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必修一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200146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64MB
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必修一Word文档格式.docx
《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必修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必修一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等压线;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平行等压线;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图示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由高压到低压与等压线垂直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边,低压在左边。
南半球反之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前方。
5.风力的大小
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则风力大。
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则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不同等压线图上,要根据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单位距离间气压差大,则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风力大小还须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摩擦力大,地面阻力大,风力小;
摩擦力愈大,则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愈大,摩擦力愈小,其交角愈小。
[思维拓展]
等压线(面)图的判读
1.等压面与等压线的空间关系
等压线是指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反映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某一高度的水平面切割等压面而得到的交线即为等压线。
如下图甲图中的等压面上凸,乙图中的等压面下凹。
可以看出,等压面上凸区对应等压线的高值区,即为高气压区;
等压面下凹处,对应等压线的低值区,即为低气压区。
2.等压线图的判读
(1)判断气压场。
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低压中心(气旋),反之为高压中心(反气旋)。
(2)判断风力和风向。
等压线密集则风力大。
确定风向要根据气压高低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再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画出偏向风。
近地面风,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偏转角度30~45°
;
高空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直接偏转90°
。
(3)判断天气状况。
低压及低压槽控制,多阴雨天气,高压及高压脊控制,多晴朗天气;
由低纬海面吹向高纬陆地的风,多温暖湿润。
由高纬内陆吹向低纬地区的风,多寒冷干燥。
3.等压面图的判读
(1)气压与高度:
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下高上低是绝对规律。
(2)气压与温度:
一般规律是,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
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低压→等压面上凸。
因此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压区;
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即“凸高凹低”。
(3)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是相对而言的。
因此高空的“高压”其气压值比低空的“低压”还低。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考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作用:
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2.三圈环流
(1)影响因素:
高低纬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2)形成过程:
(见下图)
(3).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叫赤道低气压带。
(4)
.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聚集,气压升高,大气向两极点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
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南半球同样也形成了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5).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南的气流偏转成东北风,向北的气流偏转成西南风。
(6).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东北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
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7)地面表现:
在地表形成南北对称、高低相间的七个气压和六个风带
(8)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大致1月前后南移,7月前后北移),移动幅度5~10个纬度。
(9)气候影响:
气压带与风带
分布
成因
气流方向
气候影响
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
附近
热力原因
下沉
干冷
副极地低压带
动力原因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压带
干热
赤道低压带
0°
湿热
风带
极地东风带
南北纬60°
~90°
极高→副低
高纬→低纬
中纬西风带
南北纬30°
~60°
副高→副低
低纬→高纬
低纬信风带
南北纬0°
~30°
副高→赤低
干燥
考点2.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与季风
1.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低气压中心;
海洋相反,形成高气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
海洋相反,形成低压中心。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1月份亚欧大陆有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太平洋上有阿留申低压,在北大西洋有冰岛低压。
在北纬60附近,副极低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和大西洋的冰岛低压
7月份在亚欧大陆上有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在太平洋上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有亚速尔高压。
在北纬30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在太平洋上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有亚速尔高压。
3.东亚位于亚洲东部,面临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较明显。
4.成因: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而海陆具有热力性质差异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
风比较
项目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地区
冬夏季风比较
源地
性质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伯利亚、蒙古
西北风
寒冷干燥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我国东部、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北风
低温干燥
赤道附近印度洋
西南风
高温多雨
印度半岛、我国西南等地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考点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气候类型
主要成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区
数值特征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0之间
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
最
冷月均温15℃以上;
年均温26℃左右;
年降雨量2000mm以上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南、北纬100~200之间
非、南
美、大洋洲
最冷月均温同上年降雨量75
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南、北纬100~250大陆东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海南岛
最冷月均温同上,年降雨量1500~2000mm
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或
信风带控制
终年高温少雨
南北200-300大陆内部、西岸
北非、阿拉伯半岛、澳中西部
最冷月均温同上,年降雨量200mm以下
亚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南北纬250~350
大陆东岸
亚洲东部、澳大利亚、南北美洲东南部
最冷月均温0℃以上,年降水量>1000mm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和
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0~400
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六大洲都有
最冷月均温0℃以上,年降水量300~1000mm
温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北纬350~550
我国北方、日本、朝鲜半岛北部
最冷月均温0℃以下年降水量500~600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南北400~600
欧洲西部、南北美洲西部、澳南部
最冷月均温0℃以上,最热月均温20℃以下,年降水量700~1000mm
温带大陆性气候
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冬冷夏热,降水少
南北纬400~600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内部、南美东部
最冷月均温0℃以下,年降水量400mm以下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少,集中夏季
北纬50°
~70°
间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
最热月均温10℃左右,年降水量300~600mm
寒
苔原气候
纬度高
终年严寒,降水少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
北冰洋沿岸
最热月均温5℃以下
冰原气候
纬度高、地势高
全年酷寒,降水少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最热月均温在0℃以下
高山气候
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水热垂直变化显著
高大的山地、高原
青藏高原、
南美安第斯山脉
气温-0.6℃/100m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考点1.锋与天气
1.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气旋与反气旋等。
2.气团: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3.锋面:
当冷暖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
4.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锋线,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相同点
气团位置
冷气团密度大,在锋下;
暖气团密度小,在锋上;
锋面附近气温、气压等差异大,风力大
倾斜方向
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主
要
区
别
气团势力
冷气团强,暖气团弱
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势均力敌
移动方向
冷气团的移动方
向
暖气团的移动方向
来回摆动
锋前锋后
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
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
锋面力度
较大
较小
小
雨区位置
锋前锋后均有,以锋后为主
锋前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雨区范围
中
大
锋图
简图
天气图
雨区
天
气
特
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
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考点2.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
气流
方向
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天气
中心
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对我国
的影响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夏季:
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
冬季:
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示意图
(北半球)
考点3.锋面
气旋与天气
【知识归纳】
1.概念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称为锋面气旋。
它是由冷暖空气共同组成的具有锋面的气旋,主要活动在中纬度地区,尤其是温带地区,因而也称为温带气旋。
是影响我国的常见天气系统之一,我国全年都受锋面气旋的影响,春秋季更为常见。
2.天气
北半球的锋面气旋水平气流是一个呈逆时针辐合旋转的旋涡,中心气压最低,自中心向前方伸展一条暖锋(如图中A),向后方伸展一条冷锋(如图中的B)(气旋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南半球的锋面气旋呈顺时针辐合旋转。
锋面气旋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是造成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这是因为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再加上锋面上更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水汽急剧冷却凝结,形成强烈天气变化。
锋面气旋的不同部位天气状况不同:
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的连续性降水天气;
气旋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气旋中部(如图中的C)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
3.判读
确定锋面位置:
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
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确定气旋前后方向:
先在图中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③判断锋面性质:
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
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是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
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④判断雨区位置:
雨区总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总结:
“东暖西冷”——气旋东侧为暖锋,西侧为冷锋;
“前暖后冷”——暖锋雨区在锋前;
冷锋雨区在锋后。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考点1.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
1.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对比
时期
含义
气候(气温)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时期
冷(寒冷期)暖(温暖期)交替
历史时期
距今——万年以来的时期
气温波动上升
近代
最近—二百年的时期
气温升高
2.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3.近百年全球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4.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一方面全球处在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期的后期,加之太阳活动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人为原因: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及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后果及表现
成因
海面
上升
改变海岸线
海水升温,海水热膨胀,
沿海低地被淹
极地增温,冰川融化
农业
变化
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
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高纬国家农作物增产
温度升高,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蒸发加大,改变降水量及降水分布格局,降水极端异常事件增加
考点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读下面“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高空C比D的气压__________(高或低),地面A比B的气压__________(高或低)。
(2)A比B的温度___________(高或低)。
(3)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__________(顺或逆)时针方向流动。
(4)如果A地是海洋,B地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__________(白天或夜晚),此时A地与B地间吹__________风。
(5)此时高空C与D之间吹__________风。
北风。
高空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风向为南风。
《齐民要术》中说“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有霜。
此时放火作煴(煴:
不见火焰的燃烧),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下列各点可能符合“天雨新晴,北风寒彻“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放火作煴”使“必有霜”到“免于霜”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增强B.大气反射作用增强
C.大气逆辐射增强D.大气散射作用增强
4.【杭州2009届第三次月考】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
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换而转换。
(2)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81.0
数据分析的结论:
—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
从表中可知,(季节)最少。
最少的原因是
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4)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
5.下面是2008年元月20日8时北半球(大致位于40°
N-60°
N,90°
E-120°
W)海洋与陆地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
(1)A地气压名称是,B地气压名称是。
(2)此时C地吹________风,D地吹________风。
(3)A地中心气流作________运动,常出现________天气。
(4)A地地面空气快速移到C地,地面缺乏森林草原,会出现自然灾害。
(5)ABCD四地冬春经常形成这种气压分布。
因此
,对于C地防御自然灾害最现实的措施。
6.读下面的“气候类型图”和“风向分布模式图”,回答问题。
(1)M图是半球 季。
(2)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在M图中相应的位置分别是、 、 、 。
(3)
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是(填代号) 。
(4)C、D同为30º
~40º
N的大陆,但气候截然不同,原因是 。
7.右图是某时刻地面气压(百帕)分布图。
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甲地气流下沉
B.丁地出现暴风雪
C.丙地气压梯度力最大
D.乙地是高气压中心
8.读右图,回答:
(1)图中所示天气系统名称是
。
(2)此天气系统移动到虚线所示的位置时,西宁的天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3)冬春季节受此天气系统的影响,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为
(4)此季节,西宁与大连的气候差异主要有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9.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在上图所示气压形势下,a等压线的数值为百帕,①地可能出现的风向是。
若甲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值增大,几天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寒潮天气,在此期间,②地的气压和天气变化状况是。
随着季节变化,当甲天气系统消失时,控制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下图是2007年8月2日澳大利亚的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关于图中X、Y代表的气压系统及其气流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A.X是反气旋,气流呈顺时针旋转
B.X是低压,气流呈逆时针旋转
C.Y是反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旋转
D.Y是高压,气流呈顺时针旋转
11.图中X附近的锋面给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带来的天气现象可能是
A.天气晴朗,温度升高 B.降雨、刮风、降温
C.连绵阴雨,气压降低 D.多云、闷热、无风
12.图中所示季节,正值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的农场
A.播种小麦的季节
B.收割小麦的季节
C.在牧场上放牧的季节 D.剪羊毛的季节
1.【答案】
(1)高低
(2)高 (3)顺 (4)夜晚西北 (5)南2b3.c4.【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
(2)如图。
(3)冬季冬季风(4)海风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上的大气 地理 第二 地球 大气 教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