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与创新.docx
- 文档编号:18122589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25KB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与创新.docx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与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与创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与创新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姓名:
***
单位:
登封市唐庄乡初级中学
2010年4月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同时,创新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当然,创新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方法整体改变,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那么,语文教学方法为什么创新,创新的现状如何、存在的问题、如何创新?
谈谈我的看法:
一、语文课堂教法创新的原因
1.语文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构成部分。
如果说备课是一个总揽全局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则是在其指导下具体实施目标的重要环节。
如何不折不扣、高效地完成备课中确立的目标,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人才选拔机制和各种考评制度的不合理、不完善的影响,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不良现象。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这样一来,学生的聪明才智被湮没,个性得不到张扬,主体性、独特性得不到体现,学生失去了“完整的人,独特的人”的特征,完全变异为木偶,任随教师的摆布,彻底失去了自己的见解,面对千奇百态的世界,如置迷阵,丧失自我。
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是要让学生能单独面对问题,独自解决问题,而不是守株待兔等待一成不变的事物、现象自投自己知识的窠臼;是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是因循守旧,顽固不化。
2.现今的社会已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
知识更新速度快,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
仅靠单纯接受、存储、传承前人的知识已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文盲"一词的概念已不仅仅指没有知识文化,不会写字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的人。
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单独正确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富有创造创新的能力。
这也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修修补补"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来扭转课堂沉闷、枯燥、低效的局面已经于事无补,徒劳无益。
而应彻底地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可以说,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得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摸索、探求新的有用教法,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性的呼唤。
创造新的教法已经如箭在弦,势在必行。
二、语文课堂教法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真正“个体”完整的人,许多语文教师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了这场革旧布新的浪潮之中,新的教法如雨后春笋。
如今的课堂已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守旧教师很少可见,“布新”课堂日益增多,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师生双边活动频繁,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呈现,“以教论学”的思想已慢慢深入人心,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可喜的现象。
无庸置疑,这些新的教法是经过一番周密的构想、思索和长期揣摩运用才最终出阁登场的,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扭转低效、死寂的课堂教学起着巨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推广运用这些新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例如:
a.“碎问碎答”,肢解课文;b.教师自身素质存在缺陷;c.不同教师运用相同教法所取效果大相径庭;d.热闹的课堂,积极的互动,茫然的学生。
因此我们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用理智的态度来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使新的教法不断趋于完善。
三语文课堂教法创新应着力协调的几组关系
1.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问题”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蒂是由师生共同生发问题构成的。
不管是教师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正确、全面的分析、理解课文,还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文章,都与“问题”休戚相关。
因此无论教法如何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对问题的研究上。
为什么在教法创新过程中,会出现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茫然少获的现象呢?
就是因为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不足。
高明的老师往往能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牵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而有的老师却流于热闹的形式,没有深入研究问题,形成碎问碎答、肢解文章的低效课堂。
因此,设置问题和提问是课堂教法创新的前提,根本。
只有问题恰到好处的设置,才能改变以讲析为主的课堂结构,形成以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拔为主,学生占有大量时间自己学习的主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结构,从而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的问题才最具高效呢?
⑴问题的总括性
所谓总括性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经过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的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
这样的问题应是高层建领瓴,独成体系板块的。
师生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能有所收获,通过对不同总括问题的探讨,最终能形成对文章或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
教师在其中的任务是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各自独立解决问题,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同时,也可向他们提供一些诸如资料背景等有关线索。
这样的问题不仅可节约课堂时间,还能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无序等种种弊端,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⑵问题的可论性。
问题的可论性即指提出的问题应该有讨论的价值,而不是简单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
要想问题具有可论性,教师应抛向学生“论题”而非“论点”,因为只有论题才能激发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成功后的喜悦和再探索的勇气,才能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遇到类似的内容能举一反三,真正掌握阅读文章的本领、技巧。
教师在设置可论性问题时,不能故弄玄虚,故作神秘,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要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即认真研习课文,找寻文中值得探究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
当然这样的问题应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并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不能一眼望穿。
教师还应该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亲其师”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判断,然后通过小组、班级的讨论、交流、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达到对学习内容比较一致和具有确定性的认识。
⑶问题的分层性。
这关涉到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根据不同水平,知识结构的学生应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不能用一根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
所以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深悉班上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确定由浅到深的层次进行提问,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集体参与的意识,惟其如此,才能使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到小有小进,大有大获。
第二,教学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重复,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应存在差异,但距离过大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差异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努力能够消除的。
因此,教师在呈现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应将学生引入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基础,也就是根据文章内容设置具有梯度的问题,由一个主干牵引出若干支流,又由支流共同支撑起主干,最终形成整体理解。
这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会让学生面对问题时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寻源与找支的分层问题能使课堂教学形成鲜明的思路,形成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
⑷问题的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所设问题不是死胡同,只有一条思路可循,答案也不拘泥于某种固定、单一的理解,更不能为教参所束缚。
应具有“横看秦岭侧成峰”的多样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对多种观点并存的情况教师首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善于发现,思考,然后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来进行指引,既不能当“好好先生”、“不错先生”,更不能一棒子打死。
开放性的问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富有创造的锻炼,往往能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2.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教学工具、手段的关系。
现今许多语文教师把先进的教学工具、手段的运用理解成课堂教法的创新,认为要想使课堂教法有新意,就必须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技术,于是课堂就成了展览机器、物品的场所。
其实他们混淆了教学工具、手段和课堂教法的概念。
教学工具、手段是物质的具体的东西,而教学方法是粗象的指导规则和程序。
教学工具、手段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方法而采用的配套部件。
合理地利用教学工具或手段来开展课堂教学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提高的重要保证。
但还要重视板书。
实际上,教师的板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思。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学工具、手段与课堂教法创新的关系,摒弃那种运用了新的教学工具、手段就是教法创新的体现的观念,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挖掘和发挥出各种教学工具、手段的优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创新的教法,同时又要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和使用范围、慎用它们,切莫贪多求全。
3.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教师素质的关系。
课堂教法创新与教师素质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
课堂教法的创新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应具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尤其要精通教育学、心理学,掌握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它还要求教师是一个善于继续学习,能不断接受新知的人,不能容忍新瓶装陈酒,年年卖老药型的教师。
另一方面教师素质的提高又反作用于课堂教学。
面对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广泛,为了帮助他们形成独自取舍,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师运用不断更新的知识来完善课堂结构,运用具有智慧的头脑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从而使教法不断更新。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1、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只是填鸭式教学,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
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所有的这些都是课本中现有的东西,学生只需记一记背一背而已,丝毫不会引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
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要考虑:
⑴、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⑵、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
⑶、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⑷、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2、利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到来,计算机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形,显示出独有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最为显着的作用是能迅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而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教师授课一直拥有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的旧模式。
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作用。
3、改变教学观念、创设新的教育方法
⑴、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旧有的教学思想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应加以改变。
我认真学习过新课程标准后,认为如今的语文课,不光要求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何谓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在没有外加压力的情况下,学生能自己地找出自我薄弱点,进行目的性明确的学习。
那么如何转变法?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靠固有的浅薄的文化知识进行讲座式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在更深一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如果片面的认为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像以前那样大搞题海战术,那么在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下是无立足之地的,也就是会被教师队伍所淘汰。
新课程标准上也明确了“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新世纪的教师不是旧社会的教员,也不是教书匠,而是要经常汲取新鲜的及时的信息,多学习先进的文化理念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层面,不但懂得如何终生学习,而且会不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人民教师。
⑵、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发言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
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
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
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
一篇文章也司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
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
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⑶、创造性指导作文训练。
写作文和批改作文,可以说是学生和教师都非常头痛的事情了。
学生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仍无从下手,于是乱写一气凑个数;教师面对学生交上来的犹如一座小山的毫无新意的、艰涩难懂的作文也无从下手,有的随便批个“阅”应付了事,有的虽也精批细改,却也效果不佳。
长期以来,这种低效的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的语文教师。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发现,在班级中创办一个班刊,可大大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师只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再差的学生也会爱写作文的。
我的做法是:
发动全班同学,集思广益,给班刊起一个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精心组织班刊编委会,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并规定该刊每两周出一期,用于发表同学们的优秀习作,然后鼓励学生向班刊投稿。
总之,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
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改变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