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高级中学高考历史第二轮练习导学案新中国的对外关系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116978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48KB
浙江安吉高级中学高考历史第二轮练习导学案新中国的对外关系Word格式.docx
《浙江安吉高级中学高考历史第二轮练习导学案新中国的对外关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安吉高级中学高考历史第二轮练习导学案新中国的对外关系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走向国际舞台
〔一〕日内瓦会议:
〔年在举行〕
为了和平解决和问题;
2、成果:
周恩来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
3、意义:
新中国第一次以身份参加,进一步缓和了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二〕万隆会议
亚洲、非洲的运动不断高涨;
2、召开:
1955年4月,个国家在〔国家〕的万隆召开,讨论的问题主要由问题和问题。
3.成果:
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宣言》
4、地位:
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5、意义:
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精神,被誉为“”。
★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中国态度差距最明显的是哪两个国家?
各自的表现如何?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中,最能表达新中国政权性质的是哪一条?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关系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和美友好,疏远苏联;
二是亲近苏联,疏远美国;
三是奉行中间路线。
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指出中国最后采取了哪一种选择,并分析为何未采取另两种选择的原因。
〔4〕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提出的国内国际背景是什么?
〔5〕有人对20世纪50年代初的国际战略格局形象的概括为:
一个村子、两家姓、三大力量、四种人〔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同时存在、殖民地宗主国与新兴民族主义国家同时存在〕。
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含义?
〔6〕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7〕万隆会议一度产生的分歧和矛盾的原因有哪些?
你认为“同”在何处?
“异”在哪里?
“万隆精神”是指哪些内容?
★拓展延伸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原因
〔1〕从背景看:
二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突出特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而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为了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从内容看:
它与独立自主的提法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3〕从结果看:
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对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起了重要作用。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特点
〔1〕革命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依次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方针都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色彩: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
3.正确理解和平共处原那么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①包容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
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②开放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是和平的原那么,也是发展的原那么,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③创新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2〕作用
〔1〕和平五项原那么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那么,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正确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
〔1〕提出背景:
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2〕“同”:
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共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着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3〕影响:
“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之间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5.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1〕从目的上看:
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那么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
〔3〕从内容上看: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从影响上看:
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那么,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巩固性练习
1、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以下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在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形势下提出B.1953年在朝鲜、印度支那问题的谈判中首次提出
C.日内瓦会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指导下的外交实践D.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那么
2、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退回。
这说明〔〕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3.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
“‘你们一边倒。
'
正是这样。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对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选项是
A、是新中国根据当时形势做出的正确选择B、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C、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D、“一边倒”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2017年,为庆祝中国与印度建交60周年,中国在印度举办“中国节”,印度在中国举办“印度节”。
以下事件与中印关系直接相关的是
A.日内瓦国际会议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D.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
5.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的是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它已成为中国政治
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
以下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
)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④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提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7.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是为了处理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8.以下关于新中国外交情况的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B、日内瓦会议显示了中国在解决地区问题中的重要性
C、中国参加不结盟运动后,发挥了重要作用D、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
9.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超凡的气度和过人的智慧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中国主权,展现中国魅力,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具体表达在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那么②倡导“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③“一国两制”的设想和实施开创国际先例④“小球推动大球”的外交艺术在国际社会传为佳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A.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11、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第二讲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及新时期外交政策与成就
★考点:
〔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
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2〕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3〕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注意: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由于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集团占据;
(2)广大亚非拉美日益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3)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4〕美国提出的“”方案被中国拒绝。
2、恢复:
1971年10月,_____届联大通过了、等国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巨变,第三世界作用越来越大;
有利于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
(2)标志着美国实行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原因:
(1)美国: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美国“遏制和孤立”政策失败;
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
为确保争霸重点,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从越南撤军并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2)中国:
苏联推行,威胁中国,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和对付苏联威胁;
有利于和平解决问题。
2、进程:
〔1〕1971年,“外交”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并签订了《______》,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3〕年底,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4)_____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3、影响:
〔1〕结束了长期的对峙,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2)直接推动日本及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3)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有重大意义。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
〔1〕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日本为了获取一个在上和上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
〔3〕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
2.过程:
〔1〕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
〔2〕1973年,中日两国互设,互派,并陆续签订了一系列协议,
3.影响:
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有重要的意义。
〔1〕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3,2第37页方法技巧与点拨6〕。
为什么说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重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
〔2〕近代美国强迫中国签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中美关系引人注目,在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问题举足轻重。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是在年,中美之间的三个联合公报是、以及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
〔3〕影响中美、中日关系的敏感话题有哪些?
四、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阅读〕
1、依据:
(1)国际形势发生新变化。
(2)国内现代化建设需要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有利于国际经济交流的外交条件。
(3)对国际形势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过去对战争的估计,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2、表现:
不结盟政策:
〔二〕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政策:
中国坚持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的宗旨和原那么,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2、活动:
〔1〕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教材P96页表格〕
〔2〕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会议;
〔3〕促成了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积极推进新兴区域合作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1〕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
〔2〕20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上海合作组织
〔1〕国家:
中国、俄罗斯、、吉尔吉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
〔2〕过程:
1996年4月,确立“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3〕性质:
合作组织
〔4〕意义:
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为核心的新兴国家关系;
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安全先行、为特征的新型国家关系;
对推动建立国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意:
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1.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1〕根本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客观原因:
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控制作用减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
〔3〕直接原因:
新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而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大上支持中国;
〔4〕历史原因:
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资格应顺理成章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替。
2.为什么说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双方共同的要求?
〔1〕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说明二战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的遏制战略失败,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华政策;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而且苏联也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安全,美国企图利用中苏矛盾,在亚洲收缩力量,集中对抗苏联,而中国也需要缓和同美国的关系,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威胁,因为双方逐渐走近;
〔3〕在经济方面,美国谋求打破中美关系的僵局,利用中国的广阔市场,以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中国也想恢复同美国的正常关系,加强同西方世界的交往。
正是两国的共同需要,所以在改善关系方面,美国较为主动,中国积极响应。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中国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对中国
①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②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便利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对国际关系:
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简历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它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4.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那么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3〕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主张国家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利合作。
〔4〕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进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5.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对我国的意义
〔1〕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标志;
〔2〕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有利于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推进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开展;
〔3〕对于打击中国境内的恐怖势力,维护社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是以前的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表现
〔1〕为把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为我国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由以前的重安全走向重发展;
〔2〕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向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型外交转变,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那么,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
〔3〕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中国的和平形象,消除外国对我国发展的疑虑。
★巩固性练习:
1、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七天”。
其主要原因是
A、美国已经放弃了孤立中国的政策B、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够建立外交关系
C、打开了中美两国有好交往的大门D、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奠定基础
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
“〔1971年〕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
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
周恩来后来告诉我,在我刚要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大表决的结果,但他不愿意第一个告诉我,怕我难为情。
”这段文字中“那场战斗”是指〔〕
A、美国支持台独B、美国反对新中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
C、中国大陆和台湾实行“三通”威胁到美国利益D、美国反对新中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3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
这反映出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10年新课标卷〕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6、〔10年全国卷1〕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组建增多,这说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7、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8、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这说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9、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近30年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
“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
”其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①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作了面向全世界开放和全面开放的调整④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④
10.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D、在全球争霸中美国的战略需要
11、中美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虽经历风雨,存在着分歧和利益冲突,但总体上积极、稳步的发展态势。
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说明
A、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消除国际竞争B、化解国家间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关系健康发展
C、维护国家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不变的宗旨D、加强区域性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2、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
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B、“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D、“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13、〔10年安徽卷〕〔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
“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
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
“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安吉 高级中学 高考 历史 二轮 练习 导学案 新中国 对外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