独立思考,积极交流,实现学习者自觉、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我准备的教具是:
多媒体设备
我准备的学具是:
一张圆形的操作卡,目的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两组计算:
8+8+8=11+11+11=
提问:
怎样算简便?
整数乘法怎么表示?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热身,试想唤醒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加法计算的认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后面的例题教学作好相应的准备。
(二)导入新知
(1)创设情境: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个。
(2)出示ppt,帮助同学理解题意。
(3)提问:
每人吃
个,你能在图中表示出这个已知条件吗?
(4)出示问题:
三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呢?
大家能不能在操作卡中涂色表示出了呢?
设计意图:
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把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是新课标和本教材的特点。
其次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提出如何解决这个这个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与交流。
基础好的同学会提出加法和乘法两种解决方法。
如果学生只列出加法算式,可以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的特点,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3个加数相同),提示3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怎么列式?
引导出乘法算式。
最后在分数加法的计算熟练掌握的基础下,重点讨论3×
如何计算,引导学生联系乘法的意义,通过加法计算的方法找到乘法计算的方法。
在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乘整数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因此3×
就是三个
相加,就是
,等于
,让学生明白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学生自己做题时肯定会出现“先计算再约分”和“先约分再计算”两种方法。
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比较这个算式的两种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种方法是先计算,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再约成最简分数;第二种方法是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说明:
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
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但是“先约分再计算”的计算方法,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变小了,这样就便于计算,因此提倡同学们采用这种“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请同学们注意约分的书写格式:
在约分时,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
(三)强化新知
(1)一袋面包重
,三袋共重多少?
出示ppt结果是
之后再强调一遍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设计意图: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2)提出问题:
一桶水有12L,3桶共多少升?
桶是多少升?
桶是多少升?
设计意图:
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分层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巩固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
练一练第一题
2.巩固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以及如何正确约分的处理。
练一练第二题和第六题
3.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八题和第九题。
上课没有完成的留做作业。
四板书设计
分数与整数相乘
2/9+2/9+2/9=3×2/9=1/3
意义:
表示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
计算方法:
分母不变,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作分子。
注意:
分子、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内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本课学习内容十分抽象,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要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本课学习也是后继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解答相应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在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是突破本课重点和难点的关键所在。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
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面能力更强。
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结合本课知识内容抽象的特点,我采取数形结合的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研讨”法: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涂一涂,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2)数形结合法: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非常抽象,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是有一定困难的。
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学习法:
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改精神。
预计学生在对分数乘分数意义理解上会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相混淆,因此在教学时要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区分二者的异同,达到真正理解算理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在学校举行的“小手艺展示”活动中,王芳同学获得了“编织能手”的称号。
她每小时能织1/4米长的围巾,根据这一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2小时织多少米?
(2)1/2小时织多少米?
(3)3/4小时织多少米?
……
在此环节中创设的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由于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对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特别亲切,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从问题与兴趣开始的。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此环节要解决三个知识点。
(一)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紧接着问要求2小时、1/2小时、3/4小时织多少米?
该怎样列式?
为什么这样列式?
待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试着在纸条上分别表示出1/4×2、1/4×1/2、1/4×3/4的意思,提示可以用涂一涂或折一折的方法。
此处要舍得放时间让学生操作交流,达到说清三个算式分别表示的意思。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当倍数大于1时,通常说是几倍,当倍数小于1时,不够一倍,通常说是几分之几。
”进而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一个数乘分数,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此环节中,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了三次操作,第一次表示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第二次要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一,第三次要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通过这样有层层深入的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对知识进行体会、发现、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二)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观察1/4×1/2的结果,组织学生交流:
“整个图形一共只有5份,这一份怎么能用1/8表示呢?
”使学生直观地发现“分母的积等于总份数,分子的积等于取出的份数”,使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到直观的验证。
然后再组织学生观察1/4×1/4,看看能不能得到相同的结论,这时再启发学生思考:
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就会猜想出算法:
两个分数相乘,积的分子是两个因数分子相乘的积,分母是两个因数的分母相乘的积。
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这时再组织学生进行1/4×2/3的计算和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此时要注意强调:
在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当学生学习了“1/4×1/2”的计算后,教师让学生猜测分数乘分数的新情况,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猜想“1/4×2/3”将怎样计算。
学生终于得出“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法则,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王芳8/15小时织了多少米?
怎样列式?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再提问:
怎样计算一个数乘分数?
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一个数乘分数,把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这样设计,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三、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练习的设计以趣味性和层次性为原则,分别安排了“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趣味性练习”等,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基础性练习:
做课本自主练习的第一题,该题是借助直观图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观察图后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分析重叠部分表示的分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2、趣味性练习:
做课本自主练习第三题,目的是巩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3、拓展性练习:
做课本自主练习第四题、第五题,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还进一步巩固了分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课堂小结: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
小结时,结合板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并通过自评或他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我的说课结束了,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14页例1,练习四的第1—5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应用题是在学生刚学习分数乘法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
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而且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
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能够正确地列式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依据和方法。
其中分析数量,找准单位“1”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关键。
二、说学法和教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应用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2、学会用线段图表达“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题意的方法。
3、运用自学、尝试的方法,掌握解答这种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分数应用题和一般应用题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
它具有一般应用题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引导迁移法:
从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入手,复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引导知识迁移。
2、以尝试教学为主,结合谈话法、讲解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解答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3、练习法。
在课堂上进行层次的练习并及时反馈矫正,使学生会比较熟练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步骤来进行。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我出示一组口答题,要求学生说出每题把谁看作单位“1”,并口答算式和结果。
1、20的
是多少?
2、6的
是多少?
3、
的
是多少?
这组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是分数乘法意义的简单应用。
结合本题让学生回忆一下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就为学生学习新知起了搭桥铺路、分解难点的作用。
紧接着,我用谈话法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板书: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这样就很自然地从旧知识引出新课题。
(二)讲授新课,探究新知识
例题的教学是整节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
1、出示尝试题:
六年级有学生44人,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小组的占全班学生的
,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小组的有多少人?
这道题与课本中的例1类型相同,结构相似,便于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去解答尝试题。
出示尝试题后,我鼓励学生:
我看同学们个个都很聪明,像这样的题目,不要老师教,大家自己看看课本,也会解答。
2、自学课本。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这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例1。
我用幻灯出示三个问题指导学生学习。
(1)题中的分率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谁是单位“1”的量?
(3)用什么方法解答?
根据什么列式?
著名教育家陶知行曾经说过: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有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尝试中学习。
3、尝试练习。
让全班同学动手尝试,指名三位同学板演。
我注意巡视,了解学生尝试解答的情况,及时指导学困生。
4、讲解订正。
讲解订正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不但会解答这种应用题,而且还懂得解答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依据和方法。
突出分析数量关系这一教学重点,突破找准单位“1”这个难点。
我先引导学生说出怎样用线段图标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接着问:
(1)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小组的占谁的
?
(2)谁把谁看作单位“1”?
(3)要求44的
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根据什么列式?
回答上述问题后,我请几位同学完整四叙述解答这道题想的过程:
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小组的占谁的
,就是把全班学生人数44人看作单位“1”。
要求44的
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关键是弄清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列式计算。
这样的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题的思路、依据和方法。
(三)进行练习,巩固新知
新授后的课堂练习是及时巩固新知,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练习反馈,教师及时矫正,就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课堂练习的题目如下:
1、一只鸭重3
千克,一只鸡的重量是鸭的
,这只鸡重多少千克?
(这道题的练习目的在于巩固涉及两个数量的求等于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的另一个数量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
2、修路队计划修路4
千米,已经修了
,修了多少千米?
(这道题的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只涉及一个数量,求它的部分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
3、六年级参加美术小组的有24人。
(1)数学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2倍,数学小组有多少人?
(2)合唱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
倍,合唱小组有多少人?
(3)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1
倍,体育小组有多少人?
(这道题的练习目的在于沟通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之间的联系,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规律性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总结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依据和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再次反馈,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
作业:
练习四的第2、3题。
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应用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学生初步掌握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以及前阶段学习的简易方程为基础,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想数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种题型的题目用方程来解,思路较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学会列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要求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
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学会设1倍为X,另一个数为几X。
能力目标: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提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并初步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方程的解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学法
1、创设生活情境,把问题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从中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皆生活的思想。
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后运用到生活中。
2、迁移原知,为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新课程理念表明:
数学教学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融化与转化,并主动建构的过程。
本课准备阶段的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3都具有迁移的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利用这一原理可直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
3、重视指导,为新知建构提供条件
《课标》提出:
“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
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后抽象概括出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这也是我这堂课很失败的一个地方,没有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一定要作好及时的小结。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复习旧知,建构与新知的联系
图及抽象的文字让学生通过谁是一份数,谁是几份数感性的认识了设谁为X,那么另一个就是几X,那么他们的和是几X,差又是几X。
第二阶段是通过情境的创设
由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的形式展开。
教学解答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采用了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后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主要强调:
一是设谁为X?
也就是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
二是找等量关系,即列方程的依据。
然后列方程解答,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解题是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渗透学习目的性教学。
然后一个环节是检验。
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那种做完题不知对错的做法是后患无穷的。
第三阶段是改编例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在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生对例1的理解,对例1的升华,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让学生先找找数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解题。
第四阶段是巩固练习,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理清解题方法。
在这中间安排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分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能力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数学 上册 全册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