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之姓名用字音读上的韵律美感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077856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52.43KB
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之姓名用字音读上的韵律美感Word文件下载.docx
《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之姓名用字音读上的韵律美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之姓名用字音读上的韵律美感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ɡ、k、h;
j、q、x,加零声母Ø
为22个。
声母按照发音部位分,有唇音、舌音(包括:
舌尖前又称平舌;
舌尖后又称翘舌;
舌面前;
舌面后又称舌根)、鼻音、边音等。
按照发音方法分,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等。
声母之间在发音部位、方法上的远近亲疏差别,体现在名字读音的组合上,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听感效果。
普通话有39个韵母:
ɑ、o、e、ê
、i、u、ü
、ï
、er;
ɑi、ei、ɑo、ou、iɑ、ie、uɑ、uo、ü
e、iɑo、iou、uɑi、uei;
ɑn、iɑn、uɑn、ü
ɑn、en、in、un、ü
n;
ɑnɡ、iɑnɡ、uɑnɡ、enɡ、uenɡ、inɡ、onɡ、ionɡ。
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组成。
韵腹,是主要元音在舌位前后、开口度大小高低、圆唇不圆唇等方面的区别,古称“洪、细”区别,如:
“ɑ、o、u”等舌位、开口度或低或后,发出的音较为洪亮,可称“洪音”;
而“i(ï
)、ü
、e”等舌位、开口度或前或高,发出的音较为尖细,可称“细音”。
韵头,是介音的区别,介音是声母与主元音(韵腹)之间的过渡中介,根据介音(韵头)可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呼:
韵头或主元音是i的为齐齿呼(发细音i时开口度最小,上下齿几乎对齐咬合),韵头或主元音是u的为合口呼(发后元音u时嘴唇圆合),韵头或主元音是ü
的为撮口呼(发前高圆唇音ü
时嘴唇撮出),其他都为开口呼(相对于齐、合、撮而言,其他元音开口度均大些)。
韵尾,附着在主元音(韵腹)之后,有i、o等元音韵尾,但主要是鼻辅音韵尾n(前鼻音韵尾)和nɡ(后鼻音韵尾)。
韵母的差别比声母更为复杂,又处在音节的后部分,因而在姓名读音的变化与区别上更为复杂,“韵律”主要体现为“韵”的律动变化,因而“韵母”变化在姓名韵律美感中的地位比声母显得更为重要。
普通话有4个声调: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u的四声为ū、ú
、ǔ、ù
。
汉语的声调是发音时的音高,声调的调值表现为音高的升降变化不同,声调的音高不是单一的、跳跃的,而是复合的、滑动的,如普通话上声的调值记为214,念这个调时,是先从2度开始,滑落到1,再向上滑升过2、3,到达高位的4度结束。
这与音乐的音高变化相似,所以赵元任先生经过语音实验,证明汉语的声调可以用音乐上的五线谱原理来标记,1930年创制了五度标调法,把一个音节的平均相对音高分成“5、4、3、2、1”五度,又依次称为“高、半高、中、半低、低”五度。
随后刘复(半农)经过仪器实验测定,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调值为:
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下面左图是五度音高示意图,右图是普通话四声音高升降的调形符号示意
汉语声调的调值可用数字标调法,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调值为:
阴平,由最高的5平伸到5,记为55;
阳平,由3升滑到5,记为35;
上声,由2滑落到1再升滑到4,记为214;
去声,由5下滑到1,记为51,如“妈、麻、马、骂”四声就记为mɑ55、mɑ35、mɑ214、mɑ51。
也可以用调形标调法,把四调的升降变化曲线縮減为短线条标在韵母的主元音(韵腹)上,如“妈、麻、马、骂”四声记为mā、má
、mǎ、mà
汉语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如“māmā”(妈妈)是由2个音节构成的一个音步,再如“bābāmāmā”(爸爸妈妈)是由4音节构成的2个音步。
为什么是2个而不是更多或更少音节构成一个音步呢?
这是由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韵律所决定的。
“步”字《说文解字》训“行也”,字形是由一个正“止”和一个反“止”字上下组合而成的,“止”是带趾头的脚板形的线条化,所以趾头向前的左右两只脚板各移动一次才是一步,约80公分为一步,只移动一只脚是半步,古称半步为“跬步”,如《荀子·
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人的身体器官多数是成双的:
双腿、双手、双耳、双眼、双唇、双鼻孔,等等。
由先天生理的双数对应,映射到心理的和谐感受,成双对应的节奏单位是稳定而优美的。
就是说,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是人的生理、心理节奏在汉语语音上的自然反映。
《文心雕龙·
丽辞》谓: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
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从生理本能上看,人的心脏跳动和呼吸就是二节拍的——“呼-吸”、“噗-通”,人的坯胎在母体中孕育,就是感受、熟悉母亲心脏“噗通、噗通”跳动的二节拍节奏而长成的。
婴儿抱在大人怀中感受的是大人走路的左右脚二拍节奏,自己学会走路就是不断实践二拍节奏。
成人的原始劳作也多是二节拍的:
采摘是手一曲一伸,砍斧是一挥一砍,锄挖是一起一落,锯割是一拉一推,织梭是一左一右,舂杵是一上一下,等等。
所以,《周易·
泰卦》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传·
系辞上》归结世间万物为阴阳二元结构(二节拍):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是天地、日月、山水、男女、高低、大小、前后、远近、明暗、强弱等都表现为二元结构。
故最早的诗也是二言诗,如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二言(字)诗,二言对立变化,就成为《诗经》的四言诗。
一个音步内的两个音节,可以完全相同,如“māmā”(妈妈);
也可以有或多或少变化,如“mǔqīn”(母亲)。
但汉语的一个音步总是一个稳定的韵律单位,在词组、短语、句子中总是以音步(两音节)为单位来进行变换而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变化的。
变化、运动是一切生命的存在要素,成规律的变动才可能形成韵律,称为“律动”。
音乐要用8个音阶交替变换形成乐曲的旋律,只用一个不变的音阶“1”或“2”是谱不成曲调的。
同样的,汉语也不能用同一个音步构成诗句、诗篇,音步内的两个音节可以相同,音步与音步则必须相异以形成有律动变化的韵律语句和篇章。
所以格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声调平仄必须以2音节为音步单位作变化,“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也就有了“抑抑|扬扬|抑,扬扬|抑抑|扬”这种变化的韵律动态美感,与人的心理韵律同步,才会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成为老少皆宜的千古名篇。
中古汉语(六朝至宋代)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明朝释真空《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中古“平声”是无高低升降的高平伸展调形,为扬调“平”;
中古“上、去、入”三调是或升或降或促的调形,为抑调“仄”。
“仄”字《说文》训“侧倾也”,是人在遮盖物(厂)下低头侧身的样子,故有“偏侧、低下”之义,仄调都有下降的变化。
中古的入声是带有塞音韵尾的短促调,有很短的下降形,故有“入声短促急收藏”之说。
到了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广大北方方言及部分南方方言中的入声字都失去短促的塞音韵尾,分化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即“入派三声”。
这样平声字大量增多,也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即“平分阴阳”。
就现代汉语普通话来看,“阴平”55由最高的5平伸到5,“阳平”35由中3滑升到高5,两个都是上扬型的声调,可称为“平调”。
“上声”214由中2滑落到低1再滑升到次高的4,先为降调;
去声51由最高的5下滑到最低的1,是典型的降调,两个是下抑型的声调,可称为“仄调”。
当今大众的姓名读音当然应该体现今天汉语语音的韵律美感,声母、韵母的搭配与变化当在普通话音系二十一个声母三十九个韵母范围内进行。
声调搭配与变化在姓名韵律美感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主要体现为“扬”型的“平调”(阴平、阳平)与“抑”型的“仄调”(上声、去声)在音步间的和谐变换,其次因中古“入声”字较多派入今“阳平”中,今“平调”中有时又利用“阴平”与“阳平”的差异来体现变动的韵律美。
2
、姓名音读在声、韵、调上的区别度
要有韵律美感,首先必须有好的听感区别度,过多的重复会造出模糊不清、含混纠结的语音团块,会带来听感的不快与厌烦,是产生不出美感的。
《宋书·
谢灵运传论》引沈约说: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就是强调语音区别度在行文构句中的重要性。
以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例:
chí
tá
nɡshēnɡchūncǎo,yuá
nliǔbià
nmí
nɡqí
n。
十个字中古声母、韵母无一重复。
今普通话只有“池、春”声母同是ch,其它都不同,韵母全都不相同。
正因为语音区别度大,变化明晰,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而朗朗上口,成为一念就能记牢的千古名句。
从听感层面讲,姓名音读要有清晰的语音区别度,不能模糊、含混而易误读;
要有韵律美感上的朗朗上口、流畅动听,不能艰涩哑仄、拗口难读。
从汉语语音分析角度讲,就是姓名用字之间声母、韵母、声调需要和谐搭配,不但要有同异相间的变化,还需形成节奏灵动的韵律美感。
语音要有一定的区别度,才能顺利交流。
从听感上说,音色之间的差别越大意味着其区别度越高。
比如:
小鸡与蟋蟀的叫声差不多都是“叽叽叽……”的音色,语音区别度小;
小鸡的“叽叽叽……”与青蛙的“呱呱呱……”音色差别大,语音区别度就很大。
语音区别度过小就会产生听感上的模糊、混淆、晦涩,不利于言说、阅读和记忆。
举个经验性的例子,我的孩子两岁半时,教他背唐诗,背李绅的古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很快就背会了1、2、4句,第3句怎么也背不会,反复教也不行。
奇怪之余,分析一番。
噢,原来该句“谁、盘”是阳平、“知、中、餐”是阴平,中古属同一个平声调,主要元音(韵腹)多相近,后三字又都是鼻音韵尾,总之是语音区别度很小。
两岁半的孩子还不懂语义,只凭听感的模仿和韵律的愉悦来记诵,可以想见,音色差别如此小的这句诗,在他听来差不多是“ɑnɑnɑnɑnɑn……”的一片模糊与含混,叫他如何记得住。
所以,姓名用字的音读首先要有较大的语音区别度。
姓名念起来只有音而不见字形,单名两个字,双名三个字,听感上区别度小了就听不清楚。
汉语语音的听感区别,是指音节要有较高区别度,一个汉字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
如取名“龚攻宫”,三字声、韵、调全同,当然不行;
“龚共供”,声、韵同,只有声调平去不同,区别度过小,也不行;
“龚空公”,韵、调同,只有声母稍异,也不行;
“龚孔公”,有声母、声调的两项差异,稍微好一些,还是觉得绕口,说明整体的语音区别度仍然不够大。
总之,名字是叫给人听的,就像音乐要有足够的高低升降变化才成曲调一样,组成姓名的音节一定要有相当程度的区别,以听感上足够区分音色为宜。
语音区别度越大的名字,给人的听感越清晰,越易叫易记,也就越是好名字。
汉字一个音节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韵母又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构成,理论上一个音节有“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5个可作为语音区别的要素,如“霜”shuānɡ,声母sh、韵头u、韵腹ɑ、韵尾nɡ、声调为阴平。
有的音节可以没有声母,或没有韵头(介音),或没有韵尾,但韵腹(主元音)和声调是汉语音节最起码的两个要素,如“阿”ā,韵腹是ɑ,声调是阴平。
因此,音节总体听感的语音区别度大小,首先取决于韵腹的区别(主元音的洪细差别),第二是声调的区别(平仄升降变化),第三是韵尾的区别(无尾或元音韵尾开音节、鼻辅音韵尾闭音节的区别),第四是介音的区别(开、齐、合、撮的口型差别),最后是声母辅音的区别(音节开头辅助音的发音部位和方法的差别)。
于是,“主元音的洪细(韵腹)→音高升降的抑扬(声调)→收尾的开闭(韵尾)→韵头的口型开合(韵头)→音节前部辅助音的位移(声母)”,形成了影响音节总区别度的重要性递减的连续统。
韵腹(主元音)区别的重要性,如:
取名“胡武”hú
wǔ,声调、声母有别而韵母主元音同,很绕口;
“米玛”mǐmǎ,声调、声母全同而韵母主元音有洪(ɑ)细(i)差别,听感就明晰多了。
三字名“古如都”,声调、声母有别而韵母主元音都是u,区别度不高,很绕混;
“徐如云”,声调、声母有别,而韵母主元音是音色很相近的u、ü
,区别度不够高,也较绕口,若破一破,作“徐可云”,韵母主元音为u、e之别,区别度就大大提高了,听感会很好。
韵腹主元音首先是洪音“ɑ、o、u(ü
、)”与细音“i(ï
)、e”的区别度最大,其次是“ɑ”与“o、u”、“i(ï
)与“e”的对应区别,“o”与“u”、“u”与“ü
”、“i”与“ï
”的区别度都很小,姓名用字间一定要注意挑主元音区别大的做韵腹以提高语音区别度。
在众多的主元音中,取名字最易发且响亮动听的是“ɑ(a)”,婴儿张口发的是ɑ,所以各语言不约而同呼父母为“bɑ爸、mɑ妈”,医生查大人感冒发炎也是让张口发“ɑ…”,俄国人名尾元音最爱用a而译作“……卡、沙、拉、佳、莎、雅、娃、娜”等,世界最畅销的饮料是“可口可乐”CoCa-CoCa,中国则是“哇哈哈”wɑhɑhɑ,好胶卷“柯达”是快门清脆的“kɑdɑ”声,人类最欢快的笑声都是“哈哈哈……”(hɑhɑhɑ……)。
韵尾区别主要是开音节韵尾(零尾、元音尾)与闭音节鼻辅音韵尾(n、nɡ)的对应区别,“龚弘农”都有nɡ尾,重复呆板。
“龚坛农”有n、nɡ尾,也改善不了多少。
很多地区方言前鼻音n与后鼻音nɡ不分,“n、nɡ”两韵尾区别度较小。
“龚开农”有元音韵尾i与鼻辅音韵尾nɡ的较大差别,听感就清晰多了。
韵头介音的区别,齐齿呼i、合口呼u、撮口呼ü
与开口呼ɑ、e(非介音)的区别最大,齐齿呼i与合口呼u、撮口呼ü
的区别较大,合口呼u与撮口呼ü
的区别最小。
“吴婉媛”有介音u、ü
,很绕口;
破作“吴嫣媛”,有介音i、ü
区别,好很多;
再作“吴霭媛”,有ɑ对ü
,显得更好。
声母辅音的区别,发音部位分组:
唇音b、p、m、f;
舌尖前音(平舌)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翘舌)zh、ch、sh、r;
舌面前音j、q、x,舌面后音(舌根)ɡ、k、h。
唇音与舌音各组区别最大,舌尖与舌面区别次大。
舌面两组,j、q、x只与细音韵母i相拼,ɡ、k、h与洪音韵母相拼,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舌尖前、后两组最易混淆,南方人多平舌、翘舌不分,最好不要混用这两组声母,如“师思帅”声母为sh、s、sh,很绕。
d、t、n、l是塞音与鼻、边音,与塞擦音及擦音的z、zh两组差别较大,只是“n、l不分”是很多人通病,“那拉妮”声母为n、l、n,很绕口。
各组声母之间是发音方法的区别,鼻音与其他音的区别最大,塞音与擦音的区别次之,送气与不送气音区别最小,“皮必备”声母为b、p、b,不送气与送气的差别小,很绕口,相声的绕口令主要是绕声母相同相近的字音。
声调的区别主要是平调(阴平、阳平)与仄调(上声、去声)的抑扬变化。
仄调的上声与去声差别较小,语音区别度不高。
姓名喜用扬调的平声字,全用平调的姓名不在少数,故平调的阴平、阳平有二度区分的作用,帮助体现整体音读的区别度。
声调和谐搭配问题在下面的音步韵律协调中展开深入讨论。
3
、姓名在音步内叠音的节奏美感
汉语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一个音步就是一个韵律变换的单位。
就姓名而言,二音节双字名是一个音步,加上单字姓,是三音节二音步,如为二字复姓就是四音节二音步;
单字名一音节与单字姓组成二音节一音步,与二字复姓组成三音节二音步。
姓名音读的基本韵律形式就有:
1)姓∣名名;
2)姓姓∣名名;
3)姓名∣;
4)姓姓∣名。
“∣”是音步切分点,也就是韵律节奏的变换点。
国际标准交谊舞的舞步节奏变换,左右脚各移动一次为一个节奏变换点,可称为一个“舞步”。
生理、心理惯性是:
左脚前迈一下,右脚也随之前迈一下,然后左脚后退或侧移一下,右脚也必然随之动一下,所以必然是二foot(译为步,单脚移动一次)组成一舞步。
“四步舞”二舞步的节奏变换是“嘭嘭∣嚓嚓”。
“三步舞”二舞步的节奏变换是“嘭∣嚓嚓”或“嘭嘭∣嚓”;
“三步舞”是旋转式的狐步舞,有一个旋转间的停顿,加上停顿的半拍实际上是“嘭0∣嚓嚓”、“嘭嘭∣嚓0”,可看成是“四步舞”的变式。
那么,姓名的2)式相当于“嘭嘭∣嚓嚓”,1)式相当于“嘭0∣嚓嚓”,4)式相当于“嘭嘭∣嚓0”。
可见音步的韵律与舞步的韵律一样,都与人两脚对应移动的节奏相应,都是人生理、心理韵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双字姓名的叠音。
双字名二音节是一个音步,音步内的两个音节是可以重复的,古人称为“叠音”,《诗经》“关关雎鸠”、“桃之夭夭”中的“关关、夭夭”,汉诗“行行重行行”中的“行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中的“辚辚、萧萧”,宋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等,都是叠音词。
古代先是女子名用叠音字,汉末翟宣的后母名“练练”,南朝齐名妓有“苏小小”等。
唐代叠音人名很普遍,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有“唐双名美人”条:
“元稹妾名莺莺,张佑妾名燕燕,柳将军爱妓名真真,张建封舞妓名盼盼。
又善歌之妓名好好、端端、灼灼、惜惜。
钱唐杨氏曰爱爱,武氏曰赛赛,范氏曰燕燕。
天宝中贵人妾曰盈盈,大历中才人张红红、薛琼琼。
杨虞卿妾英英。
”又《唐语林》有“郑举举”;
《北里志》妓有“王苏苏、王莲莲、张住住”;
《云溪友议》有妓“李端端”等;
敦煌文书S514号有女户主“李仙仙、张介介”等。
宋代,《梦粱录》有“唐安安、季惜惜、吕双双、胡怜怜、沈盼盼、普安安、徐双双、熊宝宝”;
名妓“李师师”(shāi)更为著名;
辛弃疾有两个小妾以姓为名,一个姓田叫“田田”,一个姓钱叫“钱钱”。
元代,《青楼集》有“李心心、于心心、于盼盼、魏道道、赵真真、汪怜怜、顾山山、孙秀秀”。
明末有“陈圆圆”,等等。
男子取名用叠音字的极少,三国有个“董袭袭”,唐大历中敦煌县有个“张妹妹”,元末河南有个“王保保”,清末有个“刘少少”等。
汉语音韵研究者发现,凡是“小称”都含有爱意,西方语言也一样。
叠音是小称的一种形式,幼儿初学说话,称喜爱的人或物多是叠音的,如“吃糖糖、玩狗狗”等,国宝大熊猫可爱,取名多是叠音字。
所以古代叠音双名总是用于女性名字,且主要不是正妻、闺秀,而是小妾、妓女才大量使用,表示怜爱之意。
今天,这样的社会背景消失了,叠音双名在女子名字中占很大的比例,是很能产的女性取名方法,象“婷婷、芳芳、平平、真真……”等女性叠音名少说都是以万数记的。
今人姓名有二字同形、异形叠音的,如“丁丁、俞俞、周周、梅梅……;
方芳、林琳、田甜、金津、刘流、倪尼、杨扬、黄煌、谭谈……”等,是双名叠音的直接变化形式。
有三字姓名中二字异形叠音的,如“穆木天、郑正秋、周凉量、张辛欣……”等;
有三字间隔叠音的,如“石安石、胡小胡(同形间隔叠音)、杨可扬、陈白尘、颜一言、黎初梨(异形间隔叠音)……”等。
还有只是略变声调的准叠音,如“金近、巍巍、李初梨、王若望……”等。
这些都是双名叠音的各种变化形式。
这类名字,或直接叠音含怜爱意,或有叠有变,有起有伏,都具有很好的节奏美感。
如果重名率不高,这类名字是听感亮爽、节奏优美的,尤其适用于女姓取名。
小称音读含有怜爱之意,在名字后加“子、儿”等元音象童音一样又尖又细的词尾,也表示小巧可爱意味,多用于小名或爱称。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五“北方婴儿命名”条:
“京师人家婴儿僮仆,喜用儿字命名,如来升儿、进喜儿、成儿、定儿之类甚多。
按六朝时,有大将张敬儿、张猪儿,隋炀帝时,有大将来护儿、甄瞿儿,是古之仕宦且有此名,不独闾里之儿矣。
又山东乡俗,小儿乳名惯以某子呼之,如犬子、二子、喜子、禄子之类,在在皆是也。
”小称名字用“儿、子”尾,南方一些地区也有,以北方广大地区更为常用。
小名用“阿”作词头(前缀)也是小称的一种,来源甚古,多见于史籍。
汉武帝之陈皇后小名“阿娇”,汉末曹操小名“阿瞒”、刘备子小名“阿斗”,晋初王𣿰
小名“阿童”,东晋陶渊明的儿子陶俨小名“阿舒”、陶俟小名“阿宣”,南朝梁代刘孝绰小名“阿士”,隋炀帝杨广小名“阿𡡉
”,唐玄宗李隆基小名“阿瞒”,五代杨光远小名“阿檀”,等等。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八曰:
“俗呼小儿名,辄曰阿某,此自古然。
”赵翼解释其原因:
“各处方言不同,而以阿呼名,遍天下无不同也。
本朝国语亦以阿、厄、漪起,而余随征缅甸军中,翻译缅文亦多阿、喀、拉等音。
凡发语未有不起于阿者,则此乃天地之元音,宜乎遍天下不谋而同然也。
”“阿”(a)是人张口就发出的一个元音,婴儿发出的第一个元音是a,第一个辅音是闭口鼻m,组成第一个音节是ma,而第一个听到的是他母亲,所以东西方多种语言都呼母亲为ma,父亲称ba或fa,都用元音a。
赵翼竟然能用现代语言类型学的眼光从音理上来说明阿的用法,实在有趣。
这足以说明“阿”字头的名字也是表怜爱之意的小称。
名字前后加前缀“阿”、后缀“子、儿”形成表怜爱的小称,实际上也是双名叠音更远一些的变化形式。
双字姓名的双声、叠韵。
汉字音节由声、韵、调组成,两字声母相同谓之双声,两字韵母相同谓之叠韵。
将叠音二字的韵母略作改动就形成双声,将叠音二字的声母略作改动就形成叠韵,“双声、叠韵”其实就是“叠音”的变体。
远古人名“轩辕”为叠韵,黄帝居轩辕谷,因以轩辕为名,其后裔以之为氏,如唐有“轩辕集”,宋有“轩辕损”等,今江苏泗洪还有姓“轩辕”的家族存在。
古有姓名二字叠韵者,如“杨雄、杜甫、李益、彭更、匡章”等;
有姓名三字叠韵者,如汉代的“郦食其”,唐代的“刘幽求”、五代的“高敖曹”等。
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七:
“钱竹汀宫詹云:
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双声叠韵,与夷、梨来、涛涂、弥明、弥牟、灭明、由余、余姚,皆双声也。
尨降、台骀、鉏吾、围龟、且居、髡顽、州仇、魁垒,皆叠韵也。
”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列举古人双声名如:
宋殇公名“与夷”、齐管仲名“夷吾”,晋公子名“奚齐”,秦二世名“胡亥”等;
列古人叠韵名如:
周乐官有“伶州鸠”、孔子时有“颜仇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字 忌讳 技巧 姓名 用字 音读 韵律 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