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近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之二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225284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6.15KB
古近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之二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古近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之二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近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之二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讨过饭,打过仗,从一个马弁干起,最后得了天下,对人情世故的了解相当透彻。
他当然明白自己给官员定的“工资”不高,所以,在地方官上任之前,通常要找他们谈一次话,讲讲如何正确对待低“工资”,如何抵制贪污受贿的诱惑,给自己的部下算一笔很实在的利害关系账。
他说,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好象守着井底之泉,井虽然不满,却可以每天汲水,泉不会干。
受贿来的外财真有益处么?
你搜刮民财闹得民怨沸腾,再高明的密谋也隐瞒不住。
一旦事发,首先关在监狱里受刑,判决之后再被送到“劳改工场”服苦役,这时候你那些赃款在什么地方?
在数千里之外呢。
你的妻子儿女可能收存了那些赃物,也可能根本就没有见到。
那些赃物多数藏在外人手里。
这时候你想用钱,能到手吗?
你家破人亡了,赃物也成了别人的东西。
所以说,收受不干净的钱毫无益处。
这样的利害分析也算很透彻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派下去的官员,如同冒着枪林弹雨冲锋的士兵,一排排地被糖衣炮弹击中倒下,前赴后继,一浪接着一浪,一代跟着一代。
后来,朱元璋当皇帝当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6年),这种现象见得多了,便总结出了一条规律。
他说,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
我严格执法,决不轻饶,结果,能善始善终干到底的人很少,身死家破的很多。
“全都”云云,肯定绝对化了,但在统计学的意义上,这条定律还是能站住脚的。
朱元璋发现的这条规律,背后大有道理。
最早的贪官——羊舌鲋
羊舌鲋(前580-前531年),一名叔鲋,字叔鱼。
羊舌鲋担任代理司寇后,处理一桩诉讼多年未决的土地纠纷案。
当事者是晋国两个地位显赫的人物——邢候和雍子。
邢候封地和雍子封地毗边,封地的界限没有严格划分。
雍子扩大边界侵占了邢候封地,导致相互之间不断争夺。
雍子得知羊舌鲋办理这桩公案,便抢先将女儿许给羊舌鲋为妻。
羊舌鲋得到雍子的女儿,便不问是非曲直,宣判雍子无罪。
由于他徇私枉法,后被晋国贵族统治者论律定为“墨”(贪以败官为”墨”)罪,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奴隶制的法典钉在耻辱柱上的贪墨之官。
官尊、官样及其他
近日读书,看到这样一则典故:
明代三朝元老毕锵告老返乡时,毕夫人让家人在夜间从院中捡来砖石瓦块,用草纸裹好,放入箱内。
这样一共弄了十八箱,然后打着尚书旗,鸣锣开道,前呼后拥地坐着轿子回乡。
有人禀奏皇帝,说毕锵从国
库里搬走了不少金银财宝。
皇帝马上传旨,把箱子全部押回殿内检查。
箱子打开后,弄得万岁爷和文武百官目瞪口呆。
这时,毕锵夫妇哭诉说:
“老臣在朝为官几十年,如今两袖清风告老还乡,只因为害怕不光彩,才弄点砖石块做假。
毕锵为官之清廉,委实令人敬佩。
然而,对于其“造假”之道,则不敢恭维。
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三朝元老的毕锵假若两袖清风还乡,还不被人笑话?
于是落寞到精心“造假”的地步,因此出尽了洋相,授人以笑柄。
然而,更让人担虑的是,这种“官尊”、“官样”至今还在释其痢气,贻害非浅。
不是吗?
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检查工作,必小车一扑溜,前呼加后拥,前有摄像的,后有掂包的,似乎那才是“官尊”;
外出考察,住宿必四星、五星,就餐必山珍海味,似乎那才叫“官样”;
平日里坐车须进口高档的,全身上下须名牌包装,才觉有“官尊”;
工程落成剪彩须亲为,训斥人须敲桌打凳,才觉有“官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如果说,毕锵之受“官尊”、“官样”的影响,只是出于面子之计,并未有从行为上受到玷污的话,那么有的为官者不仅心态已经扭曲,行为也已经出轨,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有人说,如今的腐败已不是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事,而是如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在马路上(车子),立在小区里(房子),挽在臂膀上(情人)。
这些贪官何以敢如此明目张胆?
除了其他原因,自跟其“官尊”该如此、“官样”该这般心理作祟有关。
不妨信手拈来下面一则颇耐人寻味的报道:
安徽大学生物系教师何家庆在绩溪县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时,心系百姓,帮富一方,成绩卓著。
离任时,“绩溪县县城万人空巷为他送行”。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他竟是20多名挂职干部中惟一没有被提升职务的。
原来,他一者不懂“为官之规”,只出席过两次宴请,第一次先掏上15元钱作餐费,第二次则干脆不动筷子;
二者他没有“为官之相”,整日翻山越岭,搞得自己疲骨嶙峋;
三者没有为官之尊,一个人在山里钻来钻去,弄得自己灰不溜秋的;
四者不懂“为官之道”,在他眼里,只有下边,没有上边。
不必说贪官受“官尊”、“官样”陋念的浸染,即便是一些老百姓,有人也司空见惯。
可不是?
有的领导干部收入有限,可买了小汽车、住进了小别墅;
有的领导干部的妻子、儿子凭着老子的关系,办公司做生意,大发其财。
然而,总有人对此见怪不怪:
“他们是当官的嘛!
”在他们看来,当官就该发财,其生活就该高人一等。
由此想及,在一些地方,明知是为官者腐败,民却不敢“告官”、“惹官”,怕也是受着“官尊”、“官样”观念的污染,因为在他们看来,“告官”便是犯上作乱,“惹官”终究没有好下场。
于是,揣摩了这般心理,一些贪官亦因而为所欲为、肆无忌惮起来。
“官尊”、“官样”害人非浅,当力除之。
然而,它毕竟是沾染着几千年的尘垢而延续下来的,欲一朝除却,谈何容易!
但假若为官者能一级带一级、一级查一级,并来个全党号召,何愁“官尊”、“官样”这一痼疾不药到病除?
朱元璋重法杀女婿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出生于元末贫农之家,小时候为地主放过牛,后当过化缘和尚,受尽风栖露宿之苦,对官吏欺压百姓的事感受很深。
当了皇帝后,他曾告诫百官说:
“我以前在民间时,见到州县官吏多不爱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
凡民疾苦,视之漠然,我心里恨透了。
如今要严立法禁,官吏凡是贪污蠹害百姓的,严惩不恕!
他规定:
官吏贪污至六十两银子以上的枭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
当时府县衙门左边的土地庙,成了剥皮的刑场,因此老百姓称土地庙为皮场庙。
有的衙门公座旁边还摆着塞满稻草的人皮,叫当官的触目惊心,警告他们这就是贪官的下场。
其时西北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与中原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
他们平日吃的大都是牛肉和羊肉。
牛羊肉吃多了,需要喝点茶,因此很需要中原的茶叶。
而明朝赶走元朝蒙古统治者后,为了加强北方的边防,也很需要西北地区的战马。
因此由朝廷组织了茶、马互市一一用中原的茶叶交换西北的战马。
茶马互市,对明朝和西北少数民族都很有利。
为了防止茶、马互市出现混乱,互市一律由朝廷主持,不准私人插手。
但是一些投机商人和不法官员,为了赚钱,不顾法律规定,搞起走私的勾当来。
他们把茶叶偷运出境,用高价卖给少数民族,又偷运马匹入境,高价在内地贩卖。
走私活动越来越厉害,朱元璋大为震怒,下了一道命令:
禁止走私行为。
如果有谁违反,就要从重处罚!
谁不知道朱元障的厉害?
谁敢拿自己性命开玩笑?
因此禁令一出,投机商人和不法官员都害怕了,不敢继续作奸犯科了。
只有朱元璋的亲女婿欧阳伦,还是继续大搞走私活动。
人家偃旗息鼓,他欧阳伦却正好抓住这个时机,扩大“业务”范围,谋取更大利润。
我们现在称那些利用职权地位与上层关系谋取私人利益,搞投机倒把、搜括钱财的人为“官倒”。
六百多年前的欧阳伦可算是古代典型的“官倒”吧!
果然禁令下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欧阳伦就派管家周保,押了五十辆满载茶叶的大车,运往兰州一带贩卖。
打算将卖到的钱,换成战马带回内地。
一路上,关口的官员知道是附马的车队,谁也不敢阻拦,因此车队一直通行无阻。
想不到车队快到目的地,就在兰州黄河大桥的桥头,出了“岔子”。
原来负责守桥的小官,是一个忠于职守,不畏强权的人。
车子一到,他立即下令停车检查。
他很快发现车上装的全是禁运的私茶,便将车队扣押,准备上报,等待处理。
押车的管家周保,平日狗仗人势,一直专横惯了。
他从车上跳了下来,指着那个小官的鼻子,大声吼叫起来:
“你好大的胆子!
这是驸马爷的车队,你也不睁开眼睛看看。
难道你活得不耐烦了!
那个小官并不示弱。
只见他挺起胸膛,坚定不移地说:
“我执行朝廷的命令。
就是皇上亲自派来的车队,也要接受检查!
周保受了顶撞,气不打一处来。
他回头把手一招,身后立即冲出几十个如狼似虎的家丁。
他们上前揪住小官,一顿拳脚,打得他鼻青脸肿,浑身是伤。
车队扬长而去。
小官忍着身上的疼痛,挣扎着从地爬起来,回家赶写了一道奏章,托人千里迢迢地告到南京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收到奏章,得知有人公然违反禁令,贩卖私茶,甚至殴打执法官吏,那还了得!
但将奏章仔细一看,违反禁令的不是别人,竟是自己的女婿欧阳伦。
他派员经过调查核实后证明奏章上说的全是真话,不免为此感到为难,依法惩办吧!
欧阳伦就得杀头。
他一死,自己的女儿岂不成了寡妇?
命运就悲惨了。
不依法惩办吧,朝廷的法规成了一纸空文,以后还有谁来秉公执法,又怎么能使全国百姓人服气呢?
朱元璋毅然下令让欧阳伦立即自杀,将那个仗势欺人的周保判处死刑。
同时根据罪行轻重,对那些追随欧阳伦作恶和平日包庇欧阳伦的官员们分别进行了惩罚
另外,朱元璋专门派出使臣赶往兰州,对那个严格执法、不畏强暴的守桥的小官进行了嘉奖和慰问。
历史上的三次大卖官 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卖官发生在汉灵帝称帝后的光和元年(公元l78年)。
灵帝称帝不久,便感到与先前各帝相比,私财寒酸,帝威不高,于是巧立名目,广刮民膏。
到光和元年,地方百姓油水被榨尽,其贪欲仍未填平。
这一年灵帝颁旨在全国“大卖官”。
帝旨一出,各地有财有势者踊跃认购求官。
不久灵帝针对那些有心无财者又特行一条规定:
无钱者可先行赊欠,需资到位后加倍清偿。
这一下绝大部分地方官位被抢购一空。
但也有边恶瘦穷的地方,官位无人问津。
灵帝又行一策:
这些地方的官价可以讨价协商。
这一下官市更加兴旺,后宫库银很快暴满。
灵帝眼见敛财灵验,在同年再度下令:
将朝中“三公”重位按每职一千万拍卖,“只留帝位不市”。
史载,那些花钱做官的人在位时,“一利不兴,一弊不除”,恨不得揭地而成金。
黑暗世道可想而知,黄巾起义由此爆发。
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卖官在明未“南”明朝。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五月,崇祯吊死煤山,福王朱由崧逃到南京称帝。
这年九月,新帝为了豪夺民财,不顾灾难,在大臣马士英的建议下,批准在朝野中“大卖官”。
具体办法为:
取消延续数百年的生员(秀才)试取制,改为以纳银多少来定“名次”。
一时间,各地“生员”云集。
一个多月后,廷中又下令:
县以上三级正官,一律以银竞争。
一时间,南京城里民谣四起:
“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贼如狗!
”这种大卖官,后果是官僚机构庞大,冗员大增;
新官候缺,旧官又想固位。
于是众官拼命向上行贿,民怨沸腾。
再加上其他虐政,这个“弘光”朝廷只在世一年零四天,便消亡了。
历史上的第三次大卖官自清朝中叶始。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是以“捐”之名,行卖之实。
本意似乎堂皇,但网开一面之后,只要花钱,连朝中的品官也可捐得。
由于各官捐的人多,清廷不得不以钱多寡论座次,将那些捐宫之人分为“新班先用”、“新班遇缺先”、“新班遇缺间”、“本班尽先”等花样,而最优先的,叫做“大花样”。
这次“卖官”时间之长,危害之甚,旷古未有。
那些使了银子的人,尽管“每天只会站班、请安、叩头”,他事一概不管,也能安事其位,以致全国官员无人不贪。
时人也有口谚道:
“一天官,一日贪,一事不贪是清官。
”最终吃苦头的,一是国家,二是百姓。
李元纮判磨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吗?
剧中女主角太平公主被描写成美丽善良的女人。
但历史上真正的太平公主却完全不同。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亲生女儿,她从小养成了专横跋扈、唯我独尊的脾气。
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不惧怕她,碰到她就象碰到雌老虎一般。
想不到有一个名叫李元纮的小官,竟不买她的帐,敢于摸老虎的屁股,敢于跟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唐高宗在位时,李元纮被派到雍州当管理审制的地方官。
雍州离京都长安(今西安市)很近。
有一次,太平公主带了大批随从,前呼后拥地来到雍州的一座寺院。
太平公主烧完香,由住持老和尚引路,带领随从们在寺院里转了一圈。
她在寺院的厨房里看到一盘大石磨,不仅结实平整,而且磨边刻着精美的花纹,十分惹人喜爱,便回头对老和尚说:
“我家里正缺一盘石磨。
我看这石磨挺不错的,让我把它带走,就当作你们寺院孝敬我的礼物好了!
说完,也不等老和尚同意,就吩咐随从们把石磨搬到马车上去。
老和尚暗暗叫苦,但又不敢得罪太平公主,只好陪着笑脸说:
“这盘石磨能被公主看中,也是我们寺院的福气。
不过,不过……”
“不过什么?
”太平公主有点气恼了。
“不过我们寺院有一百来个和尚,平日全靠这盘石磨磨米磨面的。
没有它,可就麻烦了。
何况它还是本寺几百年前传下来的。
请公主行个方便,将它留下来吧!
”老和尚壮了壮胆,无奈地说。
太平公主根本不理睬老和尚的唠叨,她把脸一放,回头气势汹汹地朝随从们喝道:
“别理这老家伙,给我快搬!
说完,头也不回,大摇大摆地出了寺院,坐上马车走了。
老和尚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公主的随从们把石磨运走,却又毫无办法。
他听说李元纮是个不畏权势的官员,平日办理案子十分公正,老百姓遇到冤枉的事儿,都愿去找他,于是跑到雍州衙门告了一状。
李元纮听了老和尚的诉说,便叫他写了一张状子,并且派下去作了调查,结果证实这盘石磨确实是寺院的财产,便不管太平公主的权势有多大,立刻毫不犹豫地将石磨判还给了寺院。
判决是判决了,判决书也写出来了,但执行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太平公主连当皇帝的老子也不放在眼里,谁竟敢闯进她的府里,去把石磨搬回来还给寺院呢?
李元纮正在为处理这件事感到为难,消息都早已传到他的上司窦怀贞的耳里。
窦怀贞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得知李元纮的做法后,简直吓得魂不附体。
他知道太平公主平日经常非法霸占老百姓的田地财产,可谁能管得了呢?
现在自己的下属李元纮却吃了豹子胆,竟然为了小小一盘石磨,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跟太平公主作对。
一旦怪罪下来,谁能担当得起呀?
于是他三脚两步跑到李元纮那里,厉声责备说:
“你怎么这样糊涂,竟把石磨判还给寺院!
太平公主是好惹的吗?
你不要命,我可还想多活几年哩!
听了窦怀贞的话,李元纮就象一尊石像,一声不响地坐着。
窦怀贞摸不清他的底细,只好自己出马。
他几步跨到案桌边,从几案上拿起毛笔,递给李元纮说:
“快,快,趁早把判决书给我改过来!
李元纮接过毛笔,在判决书上写下了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窦怀贞还以为他听了自己的劝告,认识到鸡蛋到底碰不过石头,己经回心转意,把判决书改过来了。
他兴冲冲地拿过判决书,瞪大眼睛一看,不禁傻了眼。
原来映入他眼帘的,竟是下面八个醒目的大字:
南山可移,判不可摇。
你……你……窦怀贞气急败坏地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他把袖子一甩,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事情的结局怎样呢?
太平公主知道李元纮将石磨判给寺院后,气了个半死。
她当然不肯善罢休,不仅不愿退还石磨,还想置李元纮于死地。
但有人劝告她说,李元纮这个人,一贯公正廉明,没有岔子可找,而且又是个倔强的人,即使砍了他的头,他也不会屈服的。
如果真的杀了他,恐怕激怒老百姓,再就是太平公主和她的母亲武则天,都相信菩萨有灵。
菩萨看到寺院财物被侵夺,和尚受到欺侮,也是不会同意的,得罪任何人不怕,得罪了菩萨,恐怕有点不妙吧!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太平公主最后还是认了输,派人悄悄地把石磨送回到寺院里来。
正气终于压倒邪气。
有人说:
“堂堂太平公主,竟然败在一个小官手里,这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太出人意料了。
注:
南山就是长安南面的终南山,是长安士民常往观赏的地方。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
高大的终南山还可以移动,我这个判决书却一丝一毫不能更改!
贪婪的“长腿将军”刘峙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心腹将领刘峙被人讥为“长腿将军”。
这个“称号”是如何得来的呢?
原来,“卢沟桥事变”后,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进驻保定,防守平汉路沿线。
不久,日军沿平汉路大举进犯,以一部分兵力由固安渡过永定河,进攻第二集团军右侧。
刘部在少量敌军的追击下,不战而退,一路南逃。
固安、琉璃河、源州相继失守。
逃到保定郊外,刘峙摆出与日寇决战的阵势,但兵力配备尚未就绪,即遭敌机和炮火狂轰滥炸,军需物资和作战工事尽被炸毁。
很快保定又落敌手,刘峙率残部再次往南狂逃数百公里。
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等重地相继失陷。
不得已,刘峙只好奉命将指挥权交给商震等将领。
此次溃退,刘峙名声大振,“长腿将军”之名不胫而走。
1948年5月,何应钦担任国防部长后,任命刘峙为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
任命下达后,国民党内议论纷纷,有人说:
“徐州乃南京的北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
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会守不住。
”解放军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也在临城贴出传单说:
“国民党在徐州,来过三个大将,前年来的叫薛岳,打了败仗撤掉了。
去年来了顾视同,庸碌又无能,我们把他赶走了。
今年来的叫刘峙,也是有名的大笨猪,我们要想生活过得好,就要勇敢上前打进徐州去杀猪!
果然,淮海战役开始前,刘峙自恃徐州周围聚集了大批蒋军的“王牌”部队,认为解放军“吃不掉,啃不动”的。
还大言不惭地说:
“王耀武手里丢了济南,不久一定要在刘峙手里把济南收复,使共产党得不偿失,尝尝我的厉害。
”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发动声势浩大的淮海战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灭黄伯韬兵团和黄维兵团,生俘刘峙的“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毙、俘、降敌55.5万余人,取得战役的辉煌胜利。
蒋介石恨刘峙无德无能,贻误大局,下令撤销其徐州“剿总”的职务。
刘峙的愚蠢贪婪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了。
北伐时,国民革命军一师和四师共同攻打武昌城。
叶挺指挥独立团敢死队,冒着吴佩孚军队从城上射下的猛烈枪弹,逼近城墙,树起四个梯子。
但冲上城去的敢死队员大都中弹牺牲了。
后继者多次猛冲,均无法攻破城防,第二天清晨,攻城副司令陈可珏打电话给叶挺,说据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刘峙报告,他们部队在鸡叫前已攻进城了,要叶挺赶快率部入城。
于是独立团向大东门迸发,走近城门时,只见城上守军仍是吴佩孚的军队,不是刘峙的第二师。
叶挺立即跟军部联系,了解真相。
经几方对证,面红耳赤的刘峙才不得不承认:
估计叶挺的独立团一定会攻进城,为了假冒自己的二师是先攻人城的,抢得头功,于是捏了个谎说二师在鸡叫前已进城。
叶挺当时气愤地说:
“刘峙这样做,不仅有假造军情之罪,而且有陷害同志之咎。
抗日战争初期,一次,蒋介石决定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
这下忙坏了身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刘峙。
他召集幕僚商议如何布置警戒,如何保护蒋介石的安全。
有一位聪明的军师建议发假警报。
这样一来,大家都进入防空洞,便可以彻底做到肃静回避了。
刘峙连称:
“妙!
妙!
蒋介石座机来临前,空袭警报果然使大街小巷空无一人。
然而,昏头昏脑的刘峙却忘记通知防空部队。
白崇禧的座机先到,蒋介石的座机尚远,突然,高射炮劈劈啪啪从四面打来。
白崇禧以为是日寇已经占领开封,急命座机掉头高飞,同时用密码与地面联络。
这时刘峙才想起尚未通知防空部队,急忙抓起电话,命令停止射击。
蒋介石的座机着陆后,刘峙准备谒见蒋。
张治中命侍卫将刘五花大绑起来。
刘峙说:
“文白(张治中,字文白)兄,我是经扶(刘峙,字经扶)啊!
“晓得是你!
”张治中板起面孔说:
“你要打死委员长,不绑你绑谁?
”接着转身对待卫道:
“牵进去!
侍卫押着刘峙先见钱大钧。
刘峙哭哭咧咧地说:
“慕允(钱大钧,字慕允)兄,我是经扶,救救我!
“你祸闯大了,我无法可想,你去见委员长由委座发落吧!
”钱大钧似乎漠不关心。
刘峙在侍卫的推搡下,战战兢兢失魂落魄地来到蒋介石面前。
蒋介石看到刘峙那付可怜相气消了一半,问他:
“开炮打我座机是何用意?
刘峙赶紧申明原委。
结果蒋介石只骂了声“糊涂”即了事。
在旁人的提示下,刘峙才明白,张治中将他绑送上去,实际上是救了他一命。
刘峙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参加赌博,但他贪财,经常利用太太同所部的军需处长、会计科长等串通一气,策划搞钱。
他克扣军饷,贪污拨款,收受贿赂,贩卖烟土,几年间积聚起巨额财富。
从1928年起,先后在南京、上海、蚌埠、新浦、汉口、长沙、南昌、吉安、九江等处购买了大批房产、地皮和盐井、盐田,价值约500万元(现洋)以上。
为掩人耳目,这些产业大多用其太太杨庄丽的名字注册,有些干脆用化名注册。
刘峙一生共娶了三房太太。
大太太杨庄丽是受家庭之命在刘十来岁时与之完婚的。
杨长得高大凶悍,目不识丁,爱财如命。
但她爱刘峙,并同他患难与共。
刘怕老婆是出名的,但在贪财爱财方面,两人珠联璧合,十分相投。
杨自己不会生育,便在广东买了一个十几岁的丫头给刘做姨太太。
这个丫头生育了六个子女。
但杨要子女们称她为“妈妈”而叫丫头为“姨娘”刘峙的第三个太太黄佩芬,是1941年刘峙在重庆期间娶的。
黄从上海美专毕业后,又到北平师范大学读了三年书,能歌善舞,拉得一手好琴,说一口流利的北平话,人长得白净漂亮,刘峙为之倾倒。
为了娶黄,硬着头皮与杨庄丽彻底闹翻了。
为讨得黄的欢心,刘峙将贪污来的大量钱财送给她,还在重庆市郊购买一幢气派的别墅与黄同居。
1939年春,刘峙被调到当时国民党的陪都重庆任卫戍司令兼防空司令。
刘身兼二职,增加了捞钱的机会。
他借口重庆防空的重要,要求成立防空部队,直属防空司令部。
先后成立了通讯队,防护大队,担架营,工程大队,机踏车排,警报球台,对空联络哨,情报传递哨等单位。
实际上,这些部队大部分是由原卫戍总部的部队顶替,如通讯队由卫戍司令部通信连顶替,担架营由卫戍总部劳动队犯人组成。
这些人都是些扒手惯贼,他们平时穿着便衣或军服在街上进行偷盗,所盗钱物分给劳动总队和防空司令部长官,刘司令自然也进账了不少。
一有警报这些人就到指定地点集合,准备抬担架。
这些单位造名册领到的双份军饷,也大部分进了刘峙的腰包。
1942年初的一天,日本飞机以三五架一批轮番不断飞入重庆上空,进行所谓的“疲劳轰炸”。
当时在校场口的石灰市最大的防空洞里有几千人。
在轰炸间隙里,大家多次提议解除警报,让人们出来换换空气,但一直没有得到同意,直到群众迫不得已争先恐后向洞外跑时,防空司令部才下令解除警报。
但为时已晚,前面的人一出洞就倒下不能动弹,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近代 反腐倡廉 清官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