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公式题解 等3篇王东岳 完整阅读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038764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0.83KB
快乐公式题解 等3篇王东岳 完整阅读文档格式.docx
《快乐公式题解 等3篇王东岳 完整阅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快乐公式题解 等3篇王东岳 完整阅读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运动机理如何被规定?
先来看一个最简单的神经生理学实验:
给动物活体神经以一个持续的强刺激,譬如用电流刺激青蛙的坐骨神经,你会首先看到一个高耸的神经兴奋峰电位,但随之而来的是这个电位图向相反的方向扯动,并相应发生一个过度抑制的周期,即便那个最初引起兴奋的刺激尚未撤销也罢,此种现象有人称其为“负诱导”。
随后经过一个短暂的麻痹不应期,该神经部位又会对通常不能引起冲动的极弱刺激产生一个较强的兴奋电位,叫做“超常期”反应。
这表明,神经系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兴奋模式和活动区间。
一般情况下,它保持在某种中间紧张状态,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称作“神经张力”。
这个稳定的张力基态使生物得以维系自身正常的对外反应。
也就是说,神经活动不能长时间地留守在兴奋或抑制的任一极点上,过度兴奋就会引起超常的抑制,过度抑制又会引发超常的兴奋。
实际上,它反映了整个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系统的基本运作状态。
严格说来,心理活动无非是一系列低智情绪活动的总和,它的控制中心位于大脑高级皮层以下的丘脑网状系统。
所以,每个人的常态心理都必然保持在这条无苦无乐的“无聊”基线上,无论他生活条件的优劣状态如何。
换言之,任何引发快乐感受的心理刺激同时也就为相反的心理动势做好了铺垫,反之亦然。
于是,表观生存状况极优越的人与表观生存状况极恶劣的人都同样备受种种“苦恼的煎熬”和“欢乐的鼓励”,俨如一个饿汉获得一口粗食所引发的快感一定不亚于一个富翁奔赴一席华宴所带来的愉悦。
在贾宝玉看来,他的欢乐一点儿也不比刘姥姥的多,虽然在刘姥姥眼中,宝黛之流一定永远乐不可支,何曾想到他们照样整日里唉声叹气甚至以泪洗面。
依此看来,心里波动一定具有某种重要的感知属性效应或精神依存功能。
这个效应和功能就是把动物的知性识辨系统发挥成一系列简捷高效的判断反应,它就像是一个趋利避害的主观“指示器”或精神“调节器”,借以实现生物依存反应的生理机能调动。
譬如一匹狼,它若看见一只野羊,立刻会产生心理上的兴奋和冲动,无需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也无需进行捕猎前的热身活动,眼下,这种发自丘脑情绪中枢的心理愉悦反应会及时放散到整个神经系统的各个相关部位,从而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脉管扩张等等,这些造成供氧量增加的生理措施为运动肌的力量爆发做好了全面准备;
反之,倘若它随后又撞见了一群狮子或老虎,痛苦的心理恐惧同样会为它做好这类体能调动,以便它可以敏捷地逃生。
这些判断是在情绪层面上迅速完成的,而且在完成判断的同时也就实现了动作反应的瞬间协调。
试想一下,假如狼由于捕到了一只羊就陷入了某种无边无际的欣快汪洋之中,以至于它的神经心理反应始终维持在亢奋迷醉的高张力低应激状态,那么,这匹可憎的狼连同它吞下的那只可怜的羊一起,岂非转眼就将变成狮虎者类的腹中物?
进一步讲,如果狼的快乐开怀心理全都是这般的持续高涨,恐怕狼这个物种早就已经被自然选择机制淘汰得干干净净了。
所以,在日常社会生活里,那些胜不骄、败不馁、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也就是天生的心理反应类型比较沉静的人,更容易应对复杂的环境挑战,也更容易取得竞争上的优势。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心理禀赋能够相对稳定的保持在最佳反应状态的无聊基线上。
这就是心理学家为什么要说,“情商”比“智商”更具有个人素质意义或品行修养意义的道理所在。
-再往深里看,我们会发现,生存力度越高的物种,其心理波动幅度越小;
反倒是生存力度越低的物种,其心理波动幅度越大。
先看非生命物质,它们的感应属性虽然极其低下,也根本谈不上什么“心理波动”,但它们无疑是宇宙存量最丰、衍续时度最长的恒稳物态;
原始低等生物譬如海绵、水母和鱼类,它们的感知能力微弱,心理状态平滑,即时常处于悠然麻木的无聊情境中,于是,它们稳定生存了数亿年光景而迄今不衰;
进化到脊椎动物乃至哺乳动物阶段,它们已经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心理波动反应,然而它们的绝灭速度骤然加快,尽管它们的智商大为提高也无济于事;
人类当然是心理动态最复杂、最失衡的物种,他们大喜大悲,苦乐跌宕,以至于唯有他们动辄便会闹出“精神分裂症”之类的心理疾患,于是由此还造就出了一大群专职心理医师,而且人们目前正在倾向于越来越依赖这种特殊医疗,可他们还是要去追求快乐,寻觅刺激,仿佛唯恐让自己失落在无聊的稳态心境上似的。
说起来,这真是天意使然,它其实表达着自然意志随物演存在度的降低而相应代偿的精神演运法则,亦即表达着主体意志随世间万物的分化而相应增强的依存颠簸态势。
难怪叔本华要说:
“意志已出现于可见性,它的客体化是有无限等级的,有如最微弱的晨曦或薄暮和最强烈的日光之间的无限级别一样,有如最高声音和最微弱的尾声之间的无限级别一样。
”(引自《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不过,这种意志动量的趋强只使意志聚焦的难度增大,亦即使情绪波动的幅度加高,此外别无任何积极意义。
由此引申出两个问题:
第一、那条呈现为“无聊”基态的“心理震荡回归线”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心理波动幅度倾向增大的趋势能否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第一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读者只需记住下面这个简单的道理:
宇宙万物统统衍存在一个叫做“存在阈”的常量基线上,这个存在阈由不断下降的存在度和相应递增的代偿度综合而成,生物的心理基线就是这条自然物演基线的后延部分,它构成生物精神代偿和意志动量的天定基础,其间代偿增势的扩张幅度就变成心理波动幅度的半径空间。
也就是说,自然界不由自主地把“物性”(物之属性)发展成了“性情”,把“物性稳重”发展成了“性情浮荡”,而“性浮情荡”正是一切低存在度的高等物种的共通禀赋。
换言之,心理振幅的增大与精神代偿的增量成正比,我们没有任何办法不让自己被抛入这个颠簸日剧的心理波涛之中。
有人承受不了这种震荡,于是就用自杀来寻求解脱,譬如叔本华和加缪就试图把自杀当作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来对待。
这样一来,心理震荡是被解除了,但自杀者仍然灭归在这条基线上,只不过,从演运关系上看,他无非是把自己放逐到非生命物态的分子位相上去了而已——是谓“生死等位律”。
看来,心理震荡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痛苦,所以叔本华才说,生命意志只能像钟摆一样始终晃动在“痛苦”和“无聊”之间。
不过,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误会,他其实是在企求无震荡的快乐而不可得,因而便会说出那样的泄气话。
殊不知一切“快乐”其实只能产生于这个颠簸不止的心理动势之中,因为心理震荡正是生物求存最基本的精神应激方式。
所谓“快乐”,说到底就是生物趋利的情绪化生理冲动;
所谓“痛苦”,说到底就是生物避害的情绪化机体反应。
趋利的效果一旦达成,随后而来的利益即使源源不断,心理态势也必须恢复到可以再度敏锐反应的无聊基线上,所以,你的快乐感并不会因为收益不止而永不减退;
反之,避害的警惕一旦形成,随后而来的危害即使驱之不散,心理态势也同样必须恢复到可以再度敏锐反应的无聊基线上,所以,你的痛苦感亦不会因为麻烦无休而常驻心头。
再说,处在快乐心境下的人最容易遭受痛苦的反击,因为,从客观指标上看,即使他并未遇到麻烦,仅仅由于固有的利益略微减少,他就会感到损失惨重,结果弄得痛苦无比;
反之,处在痛苦心境下的人最容易蒙受快乐的笼罩,因为,从客观指标上看,即使他并未交上好运,仅仅由于固有的危害略微减轻,他就会感到受益明显,结果乐得如沐春风;
这种情形与神经生理学实验中的“负诱导”现象以及“超常期”反应如出一辙。
总之,一方面,任何人都不得不让自己的日常心态处于天演而成的无聊基线上,这一点谁也逃不掉;
另一方面,任何人的心理波动都必然围绕着这条基线上下震荡,而且其平均振幅并不会由于客观处境的不同而缩减或膨胀,这一点谁也不吃亏。
换一个表述方式,即是说,心理波动的轨迹类似于一条围绕着中值回归线上下起伏的正弦曲线,它的正负值恰好相抵为零,从而使自身在总体上最终完全表达成那条无法超脱的无聊基线——是谓“苦乐均衡律”。
这就是上列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给出了全文的题解,也就是从哲学的深度上纠正了经济学家有关“快乐公式”的计算误差。
它的结论是:
无论你怎样挤破脑袋,奋争不止,你都不会获得更多的纯粹快乐,每个人最终收获的苦乐量比注定是完全相等的,其等值关系竟是这般得无可挑剔,以至于它们全都归结在一无所有的零数上。
而且,惟因如此,你才得以生存下来,并得以追逐那个虚无飘渺的“快乐”之诱惑。
也许,你会发问:
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身不由己地向上竞争和追逐快乐呢?
这正是人类的可笑之处——须知我们承载着自然的意志,倘若我们歇息下来,难道叫“天道”也止步不前?
所以,即便我今日说破了“天机”,你也休想安宁下来,你活一天照样得拚搏一天,决不至于弄出什么“虚无主义”的不良后果。
“快乐”和“幸福”俨如挂在驴子眼前的一根胡萝卜,你固然未必能一口咬住它,但正是由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引诱,你才会马不停蹄地死盯着它不放。
实际上,我根本无法为可爱的虚无主义辩解,恰恰相反,我只能告诉你“为什么你想虚无也虚无不成”的天定道理或自然规定——这才是比上述可笑更深刻的悲哀和讽刺!
分享|评论
(2)|阅读
(512)|固定链接|类别(哲理杂文)|发表于15:
35
提示:
“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链接地址:
http:
2010-05-12|人性xx:
贪、烦、畏人性xx:
贪、烦、畏-人降生于世,很有些像马戏团里空中飞人的坠落入网,甚至比那还要不及,因为那只是一张身外的护网,既不至让你跌损,又不会死缠住你不放。
但人生却无有不陷入身内的心性之网者,且此网既要伤人,还要叫你永世不得脱身,这就是由贪、烦、畏编织而成的三个连环罗网:
无“贪”则不足以激发进取;
进取则必然导致“烦忙”与“烦神”;
烦而无功、贪而不得则“畏”立刻油然而生,由以逼迫你卷入更紧张的贪欲之中。
海德格尔因此将人生面世称作“沉沦”,并就“烦”与“畏”说了许多诘屈聱牙的思辨话语,然终究未能讲清造成如此尴尬结局的人性根源。
“人性”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
“人性”是“物性”的集成和发扬。
那么,“物性”又是什么呢?
这就必须从头说起了。
世上原本没有“物”,在宇宙发生以前,“物”可能只是某种能量分布状态,爱因斯坦的质能互换方程E=mc2(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
)大约就是对它的写照。
譬如,所谓“原子能”,就是指由千分之七的原子核质量转化释放的能量。
由于处在这个阶段上的“非物质”或“前物质”极度稳定,它不需要有任何属性,因此一切物理的或数学的探测方法到它那里都一概失效,是谓“奇点”。
宇宙大爆炸其实就是能量转化为质量的过程,同时它也启动了分化衍续的自然进程。
-最原始的物质形态是基本粒子,它成为宇宙中所有物质的基本“质料”。
也就是说,此后一切演化而来的东西都不过是基本粒子的暂时表现“形式”或临时寄居“空壳”。
譬如原子是粒子的寄居壳;
分子是原子的寄居壳;
细胞是分子的某种编码形式;
有机体又是细胞的寄居体;
最后,社会是有机体的寄存形态;
如此等等。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从质料到形式”的哲学猜想,也就是二十世纪科学发展打破物类界限的所谓“万物一系”的道理。
奇怪的是,恰恰是这些“形式”或“空壳”具有越来越多的属性、能耐或智慧,而且,属性越丰、能耐越强或智慧越高的物态或物种,其存在效价或生存力度反而越衰微。
换一个表述方式的话,也可以这样说:
自然物态的进化演动,倾向于将后衍的高级物种抛入日益加深的生存危机和生存焦虑之中。
其他方面的问题姑且不谈,我们现在先来考察一下有关“生存焦虑”趋于深化的原因。
-自宇宙勃发以来,世事始终是分化演进的。
从粒子、原子、分子到生物,物态种类变得越来越丰富。
这个以几何级数或指数递增的方式暴涨起来的物类,成为一切后来者难以处置的巨大麻烦。
因为分化无异于致残,而残者必求互补,属性就被这互补的要求所激发。
譬如,粒子一旦分化,电磁感应属性等物理作用力随之发生,作为残体的各个粒子便要借助此类属性,将自身聚合为原子乃至分子。
再譬如,细胞一旦分化,作为残体的各个细胞便会生出某种类似于免疫识别能力的辨认属性,从而又将各分化者收拢为一,是乃“多细胞有机体”。
也就是说,分化者具有某种永恒的回归为一的倾向。
“分化”造就了“条件”,“条件”造就了“依存”,此一分化者必成彼一分化者的条件,任一分化者在失去作为自身条件的其他分化者时都难以独存。
分化进程使条件递繁,条件递繁使属性递增,属性递增又使依存的要求愈发强烈,条件化的自然演历就这样令层层进化的物种步步坠入“有条件存在”的无底深渊——从而使一切后衍者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贪婪!
贪婪因此成为人类不可缓和的心境,因为这心境原本就建立在不可化解的自然处境上。
一句话,人性(人的属性)是物性(物的属性)的承传和发扬,人性中贪欲的深化程度与自然物演的条件化程度成正比。
如果你是一个质子,则你的贪欲只限于获得一个电子就足以令你稳定在氢原子的存境上(氢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
如果你进化为氦核(由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构成),则你的贪欲必将上升到获取两个电子才行(氦原子的K壳层电子数为2)。
如果你还不甘寂寞,又让自己进化成碳核,那么,你的贪欲就有些不好遏制了。
首先你得竭尽全力地为捕获6个电子而奋斗,非此不能成全自身的元素“物格”(相对于“人格”而言);
然后,由于你的外壳层电子数仅此尚未达到满足(L壳层电子数的满足值为8,碳原子为4),你还得再去拚抢其他元素的外壳层电子,由此形成有机化合物;
到了这一步,你想清高也清高不成了,因为有机分子是很难稳定的,它逼迫着你必须贪得无厌地追拉其他各种元素甚至同类碳元素,结果终于演成生物大分子乃至原始低等生物。
从此,你的贪欲一下子跃迁到生物代谢的高度,并随着生物的进化而越来越贪心万丈。
直到有一天,你变成了人,贪欲也达到极致——作为人,你贪无餍足是因为烘托你生存的条件太多,你只有借助强烈的贪欲才能在支撑自身生存的条件海涛里沉浮,假若你超然物外,不求进取,你就会失去做人的资格——“贪”由此而被奠定为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基层规定。
人处在物演进化序列的最后端,亦即飘浮在条件分化量最纷纭的至高处,因此他的属性也就最丰满。
这属性早已从理化状态的“感应”、经由低等生物的“感性”、高等动物的“知性”而发展到人类独有的“理性”阶段。
然而即便是这个“理性属性”,它也和当初无机物态的“感应属性”一样,只是为了获取自存的条件,此外别无任何其他的意义。
而且麻烦之处在于,感应属性足以让理化物质占尽自身所需的全部条件,就像作为氦原子核的质子满足于占有两个电子那样。
可是到了人,他即使用尽自己理性属性的浑身解数,也仍然无法达成满足,因为这世界上的所有分化物全都是他的依存对象,而他又不可能同时占据如此之多的对象全体,这不免使他随时陷于如下两种窘境:
条件太过杂多而致“烦忙”无休;
条件占之不足而致“烦神”不已;
于是——“烦”也就被弄成了人性中无可消解的心理状态。
-出于同一机制,宇宙的条件化演进,必使越后衍的物种其存在度越弱,这种情形是典型的累卵之危。
每一个条件就象是一枚鸡卵,你需要的生存条件越多,相当于把众多鸡卵垒得越高,你置身于那高高叠起的累卵之上,心里岂能不疑惧忐忑!
倘或其中的某一个必需条件突然崩溃,就像那叠罗汉似的某一鸡卵骤然碎裂,你的整个生存基础不免立刻轰然坍塌。
更何况,世事纷纭,变幻无常,所变者,无非是生存条件的消长不定。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问题,假设在日常生活里,各种内外条件发生变化的概率是万分之一,那么,如果你的存在方式简单得像分子物质一样,譬如说所需的各种依存条件总共只有十项,则每一千天才可能发生一次冲击;
如果你的生存方式复杂得像一只动物,譬如说所需的各种依存条件共有一百项,则每一百天就会发生一次让你不得不对生活有所调整的变故;
进一步讲,如果我们文明人的生存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增长到一万项以上,那么你将每天都得面对一桩令你心惊肉跳的变局,此情此景,怎能叫人泰然处之?
——“畏”就这样逐渐沉淀为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情愫之一。
对于衍存条件必趋繁化的自然演历,人们通常非但不能理解其间潜藏的可怕涵义,反倒为之大唱赞歌,这真是一幕上天戏弄人类的绝佳表演。
所以,当你看到身为东方亚圣的孟子赞叹“万物皆备于我”时,你不要以为那只是孟子一人的浅薄,他其实代表了整个人类的盲目无知。
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干脆说得更加狂妄:
“人是万物的尺度”,仿佛万物的存在或不存在都要由人来摆布和衡量似的。
殊不知,这话反过来说可能会显得更恰当一些:
万物演化的齐备状态正是人类生存危机的天然尺度!
上述三者——即“贪”、“烦”、“畏”——其实就是人类生存效价式微的内质虚弱指标,或者说,是物性动摇的人格化体现。
它们相辅相成地建构起人类“生存焦虑”的基本框架,并把这种导源于“物性”演化流程上的阴影彻底烙在了“人性”的最深处。
有鉴于此,你对改善或疗救人类贪婪的本质、烦躁的心性以及懦怯的痼疾还能抱有什么指望呢?
-分享|评论
(3)|阅读
(569)|固定链接|类别(哲理杂文)|发表于15:
30
2010-05-12|苦海有边回头无岸-
佛教上所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是指你若不虔心修佛,回首看空,只怕死后亦不得安宁,除了有地狱在等着煎熬你之外,灵魂轮回,下一世还不知要怎样地做牛做马。
好在这种危险,信则有之,不信的话,则暂时倒也还能混得过去。
我这里所说的“苦海”与“回头”,却是在现世里睁眼等着你的,不过,恰恰相反,它是要你最好远离了这个思境,不去琢磨修炼,或可无识无悔,只可惜人总有一种求知的冲动,结果常常堕入其中,最后还找不见回头岸。
康德就曾追问过这个眼前世界的边际问题,这一问,问出了他那著名的四组“二律背反”的第一组,正题是:
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开端;
反题是:
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无开端。
这两种说法在当时看来都属于公认的正确命题,所以,康德得出结论,说过度用智——譬如超出“知性”去运用“理性”——只能导致谬误,而且还是一个让你无处登岸的谬误的海洋。
按照现代宇宙论,上面那个正题似乎是正确的,但这样解答已经不是康德问题的原意。
须知康德所持有的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即,时空只是容纳万物的空壳或感性直观形式,就算你把万物拿走,时空照样存在,至少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来说它照样存在。
所以康德的问题实际上是要问存在本身有没有个起点。
而现代宇宙论却依据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说时空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是质量物态的特定属性之一。
在康德看来,这只等于偷梁换柱,因为如果你可以这样取巧回答,那么康德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另行提问:
宇宙大爆炸前的那个能量状态的存在是否有开端?
结果,你的新式理性照例不免陷于茫然。
看起来,这样设立问题既不会有任何确定的答案,也不会有丝毫实际的意义。
那就让我们在理性可以合理运用的范围内来重设这个问题:
既然宇宙在时空上是有限的,那么,不用说,现实中各式各样的宇宙物态,就其时空分布和演化动势而言,也就是相对的和有限的,可称之为“有限衍存区间”。
仔细考察一下的话,你会发现,在这个有限区间内,愈原始的物存形态,它的空间质量分布愈大,时间延续分布愈长,譬如存在于恒星中的粒子和原子物态;
反之,愈后衍的物存形态,它的属性代偿愈益丰化,能耐和灵性愈见增长,但它们的时空分布——亦即它们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却反比例地趋于萎缩,譬如新近进化的高等生命物种;
而且,就存在度和代偿度的互动状态来看,它们之间明确地表现出某种反比线性函数关系,是谓“递弱代偿衍存原理”。
即是说,随着生物属性或能动性的提高(代偿度升高),它的可生存性倾向逐步趋近于零(存在度降低),这就为人类的繁衍在世,划定了一个日益逼近的自然极限。
这才是真正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它同时也就是康德所追究的世界边际问题,只是它已不再表现为一个空洞的时空概念,而是直接呈现为世界乃至我们自身为何(why)存在以及如何(how)存在的切近探询,我们可以将其改称为“物演效应”问题。
它其实比佛教上关于“苦海无边”的假设要现实和紧迫得多,因为它把一条可怕的边界一下子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而且可能还是一条让我们苦于无法化解的临界性难题——故此才说“苦海有边”。
进一步讲,从上述这个自然存在的物演趋势上俯瞰,我们有望真正探明人类自以为独具的两大属性或两大特征的渊源和本质,那就是关于“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问题。
正是在这两个领域里,人类既获得了无穷无尽的自豪与欢乐,也惹上了无穷无尽的困惑和麻烦。
-实际上,所谓“精神”原来不过是物质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产物,它的发生脉络和构成层次如下:
宇宙早期物态的物理“感应”→原始低等生物的直观“感性”→中级脊椎动物的本能“知性”→高等灵长动物的思维“理性”。
这个进程使得愈后衍的物种,其主观(属)性愈多,感知对象的扭曲度或失真度相应也就愈大,因而导致它的生存反应情状愈来愈紧张不安、摇摆无定。
所谓“社会”原本不过是物质结构属性的代偿叠加产物,它的发生脉络和层级构成如下:
粒子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构→机体结构→社会结构。
由此不难看出,社会存在一定是于单细胞生物问世之后就已见端倪,并随多细胞有机体动物的进化演动而渐次达成结构递繁的现状。
这个进程使得愈后衍的结构,其能量消耗愈多,系统内部的联动关系和变数影响相应也就愈杂,因而导致它的结构稳定情势愈来愈动荡有加、崩溃在即。
-基于上述,这世道只能是愈演愈苦,因为你的生存形势总不免会愈来愈糟,或者说,你的生存底气总是要被愈抽愈空。
所以,按叔本华的说法,你的生存意志就会相应变得愈来愈强,借以维持你那日益薄弱的生存基础,或者说,用来补充你那泄漏不止的衍存气数。
这意志强化的具体表现就是焦虑加深,就是行动加速,所以,你看,街道上行人的步伐越来越加快,工厂中工人的手脚越来越利索,学校里学生的眼睛越来越近视,衙门内官员的神经越来越紧张„„。
再往深里看:
知识的更新速率越来越短促,这表明“真理”的含“真”量越来越减少;
信息的翻倍数量越来越膨胀,这表明各信息的观照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快乐公式题解 等3篇王东岳 完整阅读 快乐 公式 题解 东岳 完整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