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124320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6.11KB
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升人才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
(十三)提高普通高等教育水平
(十四)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十五)增强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第五章终身教育:
让学习成为每一个市民的生活方式
(十六)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十七)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十八)加强农村成人教育
(十九)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学
(二十)加快发展老年教育
第六章素质教育:
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二十一)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二十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十三)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二十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第七章队伍建设:
夯实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
(二十五)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二十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二十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十八)加快名师培养步伐
(二十九)全面提升校长办学能力
(三十)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
第八章制度创新:
激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驱力
(三十一)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三十二)促进办学体制改革
(三十三)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四)推进评价制度改革
(三十五)深化教育对外开放
第九章强化保障:
确保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三十六)加强组织领导
(三十七)推进依法治教
(三十八)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三十九)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
(四十)加强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常州市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言: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追求卓越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促进人类精神文化传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必须牢固确立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奋耕耘,形成了“基础教育高质量、职业教育高水平、高等教育有特色、社会教育有成效”的良好发展态势,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2009年,各辖市(区)均成为江苏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先进县(市、区),教育多项主要指标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形成开放式的覆盖全社会的全民学习教育网络和终身教育体系。
常州教育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证明:
要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政府统筹原则,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坚持服务社会宗旨。
当前,常州教育事业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与常州经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知识创新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相对较弱,教育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建设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必须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践行“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践行“追求卓越”的高远志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体系更加健全,人才优势更加凸显,知识创新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支撑经济转型、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着力提升市民整体文化素养,为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优先发展。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投入发展教育事业,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促进公平。
把教育公平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实现“学有优教”。
改革创新。
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构建现代教育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教育公平新平台,创建教育管理新体制,大力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
追求卓越。
确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瞄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激励学校争一流、创特色、出名师、育英才。
“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发展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到“十二五”期末,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教育的多样化、优质化和特色更加明显,学习型社会基本形成,率先在全省建成教育强市。
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在全省建成人力资源强市,率先在全国建成学习型社会。
建立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园格局。
义务教育阶段管理体系科学规范,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科学完备。
全方位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优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
素质教育观念全面普及。
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激励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项目。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各类人才服务社会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教师队伍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整体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建成一批国际优质教育项目学校,职业院校专业课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程度普遍增强。
建立教育质量评价导向机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为完善。
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
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建成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成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构建更具活力的办学体制机制。
建立公平、高效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
创造教育家成长环境,探索教育家办学制度。
建立在常高校教育联盟,优势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
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100%,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7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5年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3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30%以上。
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在98%以上,达到省定优秀标准的学校比例达90%以上。
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四)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城市化进程需要,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拉开市区高中布局框架,将城区部分优质高中向开发区、产业园区和城郊居民集聚区迁建,扩大优质高中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支持作用;
对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学前教育布局进行进一步调整,优化布局,优化结构,提高建设和装备标准,提升优质学校服务能力。
促进各学段之间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构建体系完善、优质均衡、特色鲜明的基础教育。
实施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市达省现代化标准的学校占比70%以上,2020年达100%。
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
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内地民族班(校)教育教学管理整体水平,积极做好对口支援新疆教育工作。
(五)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建好一定数量的公办幼儿园,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的方式发展学前教育,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切实改善办园条件,依法全面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管,加强对幼儿健康水平的评估。
强化计生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努力提高0-3岁婴幼儿教育水平。
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实施乡镇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工程,“十二五”期间,每个乡镇至少办一所达省优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100%达市优质园标准。
省优质幼儿园占比达70%以上。
到2020年,各辖市(区)公办幼儿园占比达60%以上,省优质幼儿园占比达95%以上。
(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实施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
调整并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
通过学校委托管理、校际合作、教育集团等形式扩大并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优质学校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学校比例2012年达80%,2020年达100%。
坚持免费就近入学原则,逐步降低公办学校择校比例,到2012年,每所公办学校择校比例控制在10%以内。
提高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吸纳比例,2012年达90%以上。
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强化反馈、指导和服务功能。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整体提高小学教育创新水平,大面积提升初中生学习素养。
到2012年,建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公平度、适合度和满意度大幅提高。
(七)鼓励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推进培养模式多元化,加快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不同潜质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创造平台。
支持高中创新办学模式,促进高中实现“一校一特色”。
鼓励高中适当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探索建立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机制。
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增强高中办学的开放性,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建设一批高度整合的国际化课程,提高高中教育国际化水平。
到2012年,全市高中均达省优质高中办学标准。
到2020年,建成全国一流高中10所。
(八)保障特殊教育优质发展。
到2012年,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均达省教育现代化办学标准。
促进融合教育,完善随班就读制度,提高随班就读质量。
普及残疾少年儿童15年免费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到2012年,接受高中阶段全免费教育的残疾学生比例达100%。
建立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课程开发、教学研究、信息技术、康复指导等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九)增强职业教育发展能力。
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程。
推进职业学校向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在城南建成高职园区的基础上,建设城西职教园区和城北、城东职教基地,辖市(区)大力发展综合职教中心。
推进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推进高、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
到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总数调整到16所,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6所,其它公办职业学校均建成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或达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标准,新建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9个。
到2015年,建成10所国内一流的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校企紧密合作、教学生产服务有效结合的示范性实训基地框架,建成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高职与中职配套衔接、协调发展、满足全社会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中国职教名城。
(十)完善职业教育制度。
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安全责任分担等措施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或举办职业教育,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常州支柱产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支持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化工、建筑等行业严格落实职业准入制度。
积极推行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和五年制高职专升本制度,探索中职与应用型本科、高职升学课程衔接模式。
推进职教与普通教育互通,职教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向普通中学开放,促进中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
到2020年,建成2-3个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十一)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定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
统一协调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加快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建设,推行任务式和项目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学做结合教学模式。
健全职业学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形成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检测制度和毕业生发展跟踪机制。
突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核心能力培养,加强职业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到2012年,建成一批省级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试点学校,所有职业学校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建有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工作室和项目,职校毕业生就业率和中级工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
(十二)提升服务地方发展水平。
根据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及“一核八园”产业布局要求,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学校和行业联合开展人才需求预测,联合制定行业职业教育规划,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依托职业学校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按照“产学研训赛考”一体化的目标,建设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公共性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平台。
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建立教师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建立教师产学研成果转化奖励制度。
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主动为社会成员多元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服务,主动为行业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十三)提高普通高等教育水平。
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更高质量实现在常本科院校的深度合作和跨学科整合,建立在常本科院校校际合作联盟和优势学科建设联盟,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共同建设2-4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一流创新条件和创新团队的省级优势学科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与教师创新联合攻关,部分学科达到国内高校一流水平,形成优势学科群,扶持共建1-2个国家重点学科,大力提升在常本科院校整体水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支持高校进入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行列,参与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快在常高校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吸引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落户常州联合办学。
(十四)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加快建设常州科教城,以国家高职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开放共享、集约发展”的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园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园区和科技创新园区建设。
高水平开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工学结合、课程及学分互认、师资共享等领域的改革,促进政府与企业共建高等职业院校,着力在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建设重点专业群,着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
以国家示范院校、骨干型高职院校和省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提高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高职教育集群发展模式的辐射作用。
到201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十五)增强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推动高校围绕江苏和常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主题和急需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深入研究,提供高质量咨询和服务。
建设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的知识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共建产学研联合基地,完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支持高等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和联合攻关,与地方和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瞄准国家和省科技专项,对接长三角和常州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围绕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环节开展应用性研究开发,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形成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研创新基地。
(十六)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格局,完善终身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依托常州广播电视大学和社区大学建设常州市开放大学并与省开放大学有效衔接,将常州开放大学建成社区教育的中心、远程教育的龙头和终身教育的基地。
发挥市民卡的终身学习功能,建立公民学分积累、转换、认证和激励制度,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
整合各领域优质资源,建设教育资源库和终身教育学习网,到2012年,建设一批终身教育优质特色课程。
加强终身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和管理能力。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提供多次选择机会。
实施学习型组织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市民自主学习品牌,到2020年,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现代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形成学习型社会。
(十七)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居民(村民)学校四级网络。
实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建设行动计划。
推进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转为社区教育中心,到2012年全部完成转型。
推进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2015年达80%以上。
到2012年,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2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达15个,省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占比达35%。
全面提升乡镇(街道)、村(居)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水平,到2020年,省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达80%以上,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占比达80%以上,城市、农村居民社区教育参与率分别达60%、40%以上。
为下岗职工、待业人员、流动就业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技术、劳动技能、科学育儿、文化艺术、休闲健身等培训服务。
(十八)加强农村成人教育。
整合培训项目,实施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大力推进乡镇成人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
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
统筹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农科教结合,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逐年增加。
(十九)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学。
积极鼓励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拓宽办学思路,引入或与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创建一批非学历教育品牌机构。
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大力开展新技术和高技能培训。
依法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审批、评估和资质认证。
深入推进分等级评估,健全监管体系,全市A级以上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到2012年占比达15%,2015年占比达20%。
(二十)加快发展老年教育。
以老年社会组织为纽带,形成以各级老年大学为骨干、以社区老年教育机构为依托、以远程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探索建设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服务机构。
到2012年,各辖市(区)均建有1所老年大学,到2015年,5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
加强老年大学内涵建设,丰富课程门类,提高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质量,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质的学习环境。
(二十一)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德育的全员化和专业性,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德育融入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深化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多元文化理解、沟通和鉴别能力。
完善校规,推进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书香校园,增强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提高学校常规活动的设计水平,深化德育特色创建,打造经典活动,提升学校活动的教育意义。
职业学校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建立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表彰奖励制度。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在常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二十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主动发展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
建设一批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建立网络学习体验中心,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实施学生健康提升工程,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拓展教体结合平台,提高“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水平,推进全国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建设,建立青少年户外运动基地以及省、市级阳光体育活动营地,深化中小学体育项目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校建设,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公告制度,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水平,强化学校食堂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作。
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涵,积极推进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和高雅艺术进校园,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生艺术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
拓展素质教育途径,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加强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建好一批综合性、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各辖市(区)均建好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
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建立新型教学常规。
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沟通和协作,严格执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二十三)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积极建设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内涵,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提高课程统整水平。
把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集中到教学工作上,成立学科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建立深化教学改革新机制,加快推进基于现代技术和网络环境的教学改革,着力转变教学方式。
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构建充满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课堂,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切实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实施“科研兴教”工程。
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将其建设成为课程研究中心、教学指导中心和教学质量监测中心。
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和难点问题确立重点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带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州市 中长期 教育改革 发展规划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