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琵琶行》优秀教学案例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147865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83KB
高中语文《琵琶行》优秀教学案例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琵琶行》优秀教学案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琵琶行》优秀教学案例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在心灵的挣扎与虚空的回旋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三维作为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标准,体现了一种新的哲学考虑。
三维的第一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
第二个维度是过程与方法;
第三个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三个维度互相渗透、互相交融在语文教学诗意、情感的荒原中撒播绿意;
在精神的废虚中重构真善美的殿堂。
《琵琶行》是我在课堂上诗意与情感教学的一个典型案例。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性情、优化气质、滋养人一辈子的价值,语文文本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人文性,语文课堂也越来越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
《琵琶行》教学是心的感动,是一次被人感动并感动他人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情感的对话、思想的交流,学生与琵琶女及抒情主人公白居易做到了精神的融合、灵魂的互渗。
而这种交流、融合并不是架空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与揣摩来实现的、文学由情而作,诗词因歌而发,《琵琶行》这个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中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中的人性之爱、人伦之善、人道之尊,感受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博大与深邃,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柔情。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纪录片《唐之韵—-白居易与新乐府》。
(二)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设计
1、理论:
抒发情感是音乐和诗歌的共同点,本诗又是应琵琶曲而作,因此用音乐导入顺利成章,且在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感伤悲凉的意境。
2、导入语: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对别人说: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
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
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
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
“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情演奏使诗人潸然泪下,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叹。
是如何的音乐使得这位江州司马青衫湿呢?
(动作设计:
教师边说边播放《琵琶曲》。
)
(二)谁解琵琶声
1、理念:
这首诗的主体音乐就是《琵琶曲》,古典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感染不同年代、不同阶层的听众。
本环节旨在《琵琶曲》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桥梁,从而使学生理解白居易对琴声的深刻感悟,并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认识白居易描写音乐的高超艺术,感悟语文文本的诗意、
2、过程
提问:
您们从《琵琶曲》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
琵琶女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琵琶女徒有美貌和一身的才世,对命运不公的感叹;
虽是琵琶女弹奏曲子,但我们却感受到了我们生活的无奈。
提问:
诗人几次闻到琵琶声?
明确:
诗人三次听到琵琶声。
第一次是诗人送客闻琴声;
第二次是相互相见,琵琶女奏曲,是重点描写;
第三次是“感我此言"
而和、
在众多的听众中,谁又能真正了解这琵琶声呢?
师生共同研讨:
能了解琵琶声的估计非白居易莫属了、白居易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诗人对琵琶曲调的描写和琵琶女的自述是能够吻合的。
第二次琵琶声能够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世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第三部分是“沉思曲”: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
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
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阴塞难通。
如泣如咽,似断似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幽愁暗恨生。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此时无声胜有声。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考虑当中,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提问:
白居易不仅是欣赏音乐的行家,又是描写音乐的高手。
白居易是如何把琵琶声的美传达出来的?
①用比喻来写音乐的美。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用音乐效果来描写音乐的美、“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以主人忘归客不发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醉在音乐当中,“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衬托音乐高超迷人、“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作者善于把音乐效果和环境气氛、人物感情结合起来写,共同烘托出一个音乐的世界。
③从琵琶女的弹奏技巧上也能够体会音乐的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三)谁解青衫泪
1、理念:
由对琵琶女的单向理解导入到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学生、琵琶女、诗人三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
2、过程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谁能理解诗人此时的心情?
明确:
诗人既伤琵琶女也伤己。
他们之间尽管出身、经历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
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女此时弹奏中所包含的感情好像差不多超越了前二次,她既为己悲,又为江州司马而悲,谁解青衫泪不言而语,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谁解风物意
1、理念:
情景交融历来是抒情的重要手段。
景物能够烘托气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
2、过程
我曾写过如此一幅对联“枯藤老树皆成诗,小桥流水齐入画。
”横批:
情景交融、情景是一家,诗人并没有对音乐作孤立的描写,而是把秋夜江景也融入到诗中、边听曲子,边找出风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们与情感的关系。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楚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景象,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悲凉的氛围、“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醉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五)文与乐的实践
1、理念:
本环节是《琵琶行》教学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情感。
2、实践:
白居易能从琵琶声中听出琵琶女的苦楚,并和歌而作,我们能不能也从音乐中听出自己的声音呢?
下面我们也来听一段音乐,假如您有感悟,就把它转化成文字。
3、教师范文:
在零点享受孤独
我是一个沉静的歌者,听过了卑琐与丑恶,看过了无奈与不公,身陷于太多的积习与违心。
零点时分,看着黑暗一点一点将自己吞没,心满满的,全是想哭的温柔;
睁开眼,看到的全是寂寞、不知何时起,总喜爱在零点品味孤独、
问自己:
幸福不?
是的,幸福;
幸福早已揣在怀中,幸福是丈夫深情的关怀,幸福是女儿可爱的笑靥。
问自己:
孤独不?
是的,孤独;
孤独如影随形,孤独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心,孤独是刻骨想念的父母情。
有人害怕孤独,有人喜爱孤独,我,则欣赏孤独。
在这个拥挤嘈杂的世界里,在这个忙碌无序的环境中,难得有机会一个人去品味孤独,体验那份静谧的时刻、
欣赏孤独才能呵护爱情,读明白孤独才能珍惜友情,走进孤独才能重视亲情。
在零点时分品味孤独,能够什么也不想,也能够泡一杯咖啡,听一首歌,写一篇文字,想念一切……
四、教学后记
(一)案例评析
本案例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主题,以琵琶曲为线索,环环相扣,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学生的情感也被激发出来,。
但也不不少遗憾之处:
一是学生文学修养不高,虽是一首通俗易明白、情真意切的诗歌,同时课文有详细的注解,但仍有学生对个别诗句不理解,影响审美效果;
二是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不高,因受现当代流行音乐的影响,他们不能马上融入到音乐中,对曲子的感悟较慢;
三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表述较平淡通俗,语文的诗意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但综合来讲,这堂课依然做到了“回归语文诗意,激发学生情感"
(二)教学总结与反思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要找回语文诗意,首先要让教师充满诗意;
要激发学生情感,首先要让老师饱含情感。
我在反复地实践和考虑中找到了一些让语文充满诗意,让教师饱含情感的方法。
1、教师必须充满智慧,脱离庸俗与肤浅。
在《琵琶行》教学中,学生的文学修养不高并不是个别现象,即使是在教师队伍里也有离开教参备不出课的现象。
教育家肖川如此阐述:
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假如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们兴奋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我们要经常走进大师的心灵,与圣贤对话,采取灵活的方式,在现代科技超常态发展的背景下,以智者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使那些最具有时代性,最具有思想价值,最具有创造力的文本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来。
博鉴群书使教师充满智慧,厚积薄发使教师脱离庸俗与肤浅。
2、教师必须做到胸中有教材,讲出自己来。
语文教学是真情的流露,教师应该全身心的投入。
语文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个性特点,挖掘语文诗意,十分重要的是把教材吃透,做到胸中有书,教材烂熟于心,要熟悉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以此讲出自己来。
学生学有所得,他才有兴趣;
学无所得,他如何会有兴趣呢?
那就更谈不上激发情感了。
3、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艺术。
新课程提出:
教师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其职能将变“知识施予"
为“教育交往”,老师应当以平等之人格、除伪之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正如加拿大学者史密斯所言:
“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
考虑’
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聚全”的活动,这‘
考虑&
rsquo;
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事实上是老师和学生分享人类的精神财富,那就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
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如沐春风。
优良的教育艺术使得教育过程顺利,师生配合紧密;
相反教育就特别难进行下去。
4、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语言最能表现人之为人的特点。
人在语言中考虑、生活;
人在语言中沟通、交流。
语文学科的价值是在语言之内,而不在语文之外,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决于语言的价值。
语感就是专注于人对言语的感知、领悟和掌握。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语感、作者的语感与学生的语感通过文本的言语的共振共鸣,使教师之心、作者之心与学生之心在文本言语中交流融合、在语感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一支蜡烛,他还能够是一个手工制作家,是个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者,同时是一个能够欣赏作品的艺术家。
他能对语言作品产生亲和力,然后得到满足、提升,用点燃的艺术烯起心灵的火焰,燃烧学生的感知、想象,释放出感情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推动学生不停地变成一个“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琵琶行 高中语文 优秀 教学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