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及其治理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145364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54KB
城市病及其治理Word下载.docx
《城市病及其治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病及其治理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城市地下管网在体有给水、污水、雨水、弱电、供电、供热、供气等七种管线,这些管线所在单位的经济状况、时间要求和管线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受城市发展条件限制,能同时规划、同步施工,而且管线所属单位按各自所需,分阶段、分路段挖路施工,使得城市道路经常“开膛破肚”,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又浪费大量资金。
㈢城市绿地少、公园广场数量不足,标准低城市生态环境差。
以随州市绿化现状看,主城区绿化覆盖率仅有38.93%,人均公共绿地4.27平方米,低于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6.25平方米,城市生态环境比较差,妨碍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建筑拥挤,道路狭窄,无设置绿地富余空间,同时,由于对城市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规划拟建的城市绿地面积政府无钱征用土地实施绿化,另一方面规划开发的居住小区,开发商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视绿化建设,小区绿地面积严重不足。
主城区公园数量少、面积小也是造成绿地面积不足的原因之一。
目前,主城区还没有游园,市民游憩休闲空间有限,老城区绿化预留地,无法增绿扩绿。
㈣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中小城市,特别是陆城市大气、水资源污染指标均存在超标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工业发展速度快,建筑工地多,机动车迅速增加,使烟尘、灰尘和尾气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因素;
合成洗涤剂广泛使用城市卫生设备的改善,使生活污水同工业废的特约,无力兴建污水处理设施。
㈤城市规模盲目扩,缺乏特色。
城市的形象关键在于有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许多城市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己的个性,到处是似曾相识的街道,“欧美风格”的小区,千篇一律的建筑比比皆是,火柴盒般的高在建筑密集,宛若“混凝土森林”。
城市领导热衷于眼前政绩,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盲目对文脉之本、风貌特色的老城区进行成片改造,使一批批低矮破旧的房屋被拆除,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席卷全国,使许多城市特色迅猛浑水消失。
一些中小城市不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制定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结合自己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因素搞规划,小城市模仿大城市,陆城市模仿沿海城市,千城一面,功能设施配套不全。
二.城市病的治理措施
㈠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一是加大投入,为加快规划编制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中小城市控制性详规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
二是政府必须带头执行规划。
规划一经制定,非经法定程序和任何人不得擅自变更,真正做到规划一图,审批一支笔,归口一家管,建设一盘棋;
强化规划执法手段,政府积极支持规划执法,对查出的各类违章建筑,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严肃查处,该拆的坚决拆除,该罚的坚决处罚,该公开曝光的坚决曝光,决不姑息迁就。
三是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技术规及法律要求,科学合理调整规划,使规划尽可能满足项目要求,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国有土地市场机制,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从源头上治理规划管理失控问题。
㈡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首先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规划短视行为的危害,形成“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的共识,消除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
分管城市建设的领导应从投资一规划一管理的各个层次把好关,确保各种管理线同步规划,同步施工,一次性预埋,杜绝“马路拉链”的产生;
其次规划一条道路或一个小区,要强调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综合管网要合理布局、始终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组织施工;
第三,政府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加以立法,管理部门依法加强管理。
㈢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从随州市实际看,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一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山林、水体、地形、地貌、植物等自然资源,合理安排绿地布局,形成功能齐全、效益突出、点线面带四位一体的城市园从绿化体系,突出园从绿化地方风格;
二是把城南新区的大面积山林与城市绿化融为一体,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开发白云公园山场,使山林与公园景点合为一体;
三是在市大小河流沿岸,以水体为衬托,建设宽阔的防护林和风景林带;
四要改造老城区中心公园—神农公园,增加绿地面积,实现城市园林由单纯的游憩、观赏向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融游憩观赏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系统;
五要强化绿化监督管理,确保城市绿地面积不被侵占。
各中小城市也应该根据各自的人文、地理、历史文脉科学合理制定绿地规划,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面貌。
㈣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一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控制废气、废水、固体垃圾排放;
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行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燃料;
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借助先进科技构建城市生态经济,使化学工业从源头起就不产生污染物,实现源头治理的目标。
㈤注重个性特色,科学为城市定位。
城市规划要充分体现地理、人文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优势,依据山水园林的实际,做到文化特色现代化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呼应,要有超前性、科学性、指导性,准确把握地域的建设脉搏,根据自己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从特色、优势等方面科学准确地为城市定位,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分工,突出功能,注重实用。
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风貌规划,在新的建设中注入历史的遗存,使城市脱离浮浅平淡,丰富其文化涵。
总之,为了防止“城市病”的发生,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表现在:
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
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一目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治理城市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也称为城市病,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经济原因。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城市病的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历程,城市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在城市化发展阶段,如果人口的过度集聚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会发生某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现象,产生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矛盾和问题,国际上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膨胀
特大型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
在人口快速集聚的过程中,一旦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导致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出现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
例如,19世纪末前后,英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成住房短缺,贫民窟比比皆是;
公共卫生设施奇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环境恶劣;
就业竞争激烈,工人处境艰难;
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
又如拉美地区,在20世纪中叶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后,城市人口迅速集聚,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出现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发展速度的“过度城市化”。
二、交通拥堵
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
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
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
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
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据相关统计,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亿美元之多。
第三,交通拥挤还破坏了城市环境。
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
目前我国一线城市在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时间是一至两个小时左右,这段时间城市交通拥堵,整条马路像一个大停车场,增加了汽车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增加了噪声。
据英国SYSTRA公司对发达国家大城市交通状况的分析,交通拥塞使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交通事故的代价约占GDP的1.5~2%,交通噪音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0.3%,汽车空气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0.4%,转移到其他地区的汽车空气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1~10%。
三、环境污染
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目前我国主要污染环境有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化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分改变等。
根据科学家的预测,未来全球将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变暖,未来100年还将升温1.4℃~5.8℃,对全球环境带来更严重的影响,比如农作物将减产、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危害速度将明显增加、水资源短缺将恶化等。
环境污染使得城市从传统公共健康问题转向现代的健康危机,包括工业和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噪音、震动、精神压力导致的疾病等。
环境污染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世界银行曾对此做出过估算,认为由于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和生产力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生产总值的1%到5%。
四、资源短缺
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一致通过将水资源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
联合国环境署同年在《全球环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度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多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
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
在缺水型国家或地区中,大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最为严重,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到2010年,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大中型城市,包括、、休斯敦、雅加达、洛杉矶、华沙、开罗、拉各斯、达卡、圣保罗、墨西哥城、新加坡等都将面临严重的水荒。
此外,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也是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问题。
由于土地存在供给的绝对刚性,在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过程中,像东京、纽约、伦敦等大都市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地紧问题,土地对现代化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更加突出。
如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拓展地域围已成为各大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城市贫困
城市贫困是现在城市化的一种重要表现,目前我国大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物质条件的约束只能租住在离市中心比较近的相对贫困的地区,这样就形成了贫民窟。
贫民窟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一方面,贫民窟居民大部分人处于贫困线,享受不到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居住、出行、卫生、教育条件极差,不仅影响当代人,也影响下一代人的发展。
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造成国民感情隔阂,加之贫民窟游离于社区和正常社会管理之外,一些贫民窟为黑社会所控制,成为城市犯罪的窝点。
贫民窟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本城市人口的收入差距过大所造成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土地占有严重不平等,造成大量无地农民。
二是城市化过程中就业机会严重不足。
失业、就业不足、就业质量差,是造成城市贫困人口长期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
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把工业重点转向资本、技术密集的部门,造成劳动力大量进入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和非正规部门,而在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工资一般只相当正规部门人员工资的一半,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障,得不到法律保护。
三是城市规划、建房用地、基础设施、社区发展没有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的要求。
在城市贫民窟居住的人80%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他们很难在城市获得建房用地和住房,又不能退回农村,只能非法强占城市公有土地(如山头、城乡结合部的公地)和私人土地,搭建简陋住房,搞违章建筑。
四是公共政策不够完善。
如国家教育开支向中、高等教育过度倾斜,初等教育相对萎缩,在中等教育阶段重视普通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而轻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师教育,不利于改善低收入阶层子女受教育和就业状况。
二.城市病的治理措施
1、治理人口膨胀,提高我国各大城市的外来人口进入的门槛,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
如果把城市病界定为是在城市膨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实际上我们是比较熟悉城市病的。
像城市病的一些典型特征,比如城市环境严重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等,都是城市病比较严重的表现。
再有公共交通问题,城市交通拥挤状况普遍存在。
有一个数据,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特大城市机动车平均时速从过去每小时20公里左右下降到现在12公里左右。
我们往往觉得,我们去某个城市路上用的时间比进了城找目的地的时间还要短。
当然,城市病还有许多其他的表现。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为什么要突出提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呢?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1980年是19%,今年大概是47%到48%,预计到2025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我们一方面面临着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这个挑战就是大城市病和特大城市病,而且我们的一些大城市正在经历这种病。
因此面向未来,基于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从战略的高度前瞻性地考虑这个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认为城市病的本质就是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城市化发展规模的匹配度失衡。
城市的资源环境是有一定承载能力的,随着城市的膨胀,城市的资源环境越来越不能适应城市的良好发展。
另外,城市组织管理落后于城市化过程也是造成城市病的重要原因。
我们还可以找出更多的原因来解释城市病产生的机理。
但是,从本质上讲,城市病是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化发展规模的矛盾。
城市病的治理
目前我们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病显形的阶段,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应该对威胁城市发展过程的城市病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多种方式完善城市系统,使得城市慢慢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千万不要等城市病积重难返的时候再去治理。
对于城市病的治理,我有四点建议。
第一,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
从国家层面讲确实需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多发展,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的地方要优化发展。
第二,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
国外很多大城市治理城市病也很重视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
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的理念。
在我们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树立新型城市治理的理念。
要改变过去城市治理的传统管理意识,也就是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意识,更多地强调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让公众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参与。
比如我们驾私家车时往往发现很多道路开车特不方便,因而就会有一些抱怨,不知道这路是怎么设计、怎么修的,这里面就是缺少社会决策公共参与的问题。
如果让城市公共服务的使用者参与决策,相信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会提高很多。
第四,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促进形成一批城市群,我将其引申一下,我们面向未来,要着力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城市病的涵和本质
“城市病”这个词最早发源于工业革命后期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把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城市爆炸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称之为“迈达斯灾祸”。
迈达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梦想点石成金,后来有了这个能力,但结果却始料未及,周围的东西都变成黄金了,是灾祸,还是幸福?
黄金既不能吃,也不能穿。
哈孟德夫妇用“迈达斯灾祸”比喻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意思是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类财富不断扩大,但是人类也同时丢掉了许多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这是从经济史上解释城市病。
我们现在提出的城市病涵到底是什么?
学界现在初步界定我们提到的城市病是基于城市生命周期理论提出来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主要强调的还是特大城市病、大城市病。
城市病被界定为是在城市膨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为什么要突出提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呢?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1980年是19%,2010年大概是47%到48%,预计到2025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我们一方面面临着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一些大城市正在经历这种病。
“城市病”是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征,如果不能解决“城市病”,就不可能实现成果共享,民众也会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
“城市病”的根源是什么?
为何中国经济最发达、资源最集中的大城市,民众的幸福感和生活舒适度在急剧下降?
专家普遍认为,这与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存在偏差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地经济突飞猛进,但不少地方政府往往热衷于追求GDP与形象工程,导致城市发展不能满足民众生活需求,进而出现教育、医疗、交通等城市资源匮乏。
以交通拥堵为例。
从全世界的经验来看,当一个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之时,城市交通需求也将以极快的速度增加。
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交通管理和规制措施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等,政府的治理措施往往很难在短期奏效。
城市病的本质就是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城市化发展规模的匹配度失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病 及其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