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七区联考生物必修必背的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18204998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05.56KB
高一七区联考生物必修必背的知识点.docx
《高一七区联考生物必修必背的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七区联考生物必修必背的知识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七区联考生物必修必背的知识点
必修1《分子与细胞》七区联考考试必背知识点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3节:
ATP的重要来源——细胞呼吸(重点内容)
⒈有氧呼吸①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②主要场所:
线粒体;③最常利用的物质:
葡萄糖;
④过程:
酶
C6H12O6—→2CH3COCOOH+4[H]+少量能量(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酶
2CH3COCOOH+6H2O—→6CO2+20[H]+少量能量(场所在线粒体基质)
酶
24[H]+6O2—→12H2O+大量能量(场所在线粒体内膜)
⑤总反应式:
酶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2870KJ,转移至ATP能量1161KJ,生成ATP38mol);
注意:
产物H2O中的O全部来自O2,H来自C6H12O6和H2O;CO2中的O来自C6H12O6和H2O,C来自C6H12O6;
⑥相关小结:
Ⅰ有氧呼吸CO2的生成在第二阶段,O2参与反应在第三阶段;Ⅱ有氧呼吸大量能量的释放在第三阶段;
Ⅲ有氧呼吸H2O参与反应在第二阶段,H2O的生成在第三阶段;
⒉无氧呼吸①场所:
细胞质基质;最常利用的物质:
葡萄糖;
②过程:
酶
C6H12O6—→2CH3COCOOH+4[H]+少量能量(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酶
2CH3COCOOH+4[H]—→2C3H6O3+少量能量
酶
2CH3COCOOH+4[H]—→2CH3CH2OH+2CO2+少量能量
③总反应式:
酶
C6H12O6—→2CH3CH2OH+2CO2+能量(212KJ,转移至ATP能量61.08KJ,生成ATP2mol)
或酶
C6H12O6—→2C3H6O3+能量(196.65KJ,转移至ATP能量61.08KJ,生成ATP2mol)
⒊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典型生物类群:
酵母菌和绿色植物;
⒋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典型生物类群:
人和高等动物及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等;
⒌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CO2和CH3CH2OH的检测
①CO2+澄清石灰水—→浑浊;CO2+溴麝香草酚蓝—→黄色(颜色变化过程:
蓝色→绿色→黄色);
②CH3CH2OH+重铬酸钾+H+→灰绿色(颜色变化过程:
橙色→灰绿色);
③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⒈定义: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普利斯特里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1779年英格豪斯绿叶在有光条件下可以更新空气
③1864年德,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④1880年美,恩格尔曼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⑤20世纪30年代美,鲁宾和卡门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⑥20世纪40年代美,卡尔文卡尔文循环
⒊捕获光能的色素:
①分布: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②功能:
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③分离色素的方法:
纸层析法
④种类:
叶绿素(3/4):
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
类胡萝卜素(1/4):
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⑤层析的结果:
四条色素带从上往下依次为:
胡也,ab
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⑥分离最快的色素:
胡萝卜素;含量最多的色素:
叶绿素a;含量最少的色素:
胡萝卜素;分离最慢的色素:
叶绿素b
⑦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时色素被破坏。
⑧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和用棉塞塞紧试管口的原因是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⑨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的原因:
防止滤液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⒋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⒌光合作用的过程:
⑴光反应阶段:
①部位: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②条件:
光、色素、酶、H2O
酶
③过程:
水的光解:
2H2O—→4[H]+O2(为暗反应供H)
酶
ATP的形成:
ADP+Pi+能量—→ATP(为暗反应供能)
④能量变化: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⑵暗反应阶段:
①部位:
叶绿体基质②条件:
多种酶,[H],ATP,CO2
③过程:
酶
CO2的固定:
CO2+C5—→2C3
酶
C3的还原:
2C3—→(CH2O)+C5([H]做还原剂,消耗ATP,CH2O指糖类)
④能量变化: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
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光:
主要影响光反应(光的波长,光照强度强度,光照时间均有影响);②温度:
主要影响暗反应(影响酶的活性)
③CO2浓度
:
主要影响暗反应;
④水:
影响气孔的开闭进而影响光合作用;⑤无机盐:
主要影响酶,ATP等物质的形成
⒎化能合成作用:
利用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的物质合成方式
如:
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⒏相关小结:
①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②光合作用的最有效光是白光,其次是蓝紫光和红光的复合光即品红光,然后是蓝紫光,红光,最无效光是绿光。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重点内容)
⒈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②细胞的核质比
⒉意义:
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⒊方式:
①有丝分裂③无丝分裂③减数分裂
⒋有丝分裂:
真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①细胞周期:
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②分裂间期:
上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开始之前(90%~95%)
③分裂期:
下一次细胞分裂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注:
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①间期:
D复蛋合现单体(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出现染色单体,细胞体积略有增加)
②前期:
膜仁消失显两体(核膜崩解,核仁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③中期:
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是染色体形态观察和记数的最佳时期
④后期:
点裂数加均两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变为0,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
⑤末期:
两消两现生新壁(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重建,核仁重现,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新的细胞壁,此时高尔基体的活动频繁,合成纤维素形成细胞壁)
⑥相关概念:
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点、纺锤体、赤道板(有名无实)、细胞板
⒍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
⑴间期: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中心体复制(形成两组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共有中心粒4个,中心体2个)
⑵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②动物细胞:
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⑶末期:
子细胞的形成过程不同;①植物细胞:
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②动物细胞:
细胞中央向内凹陷,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⒎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亲子代细胞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⒏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含量变化
时期
染色体数目
染色单体数目
DNA分子数
间期
2N
0→4N
2N→4N
前期
2N
4N
4N
中期
2N
4N
4N
后期
2N→4N
4N→-0
4N
末期
4N→2N
0
4N→2N
⒐相关小结:
①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出现,加倍,消失依次出现在:
间期,前期,后期,末期
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复制和减半分别发生在间期和末期
⒑无丝分裂:
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出现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如:
蛙的红细胞)
⒒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⑴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或者醋酸洋红)染成深色,便于观察
⑵方法步骤:
①洋葱根尖的培养:
实验前3~4天,取一个洋葱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
放在温暖的地方,经常换水(防止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细胞),使洋葱底部总是接触到水,待根长到5cm时,取生长健壮的根尖观察
②装片制作:
取材(取根尖2~3cm)→解离(解离液:
质量分数15%的HCl和体积分数95%的酒精溶液1:
1混合;室温解离3~5分钟)→漂洗(清水漂洗10分钟,利于染色)→染色(0.01g/ml的龙胆紫或0.02g/ml的醋酸洋红染色3~5分钟)→制片(放根尖、滴清水、加盖片、覆载片、轻压片)→观察(先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后高倍镜找到分裂中期、后期、末期、前期的细胞,最后观察间期细胞)
⑶各步骤的目的:
①解离:
15%的HCl:
使果胶成为果胶质,解除细胞间的粘连;95%的酒精:
杀死细胞(根尖细胞被杀死,细胞间质溶解,细胞容易分离);②漂洗:
去除多余的解离液,特别是盐酸。
因为染色时用的是碱性染料,酸碱反应会影响染色效果
③染色:
便于观察;④压片:
使组织细胞分散
⑷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
⑸视野中看到的细胞90%—95%处于间期,所观察到的细胞都是死细胞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⒈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①特点:
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②意义:
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
③原因:
细胞中遗传信息的选择性执行(同一个体体细胞所含遗传信息相同)④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分裂能力越弱
⒉细胞全能性: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个体)
①原因:
已分化体细胞含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②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如:
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③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
克隆羊多莉)④全能性:
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⒊干细胞:
动物和人体内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如:
造血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⒈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①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⒉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如皱纹);②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如白发);
③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如老年斑);④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⒊细胞衰老的原因:
①自由基学说②端粒学说
4.细胞凋亡: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①意义:
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②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1.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
①能够无限增殖(海拉细胞系);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如:
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的梭形,癌变后呈球形);③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3.致癌因子的种类:
①物理致癌因子:
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居里夫人,二战后日本白血病的发病率增加等)
②化学致癌因子:
煤焦油,黄曲霉毒素,亚硝酸盐等(香烟的烟雾中有20多种致癌因子)③病毒致癌因子:
150多种
4.细胞癌变的原因:
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成为癌细胞(一般要积累5~6个基因突变,才会发生细胞的癌变)
必修2《遗传与进化》七区联考考试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一、相对性状
性状:
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孟德尔遗传实验运用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假说-演绎法,其一般过程是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假设)、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2.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1)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
豌豆自花授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品种多,差异大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2)由单基因到多基因地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
3.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
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
基因:
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
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
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
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
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
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
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
测交:
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三、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2、分析方法科学;(单因子→多因子)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五、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
●正推类型:
(亲代→子代)
亲代基因型
子代基因型及比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⑴
AA×AA
AA
全显
⑵
AA×Aa
AA:
Aa=1:
1
全显
⑶
AA×aa
Aa
全显
⑷
Aa×Aa
AA:
Aa:
aa=1:
2:
1
显:
隐=3:
1
⑸
Aa×aa
Aa:
aa=1:
1
显:
隐=1:
1
⑹
aa×aa
aa
全隐
●逆推类型:
(子代→亲代)
亲代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⑴
至少有一方是AA
全显
⑵
aa×aa
全隐
⑶
Aa×aa
显:
隐=1:
1
⑷
Aa×Aa
显:
隐=3:
1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
原理:
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杂合子(Aa):
(1/2)n
纯合子(AA+aa):
1-(1/2)n(注:
AA=aa)
例:
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T控制的,如果亲代(P)的基因型是TT×tt,则:
(1)子一代(F1)的基因型是____,表现型是_______。
(2)子二代(F2)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3)F2代中抗锈病的小麦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其中基因型为______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为了获得稳定的抗锈病类型,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Tt抗锈病
(2)抗锈病和不抗锈病性状分离(3)TT或TtTt
从F2代开始选择抗锈病小麦连续自交,淘汰由于性状分离而出现的非抗锈病类型,直到抗锈病性状不再发生分离。
2、指导医学实践:
例1:
人类的一种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遗传病。
如果一个患者的双亲表现型都正常,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他们再生小孩发病的概率是______。
(答案:
Aa、Aa1/4)
例2:
人类的多指是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一种畸形。
如果双亲的一方是多指,其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这对夫妇后代患病概率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DD或Dd100%或1/2)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减I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注意:
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
二、自由组合定律两种基本题型:
共同思路:
“先分开、再组合”
●正推类型(亲代→子代)
●逆推类型(子代→亲代)
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
例:
在水稻中,高杆(D)对矮杆(d)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
现有纯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和纯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两个品种,要想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
杂交育种
方法:
杂交;原理:
基因重组;优缺点:
方法简便,但要较长年限选择才可获得。
2、导医学实践:
例: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D控制),母亲表现型正常。
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先天性聋哑的孩子(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致病基因p控制),问:
①该孩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父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母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小孩,则
只患多指的占________,只患先天性聋哑的占_________,既患多指又患先天性聋哑的占___________,
完全正常的占_________(答案:
①ddppDdPpddPp②3/8,1/8,1/8,3/8)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
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
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
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
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
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过 程
有变形期
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
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
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
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
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
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
1.减Ⅱ前期2.减Ⅰ前期3.减Ⅱ前期4.减Ⅱ末期
5.有丝后期6.减Ⅱ后期7.减Ⅱ后期8.减Ⅰ后期
答案:
9.有丝前期10.减Ⅱ中期11.减Ⅰ后期12.减Ⅱ中期
11.减Ⅰ前期12.减Ⅱ后期13.减Ⅰ中期14.有丝中期
七、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是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
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3.在有性生殖中,由于两性生殖细胞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因此,由合子发育成的后代就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1)、一个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七区 联考 生物 必修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