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096192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1.91KB
必修一历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
《必修一历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历史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
(举例:
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
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
)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
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
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以商朝为例说明。
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
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
“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
(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
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
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
(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
3分封制的影响
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
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
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
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
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
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
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
庞大的宗族网;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
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⑵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⑶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
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和灭亡的双重
作用;
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2、过程与方法
⑴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⑵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⑶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
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
”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
为什么?
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原因:
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
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2.统一: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什么意思?
专制主义:
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
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秦之后的措施?
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一)皇帝制度
【篇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曙光中学人民版历史教学设计
必修一全一册
编委:
覃业军李赛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师:
覃业军
覃业军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四: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李赛玲
师: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李赛玲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备教师: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指的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其核心是早期国家的产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其特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联系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状况,理解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从神权与王权的关系、血缘关系和王权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史通史,本节课的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就是在此基础上对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进行阐述。
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升华的作用,是本学科政治文明史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学的重点是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些概念性很强的内容,通过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背景、内容和作用的讲述或讨论,了解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2、目标解析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就是指要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原因、过程及其主要标志;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就是要正确对待历史传说,善于从历史传说中吸收有价值的东西;
(3)、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就是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中国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刚刚开始涉及政治专题知识,纵向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尚欠缺,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汲取历史传说中有关知识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1、无法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未形成文明史观,还没有掌握评价历史现象的科学方法。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必然性,进而认识政治制度的更新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关键是要坚持生产力和社会进步标准。
2、无法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相互关系,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可能会混淆这两种制度的概念及其特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些概念性很强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联系早期国家特别是西周政治状况,运用比较和发散思维,找出两种制度之间内在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
“国家”“王”的再现和“家天下”的产生是历史的倒退吗?
设计意图:
初步培养学生文明史观
师生活动:
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下:
不是。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剩余产品。
剩余产品的出现使社会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
和阶级对立。
富裕的氏部部落显贵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开始建立早期国家机器。
“国家”“王”“家天下”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反映了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
例题一:
夏商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的传承上都实行(b)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民主推选制d.嫡长子继承制
问题二:
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历史地位
先引导学生分析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再引导学生分析其历史地位
夏政治制度特点:
王位世袭(家天下)制度的出现,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商政治制度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3、残酷性其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
①夏朝开始实行的王位世袭制是我国古代社会存在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②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正如孔子所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
问题三: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表述的是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各是什么?
了解分封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归纳如下:
分封制。
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问题四:
《荀子?
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试联系所学知识思考: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了解分封制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分封制的实施背景及其主要情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目的(巩固统治)、对象(多元化主要是同姓)、内容(授土授民)、方式(层层分封)等角度进行分析。
例题二:
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d)
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问题五:
我国民间普遍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现象,这种浓厚的情结源于古代的哪一制度,如何认识这一制度?
了解宗制的目的,含义或实质、内容、影响及特点
【篇三: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
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
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
“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
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
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建议教师:
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
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后苏联实力增强与政治威望提高、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等历史材料,或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探究2.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议布置预习思考题:
(1)找出重要概念。
(2)美国的“冷战”政策有哪些?
(3)苏联采取了哪些反击
措施?
(4)“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如何?
(预习思考题无须用本子专门写下来,能在课本上找到的,只需画在书上就行;
需要归纳的可写简要提纲。
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自学习惯。
预习思考题的难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一般以了解课文知识、突出重点知识为主,跨度不宜太大。
3.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
例如,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的,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到答案。
4.注重创设情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5.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
例如引入资料:
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战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和用计算机演示“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地图”等,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
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认识到历史资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进而懂得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材料和时政资料。
教学用具:
教材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注:
此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学对象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并能自觉做好预习思考题的,可省略讲各教学内容的①)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冷战”的概念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三.美国的“冷战”政策四.“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五.“冷战”的影响附预习探究
针对下列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问题,在课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并表述出自己的看法。
1、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的膨胀2、什么是铁幕演说?
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4、何谓“冷战”?
为什么其成为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5、柏林危机
6、“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和沿革7、“古巴导弹危机”8、朝鲜战争9、越南战争
10、概括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使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篇二: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套教案(人教版)
人教政治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二、西周的分封制⒈主要内容及特点2.作用及发展演变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
2.特点及基本原则3.实质及作用
重点:
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
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
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
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
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
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
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
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
演变【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
(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
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
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
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历史 优秀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