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114827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33.36KB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
看着这条直线,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与线有关的知识?
——直线,射线,线段。
无论是哪种线,它们都有一定的长度,都是由点运动而形成的。
我们就说——点动成线。
师:
(课件呈现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
生:
无数条。
师投影出示。
二、探究新知,掌握角的特征
活动一:
分析——静态角
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角。
(上台指出一个角)
像这样的角还有吗?
选一个画出来。
每位同学都画了角,那么你认为什么是角?
角是由一个点向任意位置发射出去的两条射线。
他的话里哪些词让你觉得特别重要?
一个点、两条射线。
(在教师引导下,角的静态概念描述为:
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师板书。
(学生将自己所画的角进行标识,集体反馈统一、优化角的标识方法)
【设计意图: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演绎推理的思想,通过分析已有事实和数学定理,推导出角的静态概念,它对人的思维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训练作用,为学生今后逻辑证明和定理推导的研究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师有意义的提问和任务指令下,培养学生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严谨的逻辑、分析全面的意识。
】
活动二:
评价——动态角
如果请你做角,需要什么材料?
两根小棒和一个钉子。
两根小棒是为了做角的两条射线;
用钉子固定,表示它是角的顶点。
请打开材料包,选择里面的材料,想一想怎么组成一个角呢?
同桌讨论后生汇报。
汇报:
方法1:
(两条小棒不重叠)直接扣住顶点,这就是角了。
方法2:
(两条小棒重叠)先扣住顶点,拉开两边,这样就是一个角。
方法3:
(两条小棒重叠)先扣住顶点,一条射线不动,让另一条射线旋转,就可形成角了。
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一个?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喜欢方法1:
很简单,步骤少。
喜欢方法2:
(用角的静态概念回答)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可形成角。
小结:
这两种方法本质相同,方法1中的“小棒不重叠”就是方法2中的“拉开两边”,本质上都是角的静态概念。
喜欢方法3:
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师板书)
用“评价”贯穿整个动态角的探究过程,评价教具、评价不同的做角的方法(实质上是评价角的两种生成性定义),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尤其突出角的动态概念,为后面学习判断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埋下伏笔。
活动三:
创造——判断角
1.活动:
试做直角、锐角、钝角。
2.汇报。
直角最难摆,先把活动角的一条边、顶点和三角尺的重合,把另一条边旋转到紧贴三角尺,这时的角就是直角。
(保持直角造型)哪位同学有疑问?
什么地方重合了?
先将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再旋转调整另一条边,直至和三角尺上的直角完全重合。
这就把三角尺上的直角复制下来了。
老师也要做一个直角,需要怎么做?
需要借助三角尺。
将三角尺的端点和射线的端点、三角尺的一条边与射线分别重合。
也就说要点对点,边对边。
然后怎么做?
将这条射线绕着它的点旋转到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上。
你们说开始我就开始旋转,你们说停我就停下来。
师(绕着射线端点进行旋转):
还不停吗?
不停,不停。
停!
为什么这里要我停?
你有什么想说的?
因为这里不停的话就会大于直角。
超出这个位置旋转出的角就是钝角。
要是旋转的时候在直角这条边的里面,就会做出锐角。
刚才那位同学说“直角最难了”,难就难在直角的位置只有一个,我们只要研究好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就能迎刃而解了。
高阶思维中的“创造”体现在新颖、自觉地借助数学概念解决问题,学生需追本溯源、有理有据地判断角的类别,同时还需甄别角的两个概念是否可为本环节所用,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的程度不同,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不同,而直角的判断更需要观察、联想、转化能力等创造性地运用角的动态概念。
活动四:
反思——比大小
师出示ppt
活动:
从这些角中任选两个比大小。
1.直接比较。
已经有人一眼就能看出大小了。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钝角
>
直角>
锐角。
2.间接比较。
不同类别的角可以一眼看出,可是如果遇到没法一眼比出大小的角,怎么办?
请试着选两个,例如两个都是锐角,或者两个都是钝角,再进行比较。
3.汇报。
我比较∠1和∠4,用三角尺量的,∠1刚好和三角尺的直角重叠,所以∠1是直角。
再用三角尺的直角量∠4,我在∠4的里面画了一条直角的边线,说明∠4大于直角,所以∠4>
∠1。
这个方法如何?
因为∠1刚好是直角,所以可以用这个方法,但如果都是钝角,例如∠4与∠2比,余下的角还是不明显。
有道理。
那还有别的方法吗?
我用之前材料做出的活动角,先量出∠2,然后再放到∠4处进行比较。
∠4的两条边都在∠2中,说明∠4<∠2。
像这样的方法叫做“重叠法”。
我有一个问题,如果角的大小只差一点点,无法用肉眼比较,活动角也不能精确地比较出来,那怎么办?
所以我们以后还会学习量角器的使用。
本活动借助“反思”将角的认识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无法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时,需要借助工具,有的是借助三角尺的直角边,有的借助活动角,有的想到使用量角器,而这三种工具是有递进层次的:
在反思现有方法的有局限性时,新工具应运而生,最终量角器的学习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而且在量角方法的本质上一脉相承。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初步认识角,学习了锐角、钝角、直角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上,安排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等丰富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探索、去想象,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理解心得内容。
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利用演绎推理的思想,通过分析已有事实和数学定理,推导出角的静态概念,培养学生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严谨的逻辑、分析全面的意识;
用“评价”贯穿整个动态角的探究过程,评价教具、评价不同的做角的方法(实质上是评价角的两种生成性定义),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尤其突出角的动态概念,为后面学习判断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埋下伏笔;
在创造角的过程中,利用“创造”新颖、自觉地借助数学概念解决问题,学生需追本溯源、有理有据地判断角的类别,同时还需甄别角的两个概念是否可为本环节所用,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的程度不同,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不同,而直角的判断更需要观察、联想、转化能力等创造性地运用角的动态概念;
借助“反思”将角的认识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在无法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时,需要借助工具,有的是借助三角尺的直角边,有的借助活动角,有的想到使用量角器,而这三种工具是有递进层次的:
总之,整堂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实验,去猜测,去发现,再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更直接的解决学生的疑惑。
根据已有的认识自主完成,师生提问,生生补充,将课堂气氛推入到一个新高度,学生在“动”境中不断的琢磨和体会角的特点,整节课自始自终让学生经历着观察、操作、体验、思考、探索等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
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作业的机器,兴奋地交谈。
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评测练习
一、画一个角
1
二、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
它们各是什么角?
2
三、比较下面四个角的大小
3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不仅注重新颖有趣,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始的利用点动成线,重视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充分利用,由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引出射线、射线的另一段无限延长引出直线、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引出角。
2.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新课程提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实验,去猜测,去发现,再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更直接的解决学生的疑惑。
根据已有的认识自主完成,师生提问,生生补充,将课堂气氛推入到一个新**,学生在“动”境中不断的琢磨和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从而能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整节课自始自终让学生经历着观察、操作、体验、思考、探索等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读懂教材,合理安排,思路清晰,处理恰当。
在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主要围绕两个层次展开教学:
第一层次,认识角的概念,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来巩固学生对角的进一步认识,达到对角的认识和理解,第二层次,角的比较。
通过角的大小的比较,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的程度不同,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不同,而直角的判断更需要观察、联想、转化能力等创造性地运用角的动态概念;
4.读懂自己,尊重学生,积极鼓励,平等和谐。
本节课堂中,语言富有激励性,注重人文关怀,每次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都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
“再好好想想”、“这样就可以了吗”“你现在明白了吗?
”等等,使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肯定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愉悦,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达到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共鸣。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发言主动,参与性增强。
课标分析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18页,指出:
“通过观察、操作,结合生活情境,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本教材巧妙地将具体的事物抽象为几何图形,体现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创设了多种形式的,这些活动的创设,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及反思活动中,获得基本知识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认识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