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docx
- 文档编号:1811142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3.22KB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docx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2
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理解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
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准确引导他们理解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但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能够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展开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展开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使用所学知识,又能提升操作水平,培养创造精神。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水平,提升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
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
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
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
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
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准确的解答。
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
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
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综上,一次或多次的成功会成为学习动机和激发兴趣的“激活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学生如果学习方法不适当,那么就只能“事倍而功半”,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丧失学习的兴趣。
这正验了古人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好学乐学,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同学和少数老师都会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在这个误区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一旦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遨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轻松感,这样一来无论对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自己的成绩逐步提升。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持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使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产生疑问,引发好奇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意识不强,但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感和好胜心。
基于这个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结合教材实际精心设置疑问,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不要一下子就把“3的倍数的特征”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几个学生随意说出几个整数来“考”老师,老师立即做出准确判断:
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当堂验证。
当学生发现老师的判断十分准确时,感到非常惊讶:
老师真神!
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答案呢?
这时,学生的好奇心个个都被激活了,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
此时,老师再问:
“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吗?
”学生再也坐不住了,求知的欲望高涨,这就为下面上好“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课,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提出生活中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
在实行《年、月、日》教学后,能够出这样一道思考题:
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
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
再例如:
“角的理解”这个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
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
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
瞧,老师来了。
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
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
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
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
“手臂这个摆,秋千这个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
”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
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
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这样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能变抽象为直观,持续丰富学生的感性理解,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概念、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的过程,促使知识的内化。
自觉地使用知识解决问题。
总来说之,就是使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动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处理好教材,尽可能大地开发教材资源,找适合学生的方法。
动手操作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理解》时,首先教师出示红领巾、三角板、折扇、钟面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的角,初步感知角的形状,接着出示的直观图,协助学生建立表象,在直观理解角的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用纸折角,用活动的纸条做角等实际操作来强化角在头脑中的表象。
操作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当学生操作方法准确时,就表明他思维准确,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清晰、深刻。
四、通过课堂游戏,引发学习兴趣
把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巩固学到的教学知识。
如在《可能性大小》这课时讲到机会均等,当时采用了“抢30”的游戏,宣读了游戏规则后,我说:
“我来当擂主,大家来打擂。
”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我让最先举手的同学上来打擂,我说:
“这样就先让你报数吧,我后报。
”……一轮过后,就有机灵的同学觉得这个有问题,第二个上来的就不再上当了,坚决要后报数,可惜未抓住问题的关键,没有抢到关键的数字,依然败北。
又过去一轮,这时有同学明白了问题的所在,在几番尝试后,学生了解了游戏的窍门。
通过游戏,切身的感受会带来比单纯的讲授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促动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
五、通过巧设练习,发展学习兴趣
课堂中教师要精心地设计一些练习题,以此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安排外,还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是增强练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使学生乐学不倦,欲奋力再攀。
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
()+()=15;()=()-3等,先通过看谁找的答案最多,让学生比一比谁更聪明。
然后找学生汇报结果,我对每种答案即时评价,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创造性解题的乐趣,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这样设计既能够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说明巧设练习能够达到提升学习兴趣的目的。
六、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数学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如:
在《数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时,我设计购物活动:
―顾客有365元人民币,买物品应付198元,他付给营业员200元,营业员又找回2元,顾客还有167元人民币。
提炼出数学算式:
365-198=365-200+2=167元;营业员已有665元,应再收198元,当收到200元人民币时,她应找2元,现实有人民币863元,提炼出数学算式:
665+198=665+200-2=863元。
购物,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事情,从活动中提炼出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理,既抓住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多加了要减,多减了要加”的道理。
通过联系实际,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语言生动,激发兴趣。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
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
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当中若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
就连学生发言的评价,我也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
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
所以,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
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
“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
”以此来协助学生记住字形。
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八、通过鼓励创造,升华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即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实行思考回答,对学生准确回答问题加以肯定,对不懂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启发并加以鼓励,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倾注更多的宽容、尊重、理解、信任、表扬和鼓励等,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哪怕仅仅一句“你讲得真好!
”“你真棒!
”“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哪怕是一面红旗,一棵星,都会达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功不分大小都要给予鼓励性评价,能给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满足。
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真正领略创造的愉快和欢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升华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能够起到积极的促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 数学 教学 论文 浅谈 中学生 学习 兴趣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