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143182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13KB
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四个翻番。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番;
全市研发人员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年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均翻一番,年申请量达到1000件,年授权数超过500件;
中国名牌产品数翻一番,达到6件。
再经过一届政府的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二、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
(一)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
按照“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光伏、生物、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重点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现有优势产业,注重引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完成投资400亿元,形成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
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光伏产业。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群为重要途径,以光伏产业园为载体,努力建设以非晶硅/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发电装备为主导的中国光伏产业基地。
深化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途径,创建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点开展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技术、微晶硅和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的研发,逐步提高生产线的单线规模和自动化程度。
扩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总体形成1000兆瓦的生产规模;
积极推动上游产品生产,建设超白玻璃、SnO2导电玻璃、超纯硅烷等项目;
大力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太阳能发电装备生产。
努力形成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承建能力,开发生产光伏电站工程逆变器、控制器、配电系统等配套产品。
率先建成全国最大的兆瓦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示范电站。
推动战略合作,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筹建产业基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快速发展奠定资金保障。
加快建设光伏产业园,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集群化发展。
5年内,力争完成投资120亿元,产业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生物产业。
准确把握生物科技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为重点的生物产业,建成具有特色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平台,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创新人才团队,争取在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秸秆利用酶工程、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抢占国际生物产业技术的制高点。
尽快取得秸秆联产乙醇、丁二酸,秸秆联产木糖醇、柠檬酸的千吨级中试突破,建成年产万吨级秸秆乙醇示范生产线。
提高赖氨酸、柠檬酸、淀粉糖工程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聚乳酸、生物乙烯等生物材料。
大力开发生物法生产聚丙烯酰胺、聚天门冬氨酸,加快绿色水处理化学品的发展步伐。
推动丰原集团在万吨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成功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工厂发展模式,在秸秆资源丰富地区,科学组织项目布点,总体形成百万吨级秸秆生物制品生产规模。
依托丰原生化,形成百万吨级的燃料乙醇的生产规模,谋划推进年产30万吨生物乙烯、15万吨聚乳酸项目。
发挥丰原集团的生物技术优势,发展药用氨基酸、核酸和维生素系列产品,注重提升特色中医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尽快建成五河秸秆电厂,谋划推进固镇、怀远秸秆电厂项目,发展生物质发电。
5年内,力争完成投资100亿,产业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新材料产业。
依托产业基础,发挥玻璃设计院技术优势,寻求战略合作,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品链,优化产品结构,加快400万片抗反射膜玻璃、100万片二氧化锡透明导电膜玻璃、PET塑料镀膜和4000万片ITO透明导电膜玻璃扩建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显示基片、特种功能玻璃等玻璃新产品。
依托年产6000吨球形石英粉、6000吨超细硅酸锆、1万吨电解氧化锆等项目扩建和120万重量箱太阳能玻璃、200万平方米/年节能玻璃等项目建设,着力发展玻璃新材料行业。
加快华皖公司500吨原丝及200吨碳纤维项目重组,加快实施贝斯特60万平方米无比钢建筑生产线建设,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
努力完成投资40亿元,实现产值100亿元的发展目标,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责任单位:
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科技局,市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淮上区、龙子湖区政府)
2、改造提升现有优势产业
装备制造及零部件产业。
大力推进信息化,依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建立大吨位起重机研发中心和发动机研发中心,加快组建高效滤清器研发中心。
在新产品中深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提高数控铣床、特种船舶、消防车、起重机、环保装备、压缩机等优势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
大力发展汽车整车和关键总成制造,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快零部件产业集聚化发展。
积极引导建立专业化协作体系,重点推进发展铸造、锻造、电镀等专业化配套服务企业。
5年内,力争完成投资80亿元,产业年产值达到250亿元。
精细化工产业。
发挥安徽省功能高分子工程研究中心平台作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深化产业环保节能技术开发。
坚持突出重点、集约发展的原则,着力发展氯碱衍生系列、油田化学品和水处理化学品等优势产品,加快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巩固提升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和安徽省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推动扑热息痛等原料药形成规模优势;
加快盐酸安妥沙星国家一类新药等的研发,扩大萘哌地尔一类新药等的市场占有率,优化制药业产品结构。
5年内,力争完成投资30亿元,产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
充分发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0、41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第214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优势,集聚发展要素,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实施测试仪器产业化、双环电子2亿只精密薄膜片式电阻器、日月电子40万台高档传感器、高显电子180万对液晶显示屏、永红电子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引线框架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不断丰富以电子元器件为主体的产品系列,加速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努力完成投资30亿元,实现产值50亿元,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3、着力完善创新产业体系
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链中的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制定扶持政策,定向引进技术,组织专项招商,完善产业链,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和现代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
支持光伏、生物、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来蚌开展技术交流、信息互动和产业合作,不断为我市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资源。
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科协)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把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量涌现。
1、提升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
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研发中心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在重点产业领域,依托骨干企业新建省级各类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领军企业研发机构争取提升为国家级。
提高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
通过政府资助、税收优惠等方式,争取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技术中心。
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科技局)
2、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重点围绕光伏、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培育出一大批与之相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形成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重点产业集群。
建立创业绿色通道,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机构。
加强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创新咨询中心等孵化器建设,完善服务功能,设立创业辅导师,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用创业平台。
实行科技型企业创业零收费。
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阶段,给予经费资助和创业扶持。
对发展势头好、前景广的中小企业加大培育力度,促其做大做强,逐步发展成新兴产业群。
市经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3、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品牌提升形象、品牌创造价值,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品牌增值为导向,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的品牌建设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
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品牌出口商品、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以及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分别给予奖励。
市经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局)
(三)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1、凝聚吸引创新型人才。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尽快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通过大力引进和自主培养等途径,集聚一批领军人才,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在蚌实施产业化项目。
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凝聚创新团队和高端创新人才,切实为他们解决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所交个人所得税给予补助等实际问题,努力为他们营造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研究环境。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重点支持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建设。
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完善柔性引进机制,鼓励国内外高端人才来我市从事兼职、讲学、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
建立光伏、生物、新材料等产业技术交流平台,举办专业性的全国学术交流会、产业发展论坛。
建设高层次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产业紧缺技能人才培养。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实行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专项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科协)
2、培养创新型企业家。
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积极宣传、表彰和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家,树立创新典型,激发广大企业家的创新热情。
同时,由政府出资对企业家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促使主观上有创新意愿、客观上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创造更多的成就。
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经委、市国资委)
(四)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1、积极推动市高新区的建设。
积极争取将市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强化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定位,大力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
以主导产业、功能区块、基础设施及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科学编制和修订高新区规划。
完善政策,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开发机制,引导创新型企业、人才、研发机构向高新区集聚,构筑核心产业。
市高新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2、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
围绕推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依托龙头企业和发展重点产业,切实加大投入,优化要素配置,着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培育提升战略性产业,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化工产业园、玻璃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协作,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河县、龙子湖区、淮上区政府,市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3、推进园区服务体系建设。
鼓励园区开展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积极推进园区从产业服务平台向创新服务平台延伸。
增强园区服务和集聚功能,推动社会力量建设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创业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关键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质量,扩大孵化器规模。
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龙子湖区、淮上区政府,市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科技局)
(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1、完善公共创新平台。
建设一批行业性公共技术平台,光伏产业重点建设蚌埠市光伏产业研发服务平台,为光伏产业相关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测试和认证服务。
生物产业依托丰原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生物产业提供大型产业化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服务。
新材料产业依托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等为同行业提供技术服务、项目设计、工程承包等专业服务。
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科技局、市质监局)
2、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进一步提升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专利代理服务中心、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蚌埠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服务功能,对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产业产品检测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给予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基本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以企业、社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组建多种形式的行业和专业协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自我协调能力。
市科技局、市经委、市民政局、市质监局、市科协)
(六)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1、培育创新文化。
大力倡导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弘扬城市精神,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举办创新和科技论坛、科技活动周、科技讲座等活动,大力发展科普产业。
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的创新文化,使创新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协)
2、创造宜居宜业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环境。
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广泛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使蚌埠成为适宜干事业、适宜办企业、适宜聚产业的新型区域。
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建委、市城市规划局)
3、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保护。
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运用知识产权,提升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推动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
建立知识产权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
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市农委)
三、推进六项改革,提供自主创新保障
(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1、建立创新投资体系。
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开展创投业务。
鼓励企业或个人组建创业投资机构。
加快组建蚌埠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人行蚌埠中心支行、银监蚌埠分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建投公司)
2、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加快上市融资步伐,着力打造一批竞争力强、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业,本届政府任期内,争取再培育5家企业成功上市。
组建产业投资基金,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积极鼓励和引导重点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做大做强市产权交易中心。
人行蚌埠中心支行、银监蚌埠分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建投公司)
3、全面开放金融市场。
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蚌埠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
建立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小额贷款工作机制,支持设立蚌埠市小额贷款公司。
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发展壮大市、县(区)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企业尤其是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服务。
建立面向高层次创业人才的个人信用担保公司,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筹措设立“蚌埠市再担保基金”,建立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
人行蚌埠中心支行、银监蚌埠分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经委、市发改委)
4、强化政府创新投入。
设立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资金,在省级资助的基础上,市财政再拿出2亿元的地方配套资金,集中投向光伏、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创业投资引导、担保体系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创新人才资助和奖励等领域,优先解决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问题。
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人事局)
(二)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1、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驻蚌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员密集的优势,进一步细化驻蚌院所联席会议制度,积极为驻蚌院所提供优质服务,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努力发展与驻蚌院所配套的相关产业,增强军品向民品转化的能力和承载力。
加大对驻蚌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就地转化的扶持力度,在土地、财税、科研资助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点解决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问题。
完善科技评审评估、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
市科技局、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2、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在专业设置上,围绕光伏、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设与其相关的专业,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加强我市相关院校与国内外重点高校联合办学,开展创业教育,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创业中心,推动职教资源整合,支持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
引导和鼓励省内外高校与我市企业加强合作,并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共建实习培训基地方面给予资助。
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与重点产业相关的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
市教育局、市人事局)
3、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或成果转化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
鼓励企业及科研院所相互参股,实现优势互补。
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相互开放实验室和科研设施,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鼓励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形成产学研政资介全面合作的关系。
市经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4、积极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
支持企业在市外设立研发机构,扩大与国外大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流。
积极引进市外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中心。
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扩大与国内外大企业以及科研机构技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合肥、芜湖和皖北各市的沟通衔接,重点加强在产业、人才和科技资源等方面的合作共享;
加强与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在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市科技局、市经委、市商务局、市人事局)
(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将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等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导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
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
增设创新人才奖。
建立创业风险保障机制。
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优化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股权奖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予以激励。
建立企业经营者按管理要素、科技人员按科技要素参与分配机制。
对高新技术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个人。
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
(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探索土地管理模式创新。
积极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和置换试点,探索周转指标易地有偿调剂使用和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
积极申报国家集约、节约用地试点。
市国土资源局)
2、保障创新型企业用地需求。
实行用地指标重点向光伏、生物、新材料等产业倾斜的政策,保障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
在高新区内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设“科技产业用房”,提高研发、产业化等用房的配置效率。
(责任单位:
市国土资源局)
(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优化国有股权结构。
加快市属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减少国有股持有比例,建立适应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完善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市属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自主创新。
市国资委、市财政局)
2、增强国有企业创新活力。
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建立对国有企业及其经营班子自主创新评价、考核和奖罚制度,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争创国家创新型企业。
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激励。
市国资委)
(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建设高效的创新服务型政府。
对光伏、生物、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均成立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领导对口联系,明确专人负责联络,提供“贴身服务”和人性化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深化政府效能建设,进一步精简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建立并联审批、缺席默认、限时审批和全程代理代办等制度。
坚持依法行政,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制定支持创新服务的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努力为人尽其才、货畅其流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建委、市城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编办、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效能办、市政务公开办)
2、完善创新资源配置体制。
建立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政策、科技活动组织的协调机制,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错位等问题。
发挥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编办)
四、强力推进试验区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市长、秘书长为副组长,分管副秘书长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领导和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检查督促政策、任务的贯彻落实,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咨询、论证等职责。
健全县区科技行政服务机构,县区科技主管部门增挂知识产权局牌子。
市编办、市人事局、市科技局)
(二)编制推进计划
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蚌埠市 自主 创新 综合 配套 改革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