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docx
- 文档编号:18225534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63KB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docx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数学学科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内容提要
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对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重要,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新一代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素质。
于是,通过课堂教学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和总结,以便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实现高效教学。
1.建构良好的教学环境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策略的研究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国家教育部自2001年6月8日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受到实验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实验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长期如此,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新一代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素质。
鉴于此,我们进行“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建构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对教学的全过程而言,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师的教,直接影响教学效率。
所以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学生营造良好、适合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一)分析学习起点,为学生有意义学习搭建平台
学生总是存在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具体的了解。
许多教师虽然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但只是自己想当然,这是不可取的。
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呢?
1.备课前可以思考以下问题,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知识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
掌握的程度怎样?
学生间的差异如何?
哪些知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哪些需要通过合作完成?
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引导?
哪些知识需要教师传授?
等等。
2.了解学习起点的途径
了解学习起点途径很多,一般可以分课前和课中两种。
课前谈话,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就学习内容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些什么,充分展示已有的知识状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流程。
课中交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
问卷(抽样)调查——教师可以设计一张问卷让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进行填写,从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
课堂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上的发言、练习等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随时调控。
作业分析——这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作业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存在的问题。
如有位老师执教“三角形分类”一节前,课前布置了如下的作业:
请同学们把你见过的三角形分分类,可以用图形表示,也可以用文字介绍,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和资料的来源。
通过这样的途径,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的心理需要。
之后再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材料,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
同时教师也能有的放矢地发挥自身的课程智慧,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二)改善学习方式,做数学的“创造者”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
应该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
如教学“正比例”时,教师创设踢毽情境,出示不同的数据,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其中有的两个量之间没有关联,在相关量的两个量中,有的是相加的关系,而有的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有的是乘积一定。
然后又呈现多个活动,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两个量的比值相等的关系,从而产生了正比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正比例”关系的研究的过程,把握住数学的本质,实实在在的做数学的“创造者”。
(三)师爱胜于言教
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
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促进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
许多学校的课堂经验表明,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成就,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在管理学生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问题。
比如:
⑴教师要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
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弄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
“不错!
”“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
”等等。
⑵上课期间,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教师在布置任务以后,应该在教室里巡视,察看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情况,积极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要只注意困难学生或者个别要求关注的学生。
⑶教师应该防止产生师生之间的隔阂。
当学生在阅读、书写、画图或完成其它作业时,教师不能远远站在一边或者坐在一边。
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学中十分注意和强调学生参与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由”,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确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被动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活动有形无实,学生知识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究以及自我感悟自省,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
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一)加强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谈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家都会谈到一个问题--学习情境的创设。
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
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
在课堂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
如:
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
2.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3.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4.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二)注重动手操作
皮亚杰认为:
思维源于动作,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给与充分的动手、动脑的实践,使他们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从中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如多让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摆小棒、圆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联系原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展开探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提高数学交流活动的有效性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让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呢?
1.提供合适的问题和呈现方式,提高交流活动的参与度。
数学教学活动,用什么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
——选择合适的问题是数学交流的起点。
课堂提问时教师引起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大问题”,还是一道习题中的“小问题”,教师都需要精心设计和选择。
数学交流时经常要依托一定的素材进行,素材选择、素材呈现的实际等都会影响数学交流的有效性。
如教学“体积和容积”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容积指的是物体内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教师拿出两个杯子(外观明显有大小之分),学生就“谁的容积更大一些”展开研讨。
多数学生认为说左边的容积大,右边的容积小,个别学生认为“说不好,我得试试”。
于是这个学生把大家认为“小”的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大”的杯子中,结果反而“大”杯子装不下,“小”杯子有剩余。
“猜猜是什么原因呢?
”全体学生意识到:
大杯子杯壁厚,小杯子杯壁薄。
通过这个交流,借助实物演示,学生很清楚地理解了容积的含义,这样的交流是深刻的。
合理的交流形式也是提高交流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恰当运用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由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交流的参与度,避免“教师——学生”的单相交流。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表达,提高交流活动的深度。
⑴学会倾听与接纳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
有效的倾听,能吸取众家之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
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中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
比如,首先要养成认真听别人的发言,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可以用“你听明白他的想法吗?
”“对于他的想法你有什么建议?
”“你听得真仔细!
”……,促使学生自觉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的思维。
尤其当别人和自己有不同想法时,能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哪怕他的想法是错误的。
其次是教师要知道学生倾听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耐心把话听完整,听懂意思,再细心区分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理解和接受他人正确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学会合理地评价别人的发言。
教师还要适时指导学生倾听时需要关注的地方,可以随着思考的深入进行补充或质疑。
如“我的想法和你的不同,我的想法是……”。
⑵善于表达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数学语言的简明、抽象、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各有自己的特点。
如图形语言——直观、形象,有利于问题的具体化和解释内在的联系;符号语言——简洁,规范,有利于推理和计算;文字语言——通俗、易懂,有利于数学问题含义的叙述。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形式来进行数学表达,并实现不同语言形式的沟通与转换。
⑶主动、深入思考
数学交流不等于“热闹”,不等于“说话”。
缺乏深入思考的数学交流只能是学生之间浅显的“说话”。
因此,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考是可以借助操作、画图等多种方法。
其次是学生交流前要有一定的准备,有足够的勇气向小组或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
如教师教学“方向与位置”,在认识东、南、西、北之后,认识其它四个方向。
教师让学生利用以前制作的方向板思考几个建筑物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上。
思考与交流有了工具的辅助,学生交流中有话可说,也容易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
3.适时适度的启发引导,提高交流的效度。
在数学交流过程中,为了促使交流更有效,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启发引导,发挥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⑴启发引导
交流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引导,有的信息需要加强,有的信息需要淡化。
交流中可能出现思维的障碍,教师都应该给予疏导、点拨,引导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偏离目标的想法巧妙地引导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当出现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引导学生辨析讨论,甚至引发学生的争论,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⑵追问
在交流过程中,合理的追问是提高数学交流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敏锐地捕捉有关信息进行追问。
但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重难点,追问要问在关键处,追问的难度要适宜,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如教学“比例尺”一节,学生初步观察感受地图上的比例尺,进而教师跟进问:
“为什么要规定一定的比例尺?
”“比例尺是什么形式的?
”等问题,将交流引向深入。
(四)提高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
当学生理解掌握某一新知识后,教师应优化和重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练习,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比例尺”,教师让学生测量教室粘贴的“安全疏通示意图”中本班教室的图上宽,再测量教室实际宽,从而得出比例尺。
进而让学生思考通过教室实际的长和比例尺,判断“安全疏通示意图”是否标准。
通过实际运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更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三、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学科味淡了,教材受了冷落,数学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的挖掘出来。
这是目前极其普遍的现象,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一)预设生成的冲突
生成资源来自哪里?
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真诚宽容地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
有些生成需要教师细心的去捕捉。
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课堂出现的问题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价值,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在课堂里解决。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哪些生成的新问题需要放大?
哪些问题引发再思考、再讨论?
对与课堂无关的生成可以淡化,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轻轻地告诉学生你的问题下课后再研究好不好?
可是,非常遗憾,往往一些偶发性的资源从教师的手边悄悄地流走,失去了很好的数学教育的时机,如一年级学生在做7+6+3时,一位学生没有按顺序做先把7+3=10,再10+5=15。
老师没有在意只说了一句你的结果也是15啊,这是不是一个不期而遇的美丽,却在不经意中从老师的手边溜走了!
老师没有及时评价,使这样一个闪光的思维一瞬即逝。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而且是我们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促成课程资源“动态生成”的途径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很少利用课堂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往往按预先的“教案”施教,“心中有案,行中无人”,导致课堂教学缺失生命活力。
教师如何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让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过程,使其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
用其充盈着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从而实现理想的数学教学的课堂。
1.创设和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使之成为起点资源
学生的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的加、减法时,考虑到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和运算的经验,如果再按部就班地讲,学生会失去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数与运算的经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大胆尝试,编排了利用“手指”与“卡片”的一系列“认数与计算”的简易游戏。
在课堂上适当组织安排这些游戏,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游戏中提高计算技能。
实践证明“手指”与“卡片”游戏不仅操作简便,节约时间,而且面向全体、寓教于乐,提高了课堂效果。
这种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互惠的、生长型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发展者。
2.捕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疑虑、不解或差异,使之成为疑点资源
在我们的课堂中曾经有过这样的现象:
教师很少有针对性去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与不解,似乎是在要求学生:
我讲了你就得懂,你学过了就得会。
特别是在做公开课时,极其怕学生出现错误与闪失。
新课程的新理念驱赶着人们的固守的思想,无论是上课的教师还是评课者,都会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一节课其真正意义的价值所在。
人们的眼光已从片面的、主观的追求完美,转向了全面的、客观的寻求美的瞬间;人们不再拒绝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而是认同这个错误,重在引领学生展开研讨,获得学习体验。
这一做法实质上是在认同学生间的差异,认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认同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中的人”。
由于每个学生知识背景不同,储备的知识状况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不解、甚至混淆。
这些疑惑、不解、混淆恰恰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可供探讨的问题,使学生在探讨学习过程中目标更清晰、问题的解决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性。
而这些可供探讨的问题正是学生在原始状态下产生的可贵资源,这些资源可来源于学生,亦可来源于教师,学生和教师便是这一资源的创生者。
它的存在是否有价值同样考核着教师是否极具慧眼——善于发现,是否极具敏思——有效捕捉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能力等存在着差异,使得学习的速度、收效、方式等不可避免的产生着差异。
如果我们立足于让全体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巧妙运用,也能使这种差异转化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3.善于利用学生在交流中思维间产生的碰撞,使之成为课程的再生资源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转变:
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中,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信息的走向,并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师生心智互动的产物,生动鲜活而又充满了灵性,它稍纵即逝,也可以说是可与而不可求的。
教师如果能把握机会,引导学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度呈现学生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使之成为赏识资源
新课程指出: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忽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重在单一性结果与叙述方式。
单一性的描述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围着教材教,学生跟着教师走,课堂中教学资源呈现的单一性,自然学生便不会有自己的想法。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资源是多元化的,丰富的,是生动的,也是美丽的。
因此教师应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畅想与众不同的想法,使之成为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彼此赏识的一种课程资源。
在知识的探求中老师看到了学生那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现,每一次的发现又引发了下一个想法与新发现,学生们在交流中赏识着彼此的智慧,享受着那种种因发现而带来的快乐,品味着同伴间赐予的精神食粮。
每到此时作为教师,心里暗自呐喊:
他们真行!
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宝藏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
而这种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凭借赏识加以滋养、润色,使之充满晶莹与亮丽,那我们的课堂将是承载这种美丽的所在。
真正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要靠教师的教学实践,靠具体的操作,空谈理论解决不了操作层面如此具体的问题,需要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对知识的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新世纪中学数学教师》2006.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有效 参与 课堂教学 活动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