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古代史月考.docx
- 文档编号:18193881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32KB
高二历史古代史月考.docx
《高二历史古代史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古代史月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古代史月考
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C)
A.20岁、30岁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
2.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
永定俗谓:
“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的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
A.强调血缘纽带B.强调尊老爱幼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D.有利于凝聚宗族
3.“偃说上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中的这一记载可以反映出汉初(C)
A.发展社会经济的尝试B.缓和阶级矛盾的举措
C.解决王国问题的努力D.解除边疆危机的设想
4.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在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
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A)
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5.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两高穴村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认为曹操的陵墓。
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封“魏王”,死后谥号“武王”。
你认为在确认曹操墓的下列证据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C
A.考古学家根据史书记载,得出曹操陵墓位于今河南安阳一带的结论
B.墓葬中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物品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C.墓中出土的一批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
D.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据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
6.据史载:
微子开(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故改“启”为“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
纣王即位后,统治黑暗、残暴。
……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便手持祭器……,拿着茅草,跪在地上前行向武王谢罪求告。
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真心投降。
……周封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公元前286年,宋亡后其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
分析该史料所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有:
D
①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可能已确立②只有王族才能分封建国,诸侯国对中国百家姓的形成影响巨大③避讳制度反映了后世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文化的影响④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象征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7.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
“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
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
8.17世纪西方人认为:
“(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是D
A.军功爵制B.郡县制C.察举制D.科举制
9.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
”。
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有的人回答“子孙满堂”。
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主要原因是(B)
E.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10.材料一: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
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已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材料二: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已之私”。
柳黄二人同样是针对皇帝这个制度发言,却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关于这个差异,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D
A.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B.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代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C.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D.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11、上古时代,上衣多为交领斜襟,中原人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而北方诸族衣襟左掩,是为左衽。
孔子曾赞扬管仲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就被异族统治,像他们一样披散着头发,穿大襟开在左边的衣服了。
北方少数民族衣襟“左衽”的决定因素是B
A.习惯B.狩猎文明的需要C.农耕文明的需要D.尚左
12.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B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制瓷技术的进步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
A.①②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
13.唐代服饰,丰满华美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种类繁多,个性突出。
甚至今天有人主张“把唐装作为国服显然更合适”。
唐装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有B
①唐朝纺织技术水平②丝织工匠对技术进行创新③棉花种植的推广
④“丝绸之路”畅通⑤吸收外来风格和织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
14.《梦梁录》记载:
“……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
与这段描述的情景可能同时代出现的有C
A.专门织造精细品的花楼机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C.五大名窑的出现D.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一大港
15.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C
①民间集市在江淮出现②古代经挤重心开始南移
③草市税是国家重要收入④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6.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C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17.历史记载:
明、清朝的商人如因经商而留居其地,其子孙户籍得以附于行商之省份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事件B
①是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暂时让步②对传统的政治理念、科举制度产生了强烈冲击③表明当时社会的进步④说明政府终于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8.明代一老者说:
“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
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
……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
”这一观念的出现说明了A
A.商品经济发展B.理学统治地位动摇C.专制主义强化D.科举录取人数太少
19.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B)。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2.《焚书·答耿中丞》说:
“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
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
”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材料否定了孔孟思想的至上性,实质也就是主张人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能唯圣人之言论是从。
3.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4.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C
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5.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
“‘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一认识表明:
A.儒学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B
B.东亚发展应建立在借鉴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
C.西方发展模式是当今东亚唯一的发展模式
D.东亚社会现代化照搬了西欧和美国的发展模式
6.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C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7.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这是因为程朱理学A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8.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
这说明A
A.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
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
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共40分。
其中第26题18分,27题14分,第28题12分,)
26.(18分)选官制度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苏东坡《论养士》
材料二: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蔡尚思《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三: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
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出版)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战国至秦选官“出于客”的原因。
(4分)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汉代到唐代选官方法、选官标准上的变化。
相对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这种变化的主要进步意义何在?
(8分)
(3)材料四所说的“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主要会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借鉴怎样的经验?
结合中国明清时期科举制的特征,说明作者为什么提出“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6分)
26.(18分)
(1)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如“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
(4分)
(2)变化:
方法由以官举士(察举推选)到以考试选官;标准由品行才学兼顾以品行为主到德才兼备以才学作为主。
或:
由以官举士(察举推选)、品行才学兼顾以品行作为主要标准到以考试选官、德才兼备以才学作为主要标准。
(4分)意义: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不仅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官方式上的客观、公正、公平。
(4分)
(3)经验:
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德才兼备的选官标准。
(2分)说明: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被选拨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功名成就的儒生、仕人往往成为执政者维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奴仆;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注:
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所以,作者提出“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
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卷54·食货志》
材料二: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
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
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三:
票庄经营,为山西极有系统的商业,创始于前清中叶。
当乾隆、嘉庆间,有雷君履泰者,平遥县人,领本县达蒲村李姓之资本,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
所贩颜料中,有铜绿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绿,运至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
日升昌颜料铺之名,遂喧传四川、天津各处,尚屯所谓票庄也。
尔时各省买卖货物,往来皆系现银一运输之际,少数由商人自行携带,多数则由镖号护送,故保镖事业,厥时甚盛,精拳术者,亦大有用。
盖沿途不靖,各商转运现银,时被劫夺,虽有保镖武士,一遇多人,则寡不敌众,运输于是不灵。
夫银钱之收交.关于商家之信用,乃萑苻多盗,埂塞路道,银钱之收交爽期,商业之信用将堕,故为各商所深忧。
而才智明敏之雷履泰,出乎其间,乃发明斯业,为金融业开一新纪元焉。
雷君时为日升昌号执事,慨运款之不便,悯多商之束手,遂创兴汇兑一法.凡往来银钱,无论大宗小款,皆揽收该铺,代为收交:
此响彼应,无需应现,祗烦一信之通,出纳不爽毫厘。
严懊修《晋商盛衰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飞钱的功能。
它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并指出交子与飞钱相比有何新功能?
(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票号的功能,并指出票号的出现有何作用?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唐朝到明清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什么新趋势。
(1分)
21.
(1)功能:
汇兑。
作用:
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铁钱不便于流通;借鉴了飞钱的功能,新功能:
货币流通。
(3)功能:
存放款;汇兑。
作用:
省路费;免转运;防劫失。
(4)新趋势:
早期金融业的出现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货币金融发展的情况。
第
(1)问功能明确:
汇兑。
作用主要从促进商业发展角度回答?
第
(2)问出现原因从材料中可归结出:
借鉴飞钱功能、铁钱不便于流通,商业发展需要等;新功能与材料一相比主要是可以直接交易用,即起到了货币流通的作用。
第(3)问从材料“遂创兴汇兑一法。
凡往来银钱……出纳不爽毫厘。
”可知其功能主要是存放款项和汇兑。
作用结合材料三票号出现的原因可知起到了节省路费、防止被劫失等。
第(4)问在综合三段材料的基础上不难得出结论:
金融业的产生与发展。
28.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称董仲舒为“群儒首”,东汉班固称董仲舒为“儒者宗”。
但汉代《谶书》假孔子言:
“董仲舒乱我书。
”针对以上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参考答案一】
逻辑性1分
观点一:
董仲舒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2分
史实:
9分
1、董仲舒主张大一统思想出自《公羊春秋》和孔子的政治观。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他提出君王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否则降灾异谴责和威慑,继承了孔孟“仁政”主张。
4、董仲舒主张君王施政以德为主,继承孔子为政以德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常为人伦道德标准,继承孔孟仁义主张。
【参考答案二】
逻辑性1分,
观点:
我认为董仲舒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更多是吸收各家思想。
只是为巩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需要而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分
史实:
9分
1、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吸收法家韩非子的主张。
2、或假借阴阳五行家思想对儒学改造。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降灾异.
3、以刑辅德吸收法家,以法为纲,注重刑法作用,董仲舒思想实际体现为外儒内法。
4、家等各家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黄老之学、阴阳思想。
【参考答案三】
逻辑性1分
观点三:
我认为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吸收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分
史实:
(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结合)9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古代史 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