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145368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160.53KB
初中化学知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化学知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知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质:
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
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
一元酸与多元酸;
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
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
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某一种元素。
②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
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溶液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
溶质、溶剂。
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
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
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温度:
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②压强:
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酸碱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
HCl==H++Cl-
酸碱盐溶解性表:
酸碱盐的溶解性决定
是否可以进行复分解反应
HNO3==H++NO3-
H2SO4==2H++SO42-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KOH==K++OH-NaOH==Na++OH-
Ba(OH)2==Ba2++2OH-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KNO3==K++NO3-Na2SO4==2Na++SO42-BaCl2==Ba2++2Cl-
7.结晶水合物:
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
Na2CO3·
10H2O、CuSO4·
5H2O)FeSO4·
7H2O
8.潮解:
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
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9.燃烧:
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CO、SO2、.H2S、NO等物质。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
(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
钾K铜Cu银Ag等;
b.固态非金属。
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气体。
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
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
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
O2(氧气)、N2(氮气)、H2(氢气)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
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
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读成“某化某”,如:
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读成“某酸某”,如:
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
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
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
(1)pH=7,溶液呈中性;
pH<
7,溶液呈酸性;
pH>
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
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
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
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10.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11.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
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
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
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
(1)金属元素、
(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
(1)FeO、
(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
(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
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
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
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
Cu、Fe2O3、HgO、红磷▲硫:
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
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
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
白色↓:
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等
②碱:
蓝色↓:
Cu(OH)2红褐色↓:
Fe(OH)3白色↓:
Mg(OH)2。
6.
(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
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
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
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盐酸、硝酸、醋酸。
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
CO液体:
CH3OH;
固体:
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四规律总结
1.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按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注意:
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2.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
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4.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3)CO32-或HCO3-的检验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物的试管中,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4)铵盐(NH4+)
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5.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
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③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6.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
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
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
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
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7.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
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
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
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8.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9.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10.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1)使用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时,首先要调节平衡。
调节平衡时,先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然后转动平衡螺母到达平衡。
(2)加热使用试管或烧瓶给药品加热时,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
(3)制取气体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
(4)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固体液体相互混合或反应时,要先加入固体,然后加入液体。
(5)试验可燃性气体在试验氢气等的可燃性时,要先检验氢气等气体的纯度,然后试验其可燃性等性质。
(6)氧化还原反应用还原性的气体(如H2、CO)还原氧化铜等固体物质时,一般需要加热。
实验时,要先通一会儿气体,然后再加热。
实验完毕,继续通氢气,先移去酒精灯直到试管冷却,然后再移去导气管。
(7)稀释浓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先往烧杯里加入蒸馏水,然后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装瓶。
(8)分离混合物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当食盐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加热蒸发饱和溶液,析出食盐晶体,过滤,然后再冷却母液析出硝酸钾晶体;
当硝酸钾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过滤,然后再蒸发母液,析出食盐晶体。
(9)中和滴定在做中和滴定的实验时,待测溶液一般选用碱溶液,应先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试剂,使之显红色,然后逐滴加入酸溶液,搅拌,直至红色恰好退去。
(10)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然后接着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11)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然后再通过盛有石灰水的洗气瓶。
(12)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混合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金属混合物与一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也是“先远”“后近”。
11.反应中的一些规律
(1)跟盐酸反应产生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一定是CO32-(也可能为HCO3-离子,但一般不予以考虑)◆凡碳酸盐与酸都能反应产生CO2气体。
(2)跟碱反应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的,一定为NH4+(即为铵盐)。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NH3(NH3+H2O=NH3·
H2O)
(3)可溶性的碳酸盐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盐受热才能分解。
CaCO3=CaO+CO2↑
酸式碳酸盐也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H2O+CO2↑
12.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3.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数据
(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但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2/3。
(2)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加热时试管宜倾斜,约与台面成45°
角。
(3)用试管盛装固体加热时,铁夹应夹在距管口的1/3处。
(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5)用蒸发皿盛装液体时,其液体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1/3。
(6)如果不慎将酸溶液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
(7)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8)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1/3处。
五推断和实验解题技巧
(一)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常见物质的颜色:
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
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
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溶液、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
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
硫磺(单质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
FeSO4•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
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
H2S
3.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
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蓝色沉淀:
Cu(OH)2、CuCO3
③红褐色沉淀:
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
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
不溶的碱。
(二)解实验题
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除水蒸气可用:
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除CO2可用:
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除HCl气体可用:
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
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2.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
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化学 知识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