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数学教材使用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213315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38KB
人教新课标数学教材使用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新课标数学教材使用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数学教材使用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
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雅典奥运会中国最终能获得几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
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
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
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
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后可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个……
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
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现估算应用的价值。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
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
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1)近似估算法。
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2)规律估算法。
就是运用各种运算定律、性质判断运算的结果,如判断9.4×
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
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做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
(3)联系实际估算法。
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
(4)据零求整法。
如一张报纸有多少个字,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例如:
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给学生建立10000的观念,就准备了很多黄豆,想通过实物加深学生对万的认识,那10000粒黄豆究竟有多少呢?
学生在乍听到要10000这个大数时都会被唬住,但如果这时渗透估算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先数出10袋100粒的黄豆放在一个合适透明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装满,这就是1000粒,那要10000粒黄豆这样数下去该多慢啊,有什么办法能很快看到10000粒黄豆呢?
一个孩子回答到:
“用这个杯子装10次大约就是10000粒。
”他的办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约10000粒黄豆……在这个实验中那些黄豆并不是准确的10000粒,也是一种估计,根据单量估计出相应数量,“据零求整”整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10000的大小,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再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在学过米、厘米、克和千克后,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教学单位的观念,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写恰当的单位:
黑板长4—,课本宽18—,一条大青鱼重2—,一辆卡车载重2—,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再让学生估计学校的旗杆有多高?
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学生就会以曾经练过的东西为参照来判断,感觉容易多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首先,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
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
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
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
例如286+312,有的学生把286估成290,312估成310,290+310=600,结果约是600;
有的学生则把286估成了整百数300,312估成310,300+310=610;
估算策略不同结果也不相同。
第三,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
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总之,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
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
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三、关于创设情景的体会:
我们必须明确:
创设情境不是一种时髦,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要讲究有效性。
我对情景创设有如下感受:
1.情景的创设可借助媒体,但不能依赖媒体。
如在教学《和是6、7的加法》时,设计这样的生活情景:
小英给学校送来7盆花,要分别摆在校门口的两侧,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忙,可以怎样摆?
你能想出几种摆法?
用学具摆一摆,再写出加法算式。
学生边摆边写出了和是7的各种加法算式,而且培养了一年级孩子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直奔主题的情景创设不好吗?
2.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创设“现实”的情景。
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里所谓“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生活中直观感受到的现实状态,也可以是学生在其他学习途径中思考或操作的思维层面上的现实状态。
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距离,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创设情境时,可以再现“现实”,可以模拟“现实”,可以验证“现实”,也可以虚拟“现实”。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需要而出发。
对低年级小朋友而言,“现实”情境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和物。
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等呈现形式,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征;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现实情境”更多的是指在他们的生活环境直接或间接了解地事和物。
这一学段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诸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方面的情境创设。
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从内化角度推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如教学《吨的认识》,创设这样的情景:
师: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带一些总量已知的物体,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还有不同质量的吗?
(学生纷纷介绍自己带来的物体的质量)
师:
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作单位的物体呢?
为什么?
生:
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太重了,所以不能随身带来。
那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部分学生很茫然:
没见过,个别学生很激动,说见过。
其实,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有的同学没有留意,我们通过屏幕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
2架钢琴大约重1吨,这辆卡车大约重2吨,这只大象大约重6吨,飞机的种类有很多,这架客机大约重30吨,这头鲸大约重50吨,这列火车大约重100吨……)这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让学生初步感知较大的而且非常重的物体可以用“吨”作为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情景的创设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是为学生认知的需要而创设的,是在学生思维的活动中自然生成的!
总之,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三思: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吗?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吗?
四、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
(二)、笔者与老师们的反思和共识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即异质分组。
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组内异质为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同质分组弊多利少,它容易养成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而异质分组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7-8人也未尝不可。
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
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教师难以驾驭,活动难以正常进行。
有的小组中的学生,对合作只有浅层次的理解,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
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要针对学生只“交”不“往”或“不互”“不动”、只有合作学习的“形”而没有合作学习的“神”的现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
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
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
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合作学习可以是多边互动的,合作学习的互动方式可以是多向的,交往对象也可以是多维的。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
从以前的“大包大揽”到把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事事,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
因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多维交叉、有机融合的特点。
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
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
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上可见,实验区的不少教师已经学会从理论的高度、理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合作学习的涵义,已经学会从合作学习的内在规律来反思合作学习的现状,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
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五、关于学生活动的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这里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
数学教学提倡一个“动”字,即动手、动口、动脑。
透视平时的课堂,存在以下一些现象:
(1)我们有的教师怕活动场面不好控制而有意忽略活动,活动打折的痕迹随处可见;
(2)教学活动中动手、动口的多,动脑的少;
(3)教学活动中动的形式多,动的时间少,参与动的学生也少。
对数学活动的建议:
1.每一项活动要提出活动的具体要求,不能让学生盲目地乱动。
如教学《分一分》时,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文具盒、书包、讲桌、教室里的同学等。
并设计了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通过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当然,玩是有要求的:
比如整理书包,要请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让学生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学习材料的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体验的平台。
如教学《认识钟表》,在找朋友的活动中,有老师特意创设了“8时和1:
00”找不到朋友的情景,并设问:
你们想和她交朋友吗?
那请你想办法表示出8时和1:
00。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认知水平,想办法表示出8时和1:
如:
可以选择拨钟面、可以选择用两种表示法写8时和1:
00、可以选择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例画钟面等。
这样,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经验水平和爱好选择材料,自主地参加数学活动,从而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引发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实现生生互动。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好活动方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
只有学生体验了探究的全过程,才能获得他们自己的真切感受,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但要注意,不能因为数学活动而冲淡了数学味。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个人体会,供大家参考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数学 教材 使用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