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醉翁亭记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200256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25.17KB
九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醉翁亭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九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醉翁亭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醉翁亭记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
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
用精彩美文导入,增强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一、回忆学过的作者欧阳修的知识:
教师及时进行补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六一”的意思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壶,客曰是谓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
“以吾一老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
在政治上以敢言闻名。
一生屡贬屡起,最高官职曾任“参知政事。
”
在文学上,苦学有所成就。
曾和他人倡导古文运动转变一代文风,为宋散文奠定基础。
创作上,散文、骈文、诗、词各体俱佳,都有名作传世,在学术上卓有成就。
本文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为官廉正的欧阳修遭受诬陷,被贬为滁州(今滁县)太守。
心情抑郁的欧阳修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僧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便于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号“醉翁”命名亭子,后又写了《醉翁亭记》。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应当时滁州知州王君诏之请,苏轼书写《醉翁亭记》于亭内碑石上。
此后,醉翁亭经过历代修建、重建和扩建,已成为一座包括亭、轩、台、房在内的组合式庭园,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二、检查预习:
生字词积累:
根据拼音写汉字。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
ngyá
)潺(chá
n)酿(nià
ng)僧(sēng)辄(zhé
)
霏(fēi)暝(mí
ng)朝(zhāo)而往伛偻(yu)(lǚ)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
ng)弈yì
觥筹(gōng)翳(yì
)
三、先配乐范读(大屏幕显示背景山水美景,体会文章的景物美),然后请学生放声自由朗读一遍
四、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学生先逐段翻译,教师注意对重点句子的提示
1-重点字、词、句。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象鸟张开的翅膀一样;
临:
靠近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3)伛偻提携: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
驱背。
(4)颓然乎其间:
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
颓然:
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
(5)宴酣之乐:
尽兴的喝酒。
(6)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动作,享受;
第二个“乐”是名词,乐趣。
2-重点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欣赏山水之间。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
(3)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禽鸟只懂得在山林游玩的乐趣而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只懂得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而不懂得太守自有他自己的乐趣。
五、教师总结全篇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
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造亭子的人是谁?
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
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
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
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
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
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太守是谁呢?
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六、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本文共有21个“也”字,每一个都表示一小层的意思,如此
层层相因,逐步推进,使新的艺术境界不断出现,内容不断加深。
请看
看,每一小层都讲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
(l)环滁一琅琊一酿泉一醉翁亭(亭的环境)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亭名的由来)
引子
(2)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风景画)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人情画)
写景
(3)太守归---宾客从---禽鸟乐(归时情景)
同其乐----述以文(点明主旨)
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以上第一课时)
1、积累字词
2、学生自读课文,反复阅读文章两遍,初读可以自提问题,再读可以圈点勾画写下感受,理解评价。
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进行课堂交流。
快速理清层次结构
同桌交流看法。
多个学生回答,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加强双基训练。
让学生从“面”上把握课文内容。
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让学生试着体会作者的感情,要带着“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要清晰,音韵要和谐,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要做到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
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把握重点内容。
培养学生的品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过渡语
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现代汉语的翻译,这节课继续对一些问题进行研讨。
问题探究
1、思考问题,学生可以先行讨论。
然后回答。
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l)写亭的环境:
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
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
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
从外到内
2、研读第一段。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
“环滁皆山也”5个字。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1)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分两层:
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3、研读第二段。
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分三层
解说: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4、研读第三段。
第三段写什么:
可分为哪几层?
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1.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
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阅读第四段。
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1.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
从太守游而乐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6、本文写景有什么作用?
(启发:
有哪些写景句子,怎样写景?
作用:
主要在于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作者把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心情结合起来。
其次写美景足供游赏,也带有寄情山水来排遣郁闷的意味。
7、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启发;
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本文?
为什么要写?
本文是欧阳修再次借故被贬,在滁州任地方行政长官时写本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句写作者的心情,寄爱山水之乐于酒,而饮酒只是一种表现形式(饮少辄醉),求得醉不是真意,真意是爱山水,而山水之乐,又在于乐其能与民同乐。
从这种心情中可见欧阳修的理想,在遭受贬谪中仍有积极态度。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眼口脑并用,培养阅读能力。
体味反思
一、朗读方法归纳:
在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l)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
环滁皆山也,琅耶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
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
在平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骄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二、写作上特色:
1、骈句
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
[Piá
n]本文的骈句变化较多,有三字对、五字对、六字对。
有常见的单句成对,还有双句成对,三句成对。
双句成对,比如: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上两句对下两句,内容形式对得都很工整贴切;
三句成对,比如: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对“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再如:
“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对“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骈句短的六个字,长的十八字,与散句结合,节奏富于变化,使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构成了美的“图画”。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两组三字对、两组六字对和一组五字对。
三字对,如:
朝而往,暮而归;
前者呼,后者应。
六字对,如: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五字对,如: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修辞
文章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设问等,一眼就能看出;
此外还有“错综”和“互文”等修辞方式,容易为人们忽略,因此有一提的必要。
例如:
1-错综。
1.风霜高洁:
应是风高霜洁。
意思是: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2.酿泉为酒,泉香酒冽:
应是泉冽而酒香。
这种故意错综其语,属于“错综”修辞格。
(也有人称为“蹉对”)
使用错综修辞格,有表达上使语势矫健,不流于平淡。
2-互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这里写“负者”,有“歌于途”的,也有“休于树”的。
写“行者”,有“休于树”的也有“歌于途”的。
这种修辞方式,叫“互文”。
(杨树达编著的《中国修辞学》中,列为“参互、互备”。
3-镶嵌。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丝竹”一词,原在一起连用,泛指音乐。
如《陋室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琵琶行》: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在《醉翁亭记》中,作者在“丝竹”一词中镶嵌了两个“非”字,既否定了“宴酣之乐”不是音乐;
也使句子起到舒缓的作用,意思显得郑重。
4-照应和伏笔
这篇文章,一环紧扣一环,结构非常严密,作者处处注意照应和伏笔。
试指出文中一些前后照应的地方。
譬如,“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这与前面的“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几句,有照应作用;
再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与前面的“朝而往,暮而归”,也是一种照应;
文章末了一连出现了几个“乐”字,则与前面的几个“乐”字有着照应和说明的作用。
气到底,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结构。
文章结句点出作者的姓名,也跟全文中的“太守”一一照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情味。
1、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充分讨论
2、归纳后回答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拓展延伸
一、本文是文学家欧阳修,写醉翁欧阳修,实际上还是自己写自己,如果换另一种写法,作为旁观者介绍,有什么不同点?
从描写的效果来看,充分表现了醉翁亭环境的美好,在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琅琊山和醉翁亭的喜爱之情。
如果只是作为旁观者介绍,那是纯客观地反映情况,不能达到描写中带有感情的效果。
二、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
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
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
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出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也完全变成了“长短句”。
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不出新意,所以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
黄庭坚出于对《醉翁亭记》的酷爱,才有此改编。
(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要言之成理。
三、注意古今成语的意义不同。
原文中一共出现了4个现在一直还在沿有的成语,但古今意义已大相径庭。
这4个成语分别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和觥筹交错。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
②水落石出:
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
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
③前呼后应: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
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④觥筹交错:
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1、每人先写成一段话
2、同桌交流
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巩固作业
1、背诵并准确课文。
2、从古代诗文中,搜集积累描写山水的名句。
课外展览
培养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朝暮、四季自然风景画
山林之乐
环境位置、亭名由来
娱情山水,
与民同乐
宴酣之乐
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
四时之乐
山水之乐
禽鸟之乐
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语文 苏教版 上册 醉翁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