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重点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046583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10KB
劳动社会学重点Word格式.docx
《劳动社会学重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社会学重点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劳动
(2)经过交换(不论是与资本交换,还是与收入交换)的劳动
(3)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劳动。
2劳动社会化:
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3职业:
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4劳动保护:
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5.群体结构:
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6.劳动士气:
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1劳动的社会职能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的劳动,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2.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
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
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3.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
试简要回答。
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
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4.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简述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它包括:
(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那对劳动者的生理保护,是劳动保护最基本内容。
(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指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劳动收入的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6.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际关系理论:
(1)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
(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4)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7.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哪些类型?
1、直线制结构;
2、职能式结构;
3、直线-职能式结构;
4、水平结构;
5、矩阵结构。
8.试简述劳动群体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1)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
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2)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
对非正式结构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干预而任其发展,则有可能降低组织的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非正式结构的消息功能体面在:
第一,当非正式结构的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里,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第二,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劳动者
1.劳动者的特征:
(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2.劳动者的素质:
包括自然素质(体力、智力、心理因素)和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3.企业文化:
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
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
(企业文化的特征:
独特性、功能整合性、实践性、渗透性、社区性、行业性、群体性)
4.劳动者行为:
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指的是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5.劳动效用:
劳动效用是借用经济学上的“效用”概念,用来指以劳动者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即效用(相应有劳动物质效用和劳动精神效用)。
6.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7.劳动时间:
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
包括制度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和在非本职岗位的其他工作时间。
1.技术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使得人在生产实践中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全面性;
(2)使得人在社会生活中趋于同质化;
(3)使得人的内在价值变异、缺失;
(4)使人的生命物化。
2.简述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企业文件主要包含价值观念、企业意识、管理方式、企业规范、企业英雄人物和企业形式六方面。
(1)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全体职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物和人是否有价值的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企业追求的目标、理想,是企业员工的行动指南。
(2)企业意识:
企业意识表现为职工对企业性质、地位、特征、企业的兴衰存亡以及个人的前途命运是否与企业依存等的看法。
企业意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的一项有战略意义的无形资产。
(3)管理方式:
企业文件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演变过程中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最新管理思想,首先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或管理风格。
(4)企业规范:
反映了为全体企业人员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主要包括了企业的习俗礼仪、文化网络和规章制度三方面的内容。
(5)企业英雄人物:
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就品质化的最高体现,也是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希望。
对企业英英,我们分为企业英雄个体、企业英雄群众两种,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支柱的作用。
(6)企业形象:
是指公众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它是长期以来企业给公众留下的可以领带的印象。
2.企业文化功能:
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效率功能、协调功能。
3.简述劳动者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4.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对多数劳动者而言,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工资,因此,我们从工资率的变动来分析劳动者的劳动决策。
论述:
1.如何进行劳动者社会化?
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包括哪些内容?
一、劳动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教化。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不权担负着生育功能和经济功能,同时又在教化后人等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庭是劳动者接受社会化的第一站。
(2)学校教化。
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开始到学校上学,学校继家庭之后,成为人社会化的另一个途径。
学校教化是一种现代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正规教育。
(3)社会教化。
是社会环境对劳动者成长的影响。
(4)网络互动。
大量事实证明,家庭、学校教化的社会化影响力在下降,传统的社会化权威在减弱,网络在青少年(劳动者)社会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5)劳动组织教化。
当青少年离开学习,踏上工作岗位,正式成为一名劳动者后,还要接受劳动组织的教化,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作的劳动者。
二、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
(1)预期社会化。
是指劳动者在进入某一具体劳动岗位之前,在他并不属于某一职业或工作群体时,他由于希望加入这一职业或工作群体,从而在心里上认周于该职业或群体,并在行为上也以该职业群体所要求的角色规范要求自已,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做准备。
(2)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
劳动者正式进入劳动场所、开始工作之前,要经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3)劳动者基础社会化。
在完成了劳动者的初期社会化后,就开始了劳动者基础社会化的过程。
包括:
①学习、掌握与劳动角色相关的生产知识和工作技能;
②适应和学习工作中的亚文化规范;
③实现认同亚文化规范的心理转变。
(4)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
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是指由劳动者的年龄、地位、技术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者职业规范和劳动行为的重新调节和调整
第四章职业生涯
1、职业:
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它表明并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重要、足够维持自己的生计才能为职业。
第二,职业是实现劳动者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2、职业的特征有
(1)社会性
(2)差异性(3)层次性(4)时代性
3、职业生涯:
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4、职业生涯管理:
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5.职业生涯设计:
也叫职业规划或职业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制订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张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1.简述影响职业生涯的要素?
职业生涯的相关因素有:
健康情况、社会阶层的影响、教育、性别、年龄、负担、自我观、地理因素。
(1)健康。
健康为八大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
健康对于职业的选择特别重要,几首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
(2)社会阶层:
人类社会确实存有严格的层次划分。
社会上所存在的不平等,会影响我们的职业生涯。
(3)教育。
教育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他们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学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
(4)性别:
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渐渐普及,但“性别因素”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年龄:
工作生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初步学习、操作及清闲。
(6)负担:
这是对另人,对社会及对财务状况所承担的义务。
(7)自我观。
人们对自我能力及性格的定议,往往也决定了自己的行为。
(8)地理因素,世界上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其中之一是地理因素。
2、个人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对员工个人而言,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于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十分重要
(2)有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3)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2.简述职业生涯发展和成功的道路。
(1)立足本职的道路;
(2)自学成长的道路;
(3)转换职业的道路;
(4)自我创业的道路。
3.什么是“职业锚”理论?
所谓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施恩认为,这种自我观有三个部件:
(1)自省的才干和能力。
(2)自省的动机和需要;
(3)自省的态度与价值观。
职业锚理论是一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职业生涯理论。
4.职业锚的五种类型:
(1)技术/职能型“职业锚”这一类型的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
(2)管理能力型“职业锚”,这一类型的个体在职业实践中培养出、也相信自己具备胜任责任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技能和价值观。
(3)安全/稳定型“职业锚”,安全锚的人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比如工作的安全、体面的收入,有效的退休方案和津贴等。
(4)创造型“职业锚”,创造锚的个体时时追求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
(5)处主、独立型“职业锚”,自主型个体追求的主要目标是随心所欲地制订自己的步调时间表、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尽可能少地受组织的限制和制约。
5.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有哪些?
(1)立足本职的道路
(2)自学成长的道路(3)转换职业的道路(4)自我创业的道路
第五章:
1、职业声望:
职业声望是财富、权力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2、职业分层:
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区分为职业地位和声望不同的等级序列。
3、职业流动:
使之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换职业的行为。
1、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
(1)职业的社会功能。
(即某种职业对于社会的作用,包括对国家建设和公共福利的责任。
(2)职业要求,即一定职业对于任职者的教育程度、技能技巧、工作能力、道德品质、身体善等各方面的条件要求。
(3)职业报酬,泛指职业能给予任职者的各项利益。
(4)职业环境,即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各种工作条件。
2、社会分层的意义
(1)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
(2)揭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
(3)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4)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3、职业流动的决策步骤?
(1)明确职业流动的目标
(2)选取适宜的用人单位(3)分析接收单位的状况
(4)分析由原单位流出的可能性(5)“流动”与“维持现状”的比较(6)完成流动
4、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
(1)从产业的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2)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国外发达国家。
(3)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第六章劳动组织
1、组织: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2、组织文化:
这里的组织文化是企业的一个无形的构成要素。
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文化倾向。
3.劳动组织:
泛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组织,劳动的分配和组合,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存过程中的关系。
4.正式组织:
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与力量的体系。
5、非正式组织:
是指以情感、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基础,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为纽带,没有正式文件规定的、自发形成的一种开放式的社会技术系统。
1.简述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个有效能的组织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
最基本的观点是企业组织的要素是由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组织文化构成的。
这三个基本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
2.简述组织设置的基本方法。
(1)按产品设置。
在许多企业中,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的着眼点。
因此,生产经营业务按产品的类别来进行。
(2)按客户设置。
职务内容也可以按所服务的客户类别组织起来,这样更有利于生产经营业务的组织与进行。
(3)按地区设置。
有引起企业往往按地理位置来组织生产经营。
因为许多产品和服务地区的布置往往是选在接近客户的所在地区。
(4)按职能设置。
以人们在其工作单位中所从事的职能为依据来组织生产经营,这是组织工作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
(5)按计划项目设置。
为完成某一特定使命而设计制造的产品所组成机构。
3.正式组织的特点
(1)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
(2)有正式的阶层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分工职责,以协调人员的行动。
(3)成员的互动方式是正式而又片面的,组织的场地、设备、资源及活动程序也是正式的。
4、非正式组织具有特点
(1)较强的凝聚力
(2)规模小结构松散
(3)自发形成核心人物(4)满足成员心理的需要
(5)信息沟通灵
6、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A、非正式组织过于活跃,会干扰和影响正式组织的作用。
B、如果引导不当,非正式组织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
C、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快,有可能使“小道消息”“小报告”泛滥,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
7、韦伯的三种权力:
A传统权力B超凡权力C法定权力
8、简述劳动组合的类型。
(1)指令组合。
(2)任务组合。
(3)利益组合。
(4)友谊组合。
(5)委员会。
9、简述非正式组织理论以及管理思想。
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客观存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
为此非正式组织上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
积极作用表现在:
(1)化角矛盾,提高凝聚力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信息通道
(4)维护个人品德自尊心,并抵制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以维持个人人格的感情。
第七章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
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2、集体谈判:
是指资方和雇员代表借助谈判,旨在覆盖某一雇员群体的协议,以决定就业条件与待遇,协调雇佣关系的一种方法。
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劳动关系是由《劳动法》规范和调整的,劳务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2)在主体及主体之间地位的区别
(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
(4)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
(5)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
(6)支付报酬方面的区别
2、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
A、全面实行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劳动用人制度
B、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
C、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有效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
D、制定和完善劳动标准,以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提供劳动政策基准。
3、工会的职能有哪些:
A、代表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服务功能
4、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
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是由我国工会的性质决定的。
工会作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和维护者,通过依法行使其职权,在调整劳动关系中居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职权是指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依法行使的权利和履行职责。
法律赋予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职权是由工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5、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A、建立健全平等协商机制和集体合同制度
B、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C、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D、建立健全调解劳动争议的机制
E、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援助机制
第八章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
1、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其全面的满足,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工资、资金和津贴,还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其他方面的收益,特别是心理上与精神的满足。
它可以分为直接报酬与间接报酬。
2、收入分配:
是对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进行的分配,收入分配的类型分为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两种类型。
二次配的基本途径为
(1)国家凭借行政手段进行的强制性再分配
(2)自愿性强的再分配。
1、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1)制约收入分配的体制因素。
a分配受所有制形式的制约A所有制性质制约分配体制的特征B所有制结构制约分配关系的结构.b分配方式受企业经营方式的制约c分配受宏观调控体系的制约
(2)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A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对收入分配的影响B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分配的不公平C技术结构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2、公平分配:
A分配机遇公平B分配规则公平C分配结果公平
第九章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
1、劳动争议指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
1、我国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职能主要有哪些?
(1)转换管理机制
(2)培育劳动力市场(3)进行社会服务(4)加强宏观调控(5)建立保障体制。
2、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A、合法原则B、公正原则C、调解原则D、及时处理原则。
3、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
A、劳动报酬和保险待遇的保障问题
B、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因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较多。
C、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引发的争议
D、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争议
第十章劳动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
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 社会学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