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119673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00.06KB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是中国管理哲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它的落脚点。
6、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作用。
重政治而轻效益,重专制而轻民主,重人情而轻法制,重人情而轻法制,重情意而轻利益,重均同而轻个性,重生产而轻流通,重伦理而轻科学。
7、谈谈对中国传统管理模式的看法。
中国管理哲学有两种基本模式和多种管理手段。
一是“有为而治”的模式,二是“无为而治”的模式。
在“有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有为”内涵的不同解读,又可分为三种主要管理手段:
一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
二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
三是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学派,主张“以智治军”的智慧性管理。
在“无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无为”的不同诠释,又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管理手段:
一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式的“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
二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式的“尚贤推德”的无为而治;
三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式的“君人南面之术”的无为而治;
四是以《淮南子》作者为代表的黄老式的“因循为用”的无为而治。
8、论为人民服务与以德治国管理哲学思想(3000-5000字可加小标题,应用方面)——大作业。
或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3000-5000字可加小标题,应用方面)——大作业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管理哲学,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各行业及各类书籍中,例如九流十家、医道、养生等等。
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治国、治军的精髓所在,也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
本文首先探讨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哲学,分析和总结了其内涵和特征,并说明了这种管理哲学的优缺点。
最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作比较,分析论述不同之处,希望可以科学的做到取精去糟。
这有利于让传统的管理哲学更能适应当代社会的管理实践。
1、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富于智慧。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也有论者从宏观现象上来理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简要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且富于民族特色。
综而观之,中国传统文化有几个特色:
一是概念繁多:
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等;
二是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苟子》;
仁、义、礼、智、信;
中庸)、道家(老子、庄子;
道德,无为、逍遥)、墨家(墨子、《墨子》、兼爱)、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等;
三是种类丰富:
举大类而言就有琴、棋、书、画、十二生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衣冠服饰、四大雅戏、动物植物、器物随身、饮食厨艺、传说神话、神妖鬼怪、旅游文化、方言文化……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等等。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富于智慧,这从《周易》、《老子》、《孙子》、《三国演义》等几部闻名中外的经典著作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又广泛融会东方各国乃至西方文明的文化,是以儒家为主又以历代诸子百家为辅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又全面涉及人与万物和谐与共的文化,是一种富于百家管理智慧又具有无数成功实践的文化。
管理是思想,是技术,也是一种文化。
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是长期积累的精髓。
不同文化之间难于取代,因而无论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都不可能照搬照抄,一定要植根于本土,才能成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提炼和整合东方各国优秀的管理文化,形成了以《周易》、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佛教和伊斯兰教等有关管理思想和方法为主体的管理哲学。
按照现代管理的表述: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宏观治国的管理思想和微观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历史阶段分,又可以分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中国近代管理思想——以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管理为代表(继承中国、洋务运动传入)和以新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管理哲学思想。
管理是一种具有真正实践意义的行为。
人的行为分为“有为之为”和“无为之为”。
所以,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有两种基本模式和多种管理手段。
第二、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特征。
在全球化时代,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才能因差异性体现自己的出存在价值。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宗教、宗法、伦理紧密相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特征。
首先,哲学特点以思想文化核心(而不是以确定规则为中心)、以德为先、利益为辅。
其次,综合性和系统性。
第三,教育先导性和整合性,没有专门的管理学科分类。
从小教育、三字经、千字文开始。
第四,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包含维护封建礼制、封建社会体制的意义。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君臣之礼等: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从”,是指: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是指:
德、容、言、功。
同时,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文化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和负面影响:
重政治而轻效益;
重专制而轻民主;
重人情而轻法制;
重情意而轻利益;
重均同而轻个性;
重生产而轻流通;
重伦理而轻科学。
第三、对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取舍。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管理思想与科学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原则很相近。
儒家文化中的勤俭敬业精神、经商之道、人才观念、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观,与现代管理要求的人本观念、经营观念十分近似;
兵家的战略思想几乎完全可以应用于现代经营战略管理。
这些精华我们应予以取之。
当然,传统文化毕竟在封建社会里浸泡得太久,有太多的糟粕。
诸如等级观念、集权意识、血亲观念、人治意识、依赖意识和奴性意识以及家族制式的管理模式等等的糟粕,应予以舍之。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对传统不能抱着凝固的、僵化的态度。
继承传统就必须赋予时代的内涵、活力,融进科学文明的现代意识,适应科学管理制度创新需要。
否则,传统文化就不会有生命力和活力。
我们必须树立立足当代、取精去糟的争取态度,批判地改造传统文化,为科学管理制度创新营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氛围。
2、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别,中国文化注重的是“情、理、法”,而西方则为“法、理、情”,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管理更需要侧重于人的管理,因为人情往往是绕不开的结。
管理作为一门学问,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需严谨的推理演绎和认真的实验来证明其正确性,且存在各种公理、定理,为人们所统一认识。
管理无定式,尤其是西方管理学派的多样化足以说明这一点,如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丰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行为学派等等。
当然西方的管理学也建立有大量的数理模型,从无数经营管理的数据中归纳其特点。
然而无论哪一种管理学派,其落脚点都必须是解决管理的有效性,唯有有效的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就在于其文化内涵中可体现种种管理流派的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代表国学论作中汲取精华,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当受益无穷,读国学一本,胜杂书万千,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管理者正将中国的国学作为治理企业的妙方。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包治企业管理百病的良方,它所提供的只是一种予以人的思想的启迪,取精华而去糟粕,辩证的应用才是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如果说西方管理好比参与竞技的装备和武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则是驾驭这些装备的智慧和技巧,单纯的任何一方都不足以战胜对手,只有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克敌制胜。
新加坡的发展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哲学的积极运用的典型,区区一个弹丸之国,竞能30余年保持近9%的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全球明大金融中心之一,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万美金,堪与欧美抗衡,且保持亚洲最具效率和廉洁度的政府形象,皆因其大力提倡的儒家治国思想。
第一,如何认识中西管理思想文化。
现代流行的西方管理文化产生于资本主义。
我们不迷信于西方(欧美代表)现代企业管理,并不是不去借鉴他们的取得成功对我们民族其良好作用的思想方法与策略;
同时不去复制他们的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并不是不去研究欧美的管理学。
对待西方管理文化问题的关键是,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中国人的处事哲学、文化习惯到底是什么;
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欧美的东西中国化,使其具有中国特点而后再实行,让其“为我所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财富、非物质),传家宝。
与西方社会有区别。
中西方文化都是产生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阶级社会、一定阶级立场产生的,具有二重性。
有统治阶级立场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属性。
以儒家(诸子百家之儒墨道法兵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西方文明是可以共生的,可以融合。
我们不能停留或复古传统文化的阶段(现代存在又复古风气),而要批判性继承、发展优秀的文化,摒弃腐朽的文化,实践创新,丰富我国优秀的文化。
在二十一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中西方文化的人性假设。
基于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对人性理解的本质差异究竟又是如何呢?
这是理论界一直在探讨和争论的话题。
从本质上讲,人性假设是对一定历史阶段现实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某种抽象,也是一定时代价值取向的人性预设。
从文化层面来解读中西方人性观之差异,必须把握最基本和核心的成分,这就是“性善”与“性恶”之分。
就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性善”学说;
而西方传统文化则倾向于“性恶”认知。
这种本质性差异在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形成中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泾渭分明的核心所在。
在西方近代,无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的X理论,还是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Y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西方“性恶论”认为,尽管牺牲自己利益来为公众谋取福利的人也有人在,但这毕竟是屈指可数,其行为不能作为人群的普遍现象而加以归纳和提倡。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为自己谋取利益,并且只要环境条件允许,就会干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和公众不利的坏事。
所以,西方近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原则就是:
使坏人无法干坏事。
其主要手段是建立相互制约的体制与机制。
最为经典、也最具说服力的事例就是美国“宪法之父”富兰克林起草美国宪法时的假想。
富兰克林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美国国家权力机构的设计,就是要假设国民不幸选举出了一个“恶人”当总统,而这个总统在这样的组织机构中也无法干坏事。
虽然“恶人”当总统的可能性极小,但美国国家权力机构的设计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中国古代人性观中“性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
在中国传统的“性善论”中,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人的素质可以为善。
人类拥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道德属性。
二是“仁义礼智”为人类所固有。
这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
三是求之得之,舍则失之。
为善与作恶取决于人们对其本心的探索和放弃。
积极努力发扬心性的本质,就表现为善,而放松或放弃对心性本质的发扬,就表现为恶。
总之,从管理思想上看,中国古代管理强调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改造人的思想,而近代西方强调制约,必须通过制约来遏制人的私心杂念。
第三、走向融合与中西合璧。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体系、性质不同的两种文化。
它们分别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创造了各自的文明。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指责哪一种文化及其发展是不好的,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后工业化时代,中西方人们都应当看到“法治”的重要性和“德治”的有效性。
走向融合,才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本质上讲,中西合璧是两种管理哲学观念的融合。
西方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是一种注重追求自我价值的“智性”文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中庸和谐关系的“价值理性”文化。
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克己复礼的“德性”文化。
应该说,这两种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并且是相辅相成、相依相存的。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正是西方世界开始进入后现代化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而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技术、创新精神也正是中国由落后的农业经济迈向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所极为需要的。
实际上,科学技术与工具理性、人文精神与道德理性本应当是完美文化中的紧密融合的两个方面。
因此,在21世纪,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西方文化和以“价值理性”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应当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汲取。
9、《七略•诸子略》中提出的“九流十家”之说是什么?
九流十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西汉学者刘歆作《七略》,其中《诸子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
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
10、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什么?
对现代的管理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是在他对告子人性论的批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孟子着重从人的社会性方面探讨人性,提出了系统的“性善论”思想体系。
主要内容有两点:
人生而具有善性。
人之后天之恶性,全完是由“耳目之官”与外物相交、为外物蒙蔽所造成的。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不管是儒家的“三达德”的理想人格伦和具有“三忘”精神的人生境界论,还是“正己正人”的“自我管理”和“修德于己”的“形象管理”,都是从“性善论”中推导出来的。
荀子虽是儒家,却不同意孟子的观点。
荀子的性恶论的“性”与“恶”,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能获得。
伪是能够学习和致力于就可做到。
伪有两个意思:
一是作用方面,即人为;
二是结果方面,人为所养成的人格。
如果从管理学角度讲荀子的“礼法并举”、“王霸合一”治国之道加以现代转换,也是现代“宽猛相济”、“文武兼施”和“以礼治国”管理之道的人性论根据。
11、谈谈“有为而治”的模式,“无为而治”的模式的理解?
有为而治的模式:
(1)儒家学派的“柔性管理”;
(2)法家“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3)兵家“以智治军”的智慧性管理“无为而治”的模式:
(1)道家式的“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
(2)儒家式的“尚贤推德”的“无为而治”(3)法家式的“君人南面之术”的“无为而(4)黄老式的“因循为用”的“无为而治”
12、请比较中国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哲学。
西方传统文化源于多山贫瘠、三面环海的古希腊。
古希腊人从一开始就以航海、商贸为主要生产劳动方式,原始氏族的血缘关系受到较为彻底的破坏,逐步形成了开放性的海洋文化和外向型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一种长于逻辑思辨,崇尚科学,热衷于知识、权力、法治,以及追求物质生活的文化传统。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则主要是黄河流域的广袤平原沃土,宗族血缘关系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逐步塑造了一种内向型的民族性格、自悟式的思维方式以及伦理道德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心理特征。
从本质来讲,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是一种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德性”文化。
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东西方人的心理定势、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尽管东西方管理都承认“以法治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是全部的管理手段,但是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各自的侧重点则是不同的。
由于西方具有法治传统,所以,在管理中主张“法、理、情”,将“法”放在首位,强调“严格的制度化管理”、“高强度的物质刺激”以及“明确的等级观念”,实施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
而中国则注重道德传统,所以,管理模式不同于西方的“法、理、情”模式,而是将“情”放在首位,重视“情感管理”,强调人性化,要求管理者要尊重人、关心人、鼓励人,以合理化的制度和合理化的人情达到合理化的管理。
西方人在办事时,按照法治的传统,总是“先小人后君子”,即首先签订合约力争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后按合约办事成为朋友。
而中国人则是“先君子后小人”,假设多数人是君子,往往碍于情面而忽视契约,一旦发生利害冲突,就会反目成仇。
13、如何看待孔子的“三忘”思想与君子的精神境界?
所谓“三忘”,即是“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乐以忘忧”的快乐精神和“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
孔子的人生,可以说是勤奋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不老的人生。
他的“三忘”精神,既充满着“厚道载物”的仁爱精神,也洋溢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儒家道德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14、诸子百家记载中国管理有四家是那四家?
道家、儒家、兵家、法家。
15、简谈“自我管理”的中国管理哲学各家的观点?
儒家:
智、仁、勇“三达德”的君子人格;
道家:
“上善若水”的圣人人格;
兵家:
“智、信、仁、勇、严”为将五德的理想人格。
16、简谈“立身行事”的中国管理哲学各家的观点?
“义以为上”;
“身重于物”;
“以智治军”;
法家:
哲学智慧。
17、简谈“有为而治”的中国管理哲学各家的观点?
“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
“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
“以智治军”的智慧性管理。
18、简谈“无为而治”的中国管理哲学各家的观点?
“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
“尚贤推德”的无为而治;
君人“南面之术”的无为而治;
黄老派:
“因循为用”的无为而治。
19、谈谈“九征”之说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古代考察“贤”与“不肖”的九种办法。
《庄子·
列御寇》:
“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对现代管理中甄别人才仍有指导意义。
20、简答“三畏”、“三戒”、“三友”、“平四恶”、“尊五美”、“重九思”的内容。
“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三戒”:
戒色、戒斗、戒得;
“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
“屏四恶”: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尊五美”: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重九思”: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矣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21、简答儒家的“三贵之道”的现代意义?
儒家认为,人的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礼仪形象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内在道德素质就有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所谓“三贵之道”,即曾子认为“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是礼仪文明的三条基本原则,在礼学中最为重要。
中国虽是礼仪之邦,但面对市场经济和严重失礼的状况,重温曾子的“三贵之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简答中国管理的四种境界。
“管理实践”境界、“管理科学”境界、“管理道德”境界、“管理智慧”境界。
23、简答韩非提出的“八奸”和“六微”之说的内容。
八奸:
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房。
六微:
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
24、如何理解“上善若水”?
其对现代管理意义?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里以水喻圣人之道,认为圣人应如水一样,只要做到“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可以达到“几(接近)于道”的最高道德境界。
这是“上善若水”圣人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
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普遍地施利于万物,却从不为自己争取利益。
这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崇高精神。
它在主观上虽不索取,但在客观上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丰厚的利益回报。
商道如水。
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回报社会就像水恩惠于万物,消费群体和个人就像森林和草地。
企业家为消费者创造利益和价值,消费者自然会通过认同而购买,汇聚钱财反哺于商家,如同草木使点滴雨水反哺于河流一样,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果商家只从消费者那里赚钱而不向社会奉献,使自己变成“内陆河”,迟早会在市场上消失。
这就是“舍”与“得”的辩证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 管理 哲学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