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最全知识点与延伸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039230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82.11KB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最全知识点与延伸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最全知识点与延伸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最全知识点与延伸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元朝黄道婆棉纺织,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主导,清前期资义萌芽缓慢发展。
3.家庭(进一步巩固自然经济,抑制商品经济)→小农经济的副业。
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原因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
②农业生产进步,提供原料。
③商品经济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提供劳动力。
B.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成为世界生产中心,丝绸之路为世界输送商品、将亚欧大陆联系起来,对人类文明交流发展起大动脉作用。
三.古中国商业
1.重农抑商(战国秦商鞅变法。
护农,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资义萌芽)
①秦汉至隋唐:
经商受时间地点限制。
②隋唐:
市/坊分明,时间限制。
柜坊、飞钱。
③两宋:
“交子”出现,商税成为政府主财源。
④元:
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清明上河图)
⑤明清:
棉/茶/蔗/染料成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商帮”(徽商、晋商,卖盐起家,涉及海外)。
2.市的变迁①宋前:
市与民居分开,市令/市长监管,按时开闭市。
②宋后:
市/坊界限打破,“草市”普遍,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商镇,随处设店,时间随意,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管。
3.城市发展①原因:
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大运河、经济重心南移。
②表现:
长安、洛阳(政治中心+商业中心)。
“扬(扬州)一益(成都)二”→南方城市。
4.官控的对外贸易
①西汉:
海陆丝绸之路。
②唐:
广州,市舶使。
③两宋:
海外贸易税成南宋财源。
④元:
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
海禁、“闭关锁国”外贸萎缩,只在广州。
四.古中国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
土地归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
井田制(土地国有)。
③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鲁:
“初税亩”承认私有合法性,商鞅变法法律确立。
)
2.重农抑商
(1)原因:
商、农抢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2)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收地租和征赋役,巩固封建统治。
(3)实行根本原因:
适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4)经过①开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②西汉:
汉武帝、工商业重税。
③明清:
专卖政策,加征商税,商人地位(农本商末),严重阻碍资义萌芽发展。
鼓励垦荒。
(5)(影响/评价/作用)①积极:
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②消极:
封建社会后期,抑制工商业正常发展,阻碍资义萌芽。
3.明“海禁”①原因:
防倭寇。
人民不得擅自与外国互市,官方主持外贸。
4.清“闭关锁国”①原因:
东南沿海抗清斗争。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只广州对外通商。
影响/评价(3。
4。
):
①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累计,阻碍资义萌芽发展。
②阻碍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导致落后。
C.古中国商业特点:
①城市经济发达。
②海陆丝绸之路为主渠道。
③北宋最早纸币。
④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
⑤商、农、手工相辅相成,商业作为补充存在。
D.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①功能:
城市主要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唐前,商贸/市场规模小;
唐后,经济功能超政治功能。
②商业活动:
政府的限制放松(北宋打破坊市,商人地位↑,夜市/晓市)
③数量规模:
明清,数量↑,工商业市镇、人口↑,商业繁荣。
④地区:
经济重心南移。
E.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
推动。
(生产生活方式,文明转化,城市人口,城市用地规模)
F.农/工/商等部门协调发展对社义经济协调发展的启迪:
农→原料,工→劳动力,商发展。
F.中西资义萌芽背景/特点比较,中资义萌芽没发展的原因,认识。
(1)比较①同: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手工业为标志,时间14~16世纪。
②异:
西资义萌芽在自治城市产生,中资义萌芽在封建统治下产生。
(2)原因①(限制生产力)明清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压制工场手工业)重农抑商。
③(限制科技人才)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清“文字狱”。
④(限制中西文化交流)闭关锁国。
⑤(思想)缺乏民主政治环境。
(3)认识①资义萌芽生长过程=反封建斗争、发展资义民主政治过程。
②资义萌芽发展=商品经济+对外开放。
第八单元:
资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航路开辟(15~16世纪、世界市场雏形)
1.原因
(1)必要性①经济:
14~15世纪,欧商品经济发展、资义萌芽出现。
←根本原因
②社会:
欧对黄金的追捧。
+《马可波罗游记》刺激。
③思想:
文艺复兴的影响。
④宗教:
基督教鼓励到东方传教。
⑤直接:
商业危机出现。
——————————————←直接原因
(2)可能性①主观:
人文主义提倡冒险精神、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支持。
②客观:
欧航海/造船技术发展,为远航创造条件。
2.过程
时间
人物
方向
成就
1487
迪亚士
葡,欧→东
非洲西南好望角
1492
哥伦布
西,西←欧
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
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
环球
3.影响
(1)欧:
出现重大社会变革。
①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至大西洋沿岸。
②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义发展。
(2)世:
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①结束世界相对孤立状态,各地文明交流。
②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拓展
1.荷兰(海上马车夫)殖民扩张
(1)条件①地理:
荷兰濒临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后,经济重心转至大西洋沿岸。
②经济:
欧资义萌芽最早地区之一。
③技术:
经商传统,资义工商业发达。
④政治:
1581脱离西班牙,成立荷兰共和国。
——————大前提
(2)(表现/措施)①成立殖民公司:
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②参与殖民掠夺:
亚、非、美殖民地。
(3)结果:
17世纪荷兰最diao,世界商业殖民帝国。
2.英“日不落帝国”
(1)殖民战争①英西战争:
英1588干倒西班牙“无敌舰队”,海上霸权地位。
②英荷战争:
17世纪中,三次战争,取代荷兰海上殖民强国地位,夺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③英法战争:
17世纪末~18世纪中,七年战争,英干倒法,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结果:
英成“日不落”帝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市场扩大印发第一次工业革命。
3.世界市场的拓展
(1)途径:
殖民掠夺(主要途径),海外贸易,种族灭绝(印第安人),贩卖黑奴到美洲
(2)影响:
①殖民地人民生无可恋。
②为西欧资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③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A.以新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①整体史观看,新航路开辟打破各大洲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相影响/联系,资义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②文明史观看,新航路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非/美/欧文明交汇融合,趋成整体的过程。
③近代史观看,新航路开辟使人类活动从大陆转向海洋,改变各区域文明的联系规模/性质。
近代化起步。
④社会史观看,新航路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发展机遇,促进封建社会向自已社会过渡,人类历史重大转折点;
但给非/亚/美人民带来殖民灾难。
B.对西方殖民扩张的评价。
①进步性:
随殖民扩张进行,资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使世界地区间经济联系密切,多地区被纳入资义世界市场体系。
为欧提供市场,为欧商带来利益,促进欧资义发展。
②血腥性: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打断亚/非/拉美原有历史进程,使其发展缓慢/落后,造成长期落后,东西方历史进程拉开距离。
C.大国崛起的现实意义:
①对自身“与时俱进,落后要挨打。
”②推进世界文明。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蒸汽时代”~1840)
1.(前提/背景/条件)①政:
英资义制度确立发展。
②劳:
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自由劳动力。
③经:
殖民掠夺资本原始积累。
④技:
工厂手工业丰富生产经验。
⑤市:
18世纪中,英成最大殖民帝国,市场大。
2.过程①开始标志: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②主要发明:
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进入“蒸汽时代”。
③完成标志:
1840前后,英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3.(影响/作用/意义)①生产力:
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提高。
②生产组织:
工厂成工业生产主要组织形式。
③生活方式:
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阶级关系:
形成工业资级和工业无级两大对立阶级。
⑤社会变革:
欧美资义国进行社会变革,巩固资级统治。
⑥思想意识:
要求自由经营/竞争/贸易的自由主义兴起。
、马义诞生,独立工人运动兴起。
⑦世界市场:
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义国为主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1.(背景/前提/条件)①政:
资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义国家确立。
②经:
一革完成,资义经济发展。
③理论基础:
自然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成就①1866、德、西门子、发电机、电的广泛使用。
②内燃机(汽车/飞机)。
③化工的发展。
④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发展。
3.(影响/作用/意义)①工业部门:
诞生新兴工业,传统工业进步,“电气时代”。
②生产结构:
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生产主成分。
③生产组织形式:
垄断组织(生产/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各主要资义国向帝义过渡。
④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D.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比较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动力与开创时代
蒸汽“蒸汽时代”“纺织时代”
电力“电气时代”“钢铁时代”
发明者
工匠/技师
科学家/工程师
科技来源
工匠实践经验
科学理论与生产紧密结合
产生时序
英开始,限少数国,时间长
几乎同时在欧美展开,迅速发展
产生行业
轻工业
重工业
代表性产业
纺织业
电气/汽车/化工
生产组织
工厂取代工场
企业时代,垄断组织
世界影响
资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五、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过程①雏形:
新航路开辟15~16世纪。
②进一步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
(海外市场拓展)
③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840左右。
④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1.基本形成
(1)(原因/背景/条件/目的)①机器大工业产品需市场。
②资级在世界扩展市场,抢夺原料产地。
③蒸汽机车/轮船使世界各地联系更便捷。
④资级凭请打经济/军事实力将趋多地区纳入资义世界市场。
(2)表现①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义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②英成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
2.进一步发展
(1)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增长,世界各地联系更密切。
②新交通工具与通讯手段加强世界联系,促进世界商业信息交流与传播。
(2)表现①世界贸易额增长三倍左右。
②亚非拉非工业国粮食和原料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产品销往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影响①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②欧美资义列强主导的资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3.认识
(1)途径:
国际贸易、人口流动、资本流通、殖民扩张与掠夺
(2)总体不公正/不平等①资义国:
市场/原料/资本输出、资义发展。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贫困/屈辱、新生产方式,促进发展。
③世界:
进一步密切联系,促进经济增长,不同文明交流。
E.城市化、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城市化、工业化对可持续发展
(1)积极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依赖城市化/工业化、资金支持、提供市场、提高人民素质
城市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政府对农业调整,维护可持续发展。
(2)消极用地、环境、农村高素质人口外流。
F.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直接推动社会变革、
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第九单元:
近现代中国经济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和民族工业兴起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小农经济解体)
(1)变化: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2)解体原因①根本: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
(外国资义的侵入)
②主观:
小农经济局限性(规模小,性别分工,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生产发展。
脆弱性)
(3)解体(含义/概念):
封建小农业、家庭手工业分离,家庭手工业破产,自足自给性不复存在。
(4)解体表现:
①东南沿海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②农副产品趋商品化,促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解体。
(5)解体影响:
积极①农民/手工业者破产提供,自由劳动力、市场、资金促近代企业。
②华社会经济商品化程度加强。
小农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制度。
消极①农民/手工业者破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华被卷入资义世界市场,趋沦为世界资义经济附庸。
2.洋务运动(19世纪六十年代~九十年代、“师夷长技以自强”)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窘境。
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利用西方科技维护清的统治。
(3)(活动/表现)①军事工业:
“自强”、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民用工业:
“求富”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问题。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近代海防:
北洋、南阳、福建三海军。
④近代教育:
京师同文馆、出国留学。
(4)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5)影响①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人才,刺激华民族资义发展。
②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③推动本国封建经济瓦解。
3.中国民主资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
(1)原因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外企利润刺激。
③洋务派创办工业的诱导。
(2)(代表/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二、民族资义曲折发展
阶段
原因/前提/条件
史实
影响/作用/意义
产生时期初步发展
19C末
①列强资本输出破坏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①民间设厂热潮。
②企业数量增加。
③沿海→内陆扩展。
民族资级,领导戊戌变法(1911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民主爱国,1896列强入侵,自救)
短暂春天
1912~1919
①辛亥革命鼓舞
②实业救国影响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推动
④列强放松侵略
①纺织业/面粉业
②厂矿企业
③一战后萧条
无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五四运动后)奠定基础。
1927~1936
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①民族工业发展↑
②国民生产总值↑
沉重打击
抗日战爆发1937
①沦陷区:
日的破坏吞并。
②国统区:
战时体制,官僚资本压迫。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
陷入绝境
抗战胜利后1945
①美在华取得特权。
②官僚资本压迫。
③国民政府乱税,纸币滥发,通货膨胀。
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A.近代中国民族资义发展
1.特征①企业生产:
列强入侵、破坏华发展正常秩序、加速自然经济解体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
不是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
②工业部门结构:
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主要为纺织工业。
③工业地区: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极不平衡,主沿海。
④设备/技术/经营管理:
中国民族工业落后性。
⑤企业产生/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受外国资义和本土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
2.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因素
(1)有利①列强经济侵略,客观上加快自然经济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不利①外国资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对民主工业的压迫和束缚。
②战争,政局动荡。
③重农抑商传统思想束缚。
④民资工业自身局限性(轻工业、地区不均,重沿海、自然经济/官僚资义/帝国主义打击)
B.新型工业道路的历史借鉴
工业化是世界各国走上现代化的助推器。
外国成功经验为: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制度建设、以重工业为核心建立工业体系。
也出现严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我国在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时,应注重环境,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
C.民族资义曲折发展历程的启示
民族资义有软弱性、妥协性、两面性,认识到民族资义是救不了国家的。
①我国民族资义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义阻挠,却又依靠其发展,这种矛盾中民族资义无法彻底革命。
②民族资义侧重轻工业,忽略重工业,无法带动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虽无法御辱外敌,但一定程度促无级发展,最终引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三、社义建设起步(1953“一五计划”)
▲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1.国民经济恢复:
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发展,为国家计划经济创造条件。
2.“一五”计划(时间:
1953~1957)
①措施:
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三大改造。
(一化(社义工业化)三改(农/手工/资义工商)、私有→公有)
②成果:
鞍山钢铁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③意义/作用/成果/影响: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表现/措施
①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
②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2)结果/作用/影响/意义:
1956年底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义公有制,社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一五计划”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
①工业基础弱,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
②国际形势,国防需要。
③受苏联社义建设经验影响。
(2)发展生产力和改变生产关系并举→社义经济建设和社义改造并存。
四、探索成功与失误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全面建设社义时期)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对主矛盾、主任务的正确分析
(1)探索/分析①主矛盾: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工业国的需要,和农业国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主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2)历史意义:
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失误探索(1958“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1)1958社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①提出:
1958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
多快好省建设社义。
③影响:
掀起“大跃进”高潮。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
要求大办工业/农业。
②“人民公社化”:
财产统一核算、分配。
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③危害:
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导致1951~1961严重经济困难。
3.政策调整
(1)方针: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
1962经济恢复/发展。
1965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E.1957~1966社义建设失误原因
(1)客观①建设社义没现成经验可借鉴,只能探索,失误在所难免。
②国际形势的影响:
美对华封锁孤立、中苏关系恶化。
迫使华急切搞经济,导致“左”倾错误。
(2)主观①中共对全面开始社义建设缺思想准备。
②脱离实事求是的马义思想路线,脱离客观实际。
③组织原则上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党内缺乏民主。
④好大喜功、急躁冒进。
⑤把阶级斗争重新作为社会主矛盾,理论错误导致实践错误。
五、国民经济劫难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①原因: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领域。
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③调整:
1973、周恩来、复苏局面。
1975、邓小平、回升状态。
F.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义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启示)。
①必须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
④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民生水平。
⑤健全社义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G.贯彻科学发展观
贯彻科学发展观:
马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列主义/毛想/邓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重在实践,贵在落实。
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上的发展。
尊重事务发展客观规律,按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必修 经济 知识点 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