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之礼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115616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2KB
五经之礼Word下载.docx
《五经之礼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经之礼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孔子这一段话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的,因为我们今天有很多人会觉得国家治理最重要的方面是制度的建设和法制的完善,但儒家认为无论是法也好,还是制度也好,它与人的德行密切地关联在一起。
制度再完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德性的人来实行的话,这个制度也会走样。
这是儒家一直以来的观点。
所以,儒家对于政治生活的安排始终是四个字——礼、乐、刑、政。
我们可以看到,礼、乐是在行政之前的,儒家认为只有以礼、乐为引导,行政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这不光是孔子的看法,孟子也有类似的表述,孟子说:
“徒法不足以自行。
”单单依靠法律的话是没有办法来实现的,后来到了荀子这个阶段,虽然荀子在各个方面都与孟子争锋相对,但在这一点上两者却表现得极为一致。
荀子说,有治人无治法,只有给国家带来治理的人没有能够独立地给国家带来治理的法律,所以,法律一定要靠人才能发挥作用。
这是这一段话里边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可以丰富我们今天对于政治的一个理解。
另外一方面,孔子还在这句话里边讲到两种不同的治理思路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治理结果,这个结果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字是“耻”,仅仅以政令为引导,以刑罚来统一的治理思路,最后带来的是民众仅仅是免除刑罚,而没有任何的羞耻之心,而另外一种治理思路则可以给民众带来羞耻之心,可以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思路带来最大的不同是,百姓到底是否有羞耻心这样的一个东西,而有没有羞耻心是人与动物的一个最大的区别。
虽然《孟子》里面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我们人所独有的,但是今天你会越来越发现,因为我本人很喜欢看《动物世界》,当你去观察一些动物的时候,特别是看一些高级的哺乳动物,灵长类的动物,你会发现恻隐真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因为动物里面有很多动物也是有恻隐之心的,它对它的孩子的爱,跟我们对于我们孩子的爱是非常接近的。
但羞恶之心,羞耻心确实是我们人所独有的。
而且西方似乎也是这样来认为的,我们大家非常熟悉西方文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典籍是《圣经》,在《圣经》里面讲了亚当跟夏娃的故事。
亚当跟夏娃最初是在伊甸园里面,在上帝的手下,上帝告诫他们不要吃树上的果实,结果亚当和夏娃没有经得起蛇的诱惑,吃了上面的一个所谓的智慧之果,他们吃完智慧之果之后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他们忽然觉得我不能赤身露体了,我一定要用某些东西把我的身体遮挡住。
为什么他要遮挡身体?
在那一刻他就有了羞耻之心。
所以有人讲文明最初就来源于人的羞耻心,所以文明来源于人的遮挡,有这样一个讲法。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西方文明也好,还是我们中华文明也好,都会认为人与动物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否有羞耻之心。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也会看到,你何时见过动物有羞耻之心,比如一条狗做了一件事,然后特不好意思,好像从来没有。
所以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
这两种治理思路所带来的结果。
第一种,没有羞耻之心,在某种意义上,这样一种治理思路跟我们训练一个动物差不多,跟我们训练一条狗差不多,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方式来训练一条狗的话,最后狗也可以达到免而无耻。
它之所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一些事情,仅仅是为了免除被处罚,但没有任何的羞耻之心。
所以第一种治理的思路没有让人成为人,而第二种治理思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样一种治理思路是真正使人成为人,所以在儒家对于政治思想之中,不仅仅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治理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治理者要使百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通过教化,通过一些德行的引导,通过一些礼仪的安排,使人真正成为人,这是儒家对于政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
这也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在理解政治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儒家如此重视“礼”,“礼”到底保存在哪些文献之中?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的记述来了解“礼”。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24史的记载,看里面所记载的一些重大的礼仪活动,这没有问题。
但关于“礼”最详细的介绍就是保存在五经之中有关于“礼”的经典内容。
今天提到五经,大家可以立刻说出来,五经包含哪五个方面,每个人都可以很轻易地说出来,诗、书、礼、易、春秋。
其中诗是指《诗经》,书是指《尚书》,易是指《周易》,秋是指《春秋经》,这都没有问题。
唯独提到礼的时候,因为我在外面讲课的时候,包括给我的孩子讲课的时候,每当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答案,当提到五经中的“礼”的时候,最多的答案,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礼记》,也有一些人提到是《周礼》。
在汉代的时候,当我们提到五经里面这个“礼”字的时候,它既不指《礼记》,也不指《周礼》,它指的是另外一个礼学的典籍《仪礼》,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经常会发生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包括我去XX在查的时候,谈到五经的时候,在里面记载这个礼就是指《礼记》,但这个是错误的,最早在汉代的时候提到五经是指《仪礼》。
那通过刚才的这个问题,我们大家了解到,一提到礼的典籍的时候,大家至少可以说出三种关于礼的典籍,即《礼记》、《周礼》以及《仪礼》,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是有“三礼”的讲法,最早“三礼”名称的出现是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没有地重要,在我们接下来的课程之中,我们会反复地提到这个人,是东汉末年跨时代的经学家,他叫郑玄。
因为早期,最早在汉代的时候,单提一个“礼”字,它一定是指《仪礼》,当时的《周礼》、《礼记》,甚至我们今天流传的49篇的礼记也好,都是作为《仪礼》的附录而存在的。
直到郑玄的时候,他在给“礼”进行注释的时候,他选择了三种礼的典籍,一种是《仪礼》,还有一种是《周礼》,最后一种他选了49篇的礼记,从此之后就有了所谓“三礼”的名称。
“三礼”的次序在中国历史上是有一定变化的,在早期,在汉代的时候,特别是在西汉时期,真正重要的礼学的典籍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仪礼》,《仪礼》一直是最重要的,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礼经的时候,提到经典的时候,礼这部经典的时候,最先提到的是《仪礼》。
《周礼》跟《礼记》都是作为附录而出现的。
后来由于郑玄给“三礼”作了注释,而郑玄本人他最推崇的又是《周礼》,所以后世的人由于推崇郑玄,所以在“三礼”之中一般人认为《周礼》是最重要的。
这是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大家了解一下。
下面我们就分别地对这三种礼学的典籍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仪礼》相关内容
(一)《仪礼》名称及作者
我们首先来看《仪礼》。
关于《仪礼》有一些问题,首先是《仪礼》的名称问题,最早的时候,《仪礼》是没有“仪”这个字的,只是单称一个“礼”字,如果我们去检索一些汉代典籍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后代的时候,基本上《仪礼》都是以单字出现的,都是以“礼”这个单字出现的。
后来由于郑玄在注释《礼记》,他发现有一些篇目,比如像《中庸》也好,像《礼记篇》也好,有这样的一些讲法,如曲礼、威仪这些讲法。
有经礼三百,威仪三千的一些讲法,所以它在《礼》的基础之上又加上了“仪”这个字,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仪礼》这样一个名称。
但在汉代的时候是没有“仪”这个字的。
另外一个方面,《仪礼》又有一个名称也被称为叫做《士礼》,今天《仪礼》一共17篇,汉代的时候又有《士礼》的名称,为什么叫《士礼》,因为一个人认为《仪礼》里面所讲到的17种完整的礼仪活动都跟士这个阶层有关,它讲的都是士这个阶层的礼仪活动,所以给它起了《士礼》这样的名称,但如果我们今天去仔细阅读《仪礼》17篇的话,《仪礼》里边所记载的礼仪活动并不完全是针对士这个阶层,有些也讲到大夫这个阶层,更有一些,像进礼,朝见的这种礼仪,它讲的是诸侯跟天子之间的礼仪活动,所以并不完全是士。
为什么会也《士礼》这样一个名称?
据推测是因为《仪礼》的首篇叫《士冠礼》,第二篇是《士昏礼》,所以根据古代命名的原则,因为古代书籍命名的时候一般都是取开篇的前几个字,《仪礼》最早的时候也取了《士冠礼》的前几个字,它对重要的两个字是“士”跟“礼”,因为官礼已经变成了具体的礼,有这样的一种考虑,这是关于《仪礼》的名称。
《仪礼》的作者是谁?
在历史上分为两个派别,有一派认为《仪礼》的作者就是周公,另外一个派别认为《仪礼》的作者是孔子,当然我们今天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没有具体的证据,所以我们也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答案,到底《仪礼》的作者是谁。
但无论是周公也好,还是孔子也好,都是我们古代的圣人,可见在儒家系统里边一般会认为《仪礼》就是圣人所创作的这样的一个东西,所以他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接下来会有一个《仪礼》传承的问题,在秦朝的时候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是焚书坑儒,很多儒家重要的典籍,或者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典籍,在那时候都销毁了,所以到汉代的时候需要有人重新收集、整理来传承,《仪礼》的传承比较复杂,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图片,在这张图片里面就反映出了《仪礼》的传承过程。
最早传承《仪礼》的,大家只要记住几个重要人物就好了,这些重要人物,我们都用红色的框进行突出,最早传承《仪礼》的是汉代的高堂生,最早由他传,经过他的传承,三传传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后仓,后仓有一些重要的弟子,主要有两个重要任务,一个叫戴德,一个叫戴圣,后面我们在讲到《礼记》的时候我们会提到这两个人物。
这样一个传承的谱系,大家简单地了解一下。
(二)《仪礼》的基本内容
接着我们来看《仪礼》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我们对于《仪礼》的篇目以及基本内容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
现存的《仪礼》一共保留了17篇,大家可以一起来看一下,是《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一共是这样的17篇,这17篇并不是说流传到我们今天的一些残篇,它是在汉初的时候就已经只剩17篇了。
这17篇,我们看内容上比较杂乱,后人在总结的时候总结为8个大的方面,大家可以看一下PPT的底部,可以分为这样8个重要的方面,即冠、昏、丧、祭、射、乡、朝、聘,总共是这8大类。
这8大类也被称为八纲,其中冠礼是成人礼,昏礼是讲男女之间关系的,丧礼主要是讲亲人去世时一些基本的礼仪火堆,祭祀之礼进的是亲人去世以后,我们怎么样来怀念他。
射礼讲的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体育活动,即射箭。
这很有趣,因为在《论语》中,孔子唯一提到的一项体育活动就是射箭。
在我们这个民族里面,我们并不太重视,像我们今天奥运会的一些体育项目,如田径、游泳等项目,这也反映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一个很大的不同。
那为什么孔子会特别地重视射箭?
在《论语》中特别提到这个?
因为在孔子看来,射箭这项活动跟儒家修身的活动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孔子讲,“射有似乎君子”,射箭非常类似于君子的修养,“不怨乎人,反求诸己”,相似在何处?
是因为射箭的时候即便你没有射中靶心,你不会去埋怨哪些比你射得更准的人,你会来反省自己,这一定是我自身的问题,一定是我的姿势不够端正,一定是我的心态不够好,那这样的一种反省非常类似于君子的修身。
君子也是这样,不去埋怨别人,一定是先反省自己,所以我们这个文明在选取一些活动的时候,他一定会选取最有利于个人内在精神成长的活动,我们不会去追求对于人身体或对于人的能力极限的一个突破。
今天整个奥运会的一些体育项目,奥运会是OlympicGames,它是一个游戏,但它更是一种西方人的游戏,因为它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更快、更高、更强,它不断地在追求对于人体极限的一个突破。
所以,有一些极限运动,也一定是西方的。
极限运动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很惊讶,有些人在悬崖上腰里绑个绳子跳下去了,有些人腰里不绑绳子跳下去了,还有像前一阵我们央视新闻里转播的异装大赛,穿一个像蝙蝠一样的衣服,然后从一个山上跳下去,这种极限运动一定是西方的,在中国不会出现这样的极限运动,如果有这样的运动,孔子一定会问,父母健在否?
如果父母健在的话,怎么敢拿自己的生命去开玩笑。
因为《论语》里边明确地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你去一个远的地方都要有确定的方向使父母安心,更别说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所以儒家在活动的安排上,在物质生活安排上,他首先考虑的一定是什么样的物质生活安排最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在物质生活安排的时候所第一位要设想的,这也是中华文明跟西方文明非常大的一个不同。
所以在我们这个文明里边,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德”,而在西方文明里边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力”,他们追求的是“力量”的这个“力”字,我们追求的是“德行”这个“德”字。
所以,带来了中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两条发展道路。
所以我有时候会跟我的学生开玩笑着讲,我说,如果今天按照儒家的理念来举办一场运动会的话,那可能田径、游泳这样的项目都不会存在,可能真正存在的就会像射箭、射击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些运动是最能提升人的德性的,这是关于射的方面。
乡讲的是乡党邻里之间的一些主要的礼仪。
朝主要讲到的是一些诸侯国,国与国之间的一些礼仪,邦国之间的利益。
聘主要讲到的是诸侯跟天子间的礼。
实际上《仪礼》最重要的部分讲到的是跟我们个体生活密切关联在一起的这样的一些礼仪活动,前面的这4种,冠、昏、丧、祭,这4种礼仪是我们人生最关节的一些重要的礼仪活动,人生最面临的第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就是冠礼,冠礼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成人礼,但古代的成人礼跟我们今天的成人礼有非常大的不同,今天的成人礼大多数都是由学校来组织,而且仪式相对来说都很简单,而且是大家一起成人。
我们一般会选择五四青年节的那一天,然后我还记得当时我们在成人的时候,就在我们学校的操场上,然后我们操场上有球门,球门有球门线,当时我们集体跨过那道球门线,我们就成人了,所以很奇怪,不知道我们怎么跨过那条线就成人了。
但在《仪礼》中最记载的冠礼并不是这样的,首先冠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礼仪活动,冠礼之前的准备一直到具体冠礼的实行,我简单数了一下,大概至少有20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比如在冠礼之前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第一件事,按照《仪礼》里面记载是筮日,筮就是卜筮的筮字,在中国古代常常是通过卜筮的方式,占卜的方式来判断吉凶的,由于冠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仪活动,所以在选择日期的时候也要通过占卜的方式来选择。
卜跟筮在古代是不一样的,卜所使用的器具是龟甲,是乌龟的壳,通过火烧的方式来看龟甲的裂痕来判断吉凶。
筮是用一种特别的工具,叫筮草,筮草在今天的河南安阳有产出,所以我有一个师弟,每次从安阳回来的时候都会给我带一些筮草,所以今天有很多人用牙签、用筷子算,这都是不准的,一定要用筮草,因为筮草被视为是阴阳和合之物,所以你算出来的吉凶才准,会产生这样的方式。
这是冠礼先准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且冠礼是在家庭中来举行的是由自己家来举行的,在举行之前,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要参加,就是你父亲的好朋友,父亲要邀请他的好友来进行冠礼的仪式。
在冠礼具体的举行过程当中有三次加冠活动,即所谓的“三加礼”,这是非常重要的,要为你加三种不同的帽子,而且帽子是从最普通、最简陋的帽子,一直加到最完善、最有仪式感、最隆重的帽子,为什么要有一个不断加冠的活动?
因此《礼记》里面的奖罚是家有加有成也,希望勉励你有所成就,而且在加完冠之后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是为你加冠的人(你父亲的朋友)要为你赐“表”字,你成人之后,别人就不能再称呼你的名了,除了长辈、君主(皇帝)之外,别人就不能再称你的名字,只能称你的字,所以我知道古代人是有名跟有字的,那什么时候开始有字?
是在冠礼之后你才有字,并且通过这样的一系列繁复的仪式,让你从那一天开始,你的身份真正地不同,所以在冠礼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就是你以成人的身份去见你的亲戚跟朋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因为从这一天开始,你就不再是一个未成年人,我是一个承认,你要承担你的家庭责任,你要承担你的社会责任,所以冠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人生面临第一个重要的礼是冠礼。
冠礼之后是昏礼,昏礼也与我们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在古代昏礼有一整套完善的仪式,我们今天的昏礼只管昏礼两天的一些礼仪活动,因为我两年前刚刚结婚,所以比较熟悉,那我们会找婚庆公司,但他所管的礼仪活动就是你昏礼当天的一些迎来送往的宴请仪式,但古代的昏礼非常地完善,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在这里面的“昏”字我写成了这个“婚”字不太一样,好像少了一个女子边,有些同学可能会问是不是老师写错了?
我要告诉大家,并没有写错,在《仪礼》里边《昏》就是这个字,没有女子旁。
最早昏这个字就写作“黄昏”的这个“昏”,为什么?
据有些学者考证,是跟最早的昏礼习俗是有密切关系的,因为最早的时候,男女之间的结合不是像我们今天采用的这样一种方式,男人要跟女人结婚,一般是采用强混的方式,你结婚就要去抢,抢婚你就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里抢,你一定要选择夜色刚刚降临的时候去抢,所以,后来昏礼在举办的时间上也保留了这样的一个习俗,基本上都是在黄昏的时候来举办昏礼的,至于我们今天的一些婚礼习俗有很大的不同,我本人是东北人,婚礼,我们东北人举办婚礼一定是要在上午来举行的,如果是一婚的话一定要在上午举行,如果你是二婚的话要在下午,但是据我了解,有些南方地区是在下午来举行的,这个是比较符合我们古代的这样一个习俗的,后来儒家又给这样一种习俗加入了一些合理的内涵,比如她讲为什么要在黄昏的时候来举行昏礼?
因为黄昏的时候正好是一天中阴阳交替的时候,所以结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阴阳的结合,所以要选在这样的一个时候来举行昏礼。
婚礼的仪式主要有六个仪式比较重要,所以后来不论是司马光也好,还是朱子也好,他们在写一些家庭礼仪的时候,在整理一些家庭礼仪的时候,谈到昏礼的时候一般都划分为这六个步骤。
第一个是纳采,纳采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提亲。
在昏礼之前,男女是不能见面的,男女是有别的,所以一定要靠媒妁之言,要靠媒人去女方的家里提琴,所以有这样的一种礼仪的活动,是纳彩。
第二项是问名,光提亲还不行,还要问女家的姓氏,这也是为了防止乱伦的现象出现,所以一定姓氏要隔得比较远才好。
问名之后是纳吉,所谓纳吉是通过占卜的方式来看这样的一个昏礼是否会带来好的结果。
第四项是纳征,就好像我们今天下聘礼,你会送给女方家一些关于昏礼的礼品,第五项是请期,男方要向女方家询问,到底在哪一天来结婚。
最后一项是亲迎(今指迎亲活动),在我们今天也有所保留。
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礼仪活动。
丧礼跟祭礼就更为复杂。
通过丧礼我们可以确定人伦关系的亲疏远近,跟你关系不同的亲人,你为他服丧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丧礼里边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所以在《仪礼》里面有非常多讲到都是跟丧礼相关的,比如《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这讲到的都是跟丧礼相关的。
儒家特别重视亲人去世,以及如何祭祀已经去世的亲人的活动。
因为在《论语》中明确地讲,“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无论是丧礼也好,还是祭祀的礼仪也好,都是可以带来风俗的改变,都可以使民风变得更为地纯朴。
所以《仪礼》讲的就是我们人生大关节的一些礼仪活动。
今天我们不行,我们今天由于这些礼都消失了,所以我们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不知道,没有清晰的阶段。
也由于没有这些礼仪的存在,当我们到了一个特点重要的人生阶段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有神圣感,那这是非常糟糕的,这样一种详细的规定,也可以给我们人生带来确定性,这样详细的一个规定,带来的一个效果是使我们到达一个陌生的场合里边,我们不至于感到无所适从。
当年我在北大学习的时候,我们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北大最早的时候厕所不光是分男女的,厕所还是要分老师跟学生的厕所,为什么要这么区分?
当时我很不理解,因为我当时还是学生,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还造成了浪费。
但后来当自己成为了老师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东西是必要的。
为什么?
因为我们课间会有下课,下课之后你就会去厕所,但在厕所的时候,你就会遇到上课的学生,当这种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场面,因为有些学生在厕所里面会跟你打招呼,平常打招呼也就罢了,特别是在你正在方便的时候他跟你打招呼,大家可以想见这个场景有多尴尬,你到底是应该回应,还是不应该回应呢,你到底怎么去回应?
这就会常常无所适从。
所以礼仪规定得越详细,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好处是,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我们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也不会不知道你的手脚放在什么地方,你都会有非常确定的地方可以去放,你都也非常确定的做法,这是关于《仪礼》。
《仪礼》的一个特点是要让一个仪式不断地重复,而每一次重复都可以达到一个相同的效果。
《仪礼》从汉到唐,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关于礼的经典,这是《仪礼》。
《仪礼》非常地难,如果今天我们要想去读《仪礼》的话,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版本,那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仪礼》的读本,前两个是关于《仪礼》的一些古文注释的版本,那今天我们现代的很多解释都要参考古文的注释。
第一个是《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里面的《仪礼注疏》,它是由郑玄来作注,由唐代的贾公彦作疏的,这是最早的关于《仪礼》的比较完整的注释。
接下来到了清代,清代是我国考据学大发展的一个阶段,所以这个时期有非常多的成果。
那其中胡培翚的《仪礼正义》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成果,他在《仪礼注疏》的基础之上,又对于《仪礼》的一些名物制度,一些礼仪安排进行了一些考证,所以这两个是我们可以参考的非常重要的古汉语的注本,但我们大家不是专业的学生,所以这两本书对于我们来说太难了,所以我给大家推荐了一个现代的注本,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被收录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里面的,是由清华大学历史系的一个叫彭林的教授,他对于《仪礼》所进行的现代的注释,这本书不仅有注释,还有全文的翻译。
因为《仪礼》中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古代的一些名物、制度,我们大家如何来了解?
我们大家可以来看这本书。
这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好的一个现代的读本。
二、《周礼》相关内容
(一)《周礼》名称及作者
那如果说,《仪礼》主要着眼的是个人生活的话,那《周礼》所着眼的是军国大礼,是国家层面的一些重要的礼仪上的安排。
比如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公九卿制度,最早就来自于《周礼》,但是《周礼》到底是一种周代真实存在过的制度,还是说,是儒家对于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的设想?
那在今天是有争论的,这个我们也搞不清楚。
那么,《周礼》由于它是国家层面的,所以在这里面所描述的大部分是一些人类共同体的一些安排,无论是组织结构也好,权力的分配也好,职责的区分也好,在《周礼》里边都有这样的记载。
关于《周礼》有一系列的问题,和《仪礼》差不多。
首先我们来看《周礼》的名称。
《周礼》最早并不叫做《周礼》,最早它叫做《周官》,后来为什么改名成叫《周礼》?
跟一个重要的人物有关,这个人物是西汉时期一个重要的经学家,叫刘歆,在《汉书》里面,班固曾经有一个记载,他在注释里面有一个记载,他说:
“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在王莽的统治时期,王莽让刘歆设置了跟《周官》相关的经学博士,所以从此之后,《周官》有了自己新的名称叫《周礼》,后来有很多人也提到,如荀悦的《汉纪》,在陆德明《经典译文•叙录》里面也有记载。
所以,到了刘歆之后,《周官》才开始改成《周礼》,列为礼学的一个经典。
《周礼》是谁?
由于《周礼》在诸经中出现得最晚,它的来历又众说纷纭,所以对于《周礼》的作者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人认为,《周礼》就是刘歆的伪造,由于你在当时设立了博士官,所以完全是由他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这样一个典籍,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