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已纠错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067644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1.67KB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已纠错文档格式.docx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已纠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已纠错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
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
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
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
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
”(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施肩吾《夜笛词》)……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
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
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源于中国本土
B.优于西方长笛C.曾经没有膜孔
D.音色清脆亮丽
5.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清冷的江水边②名楼揽胜处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
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
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
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
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
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
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
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
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
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
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3分)
A.乐器的种类配置
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
D.乐器的演奏技巧
7.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乀(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ěi”。
D.编磬,“磐”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8.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4题。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
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
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
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问”,而止焉。
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①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
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
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推孙子安未尝往。
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
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垅为洪流矣。
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
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
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
复命曰:
水断道。
遂止。
知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
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
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
坐亭上,相与谙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
予曰:
“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
”伯扬曰:
“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
”敬夫曰:
“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举。
”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将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
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
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
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子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
客曰:
“羲之信非旷达者。
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
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
”予恍然有间。
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
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②同游者发噱。
(有删改)
【注】①禁庐:
宫廷。
②谂(shěn):
劝告,告诉。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止焉止:
停止,此为“到了终点”
B.
如建瓴千万丈建瓴:
倾倒水瓶,形容水势大
C.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委折:
回环,曲折
D.予恍然有间间:
机会,机遇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吾里之士以大学试岂以昔而乐
与二客疾驰观焉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
C.
洲故垤然隆起故自今而言
D.
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乃令车马从后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有偃蹇不伏之状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
C.以庶几其万一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一
D.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俯仰间万物都不能改变它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之兴,之兴和之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看法?
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8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①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②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杭州任职期间所作。
太冲、表之、公实,是作者三位友人的字。
②武陵源:
指桃花源。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友人在郊野漫步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B.首联以山峦耸立、田野葱翠、村落绵连,写出了乡野秀美而淡远的特点。
C.农人“插秧针”的场景让诗人若有所思,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
D.诗歌通过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了对田园风光以及农事的喜爱之情。
16.下列与“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王硅《金陵怀古》)
B.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C.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
(陆游《日暮自湖上归》)
D.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
(范成大《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
17.诗歌第二联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景物,请任选其中两种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洪炎《野步》诗的首句运用叠词“矗矗”和“田田”,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
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也运用叠词“寻寻觅觅,①
,②
”,有评价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③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④
,不绝如缕”,也使用叠词来渲染箫声的悲凉幽怨、婉转悠长。
洪炎诗第二句“近是人烟远是村”一句,又让人联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写“村与烟”的诗句“⑤
,⑥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鸡鸭名家
“三爷,鸭都丢了!
”
佃户和长工一向都叫我父亲为“三爷”。
“怎么都丢了?
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
有好几家养过鸭。
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他要养鸭。
从来没有养过鸭,这怎么行?
他说他帮过人,懂得一点。
没有本钱,没有本钱想跟三爷借。
父亲觉得让他种了多年草田,应该借给他钱。
父亲也托他买了一百只小鸭,由他代养。
事发生手,他居然把一趟鸭养得不坏。
前两天倪二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
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
运鸭,不像运鸡。
鸡是装了笼的。
运鸭,还是一只小船,船上装着一大卷鸭圈,干粮,简单的行李,人在船,鸭在水,一路迤迤逦逦地走。
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精神好看。
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
一程十天半月。
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晚上,找一个沙洲歇一歇。
“不要!
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
“倪二在白莲湖里。
三爷赶快去看看吧。
一趟鸭子全散了!
【甲】“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
这种事过去也发生过。
白莲湖是一口不大的湖,离窑庄不远。
出菱,出藕,藕肥白少渣。
二五八集期,父亲也带我去过。
湖边港汊甚多,密密地长着芦苇。
断芦苇很高了,黑森森的。
莲蓬已经采过了,荷叶的颜色也发黑了。
人过时常有翠鸟冲出,翠绿的一闪,快如疾箭。
小船浮在岸边,竹篙横在船上。
倪二呢?
坐在一家晒谷场的石辘轴上,手里的瓦块毡帽攥成了一团,额头上破了一块皮。
几个人围着他。
他好像老了十年。
他疲倦了。
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
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
他的饭在一个布口袋里——一袋老锅巴。
他木然地坐着,一动不动。
不时把脑袋抖一抖,倒像受了震动。
——他的脖子里有好多道深沟,一方格,一方格的。
颜色真红,好像烧焦了似的。
老那么坐着,脚恐怕要麻了。
他的脚显出一股傻相。
怎么办呢?
围着的人说:
“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
“哎,除非陆长庚。
“只有老陆,陆鸭。
陆长庚在哪里?
“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是为鲜货行客人、蛋行客人、陆陈行客人谈生意而设的。
区里、县里来了什么大人物,也请在这里歇脚。
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码、鸡蛋糕、芝麻饼、七座散、紫金锭、莱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总而言之,日用所需,应有尽有。
这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
茶馆里备有一副麻将牌,一副牌九。
推牌九时下旁注的比坐下拿牌的多,站在后面呼吆喝六,呐喊助威。
船从桥头过,远远地就看到一堆兴奋忘形的人头人手。
船过去,还听得吼叫:
“七七八八——不要九!
”——“天地遇虎头,越大越封侯!
”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有人指给我们看过,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说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
——瘦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
他已经多年不养鸭了,现在见到鸭就怕。
“不要你多,十五块洋钱。
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
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
“把鸭圈拿好。
倪二,赶鸭子进圈,你会的?
我把鸭子吆上来,你就赶。
鸭子在水里好弄,上了岸,七零八落的不好捉。
【乙】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
拈起那根篙子(还是那根篙,他拈在手里就是样儿),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
——都来了!
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
本来平静辽阔的湖面,骤然热闹起来,一湖都是鸭子。
不知道为什么,高兴极了,喜欢极了,放开喉咙大叫,“呱呱呱呱呱……”不停地把头没进水里.爪子伸出水面乱划,翻来翻去,像一个一个小疯子。
岸上人看到这情形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倪二也抹着鼻涕笑了。
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稚稚,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
兵法:
用兵第一贵“和”。
这个“和”字用来形容这些鸭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他唱的不知是什么,仿佛鸭子都爱听,听得很入神,真怪!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
“一共多少只?
“三百多。
“三百多少?
“三百四十二。
他拣一个高处,四面一望。
“你数数。
大概不差了。
——嗨!
你这里头怎么来了一只老鸭?
“没有,都是当年的。
“是哪家养的老鸭教你裹来了!
倪二分辩。
但也没用。
他一伸手捞住了。
“它屁股一撅,就知道。
新鸭子拉稀屎,过了一年的,才硬。
鸭肠子搭头的那儿有一个小箍道,老鸭子就长老了。
你看看!
裹了人家的老鸭还不知道,就知道多了一只!
倪二只好笑。
“我不要你多,只要两只。
送不送由你。
怎么小气,也没法不送他。
他已经到鸭圈子提了两只,一手一只,拎了一拎。
“多重?
他问人。
“你说多重?
人问他。
“六斤四,——这一只,多一两,六斤五。
这一趟里顶肥的两只。
“不相信。
一两之差也分得出,就凭手拎一拎?
“不相信?
不相信拿秤来称。
称得不对,两只鸭算你的;
对了,今天晚上上你家喝酒。
到茶馆里借了秤来,称出来,一点都不错。
“拎都不用拎,凭眼睛,说得出这一趟鸭一个一个多重。
不过先得大叫一声。
鸭身上有毛,毛蓬松着看不出来,得惊它一惊。
一惊,鸭毛就紧了,贴在身上了,这就看得哪只肥,哪只瘦。
晚上喝酒了,茶馆里会。
不让你费事,鸭杀好。
“杀的鸭子不好吃。
鸭子要吃呛血的,肉才不老。
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
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又还有一种对于自己的嘲讽。
这是一点本事。
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本事。
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不如别人。
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
鸭瘟。
鸭子瘟起来不得了。
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
这不像鸡。
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
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
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
看着死,毫无办法。
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倪老二,你不要肉疼,十块钱不白要你的,我给你送到。
今天晚了,你把鸭圈起来过一夜。
明天一早我来。
三爷,十块钱赶一趟鸭,不算顶贵噢?
他知道这十块钱将由谁来出。
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
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
“没有!
还剩一块!
一九四七年初,写于上海
(取材于汪曾祺的同名小说)
19.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迤迤逦逦(婀娜多姿)
B.诨号(绰号)
C.分辩(分辨)
D.轻描淡写(漫不经心)
20.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地人习惯称陆长庚为“陆鸭”,汪曾祺却以“名家”冠之,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劳动者持有的温情和对劳动技艺的欣赏。
B.偷偷赶鸭、弄丢后呆坐、不肯承认裹来别人的老鸭、被识破后“只好笑”,这些内容表现了倪二笨拙、狡猾、贪婪的特点。
C.小说对茶馆中聚集的各色人物和经营的各种物品的介绍,对赌钱的热闹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写出了当地的市井风俗。
D.小说展现了陆长庚赶鸭时的得意和风采,也写了他身为赶鸭名家却遭遇养鸭失败、混迹茶馆常输光本钱的失意与无奈。
21.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安排陆长庚出场的。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陆长庚是当地“放鸭的第一把手”,从文中看,他高超的技艺有哪些具体表现?
23.请结合小说【乙】段的内容,解释画线句中“和”字的含义。
24.本文语言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海淀区 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答案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