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059436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1.48KB
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Word格式.docx
《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个问题就是奎恩那本书的主题——真理问题,也是他与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产生分歧的所在,也叫“知识的客观性”问题,或者,知识是否可以在一群人之间共享的问题。
①
根据知识内容的性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专家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知道是什么(know-what),是一种关于事实确认和信息披露的知识;
知道为什么(know-why),是一种关于寻根究底的知识,或者说是对确认的事实和披露的信息进行加工后的知识;
知道如何做(know-how),是一种经验或技术性知识;
知道属于谁(know-who),则是一种关于产权归属的知识;
国内一些专家又把知识的内容增加上知道在什么地点(know-where)和知道在什么时间(know-when)的知识,等等。
提起“知识就是力量”,人们自然会想起英国哲学家培根。
马克思说过,“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
”培根(1561-1626)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切要求技术革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阶段。
培根坚信,以掌握自然界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人的知识本身,是一种改善人类生活的巨大力量。
培根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体”;
“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密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
正是这两句话,通常被后人表达为“知识就是力量”。
这一口号,一方面颂扬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作用和力量,另一方面集中地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对发展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
培根还认为,知识来自于经验,通过经验或实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确实可信的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
无论什么知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实的知识,才是正确可靠的知识。
经济学范畴的“知识或智能(KnowledgeorIntelligence)”是指那些能够带来新价值和新产品的知识和智能。
这时的“知识”已经不是一般“常识”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具有深厚经济理论含义的知识。
罗肇鸿认为,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专指那种能够作为资源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在生产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现代知识。
”经济范畴的知识价值体现于共享,不被利用的知识是没有经济学意义的。
比尔-盖茨在1999年3月出版的《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中指出,“力量不是来自私自隐藏的知识,而是来自共享的知识。
”美国学者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Daventpont&
Prusak,1998)认为,“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态组合,该组合的框架可以不断地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
它起源于并且作用于有知识的人们的大脑。
”世界银行1998年10月发表了《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KnowledgeforDevelopment)》,从知识的角度研究发展问题。
在该报告中,世界银行的专家认为知识的种类很多,但技术知识和属性知识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
营养、生育控制、软件工程和会计等都属于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均衡分布可以称为知识差距。
产品质量、工人素质以及公司资信等对市场有效性至关重要的知识,都属于属性知识。
由属性知识不足而造成的问题可以称为信息问题。
经济学意义上的知识具备四个特征,即永恒性、公用性、更替性和物化性。
其中,知识的“物化性”是知识的最重要的经济学特征,也是知识资本与知识经济的基础。
知识的经济价值在于,知识内容的更新与知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知识资本的积累与知识产业的兴起。
虽然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本身并不能独立地作为现实生产力为我所用。
只有借助于劳动力对包括劳动力本身在内的生产资料进行创造性的知识劳动时,作为生产力潜在要素的知识,才能以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力要素最终显露出来。
劳动过程既是知识“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劳动离不开知识,知识则促进了劳动。
在劳动过程中,知识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依靠知识的劳动。
知识作为人类认识客观对象的结果,是以“思想内容”为存在前提的。
如果知识不被运用于生产实践,不经过人类的劳动与加工,知识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价值的。
因此,知识必须经过复杂的“物化过程”,才能转化为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即知识生产力。
知识生产力是促进现代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现在让我们简略分析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四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
美国波士顿大学达文波特教授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马昌德教授认为,虽然数据、信息、知识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但是它们对现实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尽相同的。
信息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的,大多数信息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数据。
信息本身具有广泛的经济与社会内涵。
由于被赋予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成份,一般而言,信息的经济价值明显地高于数据。
信息量在过去大多被看作是成功的标志。
在大量有关个人电脑的争论中,一个不起眼的事实是数据流不一定就产生信息流。
数据只有当能起启示作用或能激发行动时才变成信息,否则,数据只是些无用的输出。
知识是经过人类理性加工并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信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这是由于人类利用知识创造了新的思想,并把这些新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当中。
但是,作为“信息”的知识固然宽泛,却不很恰当。
例如从外层空间来的“3-k微波”明显地是一种结构或信息,但我们目前仍不能破译其涵义。
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怎么能说是“知识”呢?
事实上,按照香农定义的“信息”概念,当一个观察主体面对着被观察的客体的最多的可能状态时,或者,一个接收到的信号包含最大的完全随机的噪声时,客体或信号所包含的信息也就最大。
所以信息并不是“知识”,信息只是包含可能被知道的知识。
当我们说我们拥有某项信息时,我们无非是在说我们已经提取出了那项信息所包含的知识。
②
显而易见,知识与信息都是建立在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丰富的资料与数据做基础,就没有知识与信息可言。
但知识是高于信息而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是对信息的提炼,是信息的精华。
英国伦敦商学院的厄尔(Earl,1999)认为,数据、信息和知识三者之间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它们的差别在于:
③
数据
信息
知识
内容
事件
倾向
专长
形式
交易
学习
信息任务
表述
操作
编码
人类因素
观察
判断
经验
组织目的
自动
决策
行动
价值判断
建立模式
减少模糊
新的理解
此外,在知识与信息之上,还存在着情报。
情报是以数据、情报
信息、知识为基础,具有明显经济与社会价值的“超级”财富,知识
处于金字塔的“顶峰”。
因此,若想得到高质量的知识与情报,信息
必须从最基本的数据与信息抓起,特别是数据来源的一切基本资料、数据
设施和社会环境。
在20世纪后半叶,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该阶段,市场经济机制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日益融合(李京文,1998),使得科学逐渐更直接地服务于技术的需要并得到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出现了所谓的科学技术化趋势;
同时,使得技术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的创新和指导,出现了所谓的技术科学化趋势。
正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融合,知识生产才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不仅知识的数量和形态迅速扩张,而且知识的内涵和质量发生革命性变化。
在该阶段,高科技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知识和信息的日益融合,使得知识的可编码化程度提高,知识从生产到传播和应用都依赖于信息的媒介作用,出现了所谓的知识信息化趋势;
同时,使得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增加,信息从搜集到加工和传输都获得高尖端科学技术知识的支持,出现了所谓的信息知识化的趋势。
正是由于知识和信息的融合,知识的传播和扩散速度才得以迅速加快,知识的产业化、全球化才成为可能,并为知识的充分应用和创新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在该阶段,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导致了知识和经济的逐步一体化,使得知识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知识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大,并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第一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出现了所谓的知识经济化趋势;
同时,使得经济的知识取向日益强烈,劳动和资本中的知识的含量日益提高,知识产品逐渐成为人们最基本的消费品,知识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应用知识进行创新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出现了所谓的经济知识化趋势。
正是由于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使人更大限度地控制自己的命运”(WorldBank,1998)等才可能得以充分展示,经济也才能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董辅礽(1998)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认为,“经济活动的智能化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内涵,也是最高层次的内涵”;
“知识经济没有、也不能取代农业经济,而是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中也要使用知识经济的成果,使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智能化发展,成为智能化经济”;
“知识经济建立在信息技术以及应用知识和智能的基础之上,知识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生产支柱和主要产品”;
“知识经济的两大特征是网络化的生产关系和数字化的生产力”。
社科院研究员罗肇鸿(1998,1999)认为,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智能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知识经济的出现,“是下一个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预示着经济增长方式将会实现重大的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特征是“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融汇、溶合。
”张和生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以在社会总体劳动中占主导地位的知识劳动为形式,通过创造各种智力、智能技术及智能工具,扩大劳动的功能,从而生产出高质量、低消耗、知识集约化的实物产品,并实现社会生产过程高效率管理的一种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社会是劳动力由体力输出占主导地位向智力占主导地位进化的社会。
知识经济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经济是系统化经济。
知识是知识经济系统的核心。
知识要素通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渗透,产生人类劳动的系统性“放大效应”。
(2)知识经济是科学化经济。
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各环节功能的发挥,都需要依靠知识劳动提供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研究与开发是科学化经济的重要基础。
(3)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经济。
信息化经济首先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广泛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信息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产业独立于社会经济结构。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传统的经济理念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下是对新、旧经济模式差异的比较:
“以机械为中心”的旧模式以自然为中心”的新模式
(01)以牛顿、伽里略为偶像以相对论、量子物理为偶像
(02)以机器与钟表为象征以生物与生态为象征
(03)以最佳设计为战略目标以适应完善为战略目标
(04)以古典音乐为文化体现以后现代艺术为文化体现
(05)以命令和控制为原则以自主和表达为原则
(06)以土地、能源为价值以信息、知识为价值
(07)以规模经济为管理目标以目的统一为管理目标
(08)以等级为团队结构以自组织为团队结构
(09)以劳动分工为组织原则以思想综合为组织原则
(10)以生产者为经济主权以消费者为经济主权
(11)以资本为首要经济源泉以创造力为首要经济源泉
知识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或者说是基于知识的经济,它的基本内涵可初步概括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使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它表明人类的经济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以及获取知识、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将是经济发展中的所有因素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经济发展的水平、质量等将从根本上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能力、知识的积聚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各种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等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企业(knowledge-basedcompany)而言,其最重要的资本将不再是传统的物质资本,而是知识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
知识经济强调知识是资本的重要构成,对知识的有效管理能够促成企业组织知识的增殖,进而促成企业知识资本的增殖,保证企业持续的利润增长。
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企业就是围绕知识资本的营运进行知识的生产、传递、利用和保护的组织。
知识资本即创造财富的智力资产,它包括智能和创新、情报和信息、经验和组织、工业与知识产权,等等。
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出及其有关理论的形成是知识在企业发展中重要性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对知识及知识活动不断深化的认识。
正如《欧洲管理评论杂志》主编所言,人们将会明白对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而言,在增强和维持企业竞争力方面,物质资本相对而言将不如知识资本重要。
斯图尔特作为《财富》杂志的编辑,以其敏锐的历史洞见,推动着知识资本理论思潮。
他在其经典性的论文《知识资本:
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1991)中进一步揭示了知识资本的内涵,指出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
之后他又进一步论证了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将长期以来被大家忽视的知识资本及其重要性揭示出来。
虽然它们常常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是你无法触摸到的,但它却是能够使你富有的东西(1994)。
对于斯图尔特来说,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以及公司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collectiveknowledge)都体现着知识资本(1997)。
埃德文森和沙利文(1996)则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是知识企业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而这恰恰是微软这种知识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被持续看好的真正原因。
还有一些研究者将知识资本定义为企业或组织的无形资产,而不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部分。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斯维比(K.ESveiby)(1997),他指出知识资本是企业一种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虽然存在着看法上的不一致,但知识资本概念是对传统资本概念的有效扩充这一点则是共同的。
这一概念可将企业的基本活动整合在知识资本的运动中。
在知识资本理论中,企业的目标是知识资本的积累、增殖和实现,是知识资本的营运。
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出将企业信誉、商标、员工知识和忠诚、顾客满意、经营关系等这些被传统管理理论所忽视,但却日益成为企业重要资源和企业核心能力的组成因素整合在一起,并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核心能力和经营资产。
这样,企业的组织知识、顾客满意、产品创新、员工道德水平、专利和商标这些非直接性资产就被揭示出来,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本。
因此知识资本概念拓展了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概念,将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整合在一起。
就知识资本这一概念本身来说是革命性的,它揭示了企业和其它组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种以员工和组织的技能和知识为基础的资产,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对知识资本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即结构)的研究是知识资本理论非常重要的内容。
几乎所有的知识资本研究者都将资本概念扩展到结构性资本,从而将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整合在知识资本中。
斯图尔特(1997)提出了知识资本的H-S-C结构,指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capital)和顾客资本(customercapital)三者之中。
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与知识,它们是企业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
这种知识资本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往往容易被忽视。
结构性资本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
而顾客资本则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
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企业知识资本的增殖与实现。
斯图尔特指出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的价值在于其雇员所拥有的知识和公司员工及制度所拥有的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埃德文森和沙利文(1996)将企业的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和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capital)两部分,其中人力资源指组织中所有与人的因素有关的方面,包括企业的所有者、雇员、合伙人、供应商以及所有的将自己的能力、诀窍和技能带到企业的个人。
人力资本代表了企业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
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以潜含的、未编码(tacit)的形式存在,因此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部分是附着于个人的,个人拥有对这种未编码知识的所有权。
一旦未编码知识转化为编码知识,原所有者则失去所有权。
结构性资本指不依附于企业人力资源而存在的组织的其它所有能力,它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因素。
其中,无形部分可包括企业的信息技术、用户数据库、经营流程、战略计划、企业文化、企业的历史、企业目标和价值观等。
而有形部分则可包括财务资产、设施和企业资产表中的有价值的所有项目。
在结构性资本中,知识资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产是编码的、有形的,或者是具有物质表现形式的专门知识,是企业商业创新的重要源泉。
企业可以维护对知识资产的所有权,也可以将其用于非物质性贸易。
知识一旦编码化,就非常容易被模仿,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竞争优势,促进知识创新活动,保护知识产权是非常必要的。
获得法律保护的知识资产就是知识产权。
在知识资产向市场价值转化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性资产会起重要作用。
这种经营性资产包括分销网络、供应网络、服务力量和组织的外部能力。
经营性资产是知识资产获得市场价值、实现价值和价值增殖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合适的经营性资产,知识的价值难以实现与发挥。
知识资本的构成可表示如下:
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未编码知识)+结构性资本(已编码的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而K.E.斯维比(1996)则将知识资本分为:
雇员能力(employeecapability)、内部结构(interstructure)和外部结构(extrastructure)三部分。
内部结构为雇员知识和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而外部结构则保证企业知识资本的最大化。
虽然这种观点不及前两种观点流行,但是它将人力资本仅局限于本企业的员工能力,而未扩及到顾客、供应商等方面,同时它将结构性资本明确区分为内部结构资本和外部结构资本,从而更为明晰、简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那么什么又是经济全球化呢?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资本输出而开始的全球性地理探险,并进而推动海外扩张运动。
从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思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始,到1493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西印度群岛,这些全球性的地理大发现,为当时处于萌芽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新的希望,并极大地刺激当时这些国家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及其海外扩张行动。
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
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弗采恩教授认为,现代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始于1571年,这一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了马尼拉城,以接待那些满载白银的船只,这些船只将驶往中国等国家。
而“全球经济一体化”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则是由“罗马俱乐部”提出的。
全球化意味着为人们在全球的范围上分享资本、技术和知识创造了机会。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小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反,社会化大生产是为市场需要而生产,构成市场经济的基础。
企业依靠市场分工协作,同时又在市场中激烈竞争,创造出无穷无尽的生产力。
要在市场中取得竞争力,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创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
它们都要求科学技术进步。
要降低成本还必须拥有分工协作和大量生产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一方面进一步要求分工协作;
另一方面要求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
深化的分工协作和扩大了的市场以及提高产品质量使科学管理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情况下社会生产力的不可分割的要素。
同时,不言而喻,科学管理与科学技术进步两者相辅相成。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终导致20世纪中叶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不断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不断扩大市场,科技进步、科技革命与科学管理又为不断扩大市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最后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标志着最先进的生产方式。
这可以从四个方面和层次来看:
第一,从全球看。
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
不仅全球范围内有效地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从企业看。
全球公司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得到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
第三,从个人看。
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同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择与实践检验,人们的才能可以得到最佳发挥和充分的自我实现。
第四,从人民需求看。
不论是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可以得到来自全球的最先进最廉价的,同时还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前先进的生产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
⑤
知识经济作为有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的经济模式,从其产生之初,就赋予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巨大的推动力。
作为知识经济核心的知识是经济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
知识本身是个抽象的名词,但作为知识内涵的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等因素,基本上可以作为显示知识的指标。
信息技术及其所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兴起,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密集产品。
知识作为创造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来源,已越来越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知识对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同样功不可没。
正如西方著名学者罗西瑙指出的那样,全球化的首要动力就是知识及其创新能力。
他认为知识的扩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经济 经济 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