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 成果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013910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13.80KB
课题组 成果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课题组 成果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组 成果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据中考成绩,我校录取的学生的二元智能水平大致处于同龄人群的40%—50%,即中间状态;
我们又查看了大量我校学生平时的考试试卷,得分一般在均在60分左右。
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人的认知水平可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创造等等级,根据我校学生的二元智能水平及学习表现,我们大致可以得出我校学生的认知能力:
高中学习的识记和理解没问题,但应用和创新有问题。
日常学习表现为:
听得懂,不会做!
再来看泸县四中学生的情感特征,其一,很多学生是带着失败的心态来到学校学习的(因为他们没考上泸县二中),他们害怕失败,表现为他们希望老师给予他们学习生活希望的人,他们希望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见调查问卷);
其二,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多受情绪影响,如他们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兴趣和是否喜欢老师,他们遇到困难时希望见的人是爱他们的人。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
满足学生的这种情感需求,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成功。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高认知能力并不断让学生有成功的情感体验呢?
从理解教育角度来说,理解生命就是要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教育必须按这种规律进行;
理解生命就是要理解生命的唯一性,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爱护生命的每一刻;
理解生命就是要理解人的生命的社会性,所以,我们要学会欣赏生命,每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可谓天生我才必有用;
理解生命就是要理解生命是属于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与社会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爱护环境;
理解生命,就是要理解人的生命充满活力和发展力,我们有责任给以生命发展的时空;
理解生命,就是要理解生命的差异性,而且要明白,只有生命的差异性才让我们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所以我们要关注这种差异,视差异为我们的教育财富。
我们只有这样理解了生命,我们的世界才是精彩的。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要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就应该欣赏、等待学生的成功;
就应该遵从学生的生命发展规律进行教学;
就应该给予学生发展的时空等等。
所以,我们的课堂再也不是由教师一人主宰的时空,更不能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一讲到底。
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来看,学习是原有知识对外部信息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样过程中,教师不仅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同化和顺应(同化即将外界的信息同化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顺应是原有的认知结构随外界的信息发生变化),千万要注意,同化和顺化不是由教师完成,而只能由学习者完成。
根据这种情况和相关教育理论,我们提出新授课“1·
1”课堂教学模式和相关的作业系统。
课题组对课题作如下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范围是高中阶段的学生。
探讨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最适合高中阶段的学生,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避免满堂灌),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探索中进步。
教师工作及观念的转变。
实现“1·
1”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仍然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从原来的旧思想向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概念转变,包括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的改革。
科学育人型。
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制度约束、思想引导、活动启迪、环境陶冶,使学生能自主、自律,轻轻松松掌握知识,快快乐乐完成作业。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通过“1·
1”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实行,如点评、展示、质疑等使学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高效的学习战略。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通过研究要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获取事实,发现规律,丰富理论,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和策略,形成典型的课例及教案,不断总结反思,积累一批学科教学结构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成为课堂结构模式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生命和成长的促进者,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结构的水平,并通过课题实验使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带动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
具体分解为:
1.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
2.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策略的研究
3.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策略的研究
4.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
5.高中生物模型建构策略的研究
6.高中生物概念图建构和应用策略的研究
7.高中生物多媒体有效应用策略的研究
三、本课题在研究中主要解决的教育问题
课题研究中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解决了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进行在新授课。
由于长期的应试压力,生物教师比较习惯于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也成为探究教学规律的研究者。
本课题组织生物教师参与研究,从而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通过研究和学习,使生物教师已经能够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上探究、展示,而教师只起引导者的作用,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
2、解决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构建讲评课的模式,提高讲评课的效率。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包办制”——一讲到底,不能将学生听课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导致教师可能纠结在一个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上,而没有真正做到讲课的有效性。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已经有了一套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在学生相互探究、展示、质疑的过程中就会很好的暴露出他们知识的漏洞,这时教师及时点拨,既可以使教师迅速把握住学生的学情,又可以让学生的误区被及时纠正,加深印象,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解决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复习课模式,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在会考和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传统的复习课就是教师把知识框架再罗列下,然后通过课堂练习进行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明显,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以前不懂的现在仍然不懂。
有了“1·
1”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放手先让学生讨论出一节或一章的知识框架(当然这个有一定的难度,可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若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仍有不完善的,教师再给予补充;
并且可以设置几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完成并讨论,通过相互帮助共同提升。
4、解决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薄弱,提高专业术语的表达,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由于教师的传统教学,导致学生养成了以“听和写”为主要目的,而忽略了表达。
这就导致在答题的时候语言表述不准确或专业术语不到位等问题,直接影响得分。
1”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体现价值,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使思维更加缜密,有效避免答题上的漏洞。
5,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变。
传统教学使学生养成了惰性习惯,很多动动手、翻翻书就能解决的问题都依赖教师帮助解决。
1”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要展示、点评、质疑等,这就迫使学生必须提前将问题通过翻书、查资料等方式解决。
从而有效的治疗了“惰性”,使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课题研究的成果
1.优化了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一条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尽快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了一套具有学科特色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操作系统。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激情引趣,揭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释疑点拨——设置课堂讨论,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提供精当习题,适时反馈延伸。
为了能够引导学生互动合作,自主学习,主要采用了具有以下生物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
因为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是实现整体高效益的有效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怎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呢?
教学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合作、常总结”的方法,来有效完成新课程的核心任务。
1.低起点。
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1.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教学,可采用两种方法。
①我们可以果酒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酒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
②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
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
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
如果我们教的是一个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就应该选择第二种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起点,班级绝大部分同学可参与,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③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步骤的理解,可以分组让学生亲自制作果酒。
2、多层次。
降低起点,降低难度,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由浅入深,引申推广,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2.多莉羊的猜想
教学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多莉羊的培养过程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
在课堂上,发现许多学生受到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多数学生不知从何处着眼来回答这一问题。
尽管有一部分学生在竭力“猜测”,可最终还是没能“如教师所愿”!
因此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起点高,更会使他们觉得生物学科的学习原来是如此高不可攀!
如这一问题改为:
根据教科书“克隆多莉羊的培养过程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母羊A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②母羊B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③母羊C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④多莉和那只母羊最相似?
它为多莉羊提供了什么?
⑤以上事实说明,决定事物形态的遗传物质在哪里?
这样一改,增加了层次,降低了起点,班级可参与的同学大大增加,体现了新课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3、勤合作。
生物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3.“基因突变”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略)
2.教学过程
2.1课前准备:
教学内容处理及学生分组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查阅的有关资料,把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5个小课题:
①生物变异的类型;
②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的机理;
③基因突变的概念;
④基因突变的特点;
⑤基因突变的诱因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将全班学生(共45人)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9人,为A系列小组。
提前一周把任务分配给各A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任务不同,即:
A1~A5,在课外由各A组小组长自行组织学习。
步骤一般包括:
资料收集→资料交流→重新整合→共同学习几个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二个步骤,再将A1~A5小组(每小组9个人)中每组抽取一个人组成新的小组,为B系列小组,以此类推……由每个组员将自己所掌握的小课题知识(其他组员没有学习的内容)轮流介绍给其他组员,或要求他们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活动,目的是达到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掌握5个小课题的全部基础知识。
由于A系列小组是带着任务学习的,将来他要作为老师,给其所在的B小组其他成员讲课,在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动下,他们会认真学习。
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次重新分组,为了便于操作,定于在生物实验室上课。
2.2课堂教学
2.2.1
A系列小组的合作学习:
资料收集、整合与处理(略)
2.2.2
B系列小组的合作学习:
互助协作与交流(略)
2.2.3
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反馈与补救(略)
评论:
本节课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机制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其学习兴趣也得以增强,对学科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案例4.如“细胞结构——细胞器”的学习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①先让学生归纳课本所涉及的相关细胞器及其结构特点和功能。
②分组归纳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单层膜?
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③分小组用橡皮泥制作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等。
4、常总结。
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总结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有所进步。
现代信息理论把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进而学会解决问题,成为高考中考察应用能力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5.在复习遗传规律应用时,出示“基因的位置关系与遵循的遗传规律”(图3)概念图,引导学生总结图中每行表示的知识信息,可以形成“如果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则遵循分离规律;
如果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遵循分离规律”等产生式规则。
把概念图中的信息转化为产生式规则,完成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案例6例如,“可遗传变异”的复习,可归纳形成概念图(见下图)。
案例7,例如“生态系统”的章节复习
5、评课。
把有效教学做为评课的标准。
评价一节生物课是否有效可以有两个衡量标准,即两个95%,本节课95%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
本节课所学内容95%以上学生能掌握。
通过两个95%,实现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目标。
下图为高效课堂的教学的评价表
(2)问题驱动
生物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生物考试是回答“问题”。
问题是贯穿生物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生物学习的驱动力之一。
因此,问题驱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
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呢?
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用问题导引学习,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1、设计情境性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7.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提出以下问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你能利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其它任何食物,而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和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策略一:
先吃鸡,再吃玉米。
策略二:
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2、设计层次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发展
案例8.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逐步设计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用豌豆做实验容易成功
②杂交实验的含义是什么?
③如何进行豌豆之间的异花传粉?
④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
子二代又出现矮茎呢?
⑤子二代中出现3:
1的比例是偶然的吗?
⑥你能对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吗?
3、将低水平问题重组为高水平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9、如:
这是关于细胞膜的一些常见的问题:
(低水平的问题)
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
②这些方式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浓度梯度、载体、能量)
③常见哪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现将以上问题与相关联的其他问题组合一下:
①
列表比较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
(以下问题大多可以从此表引出)
②常见哪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O2、CO2等气体分子、脂溶性物质)
③O2在血液中怎样被运输的?
(与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结合)
④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无细胞核,无细胞器)
⑤成熟的红细胞能否进行分裂,为什么?
(不能,因为没有细胞核)
⑥成熟的红细胞的呼吸方式是什么?
呼吸产物是什么?
(无氧呼吸,乳酸,因为没有线粒体,无有氧呼吸酶)
⑦CO2产生的场所是什么?
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CO2的浓度最高?
(线粒体)
⑧为什么脂溶性物质比其他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⑨一位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上存在着一种与水的运输有关的蛋白质,请由此判断水分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
(协助扩散)
经上述重组后,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环环相扣,让学生顺藤摸瓜,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
这样设计,使前一问题成为后一问题的切入口,或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上述知识的结合点,并将之进行有机整合成知识链,进一步构建成较为牢固的知识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条块分割”式的学习,并且做到知其然,知所以然,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展示过程
展示过程,是指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前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了解前人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体会科学研究过程及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还要学习科学家们不断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享生物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10.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以时间为线索):
自变量
实验结论
1771年,普利斯特利
1779年,英格豪斯
1880年,恩格尔曼
1864年,萨克斯
1939年,鲁宾和卡门
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科学史上一个又一个事件的分析,概念被一次又一次地更新和完善。
随着事件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一次又一次地被重建。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生们还能体会到科学家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
正是因为像海尔蒙特这样的科学家大胆质疑前人的论断,“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才得以发现。
另外,通过对海尔蒙特的实验价值的评价,学生对于如何科学地、客观地、历史地评价前人及其为科学发展所作的贡献也会留下深刻印象。
可见,科学史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
科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素养。
(4)体验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将倡导探究性学习列为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体验探究,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索生物世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通过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11:
“基因的表达”一节的教学设计
设计时先由教师提出问题:
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哪个部分?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在哪里?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如何从细胞核传到核糖体从而指导蛋白质合成的?
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
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可能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
然后由教师介绍1955年有人曾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进行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请学生思考并依此推出结论:
蛋白质合成与RNA有关。
继续请学生思考,如何证明RNA与DNA之间的关系呢?
让学生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预期,然后教师介绍拉斯特等人将变形虫用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核苷培养液来培养的实验,请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学生推出:
RNA是在细胞核中合成。
把DNA中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中转移到细胞质中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物质很可能就是RNA。
师生共同推出结论: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RNA有关。
然后请学生将此与自己的假设、实验方案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提升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再请学生思考:
RNA与DNA之间有何关系?
如何证明呢?
在学生猜想后,教师介绍1961年科学家们发现依赖DNA的RNA聚合酶的实验方法和过程。
然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与科学家的不同在哪里?
引导同学不断总结,然后再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分析。
再请学生分析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经讨论后学生推出结论:
DNA能控制RNA的合成,即RNA的合成是以DNA作为模板的。
案例12《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教学设计
★课题目标、课题重点、难点、方法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阅读“果酒制作的原理”,引导考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
〖思考1〗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通气”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
“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思考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思考3〗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过程中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到发酵液中。
〖思考4〗酵母菌是如何进行生殖的?
酵母菌在环境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环境不适宜时产生孢子进入休眠状态。
(阅读果醋制作的原理,引导考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思考5〗影响醋酸发酵的环境因素还有哪些?
氧气和pH。
〖思考6〗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一层“白膜”。
它是怎样形成的?
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2.实验设计
课件展示流程图(讨论并完成思考7,提问)
〖思考7〗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区别和联系:
3.发酵操作
〖思考8〗先冲洗后去枝梗的目的是什么?
防止杂菌感染。
〖思考9〗在实际生产中,还要对发酵液进行煮沸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思考11~12)
〖思考10〗在发酵液装瓶后问什么要保持1/3的剩余空间?
暂时存储发酵产生的CO2,起到缓冲作用。
〖思考11〗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发酵液中补充氧气,你认为最经济实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题组 成果报告 成果 报告