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公共政策研究的分析路径(三):经济学分析方法.pptx
- 文档编号:1802460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PPTX
- 页数:58
- 大小:133.73KB
第七讲 公共政策研究的分析路径(三):经济学分析方法.pptx
《第七讲 公共政策研究的分析路径(三):经济学分析方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 公共政策研究的分析路径(三):经济学分析方法.ppt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讲第七讲公共政策研究的分析路径公共政策研究的分析路径(三):
经济学分析方法(三):
经济学分析方法一、公共政策分析的经济学分析路径的含义一、公共政策分析的经济学分析路径的含义戴维威默(Weimer)和艾丹威宁(Vining)认为,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市场失灵,但市场失灵并不是政策干预的充分条件,因为政府也存在着失灵问题。
因而,公共政策分析,首先是分析是否存在着市场失灵,然后分析是否存在着政府失灵,最后在比较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基础上进行矫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政策选择。
因此,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政策分析,主要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公共政策,把公共政策看成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之间做出的选择。
二、判定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基本准则二、判定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基本准则
(一)效率准则效率准则第一、什么是效率准则(又称帕累托效率准则)效率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境地,即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在没有其他人受损的情况下受益。
这一资源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或称为“帕累托有效”。
从“帕累托最优”概念,经济学家又引申出了“帕累托更优”或“帕累托改进”的概念。
它是指改变资源配置之后与改变之前相比,同时符合下面的两个条件:
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
帕累托效率准则提供了一种资源最优配置的理想状态。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帕累托效率状态不可能完全实现。
第二,经济效率的实现条件边际分析方法:
社会总成本:
指的是生产一定量的某产品所需要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
社会边际成本,指的是增加一单位的该种产品的产出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社会总收益,指的是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种产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一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收益,则是指人们每增加一个单位该产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产品的最佳产量的决定条件:
即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时,这种配置状态符合“帕累托效率”。
生产该种产品带来的总的净收益(收益扣除成本)才实现了最大化,所得的总的净收益达到最大值。
(二)公平准则
(二)公平准则三、市场失灵三、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服务)是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或无法全部生产必须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如国防、司法、治安、公共照明等。
公共产品消费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
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原因,导致市场一般不提供或只提供数量极少的公共产品,绝大部分或全部的公共产品都是由政府提供的。
资料:
一、私人产品私人产品是指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向社会提供,满足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的产品。
私人产品的属性:
(1)可分割性。
所谓可分割性是指私人产品通常都有一定的计量单位。
(2)竞争性。
所谓竞争性是指某一个消费者消费了某一私人产品就排除了其他消费者消费该产品的可能,或者至少是影响其他消费者消费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3)排他性。
所谓排他性是指对私人产品来讲,可以将拒绝付款的人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
二、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需要通过财政机制向社会提供,满足作为群体的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产品。
公共产品的属性:
不可分割性。
所谓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向社会提供的,它没有一定的计量单位,通常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消费同样数量的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并不影响其他的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和质量。
非排他性。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任何消费者都可以不付任何代价消费该产品,对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而言,其无法将拒绝付款者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可以排他,但由于排他成本过高以致在经济上不可行。
三、混合产品混合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的产品。
既然混合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属性,那么根据其所具有的两种产品属性的不同组合状况,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具有非竞争性的同时也具有排他性:
如教育、影院、高速公路具有非排他性的同时也具有竞争性:
如生活小区的健身设施、公有的森林、公海的渔业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是指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限度,该产品的消费是非竞争的和非排他的,但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则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
(二)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规模大的厂商往往具有比生产规模小的厂商更多的成本优势,从而击败对手垄断市场。
垄断厂商会操纵价格,争取超额利润,打破市场均衡。
垄断的主要表现是:
规模经济效益。
有些行业的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递增而递减。
如一个城市设立一个大电厂给全城供电要比在每个街道都配备一个小电厂省很多费用,因此,电厂的规模越大,效率就越高、成本就越低,供电市场上最终只有一家电厂取得垄断地位。
这种由不断增长的规模效益引起的垄断,又被称为自然垄断。
资本需要量。
某些行业需要大量的初始资本投资,潜在的竞争者无力筹集进入该行业所需的大量资本,只得望而却步。
所以,该行业中的企业能够维持其垄断地位、长期获得垄断利润。
对重要资源的控制。
如果一个企业控制了该行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的全部供给,那么这个企业就取得了行业垄断地位。
企业的垄断地位能够维持到这种原材料的替代品被发现、或新技术被开发出来。
政府创造的垄断。
它包括授权、特许和专利等。
政府授予烟草公司烟草专卖权,该公司就具有行业垄断地位;劳动保护用品事关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只有劳动管理部门发放许可证的企业才有资格生产,获得许可证的企业就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专利局赋予发明者在一定期限内对专利产品的垄断权,保护他们的发明创造不被模仿。
广告和产品差异。
因为做广告需要较高的成本,具有长期持续的效果和规模经济,所以,广告费限制了新企业的进入;产品的差异,尤其是通过创名牌而形成的差异,有效地阻止了竞争对手的进入。
新企业必须比现有企业花更多的销售宣传费,导致新创办的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本,由此提高了进入壁垒。
过剩生产能力。
某些行业中的过剩生产能力是阻碍新企业进入的有效壁垒。
如果新企业试图进入该行业,那么,这个行业中所有的现有企业会充分利用过剩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大幅度地削减价格,从而把竞争对手挤出去。
资料:
政府对垄断的干预主要方式有两种:
第一,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
第二,对企业的管制。
分为两类:
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
经济性管制涉及价格、生产、进入和退出条件等。
社会性管制旨在修正负的外部性、限制有损健康和安全的状况等。
(三)外部效应指某些市场主体的活动给社会或其他市场主体带来正的或负的影响,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费用或没有获得应得的报酬,而受影响者也没有因为受到损失而得到补偿,或者因为得到利益而付款。
正的外部效应给他人带来利益,负的外部效应给他人强加了成本。
正负外部效应都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和干预。
外部性的存在,扭曲了价格机制,价格体系不能传达正确的信息,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失灵,只有外部经济和不经济效应相互抵消时,市场价格才能恢复其正确传导市场信息的机制。
资料:
资料:
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1征税或罚款政府对产生负的外部效应的主体进行适当的征税或罚款,使产量减少,部分资源将从该物品的生产中转移出来,从而也就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2补贴政府对产生外部效益的主体进行补贴,降低其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其在一定价格下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政府管制政府管制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1)管制外部效应水平。
(2)管制生产过程。
(四)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经济生活中会出现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得竞争不充分,影响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转效率。
在不完全信息商品市场中,消费者通常对所要购买的商品缺乏足够的信息,消费者常常通过价格、生产规模等来判断商品和质量。
如消费者会根据广为流传的“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的信念判断产品质量,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质量也比较高;企业生产规模小,转产容易,会出现“打一枪换一个产品”,这样其产品可靠程序就低;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大时就比较重视产品信誉,因此产品比较可靠;保修期长的产品质量较高,因为对质量低劣的产品实行保修其代价很高,只有产品质量好的企业才愿意提供长期保修。
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企业不仅难以预测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面临同类企业的竞争,信息不完备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如在信息完全的市场上,企业降价就能扩大销量,但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由于消费者和企业对价格反应有非对称性,企业降价不一定能增加收益。
因为消费者在不完全市场上寻找降价企业需要搜索成本,如果搜索成本大于商品降价的幅度,他就不去搜寻降价企业,而是继续在原企业处购买。
也就是说,对于价格变动的信息,消费者和企业的反应是不对称的,企业降低价格,需求量不一定增加,企业降价的损失不能通过扩大销售来弥补。
(五)市场的不完善在不完善的市场中,价格信号不灵敏,不能真实地反映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会误导企业和消费者;在市场进入和交易活动的方式以及各市场主体的责权等方面还没有规范或者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时,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欺诈价格盛行;国有企业等经济单位还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企业有自主权,却不需要为自己的经营决策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其经营行为必然游离于市场规律之外,市场主体行为不合理,市场机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全国统一大市场被分割为区域市场,这些封闭的区域性市场保护了地区的落后产业,抑制了区际分工与合作的发展,影响了资源的流动和地区优势的发挥,造成社会资源空间配置不合理。
如,保险市场、农业贷款、助学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住宅贷款等,需要政府的介入。
资料:
政府对信息不对称的管制政府可以运用其公共权力,整治虚假广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强制生产经营者落实产品担保承诺等。
政府还可以制订行政法规,强制生产经营者向市场提供真实的、比较全面的信息。
此外,政府也能直接提供信息。
(六)经济周期性波动、失业和通货膨胀市场经济本身不能抑制经济周期性波动、失业与通货膨胀。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以生产比例中断或遭到破坏、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为代价,调节社会生产,使社会再生产大体维持适当的比例。
生产比例遭到破坏时,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生产的比例恢复时,经济处于景气状态。
因此,经济必然出现周期性波动。
当经济景气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工人就业机会多,失业率低;反之,在经济萧条时,工人失业率高。
同时,市场竞争也会导致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从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由此造成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失业工人不断地增加。
一国纸币的发行数量是由国家决定的,市场本身无力控制。
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只要纸币发行的数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导致价格信号扭曲,不能正确地引导企业进行生产,最终将造成总供求失衡,市场效率低下。
(七)收入分配不公平价值规律会引起生产者的分化。
在市场竞争中,生产条件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生产条件差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亏本、破产。
收入分配不公与市场经济效率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有间接的关系,这会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并产生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生产的效率。
在市场竞争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极大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要求政府进行干预和调控。
(八)优效品和非优效品优效品是指政府强制人们消费的物品。
如汽车安全带、九年制义务教育等等。
非优效品是指人们不根据自己的最优利益而消费的物品。
如尽管有些人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他们还是继续吸烟;虽然大家都知道系安全带可以减少行车事故对人体的伤害,然而还是有人不系安全带。
因此,政府必须强制人们消费优效品,限制或禁止消费非优效品,以保护公众的利益。
资料:
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资料:
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将奶奶砍死爷爷砍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成重伤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
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
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讲 公共政策研究的分析路径三:经济学分析方法 第七 公共政策 研究 分析 路径 经济学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