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作文佳作天天读 高一二13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223231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83.21KB
01作文佳作天天读 高一二13Word下载.docx
《01作文佳作天天读 高一二1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作文佳作天天读 高一二13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莱妮·
里芬施塔尔是德国纳粹时期的一位女导演。
撇开其政治背景及她为希特勒工作过的经历不谈,莱妮对于艺术的执着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她在八十岁高龄时,突然有了进行水下拍摄的灵感,于是她隐瞒了二十岁去报考潜水执照。
其间发生了许多波折,莱妮险些因此丧命,然而她最终坚持了下来。
大难不死的女艺术家用自己的汗水浇灌自己的灵感,致使那片草地上花开熠熠。
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迷失于对名利的追逐而遗忘自己心中的那些微光。
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从繁冗的工作中拾起自己的那颗真心?
你那美好的微光又遗失在哪个角落了呢?
本雅明说:
“灵光的消失,就是水的消失。
”让我们带着那善于把握的双手和一路耕耘的汗水去寻找那东逝的水,让微光永驻心间!
第一周
(2)
学生佳作
(2)
蓦然回首,莫要放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治学的最高境界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爱因斯坦也说过:
“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
”东西方学者的共识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是多么珍贵和重要。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抱怨灵感的缺失,尤其是所谓“搞文艺”的,精品着实不多。
真是这样吗?
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中闪过吗?
我以为不然。
谁没有悲苦孤独地走在寂寂的荷塘,看那出水很高的荷叶下奶白色的水?
谁没有在英雄的事迹中沉浸陶醉,大张双臂感受伟大的“停顿”?
谁没有见过向日葵那金黄的色调?
凡此种种一闪即逝的共鸣,休说专业者,我辈凡人皆有。
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家才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
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人们往往会将它轻易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又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如今这种情况更多见,究其根本,原因有三:
一是“标准化”时代里,不允许有“异端”,“权威”、“专家”、“大师”层出不穷,他们把持了话语权,制订出条条框框的“标准”压抑了灵感,阻断了普通人成才的途径;
二是“全球化”时代里人们的从众心理被无限放大,当个人被置于全球这一更大的“集合”下,汹涌澎湃的“群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将灵感扑灭,将平庸之作炒作成“精品”;
三是商业化大潮将一切文化产品搞得像批量生产的肉鸡、奶粉一样。
不错,标准的普及有助于界定,但真正的灵感、天才决不限于标准。
卢梭的观点不为当时主流社会所接受,他在痛苦徘徊后醒悟:
“我凭什么怀疑自己全部由思考与理智得出的结论呢?
”百年后他的灵柩进入先贤祠,棺木上写“此处安息着自然和真理之人”。
全球化的大潮确实有助于文化普及、大众进步,但真正的灵感却绝不能由浑浑噩噩的大众所能发扬的,须有雄心有坚持。
卡梅隆在成为导演之前只是个卡车司机,他说“当看完《星球大战》后我出了一身汗,我意识到再不动手拍一部电影,好电影就要被拍完了。
”当《泰坦尼克号》在奥斯卡封王的那一刻,他喊出了“我是世界之王”。
我们勿需羡慕卢梭、卡梅隆,事实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带来心中悸动的光芒,抓住它、呵护它,无论它多么渺小,最终都能结出甘美的果实,也许这果实是微小的,但它带来的满足远胜于你从天才的大树上摘来同样味道的那一枚。
当然,灵感也诚然来自积累和努力的铺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是人生之河航行中那“蓦然回首”见到的一尾鱼儿,莫要放手,使它溜入别人的渔网。
如此方能使行程更加美妙而鲜活。
第一周(3)
学生佳作(3)
破茧·
重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刚入校的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随机分班。
一阶段之后,事情的发展令人大跌眼镜,被编入普通班的一些天资佼佼者落入了平庸,而编入天才班的一些中等资质者却卓有成就。
这是为什么?
原来很多天才学生理所当然地以为分班是根据测试的结果,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下意识地走进了自己编织的贴有标签的茧中。
“我不行”三个字如同唐僧的紧箍咒,磨灭了他们心头曾经闪过的微光,束缚了所有可能。
而在世界另一端,有那么个笨拙的男子优雅地挣脱了枷锁毅然开启未知的旅程。
他是保罗·
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是曾经被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以“滥用色彩”而拒之门外的二流画家。
勤奋嗜画如他却天资平平,汲汲营营的父亲千方百计让他投身金融业,他坚决不从;
印象派席卷天下,他却不愿意放弃心头的微光,想探索一条新道路,哪怕这换来的是无休无止的嘲笑。
然而几百年后,谁都不能再忘记,艺术史上有这样一座丰碑。
是他,保罗·
塞尚,在挣脱了世上唯一的束缚后开创的时代。
其实,让我们迷途的,从来不是千仞之峰、百折之谷,而是隐匿在心底的自卑与怯懦,迈过了它,人生便是亿万种可能。
要知道,天赐的奇才向来只是少数,而生活中如今风举云摇的,大都是曾经的我们,区别在于,他们有着对自我的信仰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没有一个人生来注定是要平庸的,只有甘于平庸的人。
“如果你非常想成为一个作家,每天认真写作,但同学不想看,放在网络上也没人看,出版社也没人想出版你的作品。
这时,你心里就要想,我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掌声会响起来。
”凭着《那些年》一炮而红的作家九把刀望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豪迈一笑。
难以想象这样阳光的表情出现在一个曾创作了六十多本书却一直寂寂无名的男子脸上,仿佛是在无声倾诉。
属于自己的微光,倘若连自己都不曾去珍惜,那么拿什么去期许一个璀璨的世界?
属于自己的人生,倘若连自己都不敢迈开步伐,那又拿什么去期许广阔无垠的天空?
有时候,一个人必须破茧而出,然后在坠落的过程中长出翅膀;
有时候,一个人必须打开心门,为自己开辟一个崭新世界。
要知道,一生很短,所以别用他人的目光证明自己的存在;
一生很长,足够你抒写独属于你的传奇。
第一周(4)
报海拾贝
(1)
童真:
那一缕“微光”
草木
“我是男生,不要这个颜色”——这是刚刚过去的“六一”节各大报纸刊登的新闻标题。
这句简单的话语出自一位八岁的小学生。
这是一句纯属极其普通的话,但是,这位说话的小学生面对的是我们共和国总理温家宝。
这位天真的孩子口无遮拦,率性而出,不懂得顾场合,不需要讲情面,更无需看他人脸色、计自己后果,实话、真话就这样脱口而出。
这可贵的“童真”哦!
从童颜到白发,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的“微光”——童真。
这“微光”是我们人生最初的风景,可是,随着岁月的淘洗,环境的污染,这“微光”渐渐地暗淡了,消逝了。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网络中,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身份”、“地位”调整着我们“看人”的视角、心态:
或俯视、或仰视,或鄙视、或傲视。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的看法,从真实、客观,慢慢地变为虚伪、无奈,我们俯首于权势的威慑,我们膜拜于金钱的光环。
利害的牵扯、物欲的引力往往会改变我们的观察力、感知力、判断力。
正因为如此,伟大的童话大师丹麦作家汉斯·
安徒生才会把大喊“皇帝光屁股”的任务,交给了“童”。
因为只有他们敢说、会说,不怕犯忌,也不会被他人忌讳。
这是我们人生初始阶段最可贵的品质——不说圆场话、奉承话、迎合话,想咋说就咋说。
这是一个“自由王国”,是自己真实想法的真情流露,它最自然地表达、宣泄着着自己的心理。
但是,它也是最容易“流失”的“微光”。
所以,大文豪巴金给《随想录》第三集起了这样的一个名字:
《真话》。
他说:
“近两年来我写了几篇提倡讲真话的文章,也曾引起不同的议论。
有人怀疑‘讲真话’是不是可能。
有人认为我所谓‘真话’不一定就是真话。
”看来对“讲真话”,人们看法并不“如一”。
当然,“童真”的意义就在于“真”,它未必是“对”。
巴金还说“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我从未说,也不想说,我的‘真话’就是‘真理’。
”由此我们知道,我们成人世界的“真话”应该是经过“自己心里”,“自己相信”,“自己思考过”的对社会,对人生的判断、认识。
“童”能说实话、真话而且无所顾忌,我们对“童”无所顾忌的“言“也不会有所嘲笑。
这就是“真”只能生存在“童”身上的社会环境。
所以,它还只是我们社会,我们人生过程中的一缕“微光”。
假如,那天在温家宝面前说话的是我,“我是男人,我不要这个颜色”。
那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我不知道?
第一周(5)
周末审题、构思
(1)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
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
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
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
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
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中秋赏月的习俗在保留的过程中传递着一种怎样的文化?
它在现实的生活中又遇到了哪些尴尬?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写一篇以“我心中的中秋节”为题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第二周
题目展示(2011年上海卷高考题)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
“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
“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第二周
(1)
学生佳作(4)
葬
爷爷走了已一整年了,我却总感觉他并未远去,老人下葬的那座青山,山上的雾霭、山岚、袅袅炊烟仍一起时时萦绕在我的心间;
老人的音容笑貌似乎比他在世时更为清晰,烙刻在我青春的记忆里,回荡在我的梦里梦外,似乎一切都未曾过去。
去年,故乡传来爷爷病重的消息。
父亲希望我和母亲能回去看一趟,“老人那么大年纪,看一次便是赚一次了。
”我突然觉得父亲已不再年轻,他斑白的双鬓为他挂满沧桑的脸上平添了几分落寞。
本不乐意的母亲听闻此言便没有再说什么,她是理解父亲的——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拳拳的孝心。
却不想临出门的前一天,爷爷便病逝了。
也许他等不及了,等不及再见一面他最优秀的小儿子,多年来的病痛透支着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最后的活力:
也许他希望死时带着一些尊严而不是一具行将就木的躯体,大伯说爷爷走的时候很安详。
父亲搭乘当晚的火车先走,我和母亲按计划乘第二天的飞机。
一个多小时的飞机,汽车又在山路上开了四个多小时,赶到停放着爷爷灵柩的祠堂已是傍晚。
祠堂外是一株老槐树,已有些年岁了;
祠堂内却有一汪死水,堆满了污秽;
乡间唯一的乐队将婚礼时的曲子调子拉长了,改作哀曲,倒冲淡了几分肃穆的气氛,只有唢呐尖锐的鸣响在嘈杂中显出几丝尖厉。
想起爷爷在世时的事了。
爷爷是极宠我的。
彼时年幼,父母工作忙便接了爷爷奶奶同住。
爷爷喜爱看拳击却总是陪着我看动画片,遇着什么事便只是笑。
他那不大的眼睛被层层的皱纹湮没,看不见了。
对于乡间,我却没什么过多的印象,虽然我曾在那里度过整个童年,母亲却总觉得是欠了我的。
第二天爷爷便要下葬了。
上山的路上我扶着奶奶走着,小心躲避着鞭炮火星(乡间习俗老人中寿死去要放鞭炮庆祝)。
奶奶说爷爷年轻时是陈家的三少爷,横行乡里,被称为“混世魔王”;
又说他年轻时很有些花心,交过许多个女朋友。
奶奶的嘴角含着笑,也许爱情不一定是海誓山盟,轰轰烈烈,两个老人相濡以沫大半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过如此。
我的爷爷,年轻时叛逆的少年,青年时背井离乡,后来考进了大学却因政审未能通过而不能入学,在乡间做一名教书先生。
去世之时却选择了土葬,也许是入土为安的心意,也许是厌倦尘俗想与祖先为伴,老人的想法不得而知。
我想这一切都会过去,如同山间的蝴蝶飘过溪水,风吹干父亲眼中的泪水,爷爷一生所沉淀的淡泊宽容会一起随风而逝。
也许这一切都不会过去,爷爷的笑容会永远回荡在我的奶奶、我的父亲和我的心间,沉淀为我们一生的记忆。
第二周
(2)
学生佳作(5)
风中的余香
高考优秀作文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逝去,但诗歌仍在千百年来人们的心间流淌;
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着:
一切都会过去。
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粉碎了,魏某才彻底放心了。
如此,你还如何上书,进言?
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
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了奸党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做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没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而今,在这个身边的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
古龙曾经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纳闷多人感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淡淡的香气。
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留是必然的啊!
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从来就没有从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
时光流逝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真正的价值。
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只是壁画。
如今的它虽千疮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
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一些,却更余留了真与美。
我们这个时代,是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寻找到一些不灭的精魂?
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一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
一直难忘一次画展,是新兴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现代的?
我看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
第二周(3)
学生佳作(6)
停驻韶华
席慕容曾经说:
“在我们的生命开始之前,世界早已存在;
当我们的生命消逝之后,世界会一如既往。
但我们的努力已留下印痕。
一切都不会过去。
逝者如斯,历史如抓不住的林间响箭,时间如捞不取的指间清泓,看似一切荣辱、悲欢、穷达,都会被推搡向前,但当我们在这个节点追求着什么,执着着什么,努力着什么,这些记忆会化为你心中,甚至是历史中温润如玉的永恒。
停驻韶华,这些又都不会过去。
当一个人遭遇磨难时,我们时常会说:
”可这在我看来是一剂毒药。
将一个瞎子带进一个灯火通明的房间里,再关上灯,告诉他黑暗只缘于暂时的停电。
这或许能暂时慰藉他的心灵,但等这一切都过去了,时间早已冲刷了生命的精彩。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
“命运不是用来被打败的,关于命运,休论公道。
”他自己也是这样践行着的。
双腿的残疾是命中注定的事实,可是他还有双手,还有灵魂,还有梦想。
当这一切都绽放时,他依然都留住了他的韶华。
合欢树成了多少游子心中的归宿,那根绷紧的琴弦,在多少失败者心中摇曳,他的角膜,肝脏,又在另一个生命里涅槃。
关于史铁生的一切都没有过去,关于所有面临劫难,却又不言放弃的人,韶华永驻。
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有太多值得申发的地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赞子瞻等四人即使没有显达的文章,凭借他们的人格,依然可以永驻历史。
苏子在《前赤壁赋》里如是说:
“以不变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不同于世人感叹人生苦短,壮志未酬。
苏轼依然能在飞逝的时间里。
寻求不变的生活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即使乌台一纸诗,黄州千里路,周围的胜景依然是诗情的催化剂,达观的胸怀,让他心中的郁结如云淡风轻后逝去。
但他的身影却被文化历史的长卷“扣留”。
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此刻的奋笔疾书,只是为了未来的希冀,但这些书海中的日子终将离去,当我们踏入社会,这段岁月赋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重要的品行上的铸造,是对梦想之花在苦苦风雨兼程的自我肯定。
这段大家一起向未来身处双手的日子,又怎会过去呢?
永远不会。
只有那些努力过,释怀过,执着过的人才会懂得,停驻韶华,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第二周(4)
报海拾贝
(2)
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里
草木
一片废墟。
圆明园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仅此四字而已。
一百五十年了,民族的屈辱、灾难,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幕场景,何止仅仅是这一片废墟。
然而一切都“过去了”,唯有这留下的“废墟”,在它的遗址上永远地沉默。
它似乎还在静静地告诫着后人:
“一切都已过去”。
面对这些记忆里的“灾难、屈辱、愤怒”,我们需要的是把它们“定格”,且永远地“定格”在民族历史的记忆里。
因为,一切都不会过去。
时下,为了这一片“废墟”,国内有关部门进行着“是否重修圆明园”的争议。
是否需要让“已经过去”的圆明园再复活呢?
有可能让它复活吗?
复活后的圆明园还是圆明园吗?
余秋雨先生说过:
“我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害怕废墟被刷新、改容。
”是的,废墟有着它特有的价值。
我想,它的价值就在于活生生地证明了“一切都会过去”,而又含蓄深沉地告诉后人“一切都不会过去”。
一切都会过去,因为,时间这只“无情的手”会或淘洗、或淡化、或沉淀一切在“某一时空条件下”发生的一切事件。
如果它是屈辱的,那么,我们只能以“鉴之”的态度视之,勿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如果它是辉煌的,那么,我们应该以“敬之”的心理待之,勿自己使枕着前人的“功劳”,做着明天的美梦。
是的、一切都会过去。
屈原跃入了汨罗,李白跌入了长江;
杜甫、李清照在漂泊中没有了踪影,陶渊明早已不在东篱采菊,兰亭边也已经没有了“一觞一咏”的笑声……
但是,一切都不会过去。
我们总能聆听着汨罗江上赛龙舟的呐喊,我们总会看见采石矶旁衣冠冢上的花圈;
我们似乎还能听到草堂里隐隐传来“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吟诵,窗前似乎还会听见“绿肥红瘦”的感叹,还有东篱边的菊花丛中,会稽山阴道上,那么多诗人还在唱着他们的歌……
今天,面对圆明园这片废墟,我只想说一句:
“我们‘修不起’圆明园!
”因为,那个凝聚着民族的优秀文化,汇聚着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积淀着数百年帝王故事的“圆明园”已经永远地“过去了”。
它只能永远地“定格”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定格”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它“永远不会过去”,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永远是“鲜活”的;
它留给我们的价值永远是“无价”的。
以我之己见,圆明园不能“修”,必须要保留它的现状,哪怕让它成为永远的“废墟”——圆明园,它将以它的不完整折射出它的“残缺美”;
它将以它的残破,教育国人不忘国耻;
它将以它的光辉,让国人的爱国情怀得以升华……
一切都不会过去的,我们坚信!
一片废墟的圆明园,“定格”在历史的长河里,它默默地告诉着我们许许多多的哲理……
第二周(5)
周末审题、构思
(2)
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作文。
Ⅰ、我是CEOⅡ、我“稀饭”您……Ⅲ、百衣百顺
三幅漫画呈现的是当今社会使用语言的现象,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第三周
题目展示
近一段时间,美籍华裔球员林书豪在美国职业篮球界的神奇表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有网络段子如此描述:
林书豪是台湾提供零部件,美国人拥有知识产权,在大陆拥有无限潜力,恰如苹果手机一般。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第三周
(1)
学生佳作(7)
不可承受的自尊
安静文
像林书豪这种美籍华裔,我们有个形象的称呼:
banana(香蕉)。
他们有着正宗黄种人的肤色,而里子却早已西方化。
再说林书豪,在台湾出生,美国成名,却说在大陆有无限潜力。
这难道不奇怪么?
说他如苹果手机,真是恰如其分。
要我说,这不过又是一次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妥协,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罢了。
其实仔细想想,林书豪与大陆真有什么密切关系么?
显然是没有的。
然而他在大陆所受到的如潮水般的推崇又是缘何而来?
只因他是中国人?
还是,我们只是借林书豪的名来欢呼继姚明之后,终于又有中国人在美国篮球界拥有了一席之地,来满足我们那“可怜的自尊”?
苹果手机在中国大陆获得的巨大成功甚至连乔布斯都瞠目结舌。
是啊,有谁能想到,一个国家竟会为推荐外来商品,却把本国企业逼到破产边缘的窘境?
你能想象中国的戏剧取代“交响乐”登上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么?
你能想象中国美食踹掉“洋快餐”成为西方人的主食么?
你能想象中国的传统服饰代替“西装领带”成为西方人的日常穿着么?
你一定连想都不敢想。
或者你会惊恐地发现,事情正朝着相反方向迅速蔓延着、发展着。
然而你却一点都不觉得突兀。
脚上的“耐克”代替了“回力”,“玫瑰香槟”代替了“栀子杜康”,西式建筑代替了弄堂、胡同、四合院……你都觉得这没什么,甚至把它看作中国发展的象征。
可是经济发展了,本土文化却欠下了太多债,你惊觉,我们连一点儿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东西都没有了。
于是,林书豪的横空出世无疑为茫然无措的中国人提供了一根“救命稻草”。
在国内,我们疯狂抢购苹果手机,只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新潮与精英,似乎有了苹果手机就等于踏入了精英圈。
我们忙着争夺名人故里之称,甚至连“西门庆”、“潘金莲”这类受人唾弃的角色都不放过。
在国外,我们心急火燎地包装一个又一个在西方成名的“中国”艺人、运动员,忙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有的一切,莫不是在彰显着自己的强大。
却殊不知,外表装得越是强大,内心就显得越心虚。
林书豪是个例,却反映着国人对自己、对国家文化的不自信。
我们需要为在国外做出贡献的人喝彩,但这喝彩不应建立在他是否为祖国增光添彩的基础上,而是要有足够的自信,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
第三周
(2)
学生佳作(8)
未有林书豪之前
羊普温
对于美籍华裔球员林书豪在美国职业篮球赛精明的神奇表现,网上的段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1作文佳作天天读 高一二13 01 作文 佳作 天天 一二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