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071277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65KB
报告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报告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告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东小山、大孤山、西尖山的剥蚀特点和依据
九、伊通火山群的研究意义
一十、实习感受
一.实习地点与时间
位于吉林省伊通县中部地堑平原的伊通火山群
2010年8月17日8:
00-16:
00
二.实习项目
1.观察伊通火山群东小山、大孤山、西尖山
2.认识玄武岩、橄榄岩特征
3.观察柱状节理的特征及解释其成因
4.观察、分析伊通火山群的特殊性及喷发方式
5.分析伊通火山群的形成背景
6.观察风化壳剖面
7.了解长春地区构造背景
8.总结伊通火山群的研究意义
三.伊通火山群的地理位置
伊通火山群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吉林省的中南部,伊通县城西部和西北部一带,地处于东经124º
50′至126º
22′,北纬43º
14′至43º
35′处,长春市、公主岭市,伊通县三市县的地域内。
由西尖山、东尖山、大孤山、小孤山、莫里青山、马鞍山和横头山等火山锥组成。
海拔高度270一500m,相对高差100m左右,呈北东一南西向展布,一长达50km以上,分布范围约500km²
。
东小山位于伊通县的西南大约16千米左右地方,过去是采石场,现在呈比较平缓的低山地形,露头较好;
大孤山是分布于东小山西侧的两个比较高耸的火山穹丘,海拔为430.5米,相对高度为150米;
西尖山位于伊通县的西南3千米左右地方。
四.伊通火山群的地质背景
伊通火山群是新第三纪以来火山活动的产物。
依兰—伊通地堑是伊通火山群主要构造线,长约千余公里,宽达二十公里。
它由一组北东向断裂构成,主要断裂分布在地堑两侧,目前表现为两个规模巨大的对冲断层,带内局部尚有断层角砾岩存在,加上地堑内沉积三千余米厚的煤系,说明这两大断层曾经有过很长时期处于张性断裂作用阶段。
由于两大断层之间长期下陷的结果,形成规模宏伟的依兰—伊通地堑。
北西向构造,表现为规模很大的挤压兼扭动断层所构成的断裂带。
这个断裂带自辉南经伊通向北西方向延伸,长度大于150公里,宽20余公里。
断裂带位于加里东褶皱带的北东沿,北东邻华力西褶皱带。
带内断续分布基性岩体,北西向展布的华力西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体,又被同方向断层切割,此外尚有小级别的地震活动,均说明该断裂其有长期活动特点。
构成火山锥的熔岩多是碱性玄武岩类,以普遍含有“地慢岩”捕获体为特征。
早期形成的火山锥,由于区域性强烈的新构造抬升作用,加上人工开采,上部节理柱体岩层已剥蚀殆尽,只保留下部节理柱体岩层,故柱状节理十分发育,形成罕见的以粗大节理柱构成的柱塔形山峰。
大孤山等喷发时间较晚(包括东山)原形破坏不大,一保存尚好,虽然因长期风化,部分被表土覆盖,但是由于新构造运动抬升,四周软岩层被剥蚀,雄伟壮丽的火山形态得以充分的展现,加上近年来人工剥离,火山遗迹和发育的原生节理跃然而出,并且有典型多变的柱状节理景观奇特。
五.东小山、大孤山、西尖山的岩石特征(矿物的成分、结构、构造)
东小山:
矿物成分有橄榄石,石英,长石等,火山岩体由橄榄玄武岩和内部碎屑岩组成。
地幔喷出的岩浆形成玄武岩(基性岩)和侵入的显晶粒状的橄榄岩(超基性岩)。
结构包括斑状和隐晶质结构等,构造包括块状构造和气孔结构(杏仁构造),其中气孔构造有的有排列方式(横向拉长)。
大孤山:
矿物成分有石英,橄榄石,钾长石,钙长石等,火山锥高431米,为七座火山最高大的一座主要由玄武岩构成,结构包括斑状和隐晶质结构等,构造包括块状结构等。
西尖山:
为火山颈相碱性橄榄玄武岩,呈灰黑色,粗玄结构,致密块状、橄榄石清晰可见。
矿物成分有橄榄石,石英,钙长石等,结构表面隐晶质结构内部斑状结构,新鲜的不明显。
两面解理。
构造是块状和斑晶状构造。
六.东小山、大孤山、西尖山的构造特征(原生构造和后期构造)
柱状节理,具有不同的方向性,斜切的相互关系。
含橄榄岩包体,岩性不单一。
随着长期的岩石破碎,改变其形状。
具有横节理,应力场节理。
具火山口构造特征,玄武岩和内部碎屑岩均属喷出相岩石。
内部碎屑岩多呈缓倾斜产状,部分产状较陡。
内部碎屑岩中见有巨大围岩块体,其层理特征清晰可见,产状较陡。
内部碎屑岩主要由下第三系水曲柳组的砂砾岩、粉砂岩、泥质岩和混杂于其中的玄武岩碎屑组成。
砂砾岩内的砾不磨园度较好,砾面光洁,多为圆状、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主要成分为花岗岩、石英肖、白云质大理岩、凝灰岩、硅质岩等。
柱状节理由小到大到小,节理柱横截面为四边形,长不超过1米。
山峰上玄武岩柱状节理出露完好,柱体大小和产状多变,有直立的、倾斜的、水平的、交叉的等等,有两个锥体,南高北低。
大孤山玄武岩结晶较东小山好一些,岩石中几乎不含橄榄岩包体,岩性单一,柱状节理十分发育,大小和方向多变。
大孤山玄武岩体往状节理,横截面多呈四边形,直径10—30cm左右,为长短参差不齐的短柱状,岩住直立产出,总体形态为塔形,由多组石塔沟成引人入胜的“塔林”。
岩石柱状节理十分发育,横断面为规则的五边形、六边形。
石柱长1~2米不等,直径0.5米左右。
岩柱在火山锥体中部呈直立产出,四周向外部倾斜,总体形态为伞状,故称“石伞”。
玄武岩石柱向上收敛成规则的伞型,属于侵出型的。
具有横节理,共轭节理,区域应力场。
七.东小山、大孤山、西尖山的形成机制(地质背景和地层)
玄武岩与下第三系围岩,呈陡倾斜侵入接触关系。
玄武笔与围岩接触
面走向近南北,向东倾斜,倾角70º
—80º
,接触面附近的围岩比较坚硬。
玄武岩与内部碎屑岩的接触亦呈陡倾斜或近于直立产状。
位于东小山西侧的两个比较高耸的火山穹丘,从岩体剖面上可看出有两次喷发,上下两次喷出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横竖分明并具有断裂构造。
大孤山喷发时间较晚原形破坏不大,保存尚好,虽然因长期风化,部分被表土覆盖,但是由于新构造运动抬升,四周软岩层被剥蚀,雄伟壮丽的火山形态得以充分的展现,加上近年来人工剥离,火山遗迹和发育的原生节理跃然而出。
玄武岩火山锥,整个山体似由火山岩柱体堆砌而成。
山体呈向上收敛、向下发散的伞状。
西尖山拔地而起,高耸入云。
东小山现存火山机构应为被剥蚀后残存的火山颈,玄武岩和内部碎屑岩均属火山颈相岩石。
早期火山锥,形状似扁锥休,平面长圆形,锥体坡度50度以上,大致对称。
火山锥由熔岩组成,是火山溢出的产生物,节理柱粗大,棱面规则,横截面多为五边形,也有六边形和四边形的,柱体直径为0.3—0.5米。
火山锥中部的节理柱直立,外部逐渐外倾,总体呈伞状排列,按照节理柱成因进行推断,西尖山只保留下部柱列,下部柱列或部分下部柱列的顶部已剥蚀掉。
八.东小山、大孤山、西尖山的剥蚀特点和依据
由于缺少喷溢相的玄武岩和堆积相的碎屑岩使其受到较大程度的剥蚀作用,并且东小山现存火山机构应为被剥蚀后残存的火山颈,玄武岩和内部碎屑岩均属火山颈相岩石,因此东小山是一个受剥蚀程度较深的筒状火山颈。
依据:
火山岩体在平面上呈近等轴状的圆形,剖面上为筒状。
形成东小山玄武岩的岩浆具垂向流动特征,而不具水平流动特征。
火山岩体与围岩之间,非层状叠置关系,而呈陡倾斜侵入接触关系。
内部碎屑岩包含下第三系沉积岩和爆发角砾岩,既具有火山作用的一些特征,又含有大量沉积围岩的碎屑,是形成于火山管道环境的火山颈相岩石。
火山形成以后,已受到较大程度剥蚀。
岩石圈深度浅。
岩浆在空间条件受限制(如与弯曲的围岩接触面接触时),或者由于岩浆侵出喷溢不连续或回缩时,则形成弯曲发散或收敛等产状多变、形态各异的节理。
岩石圈深度在中间,岗的上部为含二辉橄榄岩包体的橄榄玄武岩,中部是凝灰角砾岩,下部又出现橄榄玄武岩,表现了喷发的旋回性和爆发特点。
经一长期风化和剥蚀作用以及人工开采,火山锥体外部的喷溢相岩石,大部分被剥蚀殆尽。
西尖山只保留下部柱列,下部柱列或
部分下部柱列的顶部已剥蚀掉。
内部颈锥相岩石已裸露出来,形成各种造型奇特,类型多样的火山锥地貌景观。
岩石圈深度深。
在垂直节理柱张性断裂,形成规模较大的洞穴,规模甚为可观,从而为玄武岩洞穴类型的划分开辟新的途径。
九.伊通火山群的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伊通火山群的每座火山穹丘以特殊的遗迹记录其发展演化历史。
通过地质遗迹可以追索地球演化历史,反映地质演化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或环境变化的重要地质现象。
这是人类认识地质现象、推测地质环境和演变条件的重要依据,是人们恢复地质历史的主要参数。
伊通火山群是新生代岩浆沿着古生代以来多次构造运动形成的北东、北西、东西向几组断裂破碎带及其交汇处侵出喷溢形成的产物。
伊通火山群保存大量的深源包体,作为地球深部物质组成信息的载体,对研究揭示地球岩石圈结构和地球深部物质组成,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规律,以及本区地壳结构组成、地质构造格局、地壳的稳定性、地震特征及规律、地质灾害的防治能源、矿产资源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伊通火山群地质遗迹具有火山地质科学研究的典型性和科学性,同时具有可供游人欣赏和休憩的自然性与观赏性。
“伊通型”火山群以罕见的基性“侵出”式火山喷发极特殊的形成机理,成为世界和我国较珍惜的火山类型之一。
16座独立单体火山穹丘星散状分布在伊舒地堑内,其中东尖山、西尖山、大孤山、小孤山、莫里青山、北尖山和马鞍山,恰似北斗七星在地面分布,描绘了“七星落地”的神秘感,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同时由于发育有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罕见的柱状节理而构成具有观赏性极强的地貌景观。
此外,融悠久历史,浓郁的民族文化及自然景观于一体,构成丰富而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以火山地质遗迹和民族风情为主题,开展科学考察、科普教育、民俗研究、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系列旅游活动,增加人们亲近自然,崇尚科学,陶冶情操的自觉意识,以提高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素养,更加热爱和自觉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油页岩经常与煤、油气共生,多以湖泊相沉积环境为主,形成油页岩地质年代范围很宽,我省油页岩形成时代主要为中、新生代。
近几年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加强对油页岩资源的勘查工作,2005年在伊通县大孤山地区开展的地质工作中,见到了较好的油页岩矿层。
一十.实习感受
就这次地质实习浅谈下自己的感受,本以为地质实习会很无聊,会很枯燥,但是这次实习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十七日那天,我们乘坐大巴去伊通火山群(伊通火山群位于长春市以南63—80公里的伊通县境内,是分布在伊通——依兰断裂带上的众多火山群中最著名的火山群。
这一奇特的火山群属中国独有,世界罕见,是人类难得的自然地质遗产,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车程两小时左右,漫长而且短暂,漫长是因为有期待,短暂是因为很快到了,呵呵~满载新鲜感来到我们的目的地,首先来到伊通县大孤山镇的东小山采石厂(如下图),
看到好多柱状节理,好像一块块金条,呵呵……听着老师的讲解,很喜欢老师的讲解,呵呵,绝不是奉承,因为老师讲课很风趣,总着联系很多从而扩展我们的知识面。
重新温习了曾经学过的知识,岩石的特征、构造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剥蚀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还教我们画东小山采石场柱状节理关系素描,老师边讲解画法,边动手给我们画着,我恐怕落下,目不转睛的跟着画,就是上面那幅,画的不如老师专业,但是我会努力的!
!
接着自由观察,最后合影。
下一站地——大孤山,首先是爬山,好久没有攀登了,再次体验攀登的滋味,累而快乐着,充满激动爬到了石林,老师又给我们讲解,总是那么耐心!
接着向高处——凉亭挑战,奋力爬到山顶,在那里可以看到伊通县的全景,好美哦!
还能看到伊通河、大黑山隆起等美景。
为了挑战自己的勇气,我们三人一组有继续的攀爬,好开心也好胆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到达另一个山顶,我们在那里美美的聚餐一顿,大家拿出好吃的一起分享,真是幸福啊!
获得不仅是知识还有面对事情的勇气与尝试。
最后一站——西尖山,又一风景区,展现在眼前的是非常陡的柱状节理的西尖山,好美,好壮阔!
老师又给我们讲呈倒伞状的转石,很美~自由观察,这座山老师不建议爬,但是有些男生很勇敢,自告奋勇组队爬山体验刺激,真是很羡慕~
这次实习收获很大,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精神上都很丰富。
说累也不累,因为心向往之,只要感兴趣的事情无论做起来多困难都会感觉很快乐!
“伊通型”火山群以罕见的基性“侵出”式火山喷发极特殊的形成机理,成为世界和我国较珍惜的火山类型之一,由于发育有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罕见的柱状节理而构成具有观赏性极强的地貌景观。
此次实习目睹如此景观,真是大饱眼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报告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