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162912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17MB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中显示,秦直道离沙地有一定距离,风沙活动还不会导致当地不适宜杂草生长,风沙活动频繁不是秦直道路面少有杂草的主要原因,排除D。
故选B。
3.影响现代交通运输建设的最重要因素是交通需求,图中包茂高速图示段经过了多个城市,经济发展对交通需求量大,而秦直道上城市稀少,因此包茂高速图示段不在秦直道基础上修建,主要是由于秦直道沿途聚落数量少,交通需求量小,C符合题意;
秦直道大多沿较平坦的黄土塬、墚修建,因此沿线地势起伏不大,排除A;
包茂高速图示段穿过多个河谷,自然灾害频率可能比秦直道更大,排除B;
图中显示,秦直道线路长度比包茂高速图示段较长,但这不是包茂高速图示段不在秦直道基础上修建的主要原因,排除D。
故选C。
北京延庆高三一模)北京市某中学生暑假期间在北京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植物馆拍摄了一张“沙漠玫瑰”的照片(下图),经查阅得知因其原产地接近沙漠且花朵红如玫瑰而得名。
该植物喜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酷暑,不耐寒。
完成下面小题。
4.该植物可能生长在以下地区()
A.
B.
C.
D.
5.该同学也养殖了一盆沙漠玫瑰。
半年后发现植株慢慢枯萎,可能的原因是()
A.花土中掺入沙粒B.长时间阳光下暴晒
C.花土干裂才浇水D.室内温度比较低
【答案】4.D5.D
4.其原产地接近沙漠,D处位于阿拉伯半岛,沙漠面积大,适合该植物生长。
其他选项中没有大面积沙漠分布。
故选D。
5.该植物喜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酷暑,其原产地接近沙漠,花土中掺入沙粒、长时间阳光下暴晒、花土干裂才浇水都不会影响;
不耐寒,室内温度比较低,可能导致植株慢慢枯萎。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下列小题。
6.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④⑤
7.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6.C7.A
6.据图可知,③④为地质和地形。
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时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动的影响因素。
7.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
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
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C错误。
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
山东高三其他)草地总生物量包括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其中地下部分分为活根和死根生物量。
活根生物量比例可作为草地退化与否的敏感性指标。
下图为三江源地区某草地生物量分配构成,M、N代表该草地退化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
8.导致该地地上生物量低于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原因是
A.低温B.干旱
C.强风D.盐碱
9.从M阶段草地发展成为N阶段草地,表明该草地
A.趋于退化B.趋于良好
C.趋于稳定D.无法判断
【答案】8.A9.B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为三江源地区生物量示意图,三江源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广布,植物体死亡后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被微生物分解的速度快,所以地上生物量比地下生物量少。
8.强风不受导致三种草地地上生物量低于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
低温是导致三种草地地上生物量低于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
该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所以干旱不是导致三种草地地上生物量低于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原因,B不符合题意。
三江源地区盐碱化的可能性较小,D不符合题意。
9.据图可知,从M阶段到N阶段,活根生物量比例显著上升。
又根据材料信息“活根生物量比例可作为草地退化与否的敏感性指标”可知,活根生物量比例显著上升说明该草地生长状况趋于良好,B正确,ACD错误。
山东临沂高三三模)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是指持续2年或2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
下图示意我国主要山地多年冻土下界分布。
10.影响东部山地多年冻土下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风速D.光照
11.西部山地多年冻土下界较同纬度的东部山地高,主要原因是()
A.土温高B.土质硬C.土壤干D.土层厚
【答案】10.A11.C
【解析】10.从图中看,东部山地多年冻土下界随纬度的降低而升高,说明影响东部山地多年冻土下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A正确。
11.由材料可知多年冻土是指持续2年或2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可分析出影响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土质软硬和土层厚度对冻土下界影响不大,B、D错。
东西部地区相比,纬度相同地区热量条件差别不大,因此土壤温度差别不大,A错。
西部山地因距海远,土壤含水量在较高海拔增多,形成冻土,冻土下界上移,因此导致西部山地多年冻土下界较同纬度东部山地高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干,C正确。
湖南邵阳高三零模)沙漠蝗是一种植食性昆虫,主要分布在非洲及西亚、南亚热带荒漠地区的河谷和绿洲。
它们喜高温、耐干早、常群居,迁飞时每天可以随风飞行150千米。
2018年6月起沙漠蝗在图示区域相继爆发,給所到之处的国家造成重大影响。
下图示意2018年-2020年沙漠蝗主要迁飞路径。
12.据科学家观测,2018年~2020年沙漠蝗最早爆发于阿拉伯半岛,导致此次爆发的主要气候因素是
A.气温B.降水
C.光照D.风力
13.导致沙漠蝗从阿拉伯半岛迁飞到东非地区的主因是
A.人为驱赶B.气候突变
C.天敌猎食D.盛行风
14.沙漠蝗大量集中于东非地区给当地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缓解食物短缺B.有效清除农田杂草
C.农产品价格上涨D.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
【答案】12.B13.D14.C
12.结合致沙漠蝗的生长习性及条件进行分析。
沙漠蝗虽然喜欢高温,但当地的高温是其常态化的气候特征,此次爆发在于气旋活动带来大量降水。
降水异常增多不仅促进了虫卵孵化,更是为当地植被提供了降水,植物繁盛又为蝗虫提供了大量食物。
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迁飞是蝗虫的习性,目的是扩大种群、找寻更多的食物。
蝗虫大量繁殖成灾后人为驱赶对防灾作用极小;
蝗虫天敌数量短期内难与蝗虫数量对应,防灾能力亦有限;
“气候突变”没有证据;
阿拉伯半岛受信风影响较大。
另外,蝗虫顺风迁飞一方面比较省力,另一方面顺风方向往往意味着飞向低压区,低压区出现云雨天气的機率更高,食物更丰富。
14.成灾的蝗虫体内有一定的毒素,不能作为食物:
蝗虫所到之处吃掉的不仅是田间杂草,还有作物,导致当地報食减产,农产品会因此出现供应不足,价格上涨,引发饥荒概率较高:
由于图示区域并非世界粮食主产区,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可能性很小,而且D项也并非是题干中所述“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据此判断,C正确,故选C。
二、综合题
15.(2020·
四川达州高三二模)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勘察加半岛(下图)位于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这里全年气候湿润,是全国的“湿极”。
当地大型杂食性的棕熊数量多,在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三十多处自然保护区。
由于历史原因,半岛于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该地区人口和公路集中分布在南部的少数几个城市内,与外界均无公路相通。
(1)简述勘察加半岛成为俄罗斯“湿极”的理由。
(2)分析勘察加半岛内棕熊数量多的原因。
(3)说明勘察加半岛未修建联系区外公路的合理性。
(4)勘察加是人类目前少有的净土,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你是否赞同大力开发勘察加半岛,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三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且受中部山地影响,降水(雪)量大;
气温低,蒸发弱。
(2)体型庞大,天敌较少;
开发晚,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良好(或自然保护区多,人类活动影响小;
气候湿润,食物来源广。
(1)从图中可以看出,勘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太平洋沿岸,三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
位于亚洲东部沿海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冬夏季风交替控制,中部为山地,受中部山地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雪)量大;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湿度大,成为俄罗斯“湿极”。
(2)棕熊体型庞大,天敌较少,自然淘汰少;
半岛于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该地区人口和公路集中分布在南部的少数几个城市内,与外界均无公路相通,开发晚,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良好,自然保护区多,人类活动影响小;
勘察加半岛成为俄罗斯“湿极”,气候湿润,食物来源广。
【能力提升】
(山东省青岛市2019—2020学年高三6月模拟(二模)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气温及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下图示意2011—2016年祁连山中段北坡“七一冰川”26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随海拔的梯度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七一冰川”月平均物质为最大正平衡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9月
2.形成“七一冰川”1月平均物质平衡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少B.冷空气活动频繁,降雪天气多
C.受风吹雪影响,降雪积累少D.积雪表面返照率低,消融加剧
3.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会导致
A.冰川扩张B.降水增多C.雪线上升D.林线下降
【答案】1.B2.C3.C
【解析】1.据图分析,1月份,只有一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明显大于0,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在0附近;
4月份,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明显大于0;
7月份,绝大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小于0;
9月份,约5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大于0,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在—80到0之间;
“七一冰川”月平均物质为最大正平衡的月份是4月份,B正确。
2.材料显示“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气温及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祁连山中段北坡1月平均物质平衡状态多数小于0或接近0,1月祁连山中段北坡受西北风影响大,单考虑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少则平均物质平衡状态应该大于0,因此这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
若降雪天气多,积累量应该大于消融量,平均物质平衡状态应该大于0,B错误。
受风吹雪影响,降雪积累应该较少,C正确。
积雪表面返照率高,消融慢,D错误。
3.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消融量增加,积累量减少,雪线上升,冰川萎缩,该地区位于中纬度降水可能减少,林线上升,C正确,ABD错误。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联考)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
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B.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D.地壳持续性下沉
5.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
A.处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B.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
C.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D.处于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
6.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B.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
C.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答案】4.B5.B6.C
【解析】4.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如果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则潮间带持续性在改变,牡蛎礁不可能有长时期稳定堆积,不可能产生牡蛎礁,而图中有多条牡蛎礁,说明海岸线不是持续性向海洋推进,A错。
材料信息表明,礁体Ⅰ—V由老到新,表明海岸潮间带是向海洋推进,说明海平面下降;
每个牡蛎礁形成需要长时期稳定堆积,说明每一条牡蛎礁形成时期,海平面是稳定不变,由此推断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对。
如果河流入海口泥少含量稳定,则海岸线会持续向海洋推进,导致形成牡蛎礁的可能性小,不符合题意,C错。
地壳持续性下沉,会导致海平面持续性上升,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与题意不符,D错。
5.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水平夹层是因为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而形成的。
枯水期,水量小,流速慢,河流含沙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会形成水平夹层,A错。
洪水期,水量大,流速快,河流含沙量大,河口混浊,导致牡蛎个体快速窒息死亡,礁体沉积泥沙形成水平夹层,B对。
寒冷期,冰雪融化较少,海水遇冷收缩,海平面可能下降,不可能上升快,C错。
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功能强,河流泥沙含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利于水闰夹层形成,D错。
6.图中显示,泥沙堆积在牡蛎礁体之上,说明这些泥沙是在牡蛎礁体停止生长之后堆积的,说明此时牡蛎礁已经不在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海岸已经向海洋推进了,因此海水不可能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
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
当地河流经常泛滥,泛滥时淹没牡蛎礁体,大量河流泥沙沉积在礁体之上形成泥沙沉积层,C符合题意。
河口地区多湿地,泥沙湿度较大,风力很难搬运河流泥沙沉积,排除D。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三模)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2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连续几天刮起了强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大量的沙尘飘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如下图所示)。
据统计,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大西洋、南美等地输送约1.8亿吨的尘土。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这种沙尘天气正在不断加强,对地球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推断洋面气温的响应过程。
(2)分析沙尘在大西洋沉降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3)说明沙尘在亚马孙平原沉降对维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
(4)依据沙尘向大西洋、亚马孙平原的输送过程,推测其对全球气温的影响。
(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大量反射、散射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大气获得的热量,降低了温度;
沙尘作为凝结核,促进洋面蒸发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继续降低气温。
(2)沙尘作为营养物质;
促进海洋藻类的旺盛生长;
藻类的增加促进鱼虾等海洋生物的旺盛生长。
(3)热带雨林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土壤贫瘠;
沙尘沉降,增加了土壤肥力;
促进雨林生长,维持了动植物生态平衡。
(4)沙尘削弱太阳辐射;
促进海洋藻类和雨林的生长,减少CO2含量;
抑制全球变暖,令全球气温降低。
考题从不同区域之间、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很好的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该小题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沙尘一方面通过反射、散射削弱太阳辐射;
另一方面沙尘沙尘作为凝结核,促进洋面蒸发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使海洋表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进而使大气的温度降低。
(2)沙尘中富含营养物质,沉降到大西洋以后可以促进藻类的生长,藻类的增加有促进了其他海洋生物的生长。
(3)结合所学知识,热带雨林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土壤贫瘠,沙尘中富含营养物质,沙尘沉降增加了土壤肥力,从而促进了热带雨林生长,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4)本小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理,结合以上几个小题的分析和所学知识,沙尘一方面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一方面促进了海洋藻类和热带雨林生长,减少大气中CO2含量,从而抑制了全球气候变暖。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图6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4分)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
受冰雪融水补给;
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
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
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
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
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
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较低,蒸发量小,所以补给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3)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结合补给类型变化进行分析。
由材料可知,“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也就是说,里海的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转变为以河流补给为主,而河流为内流河,盐分只进不出,逐渐积累,加之地形隆起,气候更加干旱,蒸发加剧,使得含盐量升高,演变为咸水湖。
(4)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要参考里海的形成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
里海成为湖泊就是由于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的,如果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会演化为湖泊。
如何学好高中地理?
一、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
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
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
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五、识图记忆法
【释义】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
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六、简化地图法
【释义】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
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七、归类记忆法
【释义】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
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
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八、比较法
【释义】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
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比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征、规律和联系。
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易理解。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
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最后我想在说一个问题,有的同学们觉得地理特别抽象和生活没太大关系,我想说,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时时有地理,例如阴晴冷暖,昼夜更替,日长日短,抽洗脸池子按钮的旋转,冬夏季节影子长短等等,都有地理的影子,因此地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好地理其实真的不难,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自然 地理环境 整体性 高考 地理 复习 附真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