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word精品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056866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60.29KB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word精品Word格式.docx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word精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word精品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和联系
2.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关系
3.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4.虚拟经济的正负效应
1.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2.垄断的各种类型及其成因
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及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缺陷
4.反垄断的作用和局限
1.怎样认识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2.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3.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
4.结合实际,分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特点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联系和区别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原则、内容和意义
3.如何解决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
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
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
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的阶段及各阶段上的具体特征
4.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演进的根本原因
5.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哪些新特点?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十章资本主义的生产1.
货币转化为资本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3.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4.
第十一章资本主义的分配1.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2.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3.
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地租4.
第十二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1.
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制度2.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历史演进3.
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组织与治理结构4.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如何理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的本质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
为什么说“两权分离”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
第十三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
和调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资本主义垄断是如何的形成的
2.国家资本主义垄断的产生、本质、形式
3.资本主义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
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
5.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的作用和局限
第十四章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和矛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协调
第十五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基本矛盾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形成、发展趋势及表现
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如何理解全
球化的二重性
3.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有什么影响,其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
1.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及其集中体现
2.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
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5.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谈谈对社会主义一般特征的理解
4.论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及其依据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市场经济的内涵及特点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改革完善市场体制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微观基础居民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1.为什么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3.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特点2.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3.试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
1.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3.结合我国实际谈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4.对比分析美日德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异同5.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1.分析投资的规模及其决定
2.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或储蓄的主要因素
3.联系我国,分析社市场经济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4.分析1997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特点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动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
第二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式与发展战略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
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政府的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2.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4.试论我国城市化的道路5.为什么要实施和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6.试论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7.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状况及超常波动的原因
1.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
2.结合1997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如何抓住加入WTO的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有哪些
2.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3.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4.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和消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两者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2.生产和交换的关系:
•交换对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市场调节上
•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生产的性质、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性质、发展程度
3.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的对象和方式)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分配对生产决定作用表现在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生产过程中:
人们的相互关系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也和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2.交换过程中:
人们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如一个企业内部班组,车间、个人之间的交换劳动
•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它在生产、分配和消费中起着媒介的作用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分配过程中:
包括生产资料分配过程中的关系和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4.消费过程中:
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包括消费水平、对象、结构、方式等体现人们的相互关系
(二)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并支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它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特征,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一个社会中,可以多种所有制存在,占主导地位的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它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支配,是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
二、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2.所有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还涉及和反映许多派生的权利
3.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内容和性质决定所有权的内容和性质。
三、产权和产权制度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收益权。
这些权利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被称为财产权利(产权)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1.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2.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3.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四、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1.都是指在财产归属上的排他性权利2.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
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
3.西方产权理论所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在两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
•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
•权能结构。
即由一束产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等)组成的结构。
市场经济中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就是权能结构的分离。
出资者权利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三)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包括三要素: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是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阶段,也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二、分工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
1.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又包括:
•社会分工:
农业、工业等一般分工和各自内部的特殊形式的分工
•企业内部的分工(也成个别分工):
把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局部劳动,并使其独立成为不同劳动者的专门职能2.劳动职能的分工,包括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直接的生产劳动与管理劳动之间的分工。
3.机器体系的分工分工的作用:
使工人的劳动专门化,使生产工具专门化社会分工是在与个别分工的相互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两者区别在:
1.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
社会分工使各个劳动者的产品都作为商品而存在。
个别分工中局部工人不能生产商品,变成商品的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
2.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
社会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媒介而互相联系,个别分工以许多工人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的使用为媒介3.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而个别分工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4.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和途径不同。
社会分工中,两者比例的分配,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在个别分工中,各部分劳动都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使用的5.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
三、协作协作,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机器协作,简单协作在机器生产上的再现优越性:
1.能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2.能节省生产资料3.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大大超过单个劳动能力的机械总和4.许多人在一起劳动,发生社会接触,会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提高个人工作效率5.能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比如组织
流水作业和全面作业
6.能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能在很大空间上同时进行劳动,又能在较小空间投入大量劳动负效应:
集体成员偷懒,决定协作所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统一的指挥和管理
四、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一起发达的机器都是由发动机、传动机构、工作机三个本质不同的部分组成。
18C产业革命的结构是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用机器生产机
器,人力被自然力所替代,这标志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机器大生产的影响:
1.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2.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3.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
五、新科技革命
20C,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合成化学等的发展。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经理新的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领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
1.新兴工业部门涌现和发展,扩大了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2.传统工业不断得到改造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4.促进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发展新经济时代与机器大工业时代比较:
1.自然力代替人力T电脑代替人脑
2.以技术为基础T以知识为基础
3.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
电网T互联网
4.主导和支柱产业:
机器制造业T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
新兴的高科技产业
(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生产方式,即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和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方式)的对立统一,是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
人类社会上,相继出现了五种生产方式。
1.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
二、先进生产力
先进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它是一个动态概念。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作为科学技术物化的先进生产工具总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现在的先进生产力,是指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生产力。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产力就是先进生产力。
其实现途径:
1.依靠科学技术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2.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3.加快产业升级
三、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调整生产关系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
二是在特定社会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特定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或创新。
制度的创新,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不都是生产关系向前的推进,也可能是后退,如我国过去过早地实行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成功,现在退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是一种制度创新。
四、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着特征。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1.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前者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
后者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2.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其基本要求是要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要求。
一方面,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改革经济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制度关系的本质要求。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价值量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
经济形式。
其产生的前提:
1.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划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流通从生产领域分离2.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
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及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
1.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
它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附属于居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
2.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二、商品经济的特征:
1.自主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2.平等性,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原则3.竞争性,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4.开放性,分工与协作
三、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人类社会采取怎样的经济形式,不是由某种社会形态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人类社会形态可能会出现跳跃式发展,但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却无法跳跃。
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但不可以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
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其有用性。
它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自然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也不同。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
•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区别与阳光、空气等•它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是针对他人、社会有用•其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2.价值指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
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其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3.使用价值和价值
•统一: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
价值的物质载体。
•对立:
任何人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有
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五、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这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即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来考察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
1.具体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不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3.劳动二重性及学说意义
•作为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一个永恒性范
畴;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有历史性。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劳动的耗费才形成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论证的,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的创立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
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首先指属于不同所有制的劳动,在私有制下,个别劳动即私人劳动;
在同一个所有制内部,不同的有独立利益的企业的劳动也是个别劳动。
劳动之所以采取个别劳动的形式,因为:
1.存在社会分工,各个商品生产者独立经营
2.生产者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逄锦聚 政治经济学 读书笔记 word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