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018483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17KB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甲乙经》建立了完整的针灸理论、实践的体系。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奠定了方剂学的基础,它总结了隋唐以前临床实践所需要的,所用的丰富的方剂学知识,和理论,和应用。
在这个时期,晋隋唐时期,不仅注重对经典著作的整理、研究、注释和发展,而且更重要是重视对临床经验的总结,使临床实践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除了著述了《脉经》、《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临床实用的经典著作,把《内经》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又会过头来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内经》所建立起来的基本理论。
第二个重要时期就是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正是流派较多,学术争鸣,蓬勃发展这样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思想的活跃,特别是哲学流派的学术争鸣,推动了当时的经济、科学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革新思想,富于创新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他们敢于提出《内经》所没有提出的问题,敢于怀疑《内经》所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医疗实践所提出的实际问题,在传统的经典理论里面还没有完全解释的,他们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实践的需要,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说,形成了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著名的学术流派,这个时期是中医学术发展史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在我们中医学发展史上,他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完素他以火热立论,主张用寒凉治病,所以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而张从正强调邪气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主张祛邪治病,采取攻下的办法,称为攻下派。
而李东垣,李杲,以脾胃立论,脾胃一病,百病由生,强调调理脾胃在健康、疾病当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著名的脾胃学派,被后世称为补土派。
而朱丹溪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以相火立论,主张治病以滋阴为主,被后世称为养阴学派。
火热论、攻邪论、脾胃论、相火论,他们渊源于《黄帝内经》,但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所从事的医疗实践,那么医疗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就发展了《内经》的理论,使中医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往前发展。
第三个时期明清中期。
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一个是温病学派的出现,第二、就是温补学派的出现。
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
第一、吴又可提出了温病的病因,叫戾气学说,这在中医学的病因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贡献,他明确提出来致病因子是戾气,是肉眼观察不到的,提出来一气一病,提出来不同的戾气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吴又可的《温疫论》它所建立起的戾气学说,和西方医学病因学的微生物学相近,在那个条件下做出这样重大的贡献,这是在病因史上重大的突破。
在此之前,讲病因,讲邪气,讲六淫,讲七情,唯独没有提出来疾病的原因是一种气,杂气,肉眼看不到,但是确实存在着,尤其是强调一气一病一治,强调它的传染性,它的流行性。
在温病的病因学提出以后,如何来认识这个戾气侵袭机体以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由叶天士、吴鞠通的卫气营血学说和三焦学说,用这两种学说去阐述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这两个学说形成了三焦辨证规律、卫气营血辨证规律。
就外感温热病而言,补充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不足,使中医理论对外感温热病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在病因学进一步完善,对它疾病的发生、演变、治疗的规律进一步完善。
这是在明清时期一个重大的贡献。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薛生白的关于湿热病的认识,王孟英对它们进行综合,建立《温热经纬》。
这几个代表,其中最重要的是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
在明清时期除了温病学派之外,在咱们中医学的学术史上具有重大贡献的,就是出现了温补学派,以薛己、张介宾、赵献可为代表,对于藏象学说的贡献,提出了温补命门这样一种观点,那么这在藏象学说上,提出了命门学说,就补充了原有藏象学说的不足,使人们对中医学的藏象的认识进一步往前发展。
除此之外,关于藏象学说另外一个贡献,就是李中梓提出的“脾为后天,肾为先天”,“乙癸同源”,这样一个理论,就进一步发展了中医学的藏象学说。
除此之外,影响比较大,而且创新性比较突出的,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在这本著作里面,他做了两点贡献,一、他明确提出人的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脑主思维,脑主神明。
在王清任之前,从《内经》开始建立起来,关于中医学的神志学说,一叫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同时,《内经》也认识到脑是生命的中枢,但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到王清任之前,一直是心主神明是主导,那么脑作为思维、生命中枢,对它的认识虽然不断地加深,但是它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说存在,王清任在《医林改错》里明确提的,他以当时解剖学基础,明确提出来人的思维意识是脑,提出脑主思维的学说。
那么,尽管这个学说提出来了,直到今天,我们后面还在讲,今天在学术界有的人提出来,变“心主神明”为“脑主神明”。
后面咱们在讲藏象的时候再讨论。
那至少是王清任,对中医的神志学说,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第二、王清任明确提出来血瘀学说,并且创造了活血化瘀的著名方剂,直到今天我们都还用它。
这是王清任的重要贡献。
瘀血这样一个学说,《内经》就有,历代医家都有,那么王清任进一步发展完善,而且形成他自己的理论体系。
除了王清任之外,在明清时期还需要提出的,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总结了明清以前的本草的著作,经过他的科学实践、他的探索,著述了《本草纲目》这一本伟大的著作。
这本著作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非常深远。
第一、他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药学的理论和经验。
第二、虽然论述是药,但是他对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这些理论,也有重大的贡献,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第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来植物分类学思想,这对世界植物分类学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所以《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在世界的影响比《黄帝内经》还要大。
这是从明到清代的中期以前,以上述几个代表人物,几个不同的学派,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重大的发展,这个发展有的是突破性的发展,他们根据那个时代的需要,医疗实践的需要,理论发展的需要,提出的新的观点和学说,建立了新的体系,补充和完善了《内经》所构建起来的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一、任何一门科学对本门学科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随着人们的实践,科学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要不断地往前发展,称其为科学,那就是说,任何一门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动态,是不断地变化的,要不断修正。
如果说这门科学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从提出来开始,永远不变的,就不称其为科学。
从这个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中医学历经构建了雏形,构建了基本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需要,本门学科自身的发展的规律,那么中医学不断地往前发展。
讲到这里,同学们会问,前面李老师你讲,咱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就是承传性,讲究道统和正统,以经典著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那么如何来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地往前发展?
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同学们有兴趣,懂一点小学,了解一点中国的学术史。
在明清之前,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的文化,他们治学的方法,叫注、疏,基本方法叫经学方法,就是对经典著作的字、词、句,从文字学,从语音学,从语用学对它们进行一番解释,表现在今天,大家还能看到《内经》、《伤寒》的注释本,在注释过程中,我们前面讲了,注意继承、整理,就是重视临床经验的总结,每个作家在注释过程都有所发展,但是他们的基本思想,他们的观点不能够违背了经典著作所建立起来的基本理论体系,经典著作所规定那个范围,谁也超越不了。
就这样一个思想,一、我们保住了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另外一个方面,始终是采取经学的方法来治学,直到今天,大家注意,今天在我们中医学界也很突出,而在社会文化学界也很突出。
中医学历史证明,不能完全以《黄帝内经》的结论作为判断中医学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它构建了基本的框架,那么用什么(判断)?
用实践。
金元四家提出不同的理论,他在《内经》基础上往前发展,但是它是实践证明,他提出的理论是对的,检验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正确与否,决定(于)医疗实践,不决定于书本。
到今天,在这个问题上,既要继承经典,没有经典,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但是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我们那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榜样,这是我们当前中医学术界需要注意的,必须要在继承,很好地继承,同时要发展,这个关系要搞清楚,那么这个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这一点。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
中医学,因为它是科学,那是要必须不断地发展,对于过去的学说,有的可能要修正补充,要经过大家的努力,可能有的要改正,这样才能进一步去发展。
到了最后一个时期,近现代时期,这个和大家就近了,近现代时期,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具有时代性的几个特点。
第一个,1840年~1949年这个时期。
从明末清初,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历史界限,就西学东进,也就是说,西方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西医学开始东进,就医学来说,其他门学说,就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所建立起来的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都纷纷介绍到中国来了,尤其是医学,介绍到中国来了,那么这些和中国的医学就融合到一起,中医学一些学者,他必须面对西医,他也需要了解西医,就出现了中西方医学的冲突和碰撞。
这个冲突不仅仅是医学科学本身,而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冲突,表现在医学领域出现了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关系,如何来处理这个矛盾?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医学家提出的一些基本的观点,那么一、就中西汇通,大家念唐容川的著作,那是代表,实践性比较强的大家现在都在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张寿甫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那里头有个著名的故事,就是阿司匹林石膏水,治感冒。
他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接受了西方医学的思想,力图把两者汇通到一起,形成了这样一个学派,就是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大家看那个时期好像是太简单了,张寿甫的思想,唐容川的思想,要知道在他之前没人敢提出来,用西医的东西融合中医,它们俩对上号,交融交融,但是他们这样做了,不管做得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影响大小,正确与否,毕竟这种科学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西汇通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来了,叫中医科学化,主张用西医学来说明中医学,使中医学提到当时通行的西方科学的语言来表述,这两个学派,或者叫做两种学说、学术思潮,就是我们现在中西医结合的雏形。
那如何来评价近代时期,中西汇通派、中医科学化学派在中医学术史上的重要作用?
我想,尽管他们并没有解决了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冲突,达不到互相渗透、互补,又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来这样做,达不到这个要求。
但是,毕竟他们根据时代的需要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最终这两种学派,都以,不能说失败,至少说没有成功而告终,它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中医学的发展,没有起到推动发展,促进的作用,但是它毕竟给人们提出了思考的问题。
那么,从这也有一个启示,中医向何处去?
中医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西医学和中医学的关系,中医学作为一个传统科学,如何达到使它现代化?
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思索,也能给我们认真总结他们没成功的经验,对我们今后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是颇有借鉴作用的,是非常有益的。
如果说中医理论从《内经》开始,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经过晋隋唐、金元到明清,那么它经过一个发展的历程,清代的末期,特别是到近代时期,49年以前,中医理论自身没有多大的发展,没有像王清任(那样)提出新的学说,人们这个时期着重地讲,如何和西方的医学两者能够嫁接,怎么样地沟通?
形成这两个(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学派。
到了明清中期可以说,就中医自身来说,理论的发展是到这个时期就中止了。
现代,就是从49年以后,我们的政府明确提出了中医政策,那么随之而来,那么又把中医写入宪法,特别是到九五以后,随着我们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那么我们国家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那么科学技术现代化其中就包括咱们中医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如何现代化的问题?
就提出来中医学现代化。
关于中医学现代化的问题,这里我仅提出来我自己的一点想法而已,请同学们注意不作为将来教科书里面一个独立的章节,因为到现在为止,中医学现代化,什么叫做中医学的现代化?
中医学现代化包括哪些内容?
怎样实现中医学现代化?
是当前中医界,不仅是中医界,而是整个医学界,甚至说我们现在全国各个学科学术界大家都在关注讨论的问题。
面向二十一世纪,提出这些重大的举措,都是在围绕实现中医的现代化在进行工作。
什么时候才实现现代化?
那是个历史的过程,它属于历史的范畴,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我们就现代化了。
我自己认为,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化,现代化虽然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主导,但是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需要有一个过程。
中医学现代化,一、从《内经》开始,经过几千年来历代的医学家,他们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要进行系统地整理、发掘。
站在现代人,我们现代的认识水平,回头来看古人这些理论,经过我们的整理、研究使它条分缕析,也就是说,把中医学,中医理论的家底都能够梳理很清楚,而且用现代的认识水平,用现代的语言,科学地加以表述,这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一个思想,主导思想,而不是采用经学的方法,继续在原有注释基础上,再加以一点注释。
第二、在这个前提下,在充分、全面、系统继承的前提下,用我们现代的思维方法,现代的认识水平,分出来哪些是正确的,或者表述比较完整,能够经得起证真和证伪考验的科学命题?
也就是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那些是还需要完善的?
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以后,我们还要充分运用当今时代,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各个学科的知识、方法来揭示中医学理论当中的一些科学内涵,使中医学理论真正是能够达到现代的科学的水平,使中医理论,中医学步入现代科学之林。
只有这样,我们中医学才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点,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往前发展。
这里必须要克服两个观点:
一、仅仅就是继承,把古人所遗留的财产,丰富的遗产,我们经过梳理以后上升为规律,归纳出来,仅此而已。
如果仅仅是这样,仅仅继承,那么没有发展,那么我们又回到经学的治学方法,我们中医学就没法往前发展。
那么第二点呢,强调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前提是必须遵循中医学自身的规律,而不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肢解、解释、验证中医理论。
到现在为止,我本人,从80年开始,一手做继承,另一手引入前沿的生命学科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中医理论的研究,到现在有的某一个问题的研究,甚至我自己可以重复数十次,十多年了,每个实验可以重复,但是结果也很稳定,直到今天我也不认为它就是和中医某一个概念、某一个术语,它俩就是等值的,它俩也不是特异的,仅仅是相关而已,一个人这一生做的工作,科学海洋里面解决一个问题,你的精力、条件有限,只能积累一些资料,要经过各方面的人士长期的探索,最后从这些数据当中找出规律,才能说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想,搞中医现代化,我讲这几点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正确地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第二一个思想就是敢于创新,尤其是中医界,要敢于怀疑前人所说的结论,敢于怀疑前人的经验。
这个前提必须遵循中医自身的规律,遵循科学思维的规律来加以判断,最终以实践为标准来检验前人的理论,不唯书,也不唯上,也不迷信权威。
我希望我们的年轻的同志有这种富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那么,首先是富于批判的科学精神,而不是唯经典是问,唯权威是问,唯书本是问。
刚才讲中医现代化的基本观点,仅供同学们来参考,我们今后可以做讨论,进行研究,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根据自己的条件,都去努力做探索,这里面不存在谁错谁对的问题,不要轻易说您这个思路不对,您的观点不对。
就是哪个人从事这项研究,他受他自己的知识结构,他的实践经验的制约,只要他认为对,就可以做,大家都要鼓励和支持,充分体现学术民主和百家争鸣,最终我们集中大家智慧,总能找出它的规律。
这是关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黄帝内经》开始,一直到今天,大致几个阶段,这里面重点是要求同学们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发展的过程,大致历程,因为后续的课程还要讲,这里面从教学来说,仅给学生知道大致发展历程是什么?
核心思想是通过这些例子来说明中医学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随着学科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是不断地在往前发展。
每个历史时期都富有创新性,都富有时代性。
我们今天要现代化,为我们中医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课题,要如何来实现中医现代化?
这正是我们中医学术界和全国学术界,包括思想界,正在努力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医的现代化离开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特别是我们要受东西方文化,就中国传统文化怎么现代化,这个问题解决了,那我们中医学怎么现代化恐怕也就比较清楚,所以我们这个现代化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那么通过这一点也提示我们,从事中医学术研究的人,尤其是说在座的诸位是未来中医学术界的栋梁。
它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医学,从事中医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一要有古代(哲学知识),必须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应该非常熟悉,才能了解在不同时期哲学思想的变化对医学的影响;
对中医书,历代的著作,要熟读精思,贵在心悟,我们才能够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的基础;
第三、还必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或者说,说得再简单一点,必须具有与当前的认识水平、与中医学发展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要通,你才能用它作为工具和手段去探索中医学。
比如现在做的这个工作,大家来做,信息科学得懂,计算机科学得懂,这里面还牵涉到什么摄影和制作。
如果将来你来做这课件,这些基本知识如果你一窍不通,你如何来完成这课件?
我们现在要追踪生命科学的前沿,好,现在从基因组学到蛋白质学,如果我们诸位不懂得什么叫做基因、基因组学,什么叫蛋白质学,它那理论是什么?
它能回答生命健康,疾病什么问题?
它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它每个指标都用什么方法确定,哪个方法最稳定?
谁的好,谁的坏?
如果这些基本常识不懂得,我们如何去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方法去诠释,去揭示中医学的内涵呢?
大家看杂志都看到实验上提到蛋白质学和中医学,你既要懂得中医学,还要懂得蛋白质学,所以你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的人,要比我们这一代,我们的老师这一代的人要辛苦得多,需要学到很多的知识,这些也就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科学发展的需要,中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必须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但是这里面一个前提,必须老老实实地把中医学好,主导思想一定是遵循中医学自身规律,在这个前提下去应用现代的一切科学,所有的各个学科的知识、手段和方法来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就我们现在,按照现在的学科分类,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这个大致的结构简单说一下。
按照现行的学科分类,这个科学分类方法,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这两个学科加在一起,这些东西构成了中医基础,这是基础医学,那么把诊法、辨证这属于中医诊断学范畴的,剩下这些,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预防治则,养生康复,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体系,学科体系。
那么中医的基础医学,包括两个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和中医诊断学学科,这门课程的任务就是来讲述中医基础理论体系,那么就是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预防治则,养生和康复。
现在休息一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 基础理论 讲课 中医学 理论体系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