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110032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2.62KB
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5、自我意识:
是意识的一种,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6、人格:
又称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7、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是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
8、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9、最近发展区:
是苏联心理学家果茨基提出的概念。
简答题
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有哪些答: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1、学习:
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
3、有意义学习:
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能够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4、接受学习:
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
5、同化:
是个体感受到刺激时,把它纳入到头脑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6、分化:
是指有机体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不进行反应。
7、认知策略:
是指对内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技能。
8、准备律:
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
9、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10、程序教学:
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1、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
2、布鲁纳的建构思想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
一是通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表征形式的不同,讨论了不同时期的儿童如何对客观世界进行建构。
二是通过讨论科学结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阐明了认知结构的来源和知识建构的问题。
简述布鲁纳提出的四大教学原则答: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序列原则:
(4)强化原则:
5学习是什么它有哪些具体含义答:
这一是学习总是通过人或动物身上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第二,由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
6、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答:
(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主动性。
1、论述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一方面,学生所学习的材料是与其他知识、客观事物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是它们之间意义性的一种反映。
另一方面,学生所学的材料应该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条件:
首先,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
2、论述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2)学习观:
(3)学生观:
1、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2、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3、成就动机:
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与趋势。
4、自我效能感:
又称自我能力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归因: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
6问题情境:
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7、诱因:
是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和刺激物。
8、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9、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简称倒“U”型曲线。
1、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1)内部因素:
(2)外部因素:
2、学习动机种类有哪些答: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与低级的学习动机。
(2)根据动机作用的就暂以及它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问接性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答: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2)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4)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1)个体成败的经验。
(2)个体的归因方式。
5、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二者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
1、论述需要层次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1)需要层次论的基础内容,需要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
④尊重需要:
⑤自我实现需要: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含义①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
②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③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爱。
④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
2.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
(1)学习动机的培养①利用学习动机与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
1、学习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认知结构:
是指学习头脑里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和组织,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3、先行组织者:
也称组织者,是指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
4、学习定势:
也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5、一般迁移:
也叫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从一种学习中得到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6、具体迁移:
也称特殊迁移,是将从一种学习中得到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7、水平迁移:
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8、垂直迁移:
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1、迁移的种类有哪些答:
(1)根据迁移的影响不同,把迁移部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迁移发生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
把迁移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在心理机制,把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迁移的作用是什么答:
(1)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2)迁移是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3)迁移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
(1)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变量会影响到学习迁移。
(2)学习迁移的效果依赖于己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3)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提高迁移发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径。
讨论题
1、论述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经验类化理论。
(4)关系转换理论。
2、论述现代的迁移理论。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2)产生式迁移理论。
(3)建构主义迁移理论。
3、结合实际,论述促进迁移的教学方法。
(1)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促进迁移。
(2)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种知识种知识间的联系以促进迁移。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以促进迁移。
(4)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与理解能力以促进迁移。
1、知识:
是主体通过与其环节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知识学习:
学习者对新信息通过内部加工,获得意义和表象,从而形成或重新组织知识结构的过程。
3、知识概括:
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等深度加工改造。
4、知识直观:
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
5、上位学习:
又称总括学习,是指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
6、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中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即新学习的观念可属于原有的观念。
7、并列综合学习:
是指新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之间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
8、遗忘:
是指对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地认和重现。
1、如何培养儿童的记忆能力答:
(1)增强儿童的记忆的目的性、积极性;
(2)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3)合理组织复习;
(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2、简述言语直观的优缺点。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
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1)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
言语直观还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列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
(2)言语直观的缺点是其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事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事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3、简述知识学习的种类。
(1)根据言语信息复杂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将知识学习分为三种形式,即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将知识的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在下位学习中,还可以分为两类学习;
一类是派生属学习;
另一类是相关类属学习。
4、谈谈知识学习作用。
知识学习的作用主要有: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促进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的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提前。
(4)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
5、遗忘的进程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
(1)时间因素。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学习的进度;
(5)识记者的态度。
6、简述影响知识学习的因素。
(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人格适应不良、焦虑、学习准备等。
(2)外部因素。
①教师的态度,学校的教师活动主要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②课堂心理气氛。
③环境因素。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答: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与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
(4)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
(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答:
(1)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
(2)应用变式组织感经验,突出事物色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答: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记忆规律,不仅能避免知识的遗忘,促进知识的保持,而且还能有效的提取信息。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适当过度学习。
(4)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
1、技能: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方式。
2、操作技能:
也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
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练习:
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的而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
5、操作定向:
指学习者了解操作简单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来操作好的的定向映像过程。
6、操作模仿:
是指学习者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以外显得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操作整合:
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8、原型操作:
是根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习者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的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9、原型内化:
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内潜的、减缩的形式的过程。
1、简述技能的作用。
(1)技能是人适应环境的手段。
(2)技能是人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条件。
(3)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和手段。
2、操作熟练的定义是什么此阶段动作有哪些特点答:
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指技能的各个动作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巩固下来。
(1)动作结构。
(2)动作品质。
(3)动作控制。
(4)动作效能。
3、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当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为了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进行,教师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答:
(1)使心智技能的所有动作展开的方式展现;
(2)要注意变动活动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4)动作的执行要注意语言相结合。
5、要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哪些内容答:
(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
然后再逐渐缩减。
(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6、简述练习曲线的特点。
(1)练习曲线总趋势是进步的,但练习成绩存在起伏现象,有时还会有暂时的退步。
(2)练习开始时成绩进步快,后期进步慢。
(3)练习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使原现象,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再上升,甚至有些下降;
在高原期后,练习曲线又继续上升。
1、论述操作技能和心智的相同和不同点。
(1)相同点:
①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特殊基本相同,都是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②操作技能的获得和表现需要心智技能的指导,心智技能的获得和表现依赖操作技能的内化和外化。
③在一个具体的任务和活动中,需要两种技能协同活动。
(2)不同点:
①动作性质上,操作技能是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是认知活动方式。
②动作对象上,操作技能是客观性物体或肢体,心智技能是观念性的词汇、数字或符号。
③动作执行上,操作技能是外显的肌肉动作,心智技能是内隐的内部言语。
④动作结构上,操作技能具有展开性,不能省略、合并,心智技能具有简缩性,可高度省略和简化。
2、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答: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清晰稳定的动觉。
1、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认知策略:
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获得、储存、提取、运用信息等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3、元认知知识:
是指有关认知的知识,一个人。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应遵循哪些原则和方法并对它们做简要的论述。
(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
②内化性原则。
③特定性原则。
④生成性原则。
⑤有效的监控。
⑥个人自我效能感。
(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①指导教学模式。
②程序化训练模式。
③完形训练模式。
④交互式教学模式。
⑤合作学习模式。
1、问题:
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解决:
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创造性:
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创造性思维:
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造活动是指能产生新的、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并改变原型的活动。
5、功能固着:
是指人们总是倾向于将来某一物体的常见功能看成是该物体的特定功能,从而妨碍了发现物体其他功能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6、聚合思维:
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7、发散思维:
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1、简述影响创造性培养的因素。
(1)改变不利于创造培养的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改变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
(2)教师的素质。
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所以,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3)学生自身的特点。
表现在智力与个性两方面。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即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2、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发现问题一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一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表现在哪些方面答:
(1)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1)底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底创造性。
(3)底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以底;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5、有高创造性的人的人格有哪些特征答:
(1)认知的灵活性或无偏见性;
(2)独立性;
(3)容忍模糊不明的事物;
(4)容忍错误;
(6)可驾驭的焦虑水平。
(7)性别角色不受严格限制。
1、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答: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鼓励自我批评与反思。
2、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生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1、态度:
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或反应的倾向性。
2、品德: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情感:
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5、道德意志:
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
6、道德行为:
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7、出众:
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
8、服从:
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9、认同:
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
10、认知失调:
是指个体的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不一致。
1、简述态度的实质。
第一,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第二,态度是一种内隐的反应倾向,但它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会在外部行为(包括表情、言语、举动)中显示出来。
第三,学生的态度是有一定的对象引起的。
2、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的特点。
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服从规则,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
(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从动机了判断好坏。
(3)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4)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问题。
(5)赞成严惩,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认为人们受灾生病是自己行为不端的结果。
3、简述处于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的特点。
(1)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
(2)判断行为时,不知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动机。
(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的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别人。
(4)儿童己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立在地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判断不在绝对化。
(5)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
4、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什么答:
(1)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知。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具体地说,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答:
(1)有效的说服。
说服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
(2)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示范是中学生生态与品德形成的一种形象具体又生动感人的教育方法。
(3)利用群体约定。
一般来说,个人的态度总是与个人所属团体的期望或要求相符合。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2、论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知。
此外,个人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