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221174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64.36KB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Word文档格式.docx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
总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而这种态度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对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映,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
情绪与情感既难以分割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的产生始终与需要(特别是生理需要)、机体的活动、感觉知觉相关联。
情绪是原始的,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所共有的。
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的产生主要与社会认知、理性观念及观点等相联系,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
情感带有显著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
例如,饥饿时有了食物吃会很高兴,但我们不能说他产生了热爱食物的情感。
第二,情绪与情感的稳定性不同。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浅表性,它随情境或一时需要的出现而发生,也随情境的变迁或需要的满足而较快地减弱或消逝。
例如,学生在重大考试之前,随着考试的临近,情绪会越来越紧张;
一旦考试结束,紧张情绪就会消失。
而情感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是基于对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概括而深入的认知和一贯的态度,它不仅具有情境性,而且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因而是构成个性心理品质中稳定的成分。
第三,情绪与情感的表现特点不同。
情绪表现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显性,面部表情是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
例如高兴时眉开眼笑,生气时咬牙切齿,激动时热泪盈眶,失望时垂头丧气,等等。
而情感则显得比较深,经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一般不轻易表露,但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类的情绪和情感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体验,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一般地说情感的产生会伴随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感的支配。
爱国主义情感强烈的人,就常常表现出特有的情绪反应。
在上甘岭战役中,虽然极度缺水,但一杯水在志愿军战士手中辗转传递,竟没有人喝一口。
这是人的生理需要服从社会需要的表现,因为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统一在人的社会本质之中的。
为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形形色色的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也有些心理学家对情绪和情感两个概念不作严格区分,常常交换使用。
②情绪和情感的特点
情绪与情感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都具有两极性。
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动力特征,即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
在这四种动力特征中,情绪和情感都表现出相互对立的两极性,例如,情绪的强度方面有强和弱两极,紧张度方面有紧张和放松两极,快感度方面有愉快和不愉快两极,复杂度方面有复杂和简单两极。
关于强度。
情绪体验可以在强度的两极端“强一弱”之间有不同等级的变化。
情绪体验的强度首先取决于对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这种意义越大,引起的情绪就愈强烈。
关于紧张度。
情绪的紧张度是指情绪在“紧张一轻松”两极端之间变化。
紧张度既取决于当前事件的紧迫性,也取决于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和个体的个性品质。
事情的成败对人愈重要,则关键时刻到来时的情绪就愈紧张。
当紧急事件得到妥善解决之后,人们常有轻松感。
紧张一般有助于全部精力的动员和集中。
可能对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也可能起抑制作用而使动作失调,从而妨碍活动的正常进行。
关于快感度。
快感度是指情绪体验在“快乐—不快乐”两极端之间程度上的差异。
悲伤、羞耻、恐惧、悔恨等是明显的不快乐的体验;
而欢喜、骄傲、满意、自豪等是明显的快乐的感受。
快感度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
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会引起快乐的体验;
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或与需要相抵触的事物,会引起不快乐的体验。
关于复杂度。
各种情感的复杂程度是很不一样的。
爱,包含柔情和快乐的成分;
恨,包含愤怒、惧怕、厌恶等成分。
有时,情感的成分非常复杂,甚至很难用言语来描述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而有的情感是很单纯的。
现代心理学上,把快乐、悲哀、恐惧、愤怒看作是单纯的情绪,称为基本情绪或原始情绪。
在这四种最基本的情绪的基础上,可以派生出许多种不同情感的组合形式,也可以赋予不同含义的社会内容。
③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而且情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四种最基本的情绪,依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而情感则与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体系分不开,按其内容、性质和表现方面的不同,又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关于基本情绪:
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这四种基本情绪是与人的基本需要相联系的,是不学而能的,通常还具有高度的紧张性。
快乐是个人目的达到,紧张解除后的情绪体验。
快乐的程度和紧张程度取决于目的重要程度和目的达到的意外程度,如果追求的目的非常重要,并且目的的达到带有突然性则会引起异常的欢乐,否则只能引起微小的满意,一般把快乐程度分为:
满意、愉快、异常的欢乐、狂喜。
愤怒是个人目的不能达到或一再受到妨碍从而逐渐积累起紧张而产生的情绪。
挫折不一定引起人的愤怒,但当人们认为其受挫的阻挠是不合理时,甚至是恶意的,则最容易引起愤怒。
一般把愤怒的程度分为:
轻微的不满、生气、愠怒、大怒、暴怒等。
恐惧是个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绪。
恐惧是一种会使个体企图摆脱和逃避危险的情绪。
引起恐惧的关键因素是人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力量。
恐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个人在恐惧时,往往会引起周围人的不安和恐惧。
从进化的观点看,惧怕可以作为警戒信号,有助于人逃避危险,还有利于群体的社会结合以保证安全。
但惧怕具有压抑作用,对认知活动也有消极影响。
严重的惧怕使感知狭窄,思维刻板,行动呆板。
悲哀是个人在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西时所引起的情绪,由悲哀所带来的紧张释放产生哭泣,哭泣一般不超过1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可以减轻过度的紧张。
悲哀的强度取决于失去事物的价值,失去的东西价值越大,引起的悲哀也越强烈。
一般把悲哀的程度分为:
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悲痛。
关于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的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
如心情愉快、舒畅或心情烦闷、抑郁不快,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下来。
这种情绪状态倾向于扩散和蔓延,处在某种心境中的人,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
心境可以由对人具有某种意义的各种情况所引起。
工作的顺逆、事业的成败、人们相处的关系、健康状态,甚至自然环境的影响,都可以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关于引起心境的原因人们并不都能意识到,所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说:
“不知为什么这几天这么烦闷”。
心境虽然由客观事物引起,但它还受人的主观意识所调节和支配。
除了由当前情境产生暂时的心境外,人还可以有各自的独特、稳定的心境或称主导情心境。
主导心境往往与一个人的人生观密切相关。
心境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积极的、良好的、乐观的心境能使人精神振奋,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的健康,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消极的不良心境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有碍于健康,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然而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都属于这种情绪状态。
激情是由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强烈刺激和发生对立意向冲突而过度抑制或兴奋所引起。
在激情状态下,总是伴有激烈的内部器官活动变化和明显的表情动作。
如,愤怒时全身发抖,紧握拳头;
恐惧时毛骨悚然,面如土色;
狂喜时手舞足蹈,欢呼跳跃。
激情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初始阶段,由于意志力减弱,身体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高度紧张使细微的动作发生紊乱。
这时人的行为受情绪体验的左右。
还有控制能力。
二是爆发阶段,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了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
三是激情爆发后的平息阶段。
这时会出现平静和疲劳现象,严重时甚至精力衰竭。
控制激情是完全可能的。
在激情发生的最初阶段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能将危害性减轻到最低限度。
激情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激情的意义是由它的社会价值决定的。
凡能激发人积极向上、符合社会要求的激情是积极的。
这种激情通常与冷静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相联系,能够成为推动人的活动的动力。
凡对机体有害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激情是消极的。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人们在不寻常的紧张状况下把自身各种资源(首先是内分泌资源)都动员起来,以应付紧张的局面时所产生的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都属于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有时应激引起的身心紧张有利于人全力解决紧急问题,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保持高度警觉,有助于认知功能的发挥,使人作出平时所不能作出的大胆判断和动作。
但是,有时应激所造成的高度紧张又会阻碍认知功能的正常发挥。
紧张和惊恐也会导致人们的感知、注意产生局限,思维迟滞,行动刻板,正常处理事件的能力反而大大削弱。
应激状态会改变机体的激活水平,特别是肌肉的紧张度、血压、腺体的分泌、心率、呼吸系统都有明显的变化。
这些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但是,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也引起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的溃退,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出现。
关于情感种类:
人的社会性情感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它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
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如果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则产生赞叹、钦佩等肯定的情感,对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厌恶和憎恨。
对于尽到责任的行为感到心情舒畅,心安理得或产生尊敬感等体验;
对于未尽到责任的行为会感到内疚,产生否定的道德体验如愧疚、痛苦或蔑视等。
产生道德感的基础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认识,缺乏这种认识,道德感就无法产生。
道德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在对待工作、事业、学习等各个方面。
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等。
这种对行为的善恶、是非、荣辱的情感与道德信念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
道德规范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不同时代、民族、文化环境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
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热爱祖国和人民,助人为乐等是这个社会崇尚的道德规范。
道德情感在形式上又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的道德感和伦理的道德感三大类。
直觉的道德感是由对于某种情境的直觉感知引起的,具有迅速而突然的特点,对道德行为有迅速定向的作用,但缺乏明确的自觉意识。
形象的道德感是通过形象思维发生的,如榜样感召形成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感则是在认识道德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自觉的、概括性的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人们的道德感,并将直觉的、形象的道德感上升为伦理的道德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人们在探索真理时会产生求知欲,了解和认识求知事物时有兴趣和好奇心。
在解决疑难问题时会出现迟疑、惊讶和焦躁,问题解决后产生强烈的喜悦和快慰。
坚持自己观点时有强烈的热情,由于违背了事实而感到羞愧等,都是理智感的体现。
理智感是高级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好奇心是探求真理的源泉,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理智感是个体良好精神境界的体现,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
理智感的推动作用发挥得怎样与个体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有关,也与世界观、理想等有关。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理智感是十分重要的。
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们总是根据审美的需要和观点来评价自然景色、艺术作品和社会行为的美与丑。
美感与道德感经常是一致的,但又是有区别的。
美感使人精神振奋,积极乐观、心情愉快、丰富人的心理生活,增加生活的情趣,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审美标准是美感产生的关键。
客观事物中凡是符合个人审美标准的,就能引起美感体验。
同道德感一样,美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美感的这些特性主要是通过审美标准来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从而陶冶美感。
2、几种有关情绪的心理学理论
自从1884年和85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提出情绪外因学说以来,国外对情绪心理的研究十分活跃,提出了一系列研究理论。
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阿诺德等为代表的情绪认知理论、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和霍夫曼的情绪功能理论,对进行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阿诺德等为代表的情绪认知理论
在阿诺德之前,以往情绪心理学家们侧重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研究,强调情绪与有机体的生理唤醒有着密切联系。
美国女心理学家阿诺德(M.Arnold)则认为,情绪绝不是由单纯的生理唤醒所决定,情绪及其感受赖以产生的源泉在于客观情境事件,但它们又不是刺激事件直接、机械地决定的。
人怎样弄懂当前的情境刺激?
它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这都需要通过认知评价。
她在60年代初期发表的两卷巨著《情绪与人格》中,首次在情绪理论中提出了“评价”的概念。
阿诺德的情绪评价理论实际上包含着环境的、认知的、行为的和生理的多种因素。
她突出地强调,来自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能产生情绪。
也就是说,人必须估价情境刺激对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意图或渴求。
没有这样的评定,就不可能产生情绪。
继阿诺德之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情绪的评价理论有了很大的演变,并分为两大支派。
一支是以沙赫特为代表的认知—激活理论,这一支更多地研究生理激活变量和认知的关系。
另一支是以拉扎勒斯为代表的纯认知理论学派,这一支更多地从环境、认知和行为方面阐述认知对情绪发生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了情绪受环境影响、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3种因素所制约。
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沙赫特和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辛格(J.Singer)于1962年设计了一项实验,用来证明上述三因素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沙赫特从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一般的结论,认为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是认知。
但是,沙赫特并没有放弃情绪产生的生理(自主性唤醒)的作用。
他是试图把认知与生理因素交织在一起来说明情绪的。
在他看来,在同一认知情况下,一个人只有在生理上已唤醒时才能产生情绪反应。
沙赫特提出情绪是认知的、生理的、环境的三种因素的构成物,所以又称为情绪三因素说。
沙赫特的这种观点成为认知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对后来的研究生产相当的影响。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拉扎勒斯强调认知因素在情绪中的重要性,并强调指出:
人是具有个体差异的社会的人,对于不同的人,他与所处的具体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对他本人的利害性质,决定他的具体的情绪。
拉扎勒斯认为评价是一种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有的是简短的,有的则反复进行着,由此他又提出了初评价和再评价两个概念。
再评价则是初评价的继续,它经常发生在对威胁或挑战的评价中。
他非常注重个人的社会经验在评价中的作用。
情境信息通过个人从经验中形成信仰、价值观、义务感和理想的目标这类个性结构进行评价,得到对信息的解释。
经过评价,人参与处理情境事件,转而进入再评价过程。
拉扎勒斯由此得出他的一个重要命题;
情绪反应,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都是特定的认知评价的功能。
②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以伊扎德(Izard)为代表的学者,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并从弗洛伊德思想中吸取了某些成就,建立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这一理论具有以情绪为核心,包容整个人格、认知和意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框架,并以整个人格结构为基础,研究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伊扎德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体系。
伊扎德提出人格具有6个子系统:
内稳态、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动作。
人格子系统组合成4种类型的动机结构:
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
在这庞大的动机系统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情绪,或是同知觉、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特质,都起重要的动机作用。
他还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肉系统的分化以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
根据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提出了情绪激活的四系统理论。
他认为细胞的、机体的、生心的和认知的因素都参与信息加工,激活情绪,而由于能激活情绪的信息加工多种多样,所以情绪的激活机制也该多种多样。
伊扎德提出了四种激活系统。
一是神经系统,二是感觉系统,三是情绪激活的动机系统,四是情绪激活的认知加工系统。
这四种情绪激活系统又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连续体,神经系统是最低级,认知系统是最高级。
而它们的运动同时受着个体差异、社会因素或刺激特征的影响。
情绪激活机制的问题是情绪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一直存在着生理激活和认知激活两大派理论的对立。
伊扎德的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生理和认知两大激活方式的对立。
伊扎德首先提出信息加工是一个连续体,至少可以从中选出四种类型的信息加工方式,而所有的情绪都是受信息加工连续体上任何一点的信息变化而激活。
这四种类型的信息加工可以分成认知和非认知两大类,这就肯定了非认知因素的激活作用。
③以霍夫曼为代表的感情功能理论
以霍夫曼为代表的感情—认知相互作用理论,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感情和认知的关系以及情绪的功能提供了进一步具体研究的思路。
霍夫曼等认为,感情不仅仅是在量上影响认知,而且可以影响认知结构的变化。
感情对信息加工有如下几种影响:
一是感情发动、结束、干扰信息加工。
70年代以来集中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表明,中强水平的感情体验具有提高认知加工的效果,而高强水平的感情则干扰或阻断认知活动。
同时,正情绪能改善人们的智能操作。
二是感情导致选择性加工。
有研究表明在负情绪背景下,为构成某一命题所采用的提示数目倾向于减少,这时,负情绪对命题操作的破坏作用在于增加了负情绪的“组织”作用,它使已有的负性情绪凝结聚集,而持续发挥着对加工的干扰影响,并降低加工的质量。
因此,感情在决定信息加工的选择范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感情组织回忆。
感情对记忆的影响有很多研究。
关于感情有利于回忆那些与感情相一致的信息的现象,近几年来陆续有所报道。
特别在正情绪下,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这是由于人倾向于保持正情绪而忘掉负情绪,从而与正情绪相联系的信息储存得到再编码的机会多于与负情绪相联系的信息提取。
四是感情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
决策和问题解决要求有中强水平情绪的支持。
然而,当人处于中强正感情状态下,信息加工是循着选择简单策略、较少地进行交替选择、对信息不去检验的方式进行的。
这时所得到的加工效果是迅速而有效地作出决定,所采取的策略往往更为有效,而不是过于草率。
而被负情绪充斥时进行操作所得的结果大约正好相反。
④沙洛维和梅耶为代表的情绪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的理论是由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彼得·
沙洛维(P.Salovery)和约翰·
梅耶(J.Mayan)于20世纪90年代初共同创立的。
1990年沙洛维从五个方面对情绪智力进行了描述:
: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指对自身的情绪的方向、强度、价值等方面的自我感知的能力。
(2)管理与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指对自身的情绪进行妥善的管理与调控,使其有效地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
(3)自我激励的能力,指不断为自己树立目标的自身动机和使其情感专注的能力。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对他人的情绪感受进行理解与感知的能力。
(5)处理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具有与他人交往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梅耶则从人们注意和处理自己情绪的风格入手,将情绪智力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自我觉知型。
以对自己情绪的清晰认识为其人格特征,是能有效地管理自己情绪的积极型。
二是沉溺型。
自我沉溺于恶劣情绪的反复中,既不认识又无力自拔,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类型。
三是认可型。
能认知自己情绪的变化,但缺乏对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类型。
沙洛维和梅耶(1990)认为,情绪智力主要包括三种能力,即:
准确地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能力和情绪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行为过程的能力。
1993年,他们对情绪智力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使情绪智力的概念更为清晰、明确。
他们认为,情绪智力包含下述三种能力:
一是认知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和能力,二是调节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三是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
1995年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将情绪智力概括为下述五种能力:
(1)自我觉察能力,
(2)情绪管理能力,(3)自我激励的能力,(4)控制冲动的能力,(5)人际技巧。
戈尔曼的定义是把诸如动机、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都囊括在情绪智力之中,扩大了情绪智力的概念。
情绪智力成为一种心灵的力量,一种为人的涵养,一种性格素质。
戈尔曼的观点受到学术界的批评,但在一般民众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情绪 管理 团体 心理 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