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134046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8.58KB
儒家Word格式.docx
《儒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讲到儒家思想,首先就有两个问题了,什么是儒?
什么又是儒家?
儒这个称呼其实很早就有了,过去讲的儒就像我们现在举行仪式时司仪那样的角色。
古代时常常由儒者来主持一个仪式,比如主持一个祭祀。
后来儒者也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又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儒是以六艺教民者。
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具体的技能。
“礼”、“乐”这两个问题,我下面很多地方会讲到;
“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射箭;
“御”就是驾驭车驾;
“书”,大部分人都认为是书写或书法;
“数”就是计数、算数了。
儒者就是教授六艺的人。
到了孔子的时代,实际上“儒”这个称呼已经泛化了。
它已经成为当时凡是具有知识的人的通称,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知识分子,那个时候称之为“士”。
什么又是儒家呢?
儒家是孔子开创的一个学派。
孔子的目的是研究怎么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时的圣人的经验,用学术来治理国家、教育民众。
在这些古代圣人中离孔子最近的是周公,周公名旦,他是周武王的弟弟,辅佐武王和武王的儿子成王建立了西周王朝。
周公旦在总结夏商两代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求君主要“以德配天”(“以德配天”是西周时期的神权政治学说,是指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敬天、敬宗、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
,强调君主自我人格的提升是最根本的,只有提升自己的品德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
他告诫成王要“疾敬德”,要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品德,这就开创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根本”的人文精神。
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而且他认为这个思想与尧、舜、文武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中庸》评价孔子时,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就是继承了尧舜的说法,“宪章”是表扬、发扬光大的意思。
“宪章文武”就是发扬周文王、周武王的观点,以他们的原则为根本依据。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儒家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它的思想的根源。
中国的儒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道家
道家,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先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是遵从道家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宋朝以后程朱理学兴起,独立的道家思想基本上不复存在
道
道是先秦诸子共同理念。
在道家那里,道常用“一”、“恒”等概念代替,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也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既有虚静无为的特征,又有复杂多变不容易被人认识的特点。
自然
道家的自然一般指的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即天然,所以又经常用“天”来代替。
道家认为,不但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就是万物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如果人为造作,就会破坏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造成严重的后果。
天性
道家认为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即万物各有其本性,每种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所以应尊重万物天性,顺其自然,这样才合乎大道。
正如黄老道家著作《淮南子》所说:
“率性而为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
自化
在老子眼里,自化是自为,自作,自成,自富,自朴,自宾等的总称,后来,魏晋学者郭象提出了独化论,认为自化就是自为而相因的关系,即万物都在按自己的天性自为,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样就会形成自然的理想的秩序。
所以最高的统治一定是无为的。
当代有些人也注意到自化与现代自组织化的概念有相似之处。
无为
无为作为道家最鲜明的特征,历来众所纷纭,歧义百出。
总起来看,有消极无为;
随波逐流;
不干预,冷眼旁观;
顺其自然;
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几种观点。
因循
这是道家用世的基本方法,又常写作“因”和“因也”。
它的基本含义是顺应万物天性,“不为物为,不为物后,与时迁移,因物变化”(司马谈论《论六家要旨》),利用万物和万民的天性达到治国的目的,而不是今天所说的因循守旧。
4基本观点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而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变化,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正如魏晋学者王弼所说,道法自然就是“在圆法圆,在方法方”。
无为而治
与无为一样,人们对无为而冶的理解也众所纷纭,歧义百出。
通常人们认为,所谓的无为而治有宽刑简政、休养生息;
官无为而民自化;
上无为而下有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几种理解。
道生法
这是道家黄老派的基本主张,它不但说明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来源,也为道家冶世铺平了道路。
同时这一理念也是道家黄老派与法家的重大区别。
道家黄老派和法家一样主张依法治国,但法家主张“法自君出“,而道家黄老派主张君主或者圣人必须“因道生法“,制定的法律必须考虑民俗民情。
正如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
道"
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
所以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中黄老派认为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提出了因循天性、顺势而为、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主张,而老庄派认为现实中充满了束缚和限制,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即它们都是“有所恃”的。
为了摆脱所有的束缚,达到完全“无所恃”的精神自由,就需要“齐物”“逍遥”的生活态度。
另外,老庄派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以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以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同时,老庄派还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