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119696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90KB
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Word下载.docx
《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eyPigproductionindustrialization,Actually,Solution
1.前言
重庆是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典型二元结构直辖市,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粮猪型经济结构突出,尽管畜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牛羊草食动物,积极发展小家畜家禽”方针,但在当前以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生猪生产仍然是全市畜牧业中的最大支柱,仍然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据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村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面临市场相对饱和、外销不畅、效益下降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潜伏着我国加入WTO而带来的挑战等诸多危机和隐忧。
综合国内国际形势和因素来看,养猪业走产业化道路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2.产业化现状调查
重庆市生猪产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在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经营基础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
从横纵向分析来看,有发展,但发展不快,有
力度,但发展不均,有探索,但效果不佳。
2.1专业经营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够。
2000年,全市养猪专业大户发展到2814户,与1990年同比,增长56%。
但专业户规模较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见表1
表11998年重庆与全国生猪规模饲养情况对比表
年出栏50-99头年出栏100-499头年出栏500-2999头年出栏3000-9999头年出栏1万-5万头年出栏5万头以上地点年出栏年出栏年出栏年出栏年出栏年出栏户场数户场数户场数户场数户场数户场数万头万头万头万头万头万头重庆413026.5769011.19373.2220.65北京704449.81335957.0057780.7220385.829393.2715.01湖北33330217.527959108.2244339.395931.592536.34
946972.19176547.9313922.93105.44四川
广东35072247.1212559349.451636211.50302169.89111152.88322.12全国6979304586.221563253213.37160691733.3724681187.29614853.971173.73
2.2产业龙头开始崛起,但影响不够。
调查统计,全市共建立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以年出栏500~50000头计),带动农户62000多户,2000年总产值约3亿多元。
但从全市来看,养猪业产业化龙头总量不够。
就现有龙头来看,也还存在竞争力不强、效益不好、影响力不大、牵引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产前、产中,尤其缺乏产品精深加工的规模企业。
2.3产业体系框架已有雏形,但组织程度较差。
有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西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有国家级重点种猪场——重庆市种畜场和重庆市种猪场,有市品改站、市畜牧兽医站等市级业务管理部门,乡镇场有畜牧兽医站,大多数区、市、县还专设了畜牧局管理机构。
围绕养猪业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监察管理等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已有雏形。
全市确立了21个县(市、区)作为生猪发展主产县或商品猪生产基地县。
各地均有生猪交易专业市场或农业综合市场,一批生猪贩运大户、经济人或信息中介组织也迅速涌现。
但是,尽管产业组织建有框架,组织程度却是很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产、加、销、科研、服务、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机结合。
已有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单一,联结松散,利益机制不当。
从而导致了养猪业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信息不灵不畅,普遍仍旧存在养猪农户自打天下,逢贱则衰、逢贵就赶,无序竞争,形不成合力,增不了效益。
3.影响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1普遍认识不够,缺乏规划,缺少措施
对养猪业作为产业化发展战略缺乏足够的认识。
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养猪产业化区域布局政策和跨区域间分工与协作的宏观调控政策,地区封锁严重,生产要素难以在更大范围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
二是缺乏促进养猪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的行业、部门配合政策,受行政管理体制分割(管农业的不管加工和流通、管工业和商业的不管农业生产),农、工、贸、科脱节,难以协调,同时受利益分配分割,导致各部门、各环节各自为政,相互争利;
三是缺乏推动养猪业产业化的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其中主要是缺乏金融、财政、税收配套政策,导致养猪业产业化积极性不高。
3.2加工业不发达是制约我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造成原因:
一是思想忽视,认识偏差。
长期以来,养猪业生产定位为以生产鲜活商品为主的经济部门,规划畜牧业发展时,往往只考虑产前、产中,很少考虑产后。
二是缺乏科学研究支撑,工艺及硬件落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食品工业和包装工业均有所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至少比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落后20年。
这些导致了我国畜产品加工产品出口呈萎缩趋势,而国外畜产品加工产品不断挤占我国国内市场。
三是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
计划经济体制下乡镇均设食品站,县、市建有肉联厂,但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也主要是屠宰活畜或生产白条肉、冻肉。
进入市场经济后,这些本身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工艺简单、产品低级的站厂,由于自身体制不活,机制不顺,难以适应新形势,已经扼杀其生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或苟延残喘,或搁浅闲置,或转为他用,大部分已经倒闭破产。
新兴的股份制或个体私营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甚小,转化消化力弱。
四是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市场拓展不够。
我市猪肉及副产物的加工产品种类稀少,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真正上档次、上规模、有品牌的几乎没有。
有的产品几十年不变已经跟不上潮流,有的产品纯粹落后应当淘汰,例如猪鬃、皮革加工产品不同程度存在层次低、质量差现象;
有的则并未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且不与市场对路;
有的散落民间,虽有名气难成大器,例如城口农村的老腊肉味道鲜美,但却没有按照商品理念进行生产、包装和销售;
有的缺乏科学的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没有采取国际标准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
同时,信息短缺,市场开拓不力,闭门造车,守株待兔。
3.3专业化、市场化不够是影响我市养猪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
产业化是农业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化的重要步骤,现代化经营模式的特征之一就是专业化、市场化。
调查表明,我市养猪的基本组织是散养农户。
课题组在荣昌县开展的万人养猪科技问卷表明,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和体弱病残者,其文化水平大多为小学或文盲,他们大多连产业化的名词都没有听说过。
这些导致了农户并没有把养猪作为一种专业来思考、学习和生产,专业技能得不到培训和提高,从而使我市养猪专业大户较少和规模化程度不够。
产业化的前提是市场化,市场化不够不能诱致养猪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4.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养猪业产业化是我市养猪业大发展的重要战略
养猪业产业化是通过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综合配套措施,建立起从良种繁育和饲料供应、动物保健、加工、贮运、销售、生态环境控制以及综合服务等相关环节,简单地说就是产、供、销、研一条龙。
养猪业产业化是新世纪前10年我市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重庆地区普遍散养与国内、国际大市场接轨,形成主导产业,变无序竞争为组建航母,壮大市场竞争实力;
二是解决低层次传统经营模式与现代养猪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有利于关键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从而较快地提升我市养猪业水平;
三是解决生猪规模发展与效益低下的矛盾,有利于以养猪生产为主从而带动饲料工业、肉品及副产物加工业等相关行业发展,提高综合效益。
4.2养猪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可行
我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可行性强。
一是基础厚实,富有特色优势。
重庆养猪已是传统,农户将农业生产与养猪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生猪生产快速发展,连续20年丰收,产值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长,超过“一亩一畜”、“一人一畜”水平。
1995年当时尚是计划单列的重庆市12个县有10个列入全国产猪肉百强大县,其中巴南、合川、江津3市(区)还跃居全国产肉百强大县的前1、2、3名。
1998年全市肥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8位和第3位。
二是品种资源及品牌优势。
在长期的养猪实践中,经过自然选育,形成了近300年历史的荣昌猪,荣昌猪品种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三大地方猪种之一,是世界八大名猪之一。
荣昌猪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品牌。
三是西部大开发及加入WTO的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给予了重庆很多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扶持,对于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无疑是一个大的契机;
加入WTO对我国养猪业有冲击,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可以抓住机遇,引进发达国家养猪高新科技、优良的种、资金,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我市养猪
业产业化进程。
5.重庆市养猪产业化发展思路
5.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立足国内外市场,调整结构,培植特色产品,形成主
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养猪大户,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完成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
5.2基本原则
一是市场导向与政府宏观调控原则。
(略)
二是发挥优势与合理布局原则。
三是典型带动与整体推动原则。
5.3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实现我市生猪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使养猪
业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目标是:
?
2010年达到养猪业总产值80亿元(按90不变价),生猪产品出口创汇20000万美元;
基地建设目标,2010年建成商品瘦肉型基地县(区、市)10个,基地县(区、市)肉猪出栏量占全市出栏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
龙头企业发展目标,2010年达到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产值5亿元以上,利税0.5亿元以上),市级龙头企业6个(产值1亿元以上,利税0.1亿元以上),县(区、市)龙头企业100个(产值0.2亿元以上,利税0.01亿元以上);
专业养猪大户目标,到2010年年出栏50—200头肥猪的专业养猪大户达到2万户;
加工增值目标,2010年养猪业产值与生猪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
4;
商品率目标,生猪的商品率由目前的70%到2010年提高到90%以上;
科技进步目标,生猪生产发展的科技贡献率由现在的48%到2010年达到70%以上,生猪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达到85%以上。
5.4建设布局
5.4.1区域规划布局。
将全市养猪业分为主城区郊区中等城市区、丘陵平坝区、三峡库区中低山区三大片区,分片发展。
主城区郊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南坪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万州区、涪陵区、永川市、合川市、江津市等13个区(市)。
利用其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好、开放程度高等有利条件,加快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创办高新龙头企业,建设市场,走集约化、工厂化道路,率先实现养猪业产业化现代化。
丘陵平坝区包括荣昌、潼南、铜梁、大足、双桥、璧山、梁平、垫江等8个县(区)。
利用其产粮集中、养猪业基础较好等优势,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养猪大户,规模化发展。
三峡库区中低山区包括巫山、巫峡、奉节、云阳、开县、忠县、丰都、石柱、武隆、长寿、綦江、万盛、南川、黔江、酉阳、秀山、彭水、城口等18个县(区)。
利用其生态环境及国家扶贫开发支持等有利条件,发展特色养猪业,建立“绿色猪肉生产基地”。
5.4.2生猪商品生产基地布局
以丘陵平坝区为主建设10个基地县(区、市):
荣昌、潼南、垫江、铜梁、永川、合川、江津、万州、长寿、巴南、丰都。
5.4.3龙头企业布局
以主城区郊区中等城市区为主,大力发展一批龙头企业。
扶持重庆大正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川)、重庆三峡牧业集团(万州)、重庆华牧集团(九龙坡区)等企业向“巨头”发展;
在主城区、永川、涪陵、江津等地积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面大、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重点发展肉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开发企业。
5.4.4市场建设布局
在主城区建设重庆市猪肉批发市场,建设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饲料兽药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市场,建设万州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永川渝西农副产品综合市场。
6.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6.1政策策略
政策是养猪业产业化的有力杠杆。
首先是产业政策,要确立养猪业在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在项目、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坚持生猪放开经营政策,从副食品发展基金、扶贫资金、移民安置资金等中拿出部分,建立市级生猪风险基金,对生猪产业化项目列出专项资金重点给予支持,要从养猪业所得的财政收入中拿出合理比例资金进行高新技术和良种工程的推广和普及。
其次是配套政策,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申报、工商登记、土地征用、融资、税收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倾斜和帮助,在龙头企业创办初期,应对有关税费实行减免,放水养鱼。
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养猪业龙头企业,吸引市外、国外企业和个人来渝从事养猪业产业化经营活动。
协调好产、供、销、加、研等各部门各方面的管理,理顺体制,消除障碍,打通症结;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为养猪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加强法制建设,整顿经营秩序,以法治牧,以法建牧。
当前我市一些地方猪霸猖獗,打击了专业养猪大户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必须予以整治。
6.2市场策略
市场是养猪业产业化的先导。
养猪业产业化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必须面对市场、适应市场。
近年来我市市内猪肉市场虽然已相对饱和,但从长远来看,这种饱和也仅是相对而言,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猪肉消费不够存在需求,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对猪肉消费也会增加;
从外销市场来看,只要不断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我市猪肉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仍有可能;
尤其是加入WTO后,地方特色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有了更大机遇。
因此,一是要研究市场,调整产品竞争策略,尤其是开发风味食品、精深加工产品等占领市场,同时合理地布局,避免结构单一、产品趋同;
二是建立市场体系,在相对集中、口岸较好的地方建设集散交易市场,在产业化基地集中地方建立产地批发市场;
三是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各种销售实体、购销组织、贩运大户以及经纪人,从而加快产品流通;
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生猪生产的预警研究,对猪肉供需状况提前进行监测和预先发出警报,还可创建和扶植以生猪交易市场预测为目标的企业化信息公司,建立有效、有用、真实的信息网络,从信息采集、传输采取商品化,为养猪业产业化服务。
6.3科技策略
高新技术是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
养猪业作为产业化发展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高新科技支持,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在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重点抓好优质、高效品种的选育、推广,疫病防治、饲料安全、规模化养猪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猪肉及其副产物的精深加工。
技术的来源方面,发挥市内大学、科研院所的优势,支持其结合本地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组装养猪实用技术,同时可根据本市实际需要,引进适宜的市外、国外养猪高新科技成果。
在科技推广方面,发挥市级种猪场、种畜场以及各地良种场作用,进行试验示范,尤其提倡以项目形式组建科技示范园区(场、户),带动养猪农户提高科技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利用市内专业院校培养养猪业专业人才、高级人才,利用乡镇农校、成人学校进行农民养猪技术培训,提高养猪农民科技素质。
6.4龙头策略
规模化龙头企业是养猪产业化的中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增加和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
应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养猪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来抓。
在发展方向上,突出大(规模大)、高(科技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市场导向向外)、强(带动力强、辐射力强)。
在经济主体上,
不拘一格,不拘形式,多种所有制形式并举,不求所有但有所在。
在经营模式上,采取“加工企业+农户”、“流通企业+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模式。
在经营机制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处理生产、加工、经营等几者关系,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以及联产、联营、合股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使龙头企业与养猪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在投资渠道上,政府不宜作为直接投资者,可采取项目资助、科技风险投资方面予以支持,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通过银行信贷作为资金来源主要渠道。
本文系重庆市科委1999年下达的软科学项目《重庆市养猪业发展战略研究》,渝科委计[1999]30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加研究的还有田丰伦、钟正策、郑晓波、刘伟、郭萍等同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养猪业 产业化 现状 发展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