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教研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192967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51KB
城阳教研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城阳教研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阳教研感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来自城阳职教中心的于蓉老师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了说课。
于老师课件制作声画并举、讲解声情并茂,让所有在场老师在一种美的享受中,了解到了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对小说关键情节的细读和对小说人物的思辩性分析,其理解深度远远超过了初中生水平。
由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深刻认识到该如何为孩子们进入高中语文学习做好准备。
第一,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长期以来,由于教材编排和中考导向的原因,不少教师只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而非从作者的遣词造句、语言运用角度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不少高中老师抱怨,到了高中,还要跟学生从头学一遍词性、短语、句子成分分析等基础知识。
因此,重视语法、修辞、文体学等基础知识应从初中就开始。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发达,但如果不重视,就会影响其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第三条为: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初中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思维能力培养作初专项表述,但在关于阅读、写作教学建议中也已露端倪。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允许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主题有不同的见解存在,并多组织一些辩论活动;
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进行审题构思,运用想象、联想等创造性思维进行情节设计与组织,运用辩证思维进行人物形象与主题建构,等等。
这种努力与尝试,必将促进学生们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三,学法指导科学化。
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旦养成又影响深远。
因此,分析小、初、高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形成一套详细的科学的学法与习惯,非常必要。
笔者认为,以下几条需要在初中阶段巩固深化,方能为高中阶段做好准备。
1、制定学习计划。
2、做好课前预习。
3、做好上课笔记。
4、做好课后复习。
5、建立语文错题集。
6、阅读课外书籍。
7、养成记日记或者练笔的习惯。
此次会议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研员和大学教授们对三位老师的说课进行了精彩点评,切中肯絮而引人深思。
特别需要提及的时,高中语文教研员杨老师在点评中强调了分析学情的重要性。
她以自己教学《荷塘月色》和听老师讲对联的课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深入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思维热点,还要放手把课堂给学生,那么你将收获的必将是一节充实的课、有深度的课、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养成的课。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初高语文教学衔接”参会总结
崂山八中姚晓静
2018年9月7日下午,青岛市高中、初中、小学语文十个工作室的主持人和成员们,还有强大的专家团队——青岛市小初高学段的语文教研员,以及青岛大学文学院七名专家,齐聚青岛实验高级中学。
围绕着“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初高语文教学衔接”这一主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初、高阅读教学衔接的论坛活动”,拉开了帷幕。
作为冷爱霞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有幸参会,聆听了三个阶段的三节课,还有专家们的中肯点评和真知灼见,让我获益匪浅。
三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先后聆听了三个学段三节说课分享,依次是《穷人》、《一颗小桃树》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张浩然老师的《穷人》一课,先引导学生从读薄到读厚,解读落实了文本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并聚焦到心理描写,领悟其表达特点。
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读活经典,让学生进行补白练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渔夫美好心灵;
再让学生举一反三,感悟西蒙的激烈斗争,写一写西蒙临死前的心理活动。
然后教师相机而问:
既然,这两处都可以进行心理描写,大家写得也非常好,作者为什么不用呢?
通过此问题引导学生做横向比较,感悟作者的高超写作技巧,从而体验经典之“戛然而止而韵味无穷”。
最后,老师又在“读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深”,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之前所学的毕淑敏的《学会看病》和《剥豆》两篇课文的心理描写,归结出心理描写必须符合实际的情境才行。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读法和写法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语用训练的落实。
城阳区实验中学吴振华老师的《一颗小桃树》一课,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关注双线并行的写作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适时给予点拨指导,教学扎实有效。
城阳职教中心于蓉老师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根据高二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由“知识积累”慢慢转到“文学鉴赏”层面的学情,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鉴赏塑造人物的手法,体悟作者的悲悯之心。
在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细节,分析人物形象,从而达到赏文化,感受古典小说魅力的学习目标。
此教学设计,紧扣小说学习的要素,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信息化手段的参与和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创设了更好的教学情境,“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得到非常好的落实。
说课中间,市教科院领导和青岛大学专家们以及工作室主持人代表等,针对三节课的中肯点评,更是让我们获益匪浅。
正如青岛大学文学院的评课专家所说,三个学段的老师所讲的三节课,是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外国文学,有现代散文,还有古典名著。
而教师在解读这些文本时,只有注意了文本的独特性,才能真正实现让“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四大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我们知道,信息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更为广泛了,很多语文阅读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参考等辅助材料,很轻松的获取。
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并不是在每个学段都能达到一定的要求。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文素养的一贯培养?
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带动其他三项核心素养的第一要义,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
固然,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学情,课标也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学情不一样,教学的外在形式会不一样,但是就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作为教师,只有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自己深挖教材,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才能在课堂上给与学生提升素养之“渔”。
现在的语文课,强调“理解”和“运用”并重,需要研究的是怎样指导学生“表达”和“运用”。
所以,我们要立足课文教语文,而非教课文。
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而教语文,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语文老师应深挖教材,能够站在编者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去发现教材中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相应知识点,并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归纳、去提升语文素养,从而达到用课文教语文的效果。
怎样才能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呢?
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一课一得”教语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就曾提出“一课一得”的理念,即——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或理解一个问题,或明白一个道理,或掌握一种方法。
“一课一得”需要大智慧——懂得合理取舍。
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即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非常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真正习得一个方法,而且能有效运用。
最终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连点成线,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螺旋上升。
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有意识地让学生“一课一得”,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肯定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因文而异”教语文。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课文、教材是我们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
既然是材料,我们就要有“物尽其用”的思想。
如果是建材,就用它来建造房子;
如果是食材,就用它来烹饪佳肴……怎样才能让一篇篇课文“物尽其用”?
変泛泛教课文为集中精力教语文,“因文而异”是一个不二选择。
一是要因文体而异来确定教学内容。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特点不一样,在教学中发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发也挥着不同的作用。
比如,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托物言志类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对这类文本表达规律的运用。
二是要要因教学功能而异来确定教学内容。
如果说因文体而异是确定了“这一类”文章教什么,那么因教学功能而异就侧重于这一篇文章教什么。
再次,在教学形式上,要丰富多样教语文。
针对不一样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就必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教学形态。
语文的学科性与其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和文字,语文课还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通过意蕴丰赡的语言文字、丰富鲜活的文学形象、绵长厚重的思想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完善人格、丰富人生,达到“审美怡情”之效。
因此,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总会“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以文中内在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可以既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又受到文中情与理的潜移默化般的影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深知语文教学之路很长,所幸,我一直在路上!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初高语文教学衔接”学习总结
崂山十中王迎靓
金风送爽,2018年9月7日下午1:
30——4:
30,青岛市教科院教研员、青岛大学文学院专家和青岛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全体成员汇聚在青岛实验高级中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岛市名师工作室小、初、高语文阅读教学衔接论坛”活动。
各位专家和主持人发挥传帮带作用,针对三节说课,分别给予了中肯的点评,气氛热烈,参会人员时而掌声阵阵,时而赞许颔首。
从以下两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三节说课,各有特色。
说课老师分别来自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城阳区实验中学吴振华老师和城阳职教中心于蓉老师。
她们的精彩说课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张浩然老师说《穷人》一课,四个环节名称设计富有诗情画意,是用了心的。
特别是教学过程设计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读薄,感受经典之‘未成曲调先有情’”到“读厚,感受经典之‘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再到“读深,感受经典之‘对比映衬深化主题’”无不显示着教师深刻的语文功底。
教师基础知识借助小动画既有趣又扎实,能够以读带讲抓落实,教好一篇文,打开语文一扇窗为目的,较好的落实了三维目标,值得探讨的是:
本课教师从莫言、张艺谋、雨果、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物导入,难度有些大,脱离实际。
值得思考的是:
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衔接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概括内容,提炼中心的方法,以及认识修辞方法的种类及赏析语言中对修辞方法的指导。
接下来有姜丽丽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吴振华老师说课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因本人刚教过七年级,所以对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还算熟悉。
吴老师的说课流程朴实没有花架子,值得借鉴的是教学过程设计环环相扣,文本解读有深意,借助主问题引领学生阅读,值得商榷的以学是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情,让学生带的走,用得上。
让学生的主体性更得以发挥,抓好起点、着力点。
初高衔接点应该是作品的内涵解读的多角度,是对作品语言特色的理解,是接触一类作品的对比阅读,是一个作者的写作风格赏读,都有待我们去研究,去实践。
最后是卢齐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于蓉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这是三节说课中我认为是最有借鉴意义的一篇。
于老师的语文功底扎实深厚,分析作品前衔后联,有知识梳理,有能力训练,有情感渗透,有写法引导。
一节好课娓娓道来,引领听众走进文本,赏析人物,引发共鸣,不简单。
我们的语文阅读就应该这样子,一节课、一个人物、一个故事能引发读者的阅读的求知欲,从今天开始,去了解林冲,去阅读《水浒》,去读名著。
听完于老师的课,我就有这个冲动,赶快找来《水浒》,再去读读,寻找里面的英雄人物,去赏读里面精彩的情节。
二、百家争鸣,专家风范。
青岛大学教授中面孔熟悉的杨宝春教授、杨全红教授,还有并不认识的其他教授;
名师工作室中认识的马冬勤支持人、朱荣荣支持人、卢齐支持人,还有我工作室的冷爱霞支持人等,青岛教研室教研员邹欣老师,可谓是青岛语文的大咖,汇聚在这里,每个说课老师结束后都有二到三个教授专家点评,他们高屋建瓴,点评中肯,有优有不足,说的头头是道,让我佩服。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杨宝春教授的点评:
他提出语文阅读需要有温度的阅读,是文化的传承,小初高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需要各个学段语文教师的协作,要从学生学情、学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语文阅读的健康发展。
还有其他专家的点评,他们言语恳切,既有肯定,也有建议,百家争鸣,思想睿智,抛砖引玉,引发共鸣。
一下午的活动,我觉得意犹未尽,小初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面对的研究课题,对学生负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继而提高全民阅读水平!
我们任重而道远。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初高语文教学衔接”学习感悟
崂山育才学校鄂丽新
金秋九月,青岛市高中、初中、小学语文十个工作室的主持人和成员们,还有强大的专家团队——青岛市小初高学段的语文教研员,以及青岛大学文学院七名专家,齐聚青岛实验高级中学。
天高气爽,恰逢盛会。
作为冷爱霞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有幸参会,课例精彩,评课高屋建瓴,切中肯綮,让我获益匪浅。
语文教学要处理好得“言”与得“意”的关系,三堂课着眼于学生生命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循着文本细细教,真正让语文走近时代,走近学生,体现了语文对生命的人文关照,我觉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所在。
我印象最深的,是城阳职教中心的于蓉老师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了说课。
这堂课环环相扣,抓住主线层层展开,将作者想说的话、林冲想说的话、读者想说的话娓娓道来,这种对话让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解读,具备深度。
在学法上进行指导,教会了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方法。
小说语言是非常出彩的,老师领着学生定睛特写镜头,细细品味词语,感受到林冲的悲愤与悲情,那个特定时代的荒唐。
贴近时代、贴近人物内心的解析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小说震撼人心的效果,学生特别想知道林冲以后的命运,那么课下读起《水浒传》,语文学科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就这样落到了实处。
课堂有了文化品位,让我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自信,这样的老师才是“大先生”,让我无限向往,希望我也能做这样的老师,这才有职业的尊严和价值。
高中语文教研员杨老师在点评中强调了分析学情的重要性。
她以自己教学《荷塘月色》和听老师讲对联的课为例,让我们思考到底语文要怎么教。
“语文课要成为语文课。
”那么语文课的起点就是学生的感受和疑问,终点应是语言和文本。
老师教在何处?
不能在一望而知的地方滑行,应在学生一望不知的地方,再望也不知的地方把学生引导进去,几番探究,体会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时我们的教学只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而不是语言本身。
深入文本,学生才能有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
我们学校是九年一贯制,今年我教学中恰好处于小初衔接,许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关键原因在于用小学学习方法来学习初中语文课程十分不适应,而且在知识储备上达不到初中教学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做好教学工作,为初小衔接的顺利进行搭桥铺路,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
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初中语文教学难度有很大的增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文体并鉴赏文学作品,知识量更大,对语文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能力的要求更高。
小学语文教学更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主要目标在于打基础,而且受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影响,教师通常重视传授而非引导,对能力培养、学法指导、学生自学、综合应用等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因此,我们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小学阶段教学的自身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我们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先把握好基础知识教学,做好总复习教学,系统的总结归纳小学阶段的拼音、字词、句段等方面的语文知识,有序的安排复习流程和环节,注重知识规律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确保知识储备和理解运用水平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调整,针对初中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诗歌朗诵比赛等手段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心智较为成熟,可以适当放宽放松,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将教学重心放在学法指导上,以便于学生升入初中后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学习氛围和节奏。
小初高语文教学衔接
青岛62中王文军
今天有幸参加了在青岛实验高中的名师工作室小初高语文教学衔接研讨会,在会上听了三名工作室名优教师的说课,也聆听了专家的讲评,听后我深受启发。
关于这三节课,我认为各有千秋,应该说准备的很充分。
但是我要说的不是课,而是小初高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我认为青大杨教授说的在理,初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虽然不同,但是对孩子成长达成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而这个尺度应该是有《课标》来决定的。
《课标》则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它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
“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
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如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便气不打一处来,自然数落起初中教师来。
这就是知识衔接上出现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中,初中要求“有自己的心得看法和疑问;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欣赏文学作品,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
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
”
高中必修课程要求“独立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教材方面“教材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
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
”
而小学的要求
也很具体,因此我认为小初高教学衔接活动,今后应该立足实际,抓住几个训练点或某个角度进行研讨效果会更好。
我提点建议:
今后可否注意教材本身的关联,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和过渡。
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由初中进入高中,高中的“语基”已由识记辨认语修知识、文学常识,变为联系具体语境的语言操作;
现代文阅读已由教师指导下的浅易材料的初步理解,变为艰深文本的批判性阅读;
文言阅读已由初步接触,变为全面展开深入学习。
比如初中学习的词《沁园春雪》,高中教学《沁园春长沙》,虽然教学要求不一样,但教师可以从学生已学的诗词中引入。
在阅读时,不局限于同一篇作品中,要在一个大范围内比较阅读:
同一作品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
不同作家在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与茅盾的《子夜》等。
这个活动组织的很好,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反思了很多,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写于2018年教师节前夜
聚焦衔接,异彩纷呈
崂山六中曲君
9月7日下午,工作室跟随市教科院步伐,走进崭新的青岛实验高中,参加了主题为“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初高语文教学衔接”的活动,三位分别来自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老师进行了说课,还有来自青岛市教科院教研员、青岛大学文学院专家的豪华讲评团进行了点评,满满的三个小时,我们从小学走进初中又步入高中,体会了鲜明的学段特色和衔接要领。
固然,每个学段的年龄特点、知识体系、方法技巧都是差异巨大,但是语文素养是“童子功”,更是需要长期的浇灌、滋养和润泽的系统工程。
因此,只关注本学段孩子的学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三个学段的教学中采取不同程度的方法,侧重不同层面的知识点,培养不同“段位”的核心素养,我认为做好衔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程度
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
譬如,做读书笔记,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记录,写随笔周记,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首先体现在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动力和情感的衔接,注意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其次,便是注意教材本身的关联,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和过渡,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
再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会积累式阅读,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
总之,初一、高一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由初中到高中过渡阶段,也是能否进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研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