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生文言文小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168195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9.65KB
最新小学生文言文小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小学生文言文小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生文言文小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祠(cí
):
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
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
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
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
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
画地:
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
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
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
拿,举。
7.蛇固无足:
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
本来,原来。
8.子:
对人的尊称,您;
你。
9.安能:
怎么能;
哪能。
10.为:
给;
替
11.遂:
于是;
就。
12.赐:
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
给它画上脚。
足(此句中的足):
画脚。
14.终:
最终、最后。
15.引:
拿起。
16.且:
准备。
17.成:
完成。
18.余:
剩余。
19.足:
脚。
足:
画脚20.亡:
丢失,失去。
21.为:
给,替。
22.乃左手持卮:
却,表示转折23.夺其卮曰:
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
那,指示代词25.终亡其酒:
那,指示代词26、谓:
对......说。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
“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
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
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
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ù
)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bè
i)矣。
①善:
擅长②岂:
难道③这:
的人④方引:
正带着,牵着。
方,正在。
⑤遽急:
立即。
⑥以此任物:
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
任,对待。
任物:
对待事物。
以:
用。
7悖:
违反。
⑧过于江上:
经过江边。
⑨引:
带着,抱着。
10之:
代词,指婴儿。
翻译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
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
“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含义
1.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对待,否则就会犯错。
2.无论做什么事情,对待事物如果不做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就必定会犯错误。
3.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会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4.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
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
颜色,窃斧也;
言语,窃斧也;
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
1、人有亡斧者:
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2、亡:
丢掉,丢失。
3、意:
同"
臆"
,估计,怀疑。
4、谷:
山谷。
5、其:
指代邻人之子。
6、窃:
偷盗。
7、颜色:
此指脸上的表情。
8、无为而不窃斧也:
没有(一样)行为举止不像偷斧子的。
9、他日:
另一天。
10、复:
再。
11、无似窃斧者:
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12、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13、 俄而:
一会儿,不久。
14、视:
看15、皆:
都16、行:
走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
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
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
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启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
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
恶己自闻之,悖(7)也!
(1)范氏之亡也: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
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
但是(4)负:
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
槌子或棒子。
(6)况(huà
ng)然:
形容钟声。
(7)遽(jù
立刻。
(8)悖(bè
i):
荒谬。
(9)恶(e):
害怕。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
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斫:
zhuo,大锄;
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就是传说中的月精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
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
”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
)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dù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
)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
曰:
“宁(nì
ng)信度,无自信也。
1.郑:
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
将要,想要。
3.者:
......的人。
(定语后置) 4.先:
首先。
5.度(duó
测量。
6.而:
连词,表示承接。
7.置:
放置,搁在。
8.之:
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
他的。
10.坐:
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
等到,直到。
12.之:
到……去,往
13.操:
携带。
14.已:
已经。
15.得:
得到;
拿到。
16.履:
鞋。
17.乃:
于是,这才。
18.持:
拿。
19.度(dù
量好的尺码。
20.反:
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
集市散了。
23.遂:
于是。
24.曰:
说。
25.宁(nì
ng):
宁可。
26.无:
不。
27.自信:
相信自己。
28.以:
注意字词 【读音】履:
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
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
nì
ng鼻音,第四声
【读音】遂:
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
“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
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
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
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
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
“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词句与词语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
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
”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
“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
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
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
摆放,摆设。
甚:
非常。
诣:
拜见。
未闻:
没有听说过。
示:
给……看。
惠: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
就;
说
(3)对题目的理解杨氏之子杨氏:
姓杨的之:
助词,相当于“的”子:
儿子把它连接起来.
整个意思是: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
”孩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字义:
很惠:
同慧智慧的意思指:
拜见乃:
就,于是示:
给看曰:
说未:
没有
孩子的回答很妙,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是在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朗读方法
/=停顿的地方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
)其舟,曰:
“是吾(wú
)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察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
“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
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
“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
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
“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
],踊痛哭之事。
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
“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
,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
“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解释
1、舍:
住处。
2、嬉:
游戏。
3、所以:
用来。
4、处:
安顿。
5、复:
再,又。
6、是:
这。
7、焉:
在那里。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
“不行!
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
“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
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
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文言知识
焉。
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
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
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
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
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
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并:
连同。
2.去:
去除,去掉。
3.欲:
想要。
4.坐:
因为,由于。
5.或:
有的人。
6.而:
表转折,此指却7.曰:
8.菱:
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北人:
北方人。
10.以:
11.强(qiǎng):
本文中指“勉强”。
12.仕:
(仕途)在……做官。
13.啖:
吃。
14.并壳:
连同皮壳。
15.啖:
食用,此可指吃。
16.何:
哪里。
17.识:
知道。
18.答:
回答。
19.护:
掩饰。
20.短:
缺点,短处。
21.席:
酒席。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
“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字词解释
1、者:
代词。
可以译为“的人” 2、初:
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3、入:
进去;
进入
4、执:
握,持,拿 5、亦:
也,仍然 6、俄:
一会儿,不久 7、至:
来到这里
8、吾:
我 9、矣:
了,承接 10、遂:
于是,就 11、计:
计谋,办法
12、而:
连词,表承接,然后 13、老父(fǔ):
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
14、圣人:
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15、何:
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16、中截:
从中间截断。
“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 17、之:
此处代长竿
18、但:
只,仅,但是19、以:
用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小学生 文言文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