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研究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044347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4.28KB
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研究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
《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研究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研究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或指与新技术(含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
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种类型,同时它还涉及管理方式及其手段的变革,它是科学创新的延伸和落脚点。
因此,科技创新是一个从新知识的产生、新技术的开发到新产品的生产、新产业的形成直至新价值的实现的复杂的系统的动态过程,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统一,它涉及科技、经济等领域,不仅关系到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科技创新主要有两种选择:
一是自主型创新,是指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创新成果商品化的创新活动。
二是依附型创新,是指通过学习并依附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构想和创新行为,吸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创新者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并形成有竞争力
的产品,以此确立本国的市场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润的活动。
(二)科技创新的特征与意义
1.科技创新的特点
科技创新的特点主要有:
(1)特有性。
这意味着科技创造是前人从未创造过的,具有原创性、开拓性、源头性的变化。
科技创造强调创新主体的主动意愿和自发行动。
强调科技创造是科技创造主体所独有,区别于他人的。
(2)有用性。
科技创造必须是创造主体的所提出的理论、方法和产品等对于现实或未来的某些方面具有可用性。
(3)突破性。
科技创造应该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或者是对某些权威观念的彻底性否定,对某些传统理论或技术的根本性颠覆,或者是在某一领域引起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带来进步和发展的机会。
(4)风险性。
科技创造发生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而且。
它的研究成果一般很难在当时就看出其应用价值。
(5)不确定性。
科学发展虽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但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往往是源于偶然的事件。
2.科技创新的意义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可以说,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又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条件。
科技创新则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因此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要求,是牢牢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的核心环节,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们一定要从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科技创新对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1)科技创新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科技、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我国要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唯有加强科技创新。
现在国际间的竞争,核心是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上的较量。
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尽管在一定时期凭借其他因素能够取得较快发展,但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做后盾,特别是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将十分脆弱。
我们只有紧跟世界科技进步的潮流充分估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积极捕捉它所带来的难得机遇.把加强科技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摆到非常突出的位置,才能提高应对新挑战的能力。
(2)科技创新是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基本实现现代化既要求继续增加经济总量,更要求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既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我们要真正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搞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把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轮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
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
科技创新必然呼吁相应的体制条件作保证,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必然对经济体制的转变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把两个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两个方面的变革搞好,就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发展。
[1]刘常勇:
《科技创新与竞争力—建构自主创新能力》,科学出版社,2019,第39页
(3)科技创新是应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的迫切需要
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再创新辉煌的内在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市场竞争出现了国际化、垄断化、两极化的新特点,经济竞争也进一步呈现出千舟竞发,奋勇争先的态势。
竞争的焦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优势,抢占制高点。
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和第一推动力。
(4)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增强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从目前中国现状看,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水平还不高,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有助于发展教育与科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
发展教育与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
二.科技体制对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
(一)科技创新的动力分析
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我国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
科技人员个体和科研团体。
其中科研团体包括科研院所(包括非营利性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自主科研力量。
我国通过20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已经推动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解放,极大的提高了各个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
国有科研院所的改制、高校的跨越式的发展还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都得益于我国科技体制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动力机制,具有内部和外部动力的推力与拉力。
1.内部动力
(1)科技创新主体中的科研人员的创新激励制度。
改革科技体制是促进人才激励机制的健全,科技人才的创造力最大限度的释放是科技创新力解放的关键。
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的最大限度的激励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才能使他们安于岗位。
只有物质和精神奖励有机的结合才能使科技人员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2)创造主体的目标和利益导向所产生的创造动力。
各种主体的科技创新行为是受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所能带来的利益所支配的。
转制以后的科研院所的创新行为也是以通过科技创新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的,高校也是如此。
企业是以最求利润为根本目标,而自主创新能带来极大的利润,这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根本原因。
创造力主体目标结构对创新需求有着重要影响,当其的目标与创新的本质特性相耦合时,创新的需求最为强烈;
当两者不相容时,主体就不会产生创造需求。
比如企业的目标可以有多种选择:
产值最大化、员工福利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等。
由于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所以仅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例说明其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程度。
(3)创新主体自身的创新力。
主体的创新力是实现创新目标,得到创新利益的基础和前提。
创新目标得以实现必须调动主体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
还有主体中科研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目标、利益导向相一致时,才能使主体的创新活动得以成功。
根据技术创新活动的要求,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决策能力、创新技术能力、信息能力、资金能力等方面。
一个创造主体如果连自身员工的工资都不能发下来,何谈科技创新力。
2.外部动力
(1)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力。
科学技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一次科学发展都会带动技术进步。
当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以后,瓦特就根据其基本原理进行了科技创新,发明蒸汽机。
科技发展必然突破旧的技术范式的框架,形成新的科技体系,建立新的范式,并且按照这个规律继续向前发展。
原有科技进行量的改进,以及新科学技术代替旧的科学技术,形成不断更替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产生科技创新力之所在。
(2)市场需求的推动。
科技创新得以实现依赖于市场,市场需求推动着科技创新活动。
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地变化,当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定规模时,将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利润与发展,也为创新主体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和构思思路,并引导他们以此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形成对科技创新力的推动和激励。
(3)政府行为的作用。
政府对科技创新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决定着能否有效的激发科技创新力。
国家的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关系到各种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行为,科技体制改革也关系着各个主体的科技创新力能否提升。
(二)科技体制在科技新动力系统中地位
1.科技体制给科技创新力的解放以巨大的内部激励
科技体制在科技创新力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技创新主体中科技团体内部的竞争机制。
“物竞天择”是自然规律。
公平、有序、自由的竞争是科技创新力发展的加速器。
竞争迫使各科研团体和个人研究、开发先进成果,以谋求生存空间、扩大竞争优势。
而科学技术人才之间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是,那些做出科技成果的科技团体和科技人才得到社会和科技领域同行的承认,进而能继续在科学技术领域从事创造活动。
因此,渴望得到社会和科技领域同行的承认既是科技人才继续从事科学技术创造的维持力,也成为激励科技人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动力。
[2]
2.科技体制给科技创新力的解放以强大的外在支撑
在科技创新力的外部动力中政府的推动作用举足轻重。
各个科技创新主体都必须要关注国家的科技体制和相应的科技政策,以争取到更多的课题经费,并在适宜的体制下创造出科研成果。
一个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在科学领域内采取的行动和规定的行动准则为国家科技政策,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评价与应用、科技交流等。
通过科技体制中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组织体制对科技创新进行激励与扶持。
比如科学基金制度、科技奖励工作和专利制度都是解放科技创新力的外部动力。
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联系也为科技创新力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的推动力。
(三)科技体制改革对于推动科技创新的作用分析
科技体制改革在动力机制上表现为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对科技创新力的作用。
外在动力主要表现在政府政策的动力激励,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
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竞争,制定推动不同主体创新的税收,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等。
内部动力主要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完善各种创造团体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
1.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力
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创新力解放的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最重要的应该是表现在内部动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科技体制改革是促进科技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的健全,科技创新主体的创造力最大限度的释放是科技创新力解放的关键,也是最大的动力。
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是各种激励因素最佳组合的结果,是调动科技创新团体和个体积极性的关键。
激励措施合理的先决条件是使科技创新个体的心理上能够接受针对个体的特性,[2]赵玉: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2,第164页
对科技创新主体的激励措施要强调以人为本,给他们以充分实现个人和团队价值的发展空间;
并且健全创造团体的内部竞争机制以推动科技创新力的解放。
通过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在满足物资要求之上更注重精神奖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国的科技人员的待遇在稳步的提高,社会上对科技团体和个人的认同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改善科研团队和人员的奖励机制,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机结合,如每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拓展新的奖励途径,推广科技入股的股权的奖励机制。
2.市场需求成为动力源
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创新力解放的动力,而外部动力的推动作用巨大。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把市场作为科技创新的外部动力的作用正逐渐的发挥出来。
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把生产力解放出来,从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显现出来,从而作为外部动力推动各个创新主体进行科技创新;
不仅如此市场这个外部动力也能激发科技创新的内部动力,比如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力,各种创新主体目标和利益导向的创新动力。
市场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是科技创新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
而市场需求则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是科技创新活动的起点。
这里的市场需求是从广义角度讲的,既包括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从价格、质量、效用、数量的需求,又包括企业生产发展下的需求。
这此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地变化,当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定规模时,将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收入水平,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和构思思路,并引导企业以此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形成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和激励。
反观我国科技发展中的缺陷:
科技人员的缺乏,资金的短缺,组织结构水平低、散、全、小激励机制不足等等,其中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一个发育完善与成熟的市场来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因为一个完善的市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动力中介的作用。
所谓的市场就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场所、途径和形式,是商品行销的区域。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人通过生产和消费实现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运行形式。
它通过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改善科技创新主体生存的基本环境
政府行为的作用是各种创新主体生存的基本环境,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刺激与约束力量。
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正向刺激促使企业产生获取超额利润的预期,逆向刺激则危及创新主体的生存。
如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正向拉力和逆向迫力与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结合,是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动力。
虽然市场机制直接推动了创新,但它在某此领域却会出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支持;
自身很难发展,又面临国际竞争的产业;
许多对产业或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的活动领域,如能源、交通等,个别企业未必能从这此领域的技术创新投资中获益,因而也需政府的支持;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农业、卫生、环境等领域的创新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是对科技创新力解放的重要的措施。
创新主体与政府的互动是相当紧密的,政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巨大,一个国家的科技体制对科技创新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改革科技体制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力的解放。
另外,科技创新力软环境的建设是对创新主体的保护和推动,如相应法律的健全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科技创新力的软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
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保护和推动,同时也是对不同主体的创新个体的激励;
还有实行推动科技创新的财政直接投入政策;
利用税收和金融等手段对科技创新进行推动。
三.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的表现和途径
(一)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造力解放的表现
经过多年来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核心的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1999年以来的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3]
国家先后出台了30多项具体政策,内容涉及经费投入、产权制度改革、股权激励、税收减免、社会保障、离退休人员待遇等许多方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提高了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能力,大幅度加强了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
据科技部2019年的调查汇总,转制科研机构在国家科技投入保持增长的同时,通过市场获得的科研经费和自筹科研经费大幅增加,向行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所获得的收入年均增长在20%以上;
2019年申报专利数增长22%,专利授权数增长4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57.74%。
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重要转变,人员结构得到较大调整,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中央各部门公益类科研机构已形成100个左右的重点院所和约1.5万人的精干研究队伍;
国家加大了科研投入,骨干人员待遇普遍提高,国家提供的人均事业费由改革前每年1.9万元增加到5万元。
[4]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为科技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和人才基础,这是我国科技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通过实施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知识创新试点工程、985工程等,我国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高。
据统计,从1997年以来,我国科学论文以年均19%的速度递增,论文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五位。
2019年,我国工程科学论文被国际收录增长34%,仅次于美国。
2019年,我国在数学、物理、化学领域的科学贡献指数居全球第16位、科学鉴赏力指数居全球第4位。
1.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增强
我国的基础研究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加大了对生命科学、纳米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等重大科学前沿领域的支持。
加强了对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基础研究的部署。
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创性成果。
生命科学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1%的测序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承的测序任务,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确立。
经过改革,全国有近1000家(中央370多家,地方660多家)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通过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等方式向企业化转制,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或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
2001年企业在全国经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达到60.4%,大中型企业中的科技活动人员已达136万人,占到全国的50%以上。
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近300家,各省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超过20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都已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66.8%,达到1300多亿元。
在国家863、科技攻关等重大计划中,企业发挥着日益重要和突出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重大项目开始由企业独立承担,或以企业为核心,联合科研机构、大学的力量共同承担。
在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芯片、清洁能源汽车等重大科技专项中,企业已经担当起了研发主力。
一大批极具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我国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全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3]
[4]方新: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科研管理》,2000,1,第261页方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2,第191页
中小企业创造的。
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锐意创新、迅速崛起,已成为初具核心竞争力的新生力量。
在2019年度科技进步奖的获奖项目中,有52%是由企业独立或以企业为主承担的,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完成的占17%。
[5]
2.科技人员创新力得到激发
科技体制改革都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作为重要任务。
承担973、863计划的青年科研人员和归国人员均占到半数以上。
通过兴办留学人员创业园、实施海外学子创业工程、设立海外学人基金和专项等,归国留学人员以年均13%速度持续增长。
企业研发人员占全国研发人员总数的600l0以上。
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员中,中青年科学家占60%,留学回国人员占70%,一支以中青年科学家为中坚力量、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人才格局基本形成。
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
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
建立国家功勋奖励制度,对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
进一步规范各类人才奖项。
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实现有效激励。
(二)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力解放的途径
1.官、产、学、研的结合
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造力,我们必然要谈到官产学研的联合。
我国科技体制的变迁有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相互联合。
在前面我对科技创新的动力进行分析时,也谈到了政府与三个主要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们在动力机制上相互推对,政府对三者拉力和推力。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努力建造一个开放的科技环境,实现科技资源一体化,因而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在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政府政策的导向下,实现官、产、学、研结合,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之路。
以政府为平台,通过制定科技发展政策、产业政策等引导企业的研发方向,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如“863”计划、“973”计划等等,同时加大政府对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投入,形成导向作用,并给企业以优惠的贷款等辅助政策,以推动科技创新,再制定产业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经济利润,使企业与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获益,进而有能力对科技创新再投入,再获益,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在政府政策的导向下,实现官产学研结合,是一条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造力解放的有效途径。
[6]
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
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建设一支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献身科技事业的高水平研究队伍,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希望所在。
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等改革,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精干的科研机构,国家要给予稳定支持。
充分发挥这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技 体制改革 创新 研究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