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语文教案全集.docx
- 文档编号:1815209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4.99KB
必修三语文教案全集.docx
《必修三语文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语文教案全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语文教案全集
必修三语文教案全集(粤教版)3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文章的章法、气象、基调
对诗歌内容的鉴赏,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李白其人其事并介绍写作背景:
李白此诗,是为友人王炎送行,意在规劝王炎不要久留蜀地,早归长安。
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
鉴于当时危机四伏的国家形势,作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对国家危殆的担忧。
二、读诗
1、教师简单讲解朗读要求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
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
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的读法有三种类型:
朗读、朗诵和长吟,这三种对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应当分清类型。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本诗的朗读要特别注意。
2、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学生读诗(至少3遍)。
三、析诗之结构
开篇:
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
主旨句三见
四、赏诗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
兹分述如下:
1、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
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
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
副句"噫吁嘻!
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
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
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2、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
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
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
画面是凄清的:
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
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
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3、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
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
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
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
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o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4、小结
(1)一个主旋律: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激荡心弦。
)
(2)两处用典:
①②③、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3)三种主要情感:
①、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②、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③)、表达入署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四种主要的写作手法
①、夸张的笔墨:
例如,五丁开山的神话,"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扪参历井仰胁息"等等。
②、散文化的句式:
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长达十一言的句子。
杂言的句子,使文章的节奏多变化,张合自由。
③、细节的动作描写:
例如"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
"一段,它描写了山路的曲折盘桓,描写了人的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样子,惟妙惟肖。
④、衬托的手法:
例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山川互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黄鹤、猿猱反衬山川之险。
)又如,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难。
"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
五、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练读
高考增大了文学鉴赏比重,突出了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表现,赏析艺术手法,浅谈构思技巧,并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面对这一变化,我们必须加强文学短评写作训练。
本文可从如下内容方面赏析:
1、作者主观感情色彩强烈,是此诗的一大特色。
开篇伊始,作者即以"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强烈咏叹,奔放直泄,抒发了他对蜀道高峻艰险的惊愕和感喟。
而后,在诗的中间与结尾又两次重复者一咏叹,情不自禁的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令人荡气回肠。
2、将奇特的想象、恣意的夸张与有关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融贯浪漫主义激情进行写景抒情,是本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
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3、本诗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个性。
句式以七言为主,杂有四言、五言、六言、八言,随心所欲,穷极变化。
语言或匀称对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炼凝重,或通俗轻快。
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
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其余练习要在课文分析中把握。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作业
(1)诵读背诵本诗;
(2)写出赏析文章
琵琶行
教学目标
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
贬官降职。
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铮铮然有京都声:
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
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
"倡"通"娼"。
这里指歌妓。
命酒:
吩咐摆酒席。
命,动词,叫,吩咐,命令。
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
脸色黄瘦。
转徙:
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
心境平静,自觉安适。
恬然,平静坦荡地。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
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
就写了一首长诗。
因,连词,于是,就。
为,写,作。
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
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
凡,共计。
言,字。
命曰:
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语文教案 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