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050525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12KB
苏武传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
《苏武传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教学后记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
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
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
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
思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小标题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文章思路:
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
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
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
酣畅淋漓!
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
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
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
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
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
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
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
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
举剑欲击。
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
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
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
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
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无限沧桑!
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
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三、全班学生质疑解惑(这组学生提出问题,那组学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学生的质疑颇有价值的是--1、廉者不食嗟来之食。
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
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
得其巳罚喊拙右姿怠胺瞧湟澹君子不轻其生;
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
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
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
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
br>
2、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
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
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
“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
”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
3、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
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
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
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
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
4、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
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确实有违当初诺言。
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
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
第三课时一、引入名家评价,供学生参考(多媒体显示)1、孔子云: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班固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唐温庭筠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焯4、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与冰天,穷困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时听塞上,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欲使匈奴,惊心碎胆,常服汉德威。
--《苏武牧羊》歌词二、学生品评(先思考并形诸文字后举手发言)1、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
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
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
大汉有苏武。
--《醉花阴咏苏武》2、一颗忠诚之心,照耀了千秋史册;
一片报国之情,留下了万世美名。
铮铮铁骨诠释了刚毅,匈奴为之战栗;
悠悠心灵写尽了顽强,天地为之动容。
千年苏武,不朽忠魂!
3、尽管有人说他不是民族英雄,但我认为他是!
他抛却小我的一己私利,而顾全国家的尊严,境界高卓,人格高尚。
他先国后家的义举令我肃然起敬,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历史功绩永不磨灭。
4、曹植在他的《白马篇》中说“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在我心中苏武就是这样一个伟岸的大丈夫。
三、教师总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
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
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
宁折不弯!
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
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
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
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
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
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
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
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
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苏武传教学后记第2篇
一.说教材
《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历尽艰*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观赏*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我打算采用:
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
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
1.导入:
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
“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
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
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朗读。
总结:
两次自杀?
?
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
忠贞之节。
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
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在角*进入中体验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让同学们在角*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②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③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
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格。
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点拨、指导。
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目的:
启发思考,培养学习主动*;
倡导合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齐读苏武语录,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
(课件展示:
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归纳形象。
(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
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落实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在分析苏武形象时,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因此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因为文意疏通得很完整,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效果不错。
苏武传教学后记第3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卫律劝降、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2.从文中归纳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
【教学设想】
1.为避免课堂流于枯燥的字词讲解,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译注等准备工作;
2.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应让学生多读,以培养文言文语感;
3.在欣赏课文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将重点由“言”转移至“文”上,吸引学生兴趣。
【辅助手段】
PPT,板书
【课时安排】
4课时
公开课为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标题:
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件,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
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
(板书:
苏武-张胜,苏武-卫律)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
二、研读:
“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
”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
以至于“匈奴以为神”。
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把他单身流放到气候苦寒的无人之地,这已经够残酷了,何况又被判处了终身流放。
但“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又顽强地活了下来。
思考: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请学生讨论。
参考:
并不矛盾。
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
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
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
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王死后,人众徙去。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好不容易过了三年温饱日子,偏偏王短命而亡,卫律又使人盗牛羊,苏武又陷入了困境中。
人不怕平地摔交,怕的是从高处摔落。
此时正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而苏武的故友,叛将李陵就在此时出场了。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李陵受命而来,显然是来说降的,可是他的技巧比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这一句道尽了那些沽名钓誉之辈的心事。
如果苏武是此类人,一定会为之动摇,也正中了单于让他“羝乳乃得归”的心理战术。
李陵知道苏武久处异域无人之地,对于来自家中的消息当然是很喜欢听的,所以他下面的话正迎合了苏武的心理: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这几句话大有深意,他诉说苏武兄长与弟弟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其实是在说明汉武帝对苏家的薄情。
这句应与后文“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子卿尚复谁为乎?
”结合来看,言下之意为何呢?
汉武帝年高昏聩,又对不起你苏家,这样的.皇帝实在不值得你效忠,意在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
而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妹妹子女下落不明的消息告诉他,又是为何呢?
为了断绝苏武对妻儿家室的挂念之情,使他了无牵绊,屈心受降。
李陵又说: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何苦为了这个忠义的虚名耽误了大半辈子时光呢?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接着他又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进一步劝降苏武,我李陵刚投降时,顾虑比你还多,我不想投降的心情绝不亚于你苏武,可如今我也这样过来了,投降也并非难事。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这些话确实是李陵的心里话,说得是推心置腹,通情委婉,可惜,苏武不是李陵。
我们看苏武是如何回答的。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苏武的回答并没有提到亲人生死离散的问题,只是强调了自己愿意肝脑涂地,杀身自效,心甘情愿,因为汉武帝对我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
君臣之间犹如父子关系,子为父死,天经地义,所以请李陵你不要再多言了。
当李陵再想多言时,“子卿,壹听陵言。
”他刚一张口,苏武立刻制止道:
“自分已死久矣!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马雚,效死于前!
”请注意这里苏武对李陵以“王”相称,有何用意?
划清两人界限,揭去朋友间饮酒谈心的幌子,让李陵无法再多言。
以上两处苏武的回答话语虽少,但都表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
意志坚定。
以至于“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
‘嗟呼!
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连李陵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耻之心都被苏武坚定不移的气节唤醒了。
在本部分,李陵的话语委婉动听,而苏武则显得沉默少言,此处苏武与李陵的对话实际上就是两者的对比。
苏武-李陵)面对生死和民族大义,他们是如何选择呢?
他们本质上的不同体现在哪里呢?
请学生分角色饰读,然后讨论。
参考:
李陵的话语中处处是从个人、家庭考虑打算,他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苏武则相反,他“先国家而后私己”。
两人胸怀,有如天渊之别。
拓展:
有人认为,苏武的这种忠诚的出发点也是一家一己,只是他知恩图报,不计仇怨,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愚忠”,你认为呢?
课上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三、作业:
作为降将,李陵与卫律劝降时的情形和说辞有何不同之处?
为什么?
苏武对二人的措辞态度又有何不同?
这又体现了苏武什么样的品质特征?
请学生课后思考。
《苏武传》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学生比较难以进入情境。
在讲课之前,我督促学生做了课前的译注准备工作,让学生们自行翻译课文,并将难以理解的实词词义、虚词词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点结合《名师一号》自行地标注在书本上。
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我觉得便于学生更熟悉课文,而且能使自己的课程不再停留于字词句的释义层次,可以深入去挖掘课文内涵。
这项课前准备作业我已经实验了一个学年,效果较为不错,只是有时候学生会抱怨作业量过大,我应当在日后加以改进,对于篇幅较长的古文,应当酌量酌情。
例如《苏武传》,我完全可以布置几个重点段落的翻译作业而非全文。
这节课我还进行了一项创新,就是在串讲课文的时候,我不再是让学生读一句原文,讲解一句,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联系句与段,其间贯穿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但是很可惜的是,我铺叙得过于详尽主观,占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学生思考讨论的部分被极大程度地压缩了,而且使得这堂课的重点——对比凸显人物性格特点也未能突出。
于是课堂显得很是沉闷,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没有能够展开讨论,这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很不利。
虽然这次创新失败了,但是我想在日后的文言文课程中,我可以适度地运用这一形式,挑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最重要的是,我得先弄清楚学生需要学什么,更不要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让自己一个劲儿地重复学生本已明白的问题,而应相信学生,让他们放胆发言,哪怕与自己观点不符,只要言之成理,皆当鼓励,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自己所应担任的角色应当是疏通他们阻塞的思想,连贯他们断续的语言,点拨他们不解的疑惑,提供他们未知的问题,领涉他们未及的领域,概括他们思索的结论。
这样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另外,在学生饰演角色朗诵对话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大弊端:
学生读得太少,文言文语感未能培养起来。
我经常为了赶课而省略掉了他们课堂上朗读课文的环节,其实这样学的效果事倍功半。
我的导师告诉我,教师讲上20分钟课,不如让学生自己读上15分钟,教师再提点性地讲上5分钟。
如果学生连课文都不熟悉,都还没有读出自己的理解,那么在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就不可能真正学到些什么。
所以,以后要多让学生读,多让学生说,这样,自己也上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活跃。
优点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