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docx
- 文档编号:18206546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31.82KB
论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docx
《论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3-1-21来源:
雷霆军事网责任编辑:
徐亚军
导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的国内背景
经过两次英法联军的失败,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英法联军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沦胥吏。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洋务运动的国际背景
中国是文明古国,进入封建时代,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社会系统相对稳定、保守。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
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
不仅提高了产量。
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
十三世纪,中国发明的火药传至西方。
西方人利用其制造出火炮和火枪。
中世纪的封建城堡、冷兵器、武士失去作用。
城堡不在安全,军事上的改变宣告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西方利用新式武器开始了殖民战争,对弱小国家进行无情的掠夺。
指南针的传入西方,应用于航海,使得发展较早的国家更有条件进行殖民战争。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产品的丰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手工业的作坊更加专业化,促进商品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也被推动提高。
开辟国外市场,进行资金的原始积累开始了。
使本国的劳动者脱离生产资料变成拥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者,把对外的侵略,进行殖民战争是新兴资产阶级出现发生的血与火的历史。
对弱小的侵略,占有财产、资源、扩大市场。
所以:
“资本一出现,每个毛孔都充满血和肮脏的东西”。
一.新航线的开辟。
新航线的开辟是西方进行殖民战争的开始。
传统的东、西方经过的贸易通道在土耳其的战争中中断了。
寻找新的贸易通道落到了航海家的身上。
商品经济的发展,急需货币的流通,需要大量的金银,为了铸造货币,需要大量的贵重金属,这须得从东方通过海洋运输。
马可。
波罗对西方国家的君主产生了很大的吸引,他把东方描绘成遍地黄金的地方。
是贪婪的西方君主产生掠夺之意,急需开辟新航道。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走在前面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急需向外扩张,成了殖民的先锋。
政府对探险的资助,促使地理大发现。
伽马从葡萄牙出发到达非洲好望角。
哥伦布到达美洲。
麦哲伦实现了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圆的。
地理大发现成果累累,使人们的认识扩大,缩短了各国的距离,加强了交往,加紧了殖民者对外的掠夺和战争。
造成两大结果,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世界市场扩大了,商品更加丰富,投机商大肆活动,发了横财,积累了资本。
经济活动的频繁使价格的变化频繁,物价飞涨致使很多农民,自由劳动者破产,成了自由劳动者。
二.文艺复兴
资产阶级需要从意识形态、文化方面为他们的利益服务,因此,反对封建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天道日程上来,在欧洲,封建堡垒、天主教会、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繁琐的礼仪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的对象。
艺术家成为扫除封建障碍的力量。
最为活跃的意大利佛罗伦萨。
但丁、达芬奇等艺术家的作品,深刻的揭露封建教会的腐朽,讴歌人的创造性。
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德国的科学技术,宗教改革运动,农民战争以及法国的自由思想,彻底的法国大革命。
英国后来的后起之秀,莎士比亚的横空出世。
文艺复兴的运动使得人民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扫除资本主义发展意识形态的障碍,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权打下基础。
三.宗教改革
德国进行了一场宗教战争,向罗马教皇宣战,新兴的阶级向代表神权的罗马教皇宣战,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等级制度的三次大决战之一。
另外两次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四.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在英国首先发生,意味着人类的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因此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起到进步的作用,推动历史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主要矛盾变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在英国,从资产阶级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国会成为立法的权力机构。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1774年得美国独立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打着民族、民主、自由的旗帜,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完成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民族革命,资产阶级利用政治上的成就,经济上发展很快,二十世纪初就赶上英国,三权分立的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来说,总统不能独裁,阶级利益达成妥协,集中民族、种族、集中国际精英发展国力,使美国获得极大的成功。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出现,法国大革命是比较彻底的革命,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法国资产阶级的旗帜,革命反反复复,最终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革命结果流血斗争而产生,资本家发动了平民和商人,击溃封建势力。
相继德国、意大利也完成统一。
整个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各国的资产阶级起了革命的作用。
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来说,是一种剥削的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的制度,在资产阶级的专制下,利用资本对广大工人、农民进行专制、剥削。
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专制,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五.产业革命
资产阶级制度的建立,生产关系的得到调整,带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产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农业生产讲究精耕细作,手工发展完善,机器生产的物质前提也具备了,进行产业革命的条件日夜具备。
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就是产业革命,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社会经济制度改变。
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从纺织部门开始,利用水力、机械力、蒸汽机、纺织机等,用了一个半世纪完成了产业革命。
美国、法国也相继完成产业革命。
整个欧洲在十九世纪中叶完成产业革命,更加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火车的问世、机器、轮船自由航行于各大洲,世界更加密切,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急需开拓国外市场。
产业革命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大大解放生产力,同时改变了生产关系,农业人口从80%到30%,最后就没有农民。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世界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
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的纳入整体中。
不容许,不愿意也不行,这是力量与强权决定的。
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
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
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
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
中国(1861年)与日本(1867年)在1860年代均进行西化改革。
中国的洋务运动是指1860年代初到甲午战争期间大约30年当中,清朝的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至1890年期间,为了推翻德川幕府成立的天皇政权,在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以西方为榜样所进行的诸项改革。
中国失败而日本成功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不全面。
第一、洋务派和倒幕派对本国封建政权的立场不同。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他们是传统官僚,代表满清政府。
日本倒幕派打着王旗倒幕,谋求推翻幕府政权,尊王攘夷。
洋务派谈不上反封建,因为中国自宋朝已建立重文轻武的价值观,科举考试制度也颇为公平,平民出身的官员比比皆是,并无迫切改革的不满,效忠于清王朝,而日本的倒幕派是来自低阶级武士,则彻底推翻高阶武士的封建制度,表面实行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是走军国主义的道路,至今日本文官体系仍盲目学武官同期未升迁即退休,但中基层军官仍需上战场,所以有体能的要求,达到一定年纪未升迁需退伍,文官其实无此限制,可见日本受军国主义影响之深。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洋务运动依赖洋人办企业,导致企业难以发达。
日本在人才引进和管理使用上,既大量引进,又大力培养本国人才。
明治政府的这些做法,是落后国家争取人才、技术自主自立的正确方法和道路。
洋务运动的技术却是事事仰赖于外国侵略者。
受到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价值观,许多知识份子并不想经营商业,洋务派引进人才和技术,主要是通过鸦片战争中的侵华军事人员,洋人政府官员和资本家。
这类洋员大多数并不真懂技术,所售卖的器械和设备,多为过时和落后之物。
再加上许多洋人并不愿中国富强起来,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谋取私利,使洋务运动注定失败。
第三、中国只注重军事武器硬件改革,并没有大力发展工业或改革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
日本则相反,日本的传统文化许多来自中国,日本幕府采封建制度也没有提供科举制度让平民出头,日本民众对于放弃封建改采用西方工业文化并没有情感上的眷恋,日本进行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近代化事业,都从西方引进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制度,这导致中国军事虽然不会比日本差,但是最终被日本击败。
第四、中国洋务运动无法获得太多人的支持,朝中的重要官员如倭仁等保守派,对洋务运动采取仇视的态度,使洋务运动进行得十分困难。
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倒幕派是一支以低阶武士、商人、新兴地主、大名等组成,人数众多,再加上利用美军舰队侵略幕府失去威信,打着支持天皇的口号消灭幕府,使明治维新改革得更加顺利。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我认为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一、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把向西方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许多聪明之士把青春消磨于八股文、试帖诗等无用之事,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把科学视为至贱之艺,因此风化不开。
一般士人迷恋于科举之途,将其视为向上爬的阶梯,而对科学技术“不屑为”。
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
1861年京师设立同文馆,次年正式成立,学习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
此后,洋务派又先后创办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如1866年左宗堂在闽局附设“求是堂艺局”,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天津水师学堂等。
这些学校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
从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又先后向外国派出留学生,去吸取西方科技之营养,以期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出贡献。
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飞机设计师冯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严复等是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学成归国后为祖国发挥光与热。
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引进西方科技的实践也培养出大批新型知识分子。
近代科学家华蘅芳、化学家徐寿就是在办洋务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这种落伍必定导致国弱民穷,而“弱国无外交”是国人以惨痛的经历所换来的结论。
所以洋务运动让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二、对中国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洋务运动中的官办企业,机器设备由外国整套引进,技术人员由外方专家培训,高层管理则可能直接受外国势力的支配,虽然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都不得不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
但是我认为以夷为师,必定要经历一个模仿揣摩的过程。
100多年来,中国摸索着进入了中国式的工业革命的道路,今天,随着WTO的加入,在将成为世界的制造加工厂,但我们缺乏管理人才于是在外企中成长的一批职业经理人脱颖而出,在民企、在国企、中他们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把民族企业的管理国际化——一一场管理上的洋务运动。
它反映了一个新的变革趋势,国内有一批企业家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企业这样干下去不行,无法与外企比拼,热切愿望请职业经理人,因此出现了德国的罗兰.贝格首席代表李波、夏海宁等以10万美元的年薪到山东的浪潮通软担任CEO、COO,赢得国人的敬畏。
洋务运动期间,留学回国后发挥的作用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许多领域代替洋工程师工作,如福州船政局的国产军舰都是由他们制成的。
新式海军舰艇的管带、大副也大都由留学生担任,中国第一条独立修筑的铁路──京张铁路,也是由留美学生詹天佑设计修筑的,但这些杯水车薪没能改变清朝没落的命运,关键在于没有改变清腐朽的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在振兴中国足球的口号下,某些企业出资送中国球员到外国俱乐部练球如孙继海、李铁以及杨晨、谢晖等,但如果只学一些花拳绣腿,根本没学到精髓,或者是回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也是与一百年多前的洋务运动一样可悲吗?
德国的罗兰.贝格首席代表李波、夏海宁等以10万美元的年薪到山东的浪潮通软担任CEO、COO,后不是如昙花一现最终飞遁而去了吗?
洋务运动给了我们又一启示:
输入科学的管理观念、管理系统是成功的关键!
三、洋务运动引起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
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先后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但是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
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抬高地主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压低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统治。
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
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
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幸而日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領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
历史表明: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视农业是正确的,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人为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四、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1、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对清政府刺激很大,使其认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
洋务派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
李鸿章是“海防议”最坚决的支持者,他除了支持总理衙门和丁日昌关于建立新式海军和配备海防近代化枪炮武器外,还建议将沿江、沿海各省陆军“认真选汰,一律改为洋枪炮队”,清政府最终采纳了这些建议,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又决定每年拨银四百万两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
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
1875年,由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倡议,经总理衙门核准,每年调拨关税和匣金400万两作为经费,计划在10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水师。
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2、设立海军衙门,中国海军得到较快发展中法战争中粤洋(福建)水师在马尾遭法军偷袭,几乎全军覆没。
战后,清决心大治水师。
为此在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
其中北洋海军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精良,拥有七千吨级铁甲巨舰二艘、巡洋舰七艘、其它船舰14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级舰艇八艘。
四支舰队共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
八十年代开始,还修建了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装备了最新式的克虏伯自动回转射击大炮,以及深水军港、船坞炮台防御体系,仅在旅顺一地,就装备了数百门德国克虏伯大炮,成为世界著名军港之一。
至此清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略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五、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1、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英国签订条约的清朝官员,不谙外情、不懂外文,不懂国际公法,更谈不上谈判经验。
英方代表曾说:
“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与语法,而中国的代表们并不仔细审查,一览即了。
很容易看出来他们所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赶紧离开。
”在洋务运动中,深感外交人才的极度缺乏,于是于1862年6月开办了“同文馆”,设英、法、俄文三个班,随后又增加了算学、天文、外国历史、地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等课程。
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培养了中国了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从同文馆毕业的学生中有二十八人后来做了驻外公使一级的外交官。
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色。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1868年开始,陆续与西方列强进行修约谈判,由于事先作了充分准备,研究了对策,使西方列强的侵略阴谋没有得逞。
如出使英法大臣曾纪泽,在赴俄修约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利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之败,又倚仗左宗棠在新疆的重兵威胁,在长达七个月的谈判中,“反复辩论,凡数十万言”,终于挽回了《里瓦几亚条约》给中国造成的部分损失,争回了伊犁周围大片领土,以及有关通商、纳税等主权。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2、提出“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以夷制夷是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疑忌转向依赖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所谓“以夷制夷”就是这样一种政策:
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
中法战争中,由于近代化外交观念的影响,清政府能够比较合乎实际地估计敌我力量对比,从而坚持定见,毫不动摇。
如醇亲王提出不论战争结局如何都不赔款的原则,就被政府始终坚持。
李鸿章在法将威胁进军京畿时,轻蔑地微笑回答:
法军“要晋京,先要经过津沽,有我在此,恐不易过。
”如此气概,是以自身的实力为后盾的。
在战争中,清政府利用了近代全方位外交,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牵制法国。
如清政府利用德法的世仇,令驻德使节与德国政府密切联系,并大量从德国订购武器,制造联德制法的的气氛,迫使法国不得不分心防备德国,不敢在远东投入太多的兵力。
但是,“以夷制夷”外交本质上讲是一种弱国策略,是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
在自身的实力不足的情形下,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借用别国的一些力量,也就是打外国牌,有时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100年前的洋务运动,是中国人拥抱西方物质文明的一次努力,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在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是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的近代化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洋务运动 背景 以及 中国 社会发展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