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文言文专项词类活用句式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030739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3.67MB
中考专题文言文专项词类活用句式Word格式.docx
《中考专题文言文专项词类活用句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专题文言文专项词类活用句式Word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后面的名词活用。
公子怒,欲鞭之"
的鞭。
(《晋公子重耳之亡》)
8、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的道路。
(《召公谏厉王弭谤》)
9、被结构助词"
之"
取消独立性的谓语上的名词活用。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的冰和寒。
(《察今》
10、根据语境判定独立的名词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的端章甫。
(《子路……侍坐》)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在教材上罗列了五类,当然不全,类别的齐全与否不是关键,只要能够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解释就符合高考的要求。
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判别方法。
还是要进行句法分析,只要是处于主语谓语之间的名词就是活用为状语。
如,"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的力和暂。
(《崤之战》)
人皆得以隶使之"
的隶,这里的"
以"
作"
讲。
(《五人墓碑记》)
(三)
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何谓"
使动用法"
?
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
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
使"
的意思。
可以通过"
使……怎么样"
的句式进行检验,如,"
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锦以昼之"
的衣锦。
(《越妇言》)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的肉。
《中山狼传》)
(四)
名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
就是主语"
主观"
的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
一种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驼业种树"
的业,(《种树郭橐驼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的宾客,(《伤仲永》),这是名词活用作意动。
第二种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的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一类主要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
教材没有讲动词的意动用法,这很好。
读到这里休息一会,给你一道题目享受一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
(《荀子》),你能判定这些词语的用法吗?
二、如何判别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依据前述可知,就是动词跑到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动词跑到定语位置不是活用,切切)。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的继。
(《触龙说赵太后》)
翩翩两骑来是谁?
的来。
(《卖碳翁》)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的赐。
(《烛之武退秦师》)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的暴露(《勾践灭吴》)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时,还会省落后面的宾语,"
可烧而走也"
的走。
(《赤壁之战》)
(三)动词活用作为动用法。
何谓动词的为动用法?
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
为"
为了"
之意,也就是说动词里含有"
字。
高考对此不作要求,课文又有,仅举两例作为参考,"
夫人将启之"
的启。
(《郑伯克段于鄢》)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的死,句中的"
焉"
相当与"
(《五人墓碑记》
(四)动词活用为被动用法。
何谓动词的被动用法?
就是动词本身含有"
被"
如何判别?
就是看主语和谓语是否有被动关系,当然要注意主语的省落。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的遇知。
(《送李愿归盘谷序》) "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的举和焦土。
(《阿房宫赋》)
三、如何判别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何谓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就是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当然包括介词的宾语)。
还可以观察形容词是否被定语修饰,如,"
尧舜,大圣也"
的圣。
(《原谤》〉)
百废具兴"
的废。
(《岳阳楼记》)
1、形容词活用为主语。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中的圣愚。
2、形容词活用为宾语。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的能和善。
(《谏太宗十思疏》)
3、形容词活用为介词宾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的威怒。
(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前文已述,仅举两例)"
荣其外而枯其内"
的荣和枯。
(《蠹化》)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的硕茂。
(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已消忧"
的悦和乐。
(《归去来兮辞》)
公子安之"
的安。
(《晋公子重耳之王》)
(四)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的耻。
《勾践灭吴》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
的少和轻。
(《秋水》)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的欣。
(《兰亭集序》)
四、
数词的活用很简单,就是数词跑到了其他词类的位置上。
1、活用为名词。
一
损俱损,一荣俱荣"
的一。
(《红楼梦*第四回》)
庭中通南北为一"
(《项脊轩志》)
2、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3、活用为副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
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
二、常见古今异义词集录
(一)单音节词
1.走
古义:
跑,逃跑。
例: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
今义:
行走,步行。
2.从
跟随。
①战则请从。
(《曹判论战》)
②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
①介词。
②跟从。
3.把
动词,握住,拿着,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①握住。
②把持。
③介词,将。
④量词。
.....自口』.....』口...月口口‘..口口皿..月口口......口....已..口口已口目..口.皿.月月已...口抽口..伯口吐口..口月已口....口....口....月口口....口甘...口已口....二......口口....口..口.已百口...
4.或
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
②副词,也许。
③有时,间或。
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③而或长烟一空。
①选择连词。
5.再
数词,两次,第二次。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判论战》)②如是再三。
(《宋定伯捉鬼》)
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
②继续。
6.夫
①名词,成年男子。
②丈夫。
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
④,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
,句末语气词。
⑤,指示代词。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③夫战,勇气也。
丈夫。
7.狱
诉讼案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判论战)))
监牢。
名词,父亲。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
祖父,常重叠用。
①离开。
②距离。
③去掉,除去。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为学》)
前往,到……去。
①穷尽,完结。
②不得志,不显贵,走投无路。
①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今义:
生活贫困。
热水。
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法律条文。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今义:
①课程或业务的分类。
②机关、企业分职办事的部门。
③生物分类的等级之一。
(二)双音节词
1.何苦
哪怕,怕什么,怎怕。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今义:
不值得,犯不着。
2.烈士奋/
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今义:
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3.亲戚
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的亲人。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
4.交通
交错相通。
吁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今义:
各种交通运输事业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5.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条件关系连词,常与“都”连用。
6.妻子
妻子和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男子的配偶。
7.牺牲
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栖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判论战》)今义:
①放弃某些利益。
②特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8.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9.往往
处处。
旦日,卒中往往语。
(《陈涉世家》)今义:
常常。
指居高位,得厚禄。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IJ论战》)
肉类食物。
11一毛
一根小草。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一角钱。
12.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品质恶劣。
13.开张
扩大。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店铺开业。
14.可以
可,可以;
以,凭,靠。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判论战》)
能够。
15.作文
写文章。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语文课堂里写文章的练习。
16.感激
感动奋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感动并产生谢意。
17.痛恨
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极端憎恨或悔恨。
18.以为
以,把;
为,当作。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认为。
19.豪杰
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才能出众的人。
20.布衣
平民百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布做的衣服。
21.稍稍
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稍微。
22.中间
中,当中,其中;
间,夹杂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当中。
23.鲜美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味道好。
24.等死
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等着去死。
25.鞠躬
恭敬地,谨慎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行礼。
26.南面
面南而坐,即称帝。
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南边。
27.可怜
①可爱。
②值得同情。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值得怜悯。
三、常见文言虚词
1.之
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它(它们)”。
例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睦,而圣。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③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公将鼓之。
久之,目似琪,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陋室铭》)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北顾黄河之奔流。
动词
可译为“到”“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辍耕之垄上。
2.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②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③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隆中对》)
④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⑤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河曲智史笑而止之曰。
3.以
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屠惧,投以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以人之逸,待水之劳。
(《峡江寺飞泉亭记》)
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以光先帝遗德。
故为之文以志。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可译为“认为”。
魏武将见句奴使,自以形陋。
(《魏武将见匈奴使》)
4.然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①用于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杂然相许。
②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墨池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③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形容词
可译为“对”。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5.乃
副词
①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乃作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②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③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乃入吴寻二陆。
(《周处》)
乃重修岳阳楼。
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6.于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②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③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受制于人。
④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⑤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为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
梅花为寒所勒。
(《西湖游记》)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①做,干。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发明,制作,制造。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③当作,作为。
‘公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碟为械。
④成为,变成。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纸,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⑤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⑥是。
(《核舟记》)8.者
结构助词
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
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尸石垦壤。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语气助词
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9.其
①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
“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②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以勉其学邪?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其一犬坐于前。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洁、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其如土石何?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马说》)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雌不辱使命》)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10.焉
①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且焉置土石?
②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③代词,相当于“之”。
忽啼求之。
父异焉。
④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不复出焉。
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1.且
①连词,译为“况且”“而且”。
②副词,译为“将近”“姑且”等。
(《愚公移山》
12.则
①连词,可译为“就”“那么”“却”“然而”等。
余则组袍敞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译作“就”“就是”。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13.也
①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不译。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示叙述,以加强语气。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用于句中,不译,表语气停顿。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④表感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⑤表祈使语气(包括请求、命令、劝阻等)。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14.虽
①连词,译作“虽然”,与后文构成转折关系。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连词,译作“即使”,是一种假设的前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15.乎
①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助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③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对象、处所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常见文言句式
1.省略句
文言文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经常省略某些成分。
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
(1)省主语
(他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专题 文言文 专项 词类 活用 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