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184968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8.03KB
世说新语两则Word下载.docx
《世说新语两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两则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那么作者赞赏哪个呢?
作者虽没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后来作诗的才气被称为“咏絮才”《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这样。
其中“咏絮才”指林黛玉。
2、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
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且形象不美。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
“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cé
n)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示:
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春雪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10.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
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
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11.背诵《咏雪》。
第二课时
1.朗读《陈太丘与友期》,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陈纪(128-199),字元方。
以道德知名于世。
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
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
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
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
董卓大量选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
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
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
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
建安初,拜为大鸿胪。
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3.翻译: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过了中午,朋友还不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友人才到。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
客人问元方:
“你父亲在吗?
”元方答道:
“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朋友就发怒了,骂道:
“真不是人啊!
跟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
“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是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4.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
他们是什么关系?
陈太丘陈寔(shí
)
元方陈纪陈寔的长子
5.“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君:
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您”。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6.补出文中缺少的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8.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9.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10.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聪敏过人。
1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看法。
(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
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2)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12.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1)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2)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13.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
论语>
十则》的哪句话?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4.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信用
15.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
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地比喻,凝练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作业
1.背诵两篇短文。
2.找出本文的古今异义字
儿女文义因去委不顾
古义家中子侄辈诗文凭借离开丢下,舍弃不回头
今义子女文章意思因为到,去委托不理睬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色的词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不久高兴地
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比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比不上,不如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约会、约定舍弃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当时玩耍
尊君在不通“否”
待君久不至,已去离开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拉回头看
4.《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①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
诸儿竞⑥走⑦取之⑧,唯⑨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⑩。
注释:
①尝:
曾经。
②诸:
众,各。
③游:
游玩,玩耍④子:
指果实。
⑤折枝:
把树枝压弯了。
折,弯曲。
⑥竞:
争逐,争着。
⑦走:
跑。
⑧之,它,这里指李子。
⑨唯:
只,仅。
⑩信然:
确实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很多小朋友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
“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李子。
”摘下来(一尝),确实这样。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
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
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
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道旁李苦》的道理: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
王戎就是因为善于思考,判断出路边无人摘的李子一定是苦的,所以他才没有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受骗上当”。
文言文入门
一、“读”
目的(为什么读):
文字生疏,无停顿断句,缺乏语感,不理解文意,无法掌握文言文规律特点。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沈复
二、译
文言句子翻译六字歌诀:
留、对、换、调、补、删
“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如:
山、石、高、远等。
“对”,即对译法。
对应直译,逐字落实。
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即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相当一部分的单音词直接进入了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的常用动词主要是单音词。
现代汉语里新造的词却很少采用单音节形式,例如:
浴→洗澡驾→开车书→写字、信件)
误区点拨:
绝少有不译的字词。
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
“换”,即替换法。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
(比如:
古今异义的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等都要相应的替换。
)
“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的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
“补”:
即补出省略内容。
比如主语、宾语和介词“于”等。
(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需要注意的是,增补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不要画蛇添足了。
“删”:
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发语词、衬词、虚词删去。
例: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
三、翻译原则: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总的要求: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词性是语言中的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
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学会判断词性,对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却有很大的帮助。
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
例如:
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
舍于子夏氏。
子夏曰:
“圣人之葬人与?
人之葬圣人也。
子何观焉?
”(《礼记?
檀弓上》)
②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
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
子夏说:
“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
〔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
你看什么呢?
”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
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
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
如理解为连词——和,意思也不通了。
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
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
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
汉语: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
(我在桌子上吃光了香甜的蛋糕)
判断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
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
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非常漂亮)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忽然下起雨来),不能同名词组合。
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
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
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
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
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
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
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
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
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
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
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史记?
项羽本纪》)
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
“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游天都》)
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以上是名词作状语。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楚辞?
涉江》)
燕雀乌鹊,在堂前庭中筑巢(补语)呵。
巢:
名词活用为动词。
邴夏御齐。
(《鞌之战》)
邴夏为齐侯驾车。
以上是名词作补语。
(2)代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
分为三类:
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古汉语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
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比鸿毛还轻。
②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输》)
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就可以去攻打了。
③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天论》)
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日月更明亮。
例①的“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人”。
例②③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例②指代人,意思是“没有什么人”;
例③指代事物,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
代词的主要特点同名词,一般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及判断句谓语。
(3)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以及变化的词。
根据动词后面能否带宾语,又细分为二类:
①及物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常常影响到发出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
例如“被坚执锐”的“被”和“执”。
②不及物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仅限于动作者自身,不以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为对象。
例如“生(生存)”、“死”、“行”等。
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张骞传》)
汉王送给王的财物,不能说尽。
〔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欲。
留岁余,还。
并南山,欲从羌中,复为匈奴所得。
张骞从月氏得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明确的表示。
主了一年多,就回国。
沿着昆仑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又被匈奴抓住。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zhuānyú
)》)老虎和犀牛跑出木笼。
龟板和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是”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在椟中”这种情况。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去辞别呢?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为年老的人折个树枝,告诉人说:
“〔这种事〕我做不了”。
这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
动词在句中经常作谓语,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可以受副词修饰,但不能与介词结合。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膑》)
魏将庞涓听说齐军攻魏的国都大梁,就离开韩国返回,这时齐军已经越过国境向西推进了。
“闻”、“去”、“归”、“过”在句中作谓语。
“西”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学不可以已。
(《荀子?
劝学》)——学习不可以停止。
“学”作主语。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只愿求死,不再顾念利害。
“死”作宾语。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经?
魏风?
伐檀》)
不出打猎,为什么看到你家有悬挂着的貆啊。
“县”是悬的本字,在句中作定语。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之者购千金。
淮阴侯列传》)
韩信命令部队不要杀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奖赏千金。
“生”作状语(用于表示一种状态)。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
盘庚上》)
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
“灭”作补语。
上述例句中,副词修饰谓语的情况如例①的“既已”,例
的“但”、“不复”等。
如果动词前是介词,那一定是省略了介词宾语,这在下面介词部分将谈到。
(4)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的词,在句中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
也能作主语、宾语。
1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钴鉧潭西小丘记》)
铺着枕席躺在那里,清爽明净的景色与眼睛交谈,瀯瀯的流水声与耳朵交谈,悠然虚渺的境界与精神交谈,深沉宁静的状态与心灵交谈。
枕席:
名词用作动词,铺着枕席。
谋:
谋划,这里指景物与人的五官交谈。
“清泠”、“瀯瀯”、“悠然”、“虚”、“渊然”、“静”作定语。
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因此用了十九年可是刀刃就象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锋利。
“新”作状语(修饰动词,或者在现代汉语中就是动词)。
3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与徐公哪一个漂亮?
“美”作谓语。
4治乱,天邪?
安定与动乱是天决定的吗?
“治乱”作主语。
5形容词作宾语时名词意味很浓。
例如
籴贱贩贵。
(杨恽《报孙会宗书》)
买贱〔的东西〕,卖贵〔的东西〕。
6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修饰。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
因此聪明的人更加聪明,愚笨的人更加愚笨。
副词“益”修饰形容词“圣”、“愚”。
(5)数量词。
数量词是表示事物数目与单位的词,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
有奇景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有这样奇异的景象,上次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又快慰又惭愧。
(6)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在句中经常充当状语,也作补语。
①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qì
请于武公,公弗许。
(《郑伯克段于鄢》)
〔武姜〕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②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见蛟龙。
(《论衡?
别通》)
到浅的水流中去的人能见到小虾,到稍深一些水流中去就能见到鱼客,到最深的水流中去就能见到蛟龙。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甚”作补语。
(7)介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
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
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和补语。
①若之何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怎么能因为受伤使国君战事失败呢?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五蠹》)
现在想用先王的政治措施治理当世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类的事情。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我所以暗自忍辱苟活下来,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而不自杀,是因为我遗憾我的心愿没有完全实现,这样鄙贱无知地死去,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传扬到后世。
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为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若能用您的众将士与曹操的势力相抗衡,不如早与曹操断绝关系。
例①“以病”作状语,表原因。
例②的“以先王之政”作状语,表凭借。
例③“于粪土之中”作补语,表处所;
“于后世”作补语,表时间。
例④的“以吴、越之众”和“与中国”都作状语,前者表凭借,后者表对象。
古汉语介词中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介词同时又作连词,有的较难区别,如“与”:
①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
(《报任安书》)——我与李陵一起在宫中供职,平素相互之间没有很深的关系。
②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孙子兵法》)——道就是使百姓和君主同心协力。
例①的“与”是连词,“与”前后人物在句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颠倒后意思不变。
例②的“与”是介词,“民”是受令的对象,又是“同意”的主动者。
如果“民”与“上”位置颠倒,意思就全变了。
介词“以”的后边如果省略了宾语,有时也易与连词相混。
①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鞌之战》)——从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了箭继续驾车,车左边的轮都被鲜血染红了。
②(于)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张)巡。
(《〈张中丞传〉后叙》)——于嵩又取架上的那些书,试着用它们来考问张巡。
例①的“以”是连词,连接两个动作。
如果认为是介词,就一定是后边省略了宾语“之”,但加上“之”写成“余折以之御”,“之”指代不明,语义不通。
例②的“以”后边加上“之”,“以之问”意思通顺,如不加,意思反倒不完善,所以例②的“以”是介词。
此外,还要注意介词宾语前置与省略的情况,这将在第九章“怎样分析句子”中谈到,可参见。
(8)连词。
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
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
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
这些都需要通过体会上下文来确定。
(9)语气词。
表示各种语气的词。
根据其在句子的位置,可以分为句首、句中、句尾语气词之类。
根据其在句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表陈述、祈使、疑问、感叹、提顿、推测等。
(10)叹词。
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
有时单独一个叹词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
在上述十类词中,重点掌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