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古村落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187437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142.09KB
民族古村落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民族古村落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古村落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6号《某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2.国务院国发〔2008〕22号《关于做好某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
3.国务院2010年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支持某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4.《某某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
5.国务院2009年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6.某某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某某大地震抗震救灾旅游线要素建设实施意见》
7.《某某藏族羌族自治州震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2008.12)
8.《某某省某某县某某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年)
9.《大禹文化旅游区——某某控制性详细规划》(2015年)
10.《某某寨重点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2015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3年)
12.《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
13.《某某省某某地震灾后文物抢险修复规划》(2008年)
14.《某某5·
12某某大地震后文件抢救维修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8年)
15.国家发改委关于可研报告编制的相关规范
16.建设业主委托书及提供的其它基础资料。
1.2.2编制范围
本报告着重对某某县某某村村落历史文化风貌修复的背景和必要性、建设需求和条件、建设内容及规模、工程建设方案、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进度等进行可行性研究。
按照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定额估算项目投资,以及社会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结论性意见,供建设业主和有关部门决策。
1.3项目概况
1.3.1建设场址
建设场址在某某县某某村。
1.3.2建设内容及规模
规划范围是某某村内基础设施和景观节点及风貌整治。
1.3.3建设周期
项目建设周期包括前期工作包括可研报告编制和审批、初设及施工图设计,还涉及工程施工期,规划2017年9月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营。
1.3.4项目投资及融资方案
1.编制方法
(1)建筑工程
主要工程根据图纸及技术资料及有关造价文件与资料按概算造价指标计算土建造价,一般工程参考类似工程造价指标编制概算。
(2)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依据建设项目概算编制办法及各项概算指标等国家的有关规定计算,价格基年为2010年。
2.建设投资估算构成
本项目的投资主要包括村内基础设施、景观节点及风貌整治工程建设的内容。
3.建设投资
项目建设投资1000万元。
表1-1工程项目投资总额(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投资额
比例
1
村内基础设施
627.0
62.7%
2
景观节点及风貌整治
373.0
37.3%
4
合计
1000
100.0%
4.资金筹措方案
拟全额争取国家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援建资金。
1.4结论
某某村的村落历史文化及民族特色丰富,且景观资源丰富而极具特色,区位优势明显、外部配套条件具备、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良好,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本村落项目是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某某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某某省委、省政府《某某省某某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某某县文化产业发展及禹羌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西羌第一村”某某村的代表作用十分明显,项目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建设条件良好,建设方案可行,与某某旅游发展战略相符合,项目经济效益良好,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建议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建议建设业主继续抓紧项目前期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要求做好项目建设准备和援建资金落实,做好建设方案规划设计工作,以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某某——西羌第一村的门户与代表地位
某某村作为西羌第一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浓厚的羌族文化底蕴,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和大禹出生地及羌汉文化交汇处,西羌门户的地位一直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某某是以汉羌结合的石彻村寨,寨子在路旁而羌文化保留完整,外来文化有机溶入羌文化的典型代表为其特色,具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将西羌第一村羌峰打造为羌民俗文化接待村和农业观光旅游区。
有石彻碉楼一座,地震后不倒,羌文化体系保存完好。
它是羌民族风情典型的展示区,包括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手工艺、羌族建筑艺术等。
主要由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组成。
又包括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锅庄文化、建筑文化、习俗文化、农耕文化等等。
2.1.2中央到地方对于羌族文化产业的重视
某某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省、州关于灾后重建的总体部署,按照“一区两廊四区”战略的基本框架,立足于地震中心地、羌族聚居区和高原边缘带的自身条件,在灾后恢复重建、羌族文化保护和振兴旅游经济的大背景下,整合全县羌族文化资源、高原生态资源、地震关注资源,提出的以羌族文化为根本、以灾后重建为契机、以旅游产业为载体,打造羌禹文化生态旅游体验区,建成灾后产业重建示范高地、精神重建示范高地、旅游发展示范高地、文化保护示范高地,并整体申报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的系统工程。
“3215”的“三”是指三个寨,即萝卜寨、布瓦寨、某某寨;
“二”是指两个镇,即某某镇和某某镇;
“一”是指一个谷,即龙溪羌人谷;
“五”是指5A级旅游区。
文化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把某某列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范围,某某县先后出台《某某县建立羌族文化保护体系的意见》和《某某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实施意见》,制定了羌文化保护和试验区发展各项措施,县财政从2009年起将羌族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资金方面支持羌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
这些对于某某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无疑是最有力的支持。
某某以省文化厅规划中确定的四个寨:
萝卜寨、某某寨、巴夺寨、布瓦寨为重点,在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求保护。
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珍贵资源。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挖掘有着活化石之称的羌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稳定当地群众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地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不仅是一项解决眼前利益的临时措施,而且是一项增强造血功能,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惠民工程,必将为某某县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建设的可行性
灾后重建机遇、文化保护机遇和市场重组机遇都证明了本项目可行。
2.2.1灾后重建机遇
国家支持机遇
社会关注机遇
对口支援机遇
2.2.2文化保护机遇
实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的资金机遇
实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政策机遇
实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的项目机遇
2.2.3市场重组机遇
1.交通格局转变的市场机遇
都汶高速路通车后,某某至某某县的通行时间将从震前的3~4个小时缩短为1~1.5小时,有史以来,某某第一次进入大都市1小时经济圈,这就意味着,某某始发或某某地接始发的游客进入某某县多数旅游区的通行时间将减少到1小时左右,从而在区位上奠定了某某作为某某平原休闲度假主要目的地和地震观光主要目的地的重要地位。
汶九改造路的通车。
某某至九寨沟的公路通行时间将从震前的8~9小时缩短为5~6小时,这个时间的改变对九环西线传统的长线观光市场具有重大调整意义,而对某某旅游而言,则充满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正在规划拟建的汶九高速路建成后,从某某经某某到九寨沟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至4小时左右。
更大的市场重组机遇将摆在某某人面前
不仅是213、317国道,整个川西北的道路系统将在未来几年发生巨大变化,从某某经某某到小金、黑水、马尔康、若尔盖、红原等区域的通行条件和时间将更加优化。
即将建成的红原机场通航后将加快整个川西北地区旅游发展的进程。
所有这些条件的转变,都会带给某某旅游巨大的系统性机遇,要么使我们的目的地市场更加庞大,要么使我们的中转产业更快增长,或者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2.某某旅游格局转变的市场机遇
地震以前,某某旅游无法分享九寨沟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没有与九寨沟齐名的核心景区,这就直接导致某某县眼巴巴地看着100万计的九寨沟游客过家门而不入的尴尬局面。
某某大地震则改变了这个局面,具有垄断性价值的震中景区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吸引力都可与九寨沟相提并论。
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震中的市场吸引力在国内市场会超过九寨沟。
这种情况下,某某旅游的重大机遇已经凸现——我们不但可以依托自有资源特别是震中资源和羌禹资源迅速做大目的地旅游,而且可以依托川西北旅游过境市场迅速做大中转地旅游。
3.民俗资源打造的市场机遇
羌禹旅游资源的后发。
大地震中损失最大的旅游资源之一就是羌族文化资源,国家实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战略对某某而言,充满了机遇,运作得当,将成为一次经典的后发优势。
长期以来,受九寨沟、黄龙、都江堰等世界遗产的光环影响,九环西线实际上成为了一种纯粹的世界遗产线路。
纵然某某的大禹故里、萝卜寨、布瓦寨等有极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但都因不是世界遗产而被市场冷落,投资商也不敢下手开发,没有大的投资就没有大的产业,也就没有足够的接待能力,这就使某某不仅失去了大的目的地市场,同时也失去了大的中转性市场。
4.消费格局转变的市场机遇
从旅游市场消费格局来看,某某面临两大机遇
首先,某某平原的城市群的消费需求已经逐渐从观光为主向休闲为主转变、从参团为主向自驾出游转变、从近平原为主向浅高原趋势转变。
从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转变和从参团为主向自驾出游转变的本质原因是都市富裕阶层的物质消费能力大大提高,旅游已经由偶尔出行变为了经常出行的常态。
而从近平原为主向浅高原过度的这个转变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某某平原的旅游休闲经历了市区内休闲、近郊区(近平原)休闲两个阶段,时间跨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
由于某某是内陆都市,没有临海条件,因此都市人没有办法往低海拔走,就只能选择往高处走。
只有往高处走,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才有真正的差异化,这个最近的高处就是川西北高原,而某某恰恰是平原市民迈向高原的门户。
事实上,某某市民早就厌倦了某某周边千篇一律的休闲景区、环境雷同的生态农庄。
他们利用汽车出行,把追求自然和人文差异化的步伐挺进了某某平原与龙门山脉的交界处,这直接催生了青城山、虹口、银厂沟等景区的火爆,同时也宣告了某某休闲从近平原时代向浅高原更替的开始。
与青城山山水相接的某某三江景区在这个更替初战中浅尝甜果,但并没有放开手脚大搞休闲经济,而是偏重经营观光主业,所以未能做大做强。
2.2.4时政发展机遇
前三年工程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景区打造,现已经初具规模;
如今某某国际文化旅游节即将召开、三年重建标志性时间即将来临;
后三年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人民生活及产业发展的具体恢复和提高当中,从这个时候做起成本最小,效益最大,失去了这个机遇,某某可能要多花几倍的努力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一个六年难逢的稍纵即失的起跳机遇!
结论:
某某村的发展机遇是历史以来最好的!
时不我待,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原地起跳大发展。
第三章项目资源条件
3.1空间区位
某某寨地处岷江西岸,簇头沟旁,位于某某县某某镇中南部,紧邻绵丰村,距某某古镇2㎞,与禹帝祭坛相距1㎞,北离某某县城某某镇20㎞,南距省府某某市107㎞,是某某县建在岷江边的最古老羌寨,是自某某进入羌族居住区所遇到的第一座羌寨,有“西羌第一村”之称。
某某至某某古镇有乡村公路,目前正在修建的都汶高速映秀——某某段(预计将于2012年通车)从某某边经过,并在里坪设有互通口,而且未来随着成九高速的最后一段(某某经茂县、松潘至九寨沟)的建成通车,九环西线将实现300余公里的全程高速。
便捷的公路与铁路交通,为某某的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3.2.1地理环境
某某四周被高山环绕,海拔1150米,东面为东山刳儿坪,南面有马里山,西面为终年积雪的雪隆包山,也是全寨崇敬和祭祀的神山,北面为高东山,簇头沟从寨中穿过汇入岷江。
3.2.2气候环境
某某所属地带为山地亚热带与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河谷季风区,年降雨量600毫米,年最高气温37.1℃,最低气温-7.9℃,全年平均气温摄氏15℃左右,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冷凉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等特点。
3.2.3历史沿革
某某旧称簇头寨六保,“簇头”取箭首之意,由簇头寨、沟头寨、里坪寨所组成,先居住于里坪,后逐步发展了簇头和沟头寨,尤其是里坪和簇头,两寨的火坟在一起,称“大坟园”,寨与寨之间关联密切。
某某村“簇头”寨,最早在史书中的记载是《明史某某土司》卷31“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草坡生番叛,倾巢而出直扑马原山顶之马原墩,窜苏村(今红光锋村)所至大肆掳掠,焚毁民舍,杀寒水邑巡检高茂林……旋议移马原墩于簇头,筑城、置堡官”。
以此为据,簇头寨至少在此以前就已存在,距今已441年之久。
据某某旧县志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四月(1707年),暴雨成灾,山洪突发,泥石流沿今高店村与簇头寨两边山沟冲下堵塞岷江,江水断流,形成海子,倒淹至某某镇旧某某县城。
后经两村羌民的紧急疏导、治理后,江水复流,留下现在的河滩台地,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部分村民则迁居于此。
1991年10月8日,簇头寨被公布为第一批某某县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5月3日,某某州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公布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的通知》,划定簇头寨保护区域面积为以碉为中心周边2平方公里范围。
1998年5月26日,某某县人民政府汶府发(1998)152号文件公布了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建设项目控制情况并上报。
3.3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
3.3.1社会经济状况
某某共辖簇头一组和簇头二组、里坪组、沟头组等四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189户,824人。
其中,簇头一组和簇头二组——簇头寨,目前已经超过100户,500余人。
某某四面环山,耕地面积很少,依托西羌坝少量的良田和簇头沟的灌溉之便,居民主要从事果树种植和家畜养殖,主要在山上台地种植樱桃、核桃等经济果木和养殖猪羊。
因此,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是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居民年人均收入2000余元,在全镇居于中等以上水平。
3.3.2文化背景
某某是岷江上游地区河坝地带唯一保留了羌族语言和家神崇拜的民俗村寨,古朴的羌式建筑,传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挑花刺绣等都得到较好的保存,其中精美的羌族民间刺绣工艺更是远近驰名,1996年10月某某村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的称号。
某某寨规模大,景观独特,民俗文化保存完整而丰富,是某某地区一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藏羌文化走廊的一处重要节点。
3.3.3建筑文化
村寨建筑多依山而建、曲巷相连、错落有致,且多就地取材,以石、土、木为主。
在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技巧上均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保持了浓厚的古风遗韵,反映出羌族民居村寨建筑群特有的堡垒式风格特色,和山水一道构成了颇富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是羌族人民智慧的高度体现,特别是高耸的碉楼历经数百年风雨和多次强烈地震考验,巍然屹立,为羌族建筑技艺的精湛做出了形象而有力的注释,为羌族物质文化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3.3.4羌绣文化
羌绣在传统手工技法和色彩应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在某某民间刺绣中有“南夷北羌”之说,已自成一体。
羌族刺锈是我国羌民族民间手工技艺,是羌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
羌绣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从图案装饰中可窥视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
羌绣作为羌族文化艺术的奇葩,无论在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凝聚着千年古羌文化的底蕴和羌民族的生活理想,闪耀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羌族的挑绣不仅结构完整,物象突出,色彩绚丽,工艺精巧,起到美观的效果,而且借助密密麻麻的针角增强了易磨损处的耐磨性,延长绣品的使用寿命,具有适用价值。
羌族刺绣多采用几何花纹处理手法,线条粗犷,构图生动,形象饱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是羌族人自己创造的艺术,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匠心。
羌绣作品既有程式化规范,同时又充满自由想象,是一种带有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美术创造。
羌族刺绣工艺的针法,主要有挑绣、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勾花和手绣等。
其中,挑绣是羌族妇女最喜爱的表现手法。
挑绣也叫十字绣,是严格按布料的经纬纹路,通过一套严密的针法绣出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形图案,挑绣成各种花纹的视觉形式,具有规整、对称、棱角鲜明的特征。
在羌族妇女刺绣时,大多采用棉线,有时亦用彩色丝线,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从而取得明快、朴素、大方的视觉效果。
羌族刺绣图案清秀精致、内涵丰富。
如纳花、纤花的用色,对比反差较大;
而飘带的图案,装饰性也非常强,再加上链子扣绣法等工艺,富有内蕴地表现出羌民族粗犷豪放又不乏细腻的性格。
3.4综合评价
3.4.1村域自然风光优美
某某寨环境优美,簇头河沟沿岸有带状柳树林和核桃树,靠近岷江的河坝上也有大片的果林,如樱桃、核桃,间有李子、花椒等,整个寨子绿树掩映,清水长流,春日花开缤纷,秋日瓜果飘香,自然风光非常优美。
3.4.2独具特色的羌文化旅游资源
某某是我国羌族分布最南端并处于羌汉结合部的一个羌族聚居村寨,是某某藏羌自治州藏羌文化走廊的门户,有西羌第一村之称,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民族之一,有着技艺精湛的片石砌墙技术、独具特色的羌绣、古老的民族歌舞、民族图腾和宗教文化等,这些使得羌族在各民族中具有十分显著的特色,并且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文化展示性、体验性极强。
3.4.3资源级别较低,但资源组合良好
某某没有高级别的旅游资源,总体资源水平一般,但是资源的组合度较高,除了独具品味的羌族文化外,还有优美的自然资源,两者的结合更加彰显了西羌第一村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厚和风光的优美。
第四章项目位置和建设条件
4.1项目选址
4.1.1项目位置
本项目位于某某州某某县某某镇某某村范围内。
区内交通便利。
4.1.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是以簇头寨为主体,沿簇头沟向上游延伸到山谷地带,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用地条件,规划面积为24.0公顷。
4.2建设条件
4.2.1自然遗存独特
规划区位于某某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形成典型的高、中山及岷江“U”河谷、峡谷地貌。
在某某县城某某镇—某某—飞沙关地段,由岷江两岸晋宁—澄江期古老的岩浆杂岩体组成中、高山地貌及岷江深切形成的多级河床阶地地貌。
山势走向北东,奇伟雄浑,峰峦叠嶂,海拔一般3000~4000m,相对高差800~1600m。
某某古城一带属岷江河谷(海拔1200~1250m)阶地或缓斜坡、河漫滩地貌。
规划区属岷江上游某某—某某段干旱河谷地带,属于东南亚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是:
四季分明,夏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
垂直气候分布十分显著,有“一山十里不同天之说”。
植物资源:
境内植物门属种类有: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6科10属20种;
被子植物136科651属1636种;
蕨类植物31科71属195种;
苔藓植物50科123属178种;
各种植物垂直分布明显。
按植物用途大致可分为:
农作物、经济植物、药材等。
动物资源:
景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兽类56种,鸟类225种,鱼类6种,两栖爬行类17种,昆虫1700余种。
境内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30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牛羚4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熊猫、林麝、马鹿、云豹、雪豹、猞猁、红腹角雉等17种;
三类保护的有林麝、金雕等8种;
总计29种。
这些独特自然遗存为本项目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2.2羌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新颖奇异
西羌第一村的某某村位于都汶高速路边,距某某镇不到3公里,是距某某最近的羌族村寨。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民族之一,其技艺精湛的片石砌墙技术、古老而又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民族图腾和宗教文化等在各民族中具有十分显著的特色,体现出原汁原味的羌族文化内涵,并且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文化展示性、体验性极强。
整个羌寨顺坡而建,别致有序,形如古城堡,地面由曲折巷道相连,房背家家可通,羌碉则傲立寨中。
羌民的生活习俗保存完好,属于河坝羌寨。
所在的某某镇历史悠久,明代作为某某的县城,明代古城墙传承了某某悠久的历史文化;
某某老街、观音庙、古县衙、禹王宫及戏台、观音庙等都见证过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重要历史时刻。
虽然部分遗址已被破坏,但依稀可以看出古城旧时时光,是展现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和场所。
4.2.3交通便利
目前,九环线西线某某至都江堰、都江堰至映秀段的高速已经通车,正在修建的映秀至某某的高速公路预计于2012年通车(在里坪设有互通口),某某经茂县、松潘至九寨沟的高速将是某某高速直达九寨沟的最后一段。
项目完成后,九环西线将实现300余公里的全程高速,一条由高速公路串联而成的九环线正呼之欲出。
在建的成兰铁路经过大九寨地区,通车后将结束川西北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将会形成某某——黄龙——九寨沟——陇南的精品旅游线,规划区可以借此契机,分流该旅游线上的客源,促进旅游的发展。
4.2.4政策支持
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受到某某省、某某州、某某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县旅游局正陆续委托编写境内各景区(点)的旅游开发规划,县政府正在制定一系列的旅游开发招商引资政策,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已逐渐形成大气候。
4.2.5市场需求迫切
以大禹文化、羌族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休闲娱乐、乡村风情、古建及宗教文化等为主题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基地,将能够满足更多城乡居民对新型旅游供给物的需求。
第五章项目规划方案
5.1总体构思
本规划以“产品——市场”为原则,以羌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特色资源为依托,重点开发羌绣文化展示体验区和羌族民俗体验区为主的热点旅游产品,以羌族文化、羌绣文化、民俗风情旅游为招牌,以观光旅游促度假,大力吸引政府和社会资金进入,并适度促进休闲旅游和景观房产的互动发展。
5.1.1定位
西羌第一村
某某村是距离某某最近的羌族村落,是名符其实的西羌第一村。
某某村作为某某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独立体,在众多的羌族村落中,某某村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羌风民俗,跟其他村落比较最大的优势就是区位条件好,需突出其优势。
5.1.2思路
作为羌风民俗最浓郁的村落,建筑是体现民族特色最好的载体。
某某村建筑仅有很少的一部分保留了原始的羌族建筑,大部分都已经被汉式建筑代替,所以恢复羌风特色建筑是某某村开发的第一步。
羌风特色建筑保留,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全部改造为两层的羌族建筑。
恢复建筑的同时,恢复羌族民风民俗活动,包括服饰、饮食等。
规划将羌风民俗与自然生态结合开发,打造出一个少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族 村落 修复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